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成績查詢 » 博航特中學公布成績

博航特中學公布成績

發布時間: 2021-02-12 18:23:57

1. BBC紀錄片揭露中式與英式教育的差異:看完你還想讓孩子出國嗎

步入一間典型的中國課堂:窗明幾凈,秩序井然。老師在認真仔細地授課,板書工整而清晰;學生們聚精會神聽課並刷刷地記著筆記,筆尖接觸紙面的沙沙聲,像春蠶在吞食著桑葉,專注且投入,傳達對知識的強烈渴望。

但假如台下坐的是一群金發碧眼的外國學生,那情形可就不一樣了,中西教育方法的差異,挑戰著校園秩序與人們的認知。正如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中所說的那樣:「這是一場通向未知的旅行。」

00萬英鎊,在英國部分小學引進中式教育。

但也有很多人認為,短時間呈現的學科成績不能證明什麼結論,中式教育與英式教育,正如爭芳斗艷的中西方文化一樣,各有千秋。

在傳統的大班教學中,中國老師習慣以講授為主,學生要做的是認真聽課,像海綿一樣吸收老師輸出的知識,再通過反復訓練來鞏固。

但這種方法下,教學內容是統一的,教學進度快,所有學生必須緊跟老師節奏同步推進,有些基礎差的學生學習起來就十分吃力。

因為在英國學校,會按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來細致分組,不同層次的學生會面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進度也有快有慢,即使是差生也能體會到學習進步的樂趣。從這一點看,英國更傾向於因材施教。

另外,英國習慣師生間打成一片,側重學生的參與感,重視學習過程中的豐富體驗。而中國教師更想知道的是:我今天教的知識你掌握了沒有?參加節目的數學老師鄒連海在采訪說了這樣一件事,班裡有個男孩摔傷了,打電話讓家人來接他回去看醫院。鄒老師發現,受傷的男孩自己拎著很重的書包,笑著拒絕別人的幫助,雖然走得比較慢,但走的很獨立很沉穩。這是英國教育的一個很明顯的閃光點,他們在獨立性與自主性方面,給了孩子更多的成長空間。

中英教育孰優孰劣,真的很難有明確的答案。三人行必有我師,多學習借鑒,多取長短,是我們最明智的選擇。

2. 博航特中學的介紹

博航特中學位於英國漢普郡的利普胡克龍穆爾(Longmoor)路,學校始建於1978年9月。該校還是全英第一所開設沉浸式中文教學項目的公立中學,校方及學生家長都十分支持與重視中文教學,其先鋒沉浸式中文教學項目受到了中英媒體的高度關注

3. 博航特中學的學校簡介

博航特中學位於英國漢普郡,由馬德琳夫人於1978年創辦,招收11-16歲的學生,目前在冊內學生超過1575名容 。
博航特中學為全英第一所開設沉浸式中文教學項目的公立中學,校方及學生家長都十分支持與重視中文教學,其先鋒沉浸式中文教學項目受到了中英媒體的高度關注 。
2013年十一月底,英國首相卡梅倫中國行前特邀6名博航特中學學生以及中文主任李青蔚老師訪問唐寧街十號討論交流學習中文的體會 。

