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績排名
⑴ 古代科舉考試如何排名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為古代科舉考試不同等級的稱呼,至於狀元、榜眼、探花是進士中的前三名。殿試取中者為進士,進士榜,又分為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又稱三鼎甲。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狀元、榜眼、探花作為三鼎甲的三個專稱,合成於南宋。這三名賜進士及第;
二甲第一名稱為傳臚,二甲若幹人占錄取者三分之一,賜進士出身;
三甲第一名也稱傳臚,三甲若幹人占錄取者三分之二,賜同進士出身;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從低向高一次排列。
不同朝代,條件也不同,以明清為例。讀書人要先考取童生資格,有了這個資格之後才能繼續考試,考中者才是秀才,有功名在身,可享受見官不拜,免除徭役等特權。
生員俗稱秀才專指府學、縣學的生員,要取得這種資格,必須在學道或稱童子試獲得取錄。但秀才只是一種身份。
舉人是參加鄉試(全省考試)及格後所取得的資格,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闈。參加鄉試的考生必須是秀才,地點在各省的貢院。考中舉人才有當官的資格。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貢士是參加會試(全國考試)及格後獲得的資格,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三月舉行,所以也叫春闈。參加考試的考生必須是舉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進士,殿試及第者稱為進士。宋代以前,進士只需要通過在尚書省舉行的"省試"。自宋以後,進士一律要經過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一關覆核和決定名次。
(1)古代成績排名擴展閱讀:
秦朝以前,採用「世卿世祿」制度,後來逐步引入軍功爵制。西周時,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諸侯、卿、士。依照血緣世襲。到了東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漢朝。提拔民間人才。當時採用的是察舉制與徵辟制,前者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
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晉、六朝時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舉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員負責。
但是,魏晉時代,士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後來甚至所憑准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不但堵塞了從民間取材,還讓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⑵ 古代科舉中,探花、狀元、秀才、舉人、 進士、榜眼。排名是如何排的
從高到低: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
科舉考試以內名列第一者為「元」容,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制度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
榜眼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舉人是指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
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見於《管子·小匡》。漢以來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現代也比喻知識量豐富的人。
⑶ 古代科舉考試成績名次分類(叫甲什麼)
「三甲」源自我國始於隋唐的科舉考試制度。自宋太平興國八年始專,進士殿試後分一甲、二屬甲、三甲三等,合稱三甲。《辭源》有「三甲」條目,引用《宋史·選舉制》指出「三甲」的由來:「太平興國八年,進士諸科,始試律義……進士始分三甲。」
以清代科舉為例,分四級:童試包括縣、府、院試,考中者為生員,通稱秀才;鄉試是省級考試,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是全國性考試,考中者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殿試在會試後舉行,由皇帝在宮中主持,也叫廷試。貢士均可參加,以成績高低分為「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若干名。
「三甲」人數各個朝代不盡相同,以清光緒癸卯科為例,共錄取進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如此看來,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 」,「三甲」是殿試中榜進士中的末等即三等。近讀有關王鐸的文章,說王鐸「至31歲時,入京殿試,列三甲第五十八名,賜同進士出身……」這是「三甲」的規范用法,就是說,王鐸沒能進入一甲、二甲,在三甲中列第五十八名。
--網路
⑷ 古代科舉考試的名次
古代科舉考試從大到小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1、院試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後稱「生員」「秀才」。
2、鄉試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開展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城禮部官衙,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考中了就叫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第一名叫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4)古代成績排名擴展閱讀
科舉制度的演變過程
1、科舉制的創立:隋朝
(1)背景: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不利於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為改變此弊端,隋朝創立了一種新的選官制度。
(2)創立: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正式設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2、科舉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時,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科目;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的考試內容。
3、科舉制度的演變:明清時期實行八股取士,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
4、科舉制度的廢除:清朝末年,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
科舉制度的影響
1、積極作用
(1)抑制門閥。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改變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門閥的作用。
(2)擴大了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科舉制使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過考試參加了政權,擴大了官吏來源,從而擴大了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
(3)提高了官員的素質。科舉考試把讀書、考試和做官聯系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
(4)加強中央集權。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士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5)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朝科舉制以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的繁榮。到明清時其積極作用消失殆盡。
2、消極作用
(1)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或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
(2)八股取士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
(3)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導致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4)科舉制不利於知識創新和創新人才的出現。
⑸ 古代科舉考試的排名情況
排名情況從大到小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殿試由唐代武則天首創,宋太祖時成為定例)。
1、凡應考生員(秀才)之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習慣上稱為童生。院試由省學政主持,童生參加。考中的稱秀才,也叫生員,一般可稱相公。此二者只是預選形式,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
