2014年陳省身杯成績查詢
1. 陳省身杯數學邀請賽分數查詢網站
是華羅庚:
陳省身"獨步遙登百丈樓",以獨立自主的精神孤軍奮搏,擺脫傳統和權威的束縛,在微分幾何中融進拓撲學的思想,終於一舉開創出微分幾何學的新領域:大型微分幾何,從而成為幾何學史上繼歐幾里得、高斯、黎曼、嘉當之後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不僅如此,當陳省身已是80高齡時,仍被評論為"另闢峭徑,活躍在數學前沿"。這真是數學史上的奇跡,因為按照本世紀最著名的數學家外爾的說法:數學家大致到35歲為止。
與陳省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另一位傑出數學家華羅庚。無論是聰明還是勤奮,華羅庚都決不在陳省身之下。以初中畢業的學歷,三次破格晉升,年僅28歲即被聘為正教授,這樣的例子在中國只怕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在劍橋留學兩年,一口氣寫了18篇高質量論文,這樣的高質高產,難怪連自信不在人之下的陳省身也不得不佩服"他是確有數學天才的","用功非常人可及"。甚至像少年即被譽為神童的控制論創始人維納這樣公認的天才,對華羅庚的才思也要忌憚三分。1935-1936年,維納來清華作學術報告,據當時聽課的人回憶:只要華羅庚有些異樣的表情,如咳嗽,維納就會問他:"我錯了嗎?"如此種種,不一而足。然而,如此的聰明加勤奮仍然不能挽救華羅庚晚年在學術上逐漸走下坡路的命運。40年代的《堆壘素數論》,50年代的《多復變函數論》是其最光輝的頂點。本來,華羅庚完全可以在多復變函數上繼續開創,走出一條像陳省身那樣的康莊大道出來。但是,國內的政治運動開始了,華羅庚的數學生命也由此結束了。盡管他後期也做了一些應用數學方面的出色工作,如高維數值積分(實際上,值得稱道的也就這么一項工作),但這些工作已不能左右世界潮流了。才智和勤奮都不在陳省身之下的華羅庚其成就最終卻落在了陳省身之下。雖然陳省身也承認"他(華羅庚)在數論、代數、多復變函數論,都有重要貢獻",但這些貢獻大都是解難題型的,像陳省身那樣大范圍開創領域、領導世界潮流的貢獻,華羅庚是沒有的。面對這種顯然並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差距,我們如何解釋呢?環境當然是一個重要方面,比如有的外國研究者認為:"要是華羅庚像他的許多同胞那樣,在第二次大戰之後,仍然留在美國的話,毫無疑問,他本來會對數學作出更多的貢獻的。" 但是,身處同樣惡劣政治環境的其他一些數學家,如陳景潤、馮康、楊樂、張廣厚等人卻仍然在那個年代作出了出色的貢獻。他們也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沖擊和迫害,比如馮康就被打成國際間諜,曾經逃回老家,後又被捉回關押。但馮康在這期間的數學成果仍然層出不窮:60年代獨立於西方發明了有限元法,並率先奠定其理論基礎;70年代又提出自然邊界元法,被國際上譽為邊界元法三大流派之一;文革結束後不久,他又首創了基於辛幾何的哈密頓演算法,由此開創了計算數學的新領域。這些成就,每一項都是國際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