4. 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的影響與評價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說,結果是,中國老師對英國學生作出很差的評語:無禮、懶惰以及被福利寵壞了。在課堂上,當老師把作業發給學生時,只有半數學生願意配合。另外一半則在聊天、吃東西,還有女生在化妝。教科學的楊老師不明白,為什麼一名女生在聽說英國男孩組合單項樂隊中的一名歌手離開樂隊時,會哭著離開教室。參加該項目的15歲學生羅西則抱怨,自己被像機器人一樣對待,而且總被期待做到最好,課堂環境讓人感到封閉且充滿壓力,學到的就是迅速地記筆記和聽老師講 。
博航特中學校長尼爾·斯特勞格爾對BBC說,在項目開始前,中國教師的決心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上課第二天,就聽到學生們表現惡劣的消息。中國的教學方法和英國青少年的文化和價值發生沖突。他認為,中國的學校缺乏想像並且訓導過多,英國的教學優於中國。英國學生習慣於可以向老師提問,並期待他們的觀點能得到尊重。而且,英國學生們希望差異性學習 。
而這正是中國老師提出挑戰的地方。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援引楊老師的話說,英國的教學大綱是根據學生個體能力制定的,但中國只有一個教學大綱,一個統一標准,學生要麼被淘汰,要麼勝出,全憑自己。在中國不需要課堂管理學生的技巧,因為每個人都很守紀律。該報評論說,這種教育模式讓上海此前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排名中多項奪冠,而英國僅位居20多名 。
BBC說,這些中國老師的結論是,這些孩子缺乏管教的行為與英國優厚的福利體制有直接關系。教中文的魏老師認為,如果英國削減福利將給學生更大的學習動力。在中國,學生們知道他們必須要努力學習來養家糊口,因為沒有那麼多福利來依靠 。
「我們應該像中國人那樣教孩子嗎?」不少英國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每日電訊報》前駐華記者里查德·斯賓塞在該報撰文說,雖然有人批評中國學校僵化呆板,但事實勝於雄辯,即使是在西藏那樣比較邊遠的地區和條件艱苦的學校,中國學生的表現都超過諸如澳大利亞這些國家的學生。英國著名時事評論家詹金斯則持相反意見。他在英國《衛報》的評論文章說,中國學校是考試工廠。當中國都在從愚蠢的教育方法中覺醒時,為什麼英國如此急著要復制它呢 ?
不過,在4周的相處後,中國老師和英國學生的關系變得好起來。斯特勞格爾說,一些學生甚至開始表達對中國式教育的偏愛。他們喜歡從黑板上抄板書,認為這能幫助記憶。更多學生也喜歡中國課堂的講課方式。羅西說,她認為這些中國老師工作非常認真,很有熱情,而且很酷。其實英國老師也有教學熱情,只是表現方式不同 。
對於BBC這部紀錄片引發的爭議,英國官方沒有做出更多回應。英國文化部負責文化外交事務的官員尼克爾4日對《環球時報》說,無論怎樣的爭議出現,英中兩國通過文化交流增進了解,是值得鼓勵和支持的。他認為,英國與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合作項目還有很多,因此外界也不必盯著這一部紀錄片不放 。 其實這部紀錄片,可以看到很強的劇本痕跡。與國內真人秀裡面旅行系列大同小異。先可勁的製造麻煩,順帶黑下你,再慢慢的展示你的努力,幫你洗下白,沒什麼差別。不過我想,這是涉及文化沖撞的節目,像大學生了沒的兩岸學生交流,或者是BBC的這類節目,一定會引起巨大討論。
在第一集裡面,有個點很關鍵,就是中國老師與英國老師在小考之後談到,英國有多套大綱,英有IGCSE,英國有BETC課程,適應不同的學生水平。這似乎就是整個在第一集裡面從體育課開始,到各類課程里反復強調的一點 。除此之外,英國老師們表示很有教學方法也在這一集裡面被強化了,具體來說就是數學課與體育課。英國的老師看起來總是這么有方法,他們能夠進行所謂的「因材施教」,坐在學生中間一個個解答問題。相對的,對於我們來講,我們以前總是針對性的說高考問題。不過我這次倒是想避開這個來談,因為畢竟每個國家的學生想入大學都要考試。以我曾就職的國際學校來說,一開始大家都是學IGCSE,可以拿到最漂亮的分數去好學校。可是如果你拿不到升往高二年級需要的分數,你自然就只能去學一個相對弱一點的課程體系了,然後你能申請到的學校與專業就開始變得有限——這就是英國老師所言的,有時候你可能需要犧牲掉一些難點知識去講一些基礎的知識。因為如果換成弱一點的課程體系,就像從高考直接變成職高考試,這個變化對於孩子們教育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不過這樣,能保證每個孩子都能接受他理解得了的東西,他都能有一種滿足感。但是無奈的地方就在這里,中國的家長往往寧願拿到通過高考的那個分數,不願意過早的就把他的孩子給審判了。一年以後,有的孩子將不得不去往不同的課程體系時,就會有家長質疑,為什麼我的孩子只能讀這個體系了,那他以後的升學就會有很多限制,等等。如果我交了同樣多的學費,你卻在高一結束就告訴我,我的孩子技不如人,要去讀技校,而不是等到高三那一紙分數下來,這有些強人所難。所以,因材施教在國際學校內的推行尚有阻力。
嗯,再談論些課程吧..
我重點以紀錄片中的教師為主體,談數學課與體育課。體育課,學生要跑1000米與800米達標,這符合中國國情嗎,符合。有小胖次跑的不過關。這時候我們當然可以說制度是冷漠的,這裡面的中國老師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只會拿著秒錶掐時間的機器,而那個英國老師在不停的鼓勵學生。我很感動那位英國老師的很多激勵,這是肯定的。但關鍵是,中國的老師真的就那樣的「冷漠」嗎。也許是很無奈,因為必須要讓學生達到標准。可是對於一個普通人在任何情況下,我們也常常鼓勵身邊的人「do your best」,或者「盡力就行」。中國老師真的連關心與鼓勵學生都不做么,連類似的話都不會說么,這真的值得讓人深思。當然,雖然英國老師從話語上更具人文關懷,但是我不認為這里體現的面向就是很具有代表性的 (可貌似的確具有代表性)。數學課 數學課形成的二度對比在於,學生們上中國老師的課沒有聽懂正弦餘弦,而上英國老師的課聽懂了。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這里的幾分鍾內發生了什麼事。其實我沒覺得中國老師做的有任何不妥的地方。從黑板上能看出,他從定義來講這個概念。而且他也用了一個三角形,勾股定理算三邊後,開始講正弦餘弦為哪邊比哪邊。英國老師難道不是講正弦餘弦的定律嗎?他是的,只是他從讀音出發,告訴學生們怎麼記憶。所以知識點是一樣的,方法上有所不同。英國老師的方法更容易讓英國學生接受。這里也是有點不公平的地方。畢竟對於老師與學生而言,英語都是他們的第一語言,這是很容易想到的方法。我也看過台灣的培訓機構,是用歌聲的方法讓學生去記憶的。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看的時候總覺得很荒謬,想著正弦餘弦多大個事兒還要唱歌。但是在這里,我們似乎從這個紀錄片中傳遞的觀點是,英國老師很有方法,學生們一聽就懂了,這多少反而有點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了。我們當然希望數學課也變得有趣,可是從概念出發的講解,與把握發音的記憶,這不過僅僅是方式不同而已,要傳遞出高下的概念,我覺得有點勉強 。結論:
我覺得在這部影片中,BBC的初衷是有意思的,畢竟文化的交流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是難免的,但是剪輯出來的偏向性,多少有點嚴重了,我們甚至可以直接得出結論:在最後的考試中,中國的學生,要麼沒有英國學生考得好,要麼考得好了一丁點,丁點到可以忽略不計。(然而實際上bbc承認了中國老師分數上教育的成果)這僅僅是因為水土不服吧。如果中國的老師教中國的學生,英國的老師教英國的學生,最後考試一下,這才是更公平的考試吧。不過很多人又會說了,咱們能不以成績論教育的高下嗎。我當然也不想用成績來論斷,我只是針對BBC的這種評判標准,提出質疑。 (然而最後第三集也的確有一場考試...)最後來說一點,我當然覺得西方的教育,從關照學生的角度做的更好,從人文性做的更好,但是僅僅從這樣一個案例進行推導,我覺得還是值得商榷 。本集中有一句話我是最贊同的,教育這個事情本身,一兩天本來就看不見成效,得靠等。老師一邊想辦法一邊有耐心,學生慢慢,一步步適應著老師的節奏來,課下與老師更熟悉更信任,課上更配合。四十天的結論,還是有點草率了。更何況,還是中途臨時讓學生轉換跑道,就更難了 。