2、鄉試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參考者為秀才,考中的為舉人,可稱老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二至十名稱亞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進行的,時間是在鄉試後第二年春天,地點在京城禮部官衙,舉人參加,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4、會試合格後即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或欽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試。合格的統稱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隋朝於605年首次開的進士科,被視為科舉的開始。隋、唐時,「進士科」只是科舉各科中的一科,考的是詩賦。因為進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難,故此最為尊貴,地位亦成為各科之首。
宋代以前,進士只需要通過在尚書省舉行的「省試」。自宋以後,進士一律要經過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一關復核和決定名次。宋仁宗時,曾發生過一名通過省試,但在殿試被黜落的考生憤而投奔西夏的事情。自此以後殿試都只定名次,而不會黜落考生。
在明朝和清朝,殿試錄取考生為三等,稱三甲。一甲三人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時一般為七人),稱「進士出身」。三甲稱「同進士出身」。世人統稱被錄取者為進士。進士是功名的盡頭,就算是對名次不滿意也不可以重考。
狀元是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最高榮譽,是在最後一關考試(唐朝時的省試,宋以後的殿試)中,得到進士第一名的名稱。狀元亦稱「鼎元」「殿元」。
(5)古代成績排名擴展閱讀:
1、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
2、19世紀80年代後,隨著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發展,科舉制度發生改變。1888年,清政府准設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科學納入考試內容。1898年,加設經濟特科,薦舉經時濟變之才。
同時,應康有為等建議,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嚴禁憑楷法優劣定高下。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下令所有考試悉照舊制。
3、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咸趨實學。清廷詔准自1906年開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並令學務大臣迅速頒發各種教科書,責成各督撫實力通籌,嚴飭府廳州縣趕緊於鄉城各處遍設蒙小學堂。
從此,在我國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正式廢除。
參考資料:網路-科舉制度
⑹ 古代的考試排名叫什麼
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1,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寅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
2,會試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3,殿試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英宗以後,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
科舉除了特製科目外,明經,進士科考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考試在各個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義、口試、貼經、策問、詩賦等,宋朝主要是經義、策問、詩賦等,到明代只有經義一門了。
⑺ 古人科舉考試排名
排名情況從大到小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
具體說,古代「高考」成績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稱「三鼎甲」,都賜「進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據官場需要),都賜「進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賜「同進士出身」。
(7)古代成績排名擴展閱讀
1、古代科舉考試的考場
考棚是古代科舉考試的考場,上圖考棚就是童試的考場。在古代,科舉考試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歷史研究專家解釋,童試是最低級別的考試,相當於現在的中考。經過童試選拔後,才能參加鄉試,鄉試就相當於現在的高考了。
科舉考試是考生每人一個單間叫「號房」,裡面監考很嚴,考生進入考棚時,要進行嚴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夾帶」。當考生進入考棚後,就要鎖門。考生們參加考試期間,「吃喝拉撒睡」皆在「號房」內,直到考試結束。圖為古代考場。
2、考試時間為3天
在古代,考試時間也是固定的,但並不限於一次考試,有的朝代有春考、夏考之分,最後決出狀元的「殿試」,一般安排在三月里的春天,即所謂「三月廷試」。
古代考試時間,一般也分為三天,但不是連著考,而是中間空出兩天。明、清兩朝,鄉試時間在陰歷八月份,會試在陰歷二月份,殿試在三月份。鄉、會兩試的時間定在當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圖為一份落榜試卷上寫上了「語多未洽」的批註。
⑻ 關於古代科舉考試排名
科舉分級
及第
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雲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
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
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
參見「會試」條。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
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
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
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
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後,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後便可陞官發財。
生員
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
⑼ 古代人考試成績排名叫什麼
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1,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寅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
2,會試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3,殿試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英宗以後,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
科舉除了特製科目外,明經,進士科考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考試在各個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義、口試、貼經、策問、詩賦等,宋朝主要是經義、策問、詩賦等,到明代只有經義一門了。
⑽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有哪些名次
院試又叫童試,縣級考試,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鄉試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會試又叫春闈,國家級考試,舉人參加,考上為貢士 殿試 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
明、清殿試,分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皆賜進士及第;
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張掛黃榜公布,俗稱為「金榜題名」。
(10)古代成績排名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
科舉,科舉制、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系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人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思想。
在中國,科舉制從隋朝(一說唐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
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為江南貢院,佔地超過30餘萬平方米。另闢有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中國唯一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也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和中國科舉文物收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