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目的
『壹』 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是什麼
新課程計劃與過抄去的課程計劃的主要區別在於:課程管理由原來的國家統一管理變為國家、地區、學校三級管理;課程設置以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其鮮明標志,而綜合實踐活動課又在過去已經開設的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新設並強調了「研究性學習」課程。姑妄言之,如何在學生中有效開設好研究性學習課程,如何成功地開發好校本課程,成為學校能否落實好2000年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的關鍵點和突破口。
面對研究性學習和校本課程兩個嶄新而艱巨的任務作深度思考,結合近三年多學校在這兩方面所作的種種努力和實踐探索,不難發現,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和校本課程的開發這兩者之間本身就有著相互關聯的關系。
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概念和目的,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中的表述是: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貳』 什麼是校本研究
校本教研的理論基點是,學校是真正發生教育的地方,教學研究只有基於學校真實的教學問題才有直接的意義。校本教研旗幟鮮明地強調三個基本理念:第一,學校是教學研究的基地;第二,教師是教學研究的主體;第三,促進師生共同發展是教學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
第一、學校應該是教學研究的基地
校本教研強調學校是教學研究的基地,這意味著要把教學研究的重心置於具體的學校教學情境中,因為教學研究的問題是從學校教學實踐中歸納和匯集的,而不是預設和推演的,所以要在學校的教學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對於許多教學問題,如果脫離了具體的教學情境抽象談論是容易做到的,但意義不大。比如,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三級課程管理政策對學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不僅要創造性地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還有權力和責任開發適合本校特點的校本課程,這樣就會出現與以往任何時候都很不相同的教學情境,再加上各個學校的情況差異較大,對於具體學校而言,解決所謂面上的教學問題就顯得不那麼真實,總有一種隔離感,不能對學校的教學實踐產生直接的影響。如校本課程如何開發?綜合實踐活動如何開展?大班額背景下如何體現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等等之類的問題,只有把它們置於學校的具體教學情境中才可能找到解決的辦法。如果教師持續地關注某個或某些有意義的教學問題,想方設法(設計)在教學行動中解決問題,並且不斷地回頭反思解決問題的效果,那麼教師的教學工作就同時具備了教學研究的性質,教學質量和水平的不斷提高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強調教學研究的基地是學校,這意味著教學研究的工作方式將發生很大變化。一方面,學校內部的教學研究要立足於學校自身的真實教學問題,另一方面,校外教學研究機構不僅要採用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還要更多地採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傾聽和反映學生、教師和校長的教學要求和教學問題。教學研究除了研究教材、教參和教法之外,還要重視研究學生、研究課堂、研究學校、研究課程。如果只是傳達指示和分派任務,即使天天在學校,也不能說教學研究的基地在學校。
第二、教師應該是教學研究的主體
校本教研強調教師是教學研究的主體,認為教學研究不能只是少數專職研究人員的專利,還應該是所有教師的權力和責任。只有當越來越多的教師以研究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教學工作,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高解決實際教學問題能力的時候,學校教學質量的普遍提高才有真正的可能。
以教師為主體所從事的教學研究不同於以倡導思想觀念和理論流派為己任的象牙塔式的研究,應該是問題解決式的行動研究,自覺和主動地致力於探索和解決自身教學實際中的教學問題,從而達到改進教學實踐和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強調教師是教學研究的主體,就應該對中小學在教學研究中的一些誤區加以澄清。例如,在一些學校,教學研究項目僅由學校個別科研能人乃至校外專家代勞,或者教育科研項目越做越大,甚至動輒就要形成某某理論,這不僅讓廣大教師對教學研究望而卻步,也否定了教師從事教學研究的權力和責任,而且這樣的研究游離於教師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之外,脫離教師的經驗范圍,對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起不到應有的支持作用。這些現象的存在和蔓延,會使教學研究越來越遠離學校的教學實踐,這與校本教研機制方面的制度建設跟不上有密切關系。加強校本教研,必須提高教師教學研究的意識和能力。教師成為教學研究的主體是整個教育創新的活力所在。
第三、促進師生共同發展應該是教學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
校本教研,無論作為一種教學研究活動,還是作為一種教學研究機制,其直接目的都是為了改善學校實踐,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其中的核心是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身心健全發展,這是體現學校辦學水平的主要內容。丟掉了這個直接目的,以校為本就會變成一句空話。
考察教學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學校實踐、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看它是否植根於教師和學生的日常教學活動,是否與學校日常教學行為的改善聯結起來。而且,評判的最終主體應該是學校的校長、教師和學生,不應該是學校之外的其他主體。這一點,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也就是說,當學校認為教學研究沒有直接指向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時,他們應該在制度上能夠很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要求。這並不是否定校外評價的重要性,而是要在制度上確認校內評價的應有地位和作用。校本教研的成果,包括它的目的指向,應該由學校師生自己確認,這一點在制度上應該獲得更多的鼓勵和肯定。教學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為研究而研究、為裝門面而研究的現象,是與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馳的。
『叄』 教育的目的讀書分享