5. 英國漢普郡博航特中學這所學校怎麼樣

英國博杭特中學(Bohunt School)把中式教育搬進英國校園,十五個九年級的英國孩子,以四版周的時間,在權中國老師的帶領下,體驗著重抄寫和背誦的教育方式,和完全不同的課堂氛圍。
這場教育實驗的發動者是校長博杭特中學校長尼爾·斯特羅格(Neil Strowger)去年曾經赴上海進行考察,對於中國學生的勤奮、守規矩的行為、以及大班級的人數感到驚訝。他也觀察到中國學生對於非學術類的課程並不重視。譬如,體育課時,學生站在一起聊天,似乎體育並不受重視,只是單調冗長的課堂中間可有可無的調劑。
這場教育實驗,引起英國社會很大的討論。英國的《衛報》社論,尖銳的指出,:「我們為什麼要向中國的考試機器制度學習?」但是BBC的報導也指出,上海的學生在國際學力評量無論是閱讀、數學和科學都是世界第一,但是英國2012年分居26,23,21也輸給香港、新加坡等亞洲國家。

6. 博航特中學的重要事件

2015年英國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強嗎》(《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在英國頂尖的公立學校博航特中學開設的「中國版實驗班」權,全天作息安排和中國學校相同,所有課程也由中國老師上,真的水土不服嗎 ?
這部紀錄片已經播出了第一集,引發了不少網友熱議。作為當事學校,博航特中學昨天給現代快報發來郵件,其中包括BBC的聲明及校長尼爾的想法。BBC稱做紀錄片是為找出中英教育間的不同,校長尼爾表示,學生們挺享受這次經歷,並從中學到不少 。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