《教育的目的》(英國 懷特海著 文匯出版社) 讀書筆記: 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 感悟:時而感覺空洞,時而又感覺這真是真知灼見。空洞的是沒有提出具體的改良的操作方法,真知灼見的是教育的目的也確實就這么一回事。 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務是,學校必須作為一個獨立的單位,必須有自己的經過批準的課程,這些課程應該根據學校自身的需要由其自己的老師開發出來。如果我們不能確保這一點,那麼我們就很容易從一種形式主義走向另一種形式主義,從一堆無用呆滯的思想走向另一堆無用呆滯的思想。 感悟:這段話真是妙不可言,也道出了很多「校本」課程的幕後想法。「我們哪有這么多時間去開發校本課程?抓學生都來不及。我們哪還有時間去上校本課程?」所以也就有了敷衍的情緒和呆滯的重復。校本課程被重視嗎?被重視的,只是以一種拓展性課程的形式出現。校本課程重要嗎?重要的,只是以一種社團課上課的方式來呈現。這真是一種諷刺。 我相信,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異化,那就是在毀滅生活。 感悟:這其實就是一種「尊重學生差異性」的體現,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特質和性格,更不用說家庭環境、成長經歷、興趣愛好的不同了。所以也就有了備課備學情的思路,教育引導學生得用「適合」學生成長發展的方法。 我們應該堅決摒棄這樣的觀念:在教育中設定不切實際的遙遠的目標。 感悟:其實這就是在說要給學生設定切合他實際情況的目標,堅決杜絕遙不可及。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他會有目標,更會激發他的進取心。如果我們把這句話放在育人的角度來看,就是不要認為一個方法、一次談話就能轉化一個行為後進生、學習學困生,這是決定不可能的事情。學生的情況會出現反復,就像之前提到的鑫鑫同學,找他聊過,他不可能一下就轉變好,今天就忍不住與後面的文波同學講話,可以啊,可問題是,一個眼神瞪過去,他就收斂了。給他一個短期的目標,一節課不說廢話、不插嘴。接著爭取到一天、兩天、一周,慢慢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發展的本能來自於自身:發現是由我們自己完成的,訓練是自我訓練,收獲是我們自身首創精神的成果。教師有著雙重作用,他以自己的人格和個性,使學生產生共鳴而激發出熱情;同時創造出具有更廣泛的知識、更堅定的目標的環境。 感悟:這就又回到了我一直講到的「個人的成長是一種自我的成長」,是你自己想要成長、想要發展,而不是別人讓你這樣做。學生沒有這樣的概念,那麼教師要做的就是激發他們的「進取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上進心」。自我完成、自我訓練、自我收獲成果,這當然離不開老師的引導和幫助,所以老師要幫他們營造這樣的環境,可惜,我們都知道,這太難了。 我始終信奉這樣的一條教育原理:在教學中,一旦你忘記了你的學生是有血有肉的,那麼你就會遭遇悲慘的失敗。 感悟:這不正是說給我聽的嗎?今天在六年級上的美術欣賞課《漫步美術天地》,上的太吃力了,連我自己都巴不得快點下課,為什麼?因為本身我就以現在七八年級學生的要求在對待他們,殊不知他們是剛剛從小學升上來的六年級,一些問題問下去,沒反應,因為我根本沒有思考這樣的問題是否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或者適合他們的難易,以致於自己上課都會無精打采,毫無激情,也就談不上如何去吸引學生的興趣了。再者幾個同學上課不良的習慣:說話、插嘴,也影響了一定的教學環節的流暢性,以致於我打斷了兩次強調紀律,所以,我不正是把六年級當做我理想中的「機器人」才害我現在都有點怕上六年級的美術課了嗎?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實是甜的。就教育而言,填鴨式灌輸的知識,呆滯的思想不僅沒有什麼意義,往往極其有害。感謝懷特海《教育的目的》
『肆』 初中地理怎麼教好
地理教學應是一種生動有趣的講課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在教學內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從而真正體現新課程倡導的理念,落實新課程的精神。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好地理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
第一,課堂教學要大力開發校本課程。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學生對衣食住行、自然現象、現代農業發展等地理知識興趣特別濃厚,而現行地理課程在這些方面卻只有零散的一些簡介而已,因而教師講課時不能很好地利用其素材進行更深層次的發掘,從而制約了學生能力的發展。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知識儲備,促進他們能力的發展,可根據現行課程的編排,根據學生的需求、興趣,採用開發與之相適應的校本內容進行教學補充。此外,校本課程素材的發掘,在一定程度上可彌補現行的國家課程的缺憾,更重要的是能夠把學生主體性集中在校本課程中進行細致有效的發揮,並留給學生足夠的發展空間和相應的素材,讓學生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與發展,同時也為學校的特色建設提供了組件。
第二,課堂教學要充分體現自主性和合作性。學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現為,在一堂課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定課題,諸如此堂課重點講述的內容、採用的方法、課堂教學小組討論的時間以及授課的時間安排等都由學生自己來定。可以認為,凡是與地理課堂教學有關的內容,都是學生說了算,讓學生樂於完成自己選擇的一切,教師只幫助學生確立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把握最基本的知識。事實上,地理課程中的某些教學內容並非一個學生能獨立完成,這些教學內容需要學生互相合作幫助才能完成。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考慮這一因素,盡量多設計些有利於人際溝通與合作的作業,使學生學會交流,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不必局限於單獨完成,也可以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這樣才能較好地體現「自主合作教育」的教學思想。
第三,大力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從地圖中獲取大量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學習的基本方法之一。除了文字以外,尤其要重視圖像的系統學習。地理課本中的各種地圖構成了一個「圖像體系」。這些圖像包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通過學習這些圖像可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第四,課後布置作業要科學合理。傳統的地理作業在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素質上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多為學生設計些開放性的地理作業。作業的內容、答題的形式以及問題的答案均是開放或半開放的,這就給學生提供了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的機會,從而達到開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目的。另外,作業的設計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教師在布置地理作業時要注意照顧各個層次的學生,要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在作業數量、難度和完成時間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地理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生活體驗,多給學生布置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通過操作或參與實踐活動的方式來完成作業。
總之,在新課程推進的今天,新課程的推進與開展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地理教學工作者應認清並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去學習和探索。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方法,培養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培養大批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貢獻自己的才智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