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層次
㈠ 如何設計英語課堂三層次的練習活動 13
在英語課堂上,練習是全面完成英語教學任務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促進學生對英語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進一步理解、掌握、鞏固和應用,也可以促使學生轉化成為熟練的技能技巧,可以使學生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也是教師及時地得到學習反饋的重要途徑。所以,練習是完成英語教學任務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優化英語課堂的練習設計,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 英語課堂練習的作用 英語課堂練習可以促進學生對英語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進一步理解、掌握、鞏固和運用。在教學中,幾乎沒有一節課是只講不練的。例如在講授新課前我會設計准備性練習,使學生為學習新知識做好知識的遷移;新課講授過程中我經常結合有關內容組織相應的反饋性練習;講授結束後我會設計一些鞏固性練習;課後還會做一些提高性的對比練習、綜合練習,有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我還會安排一些有難度、有深度的思考性練習。 二、英語課堂練習中存在的問題 一堂有效的課,它的練習設計一定是精心的、有質有量的。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如: 1.替代式。教師在教授一個新知識點時,對學生進行提問,沒有等學生回答,教師就替學生先說出來了。例如,在教授「have/has」時,教師總是習慣搶先說出句子的前半部分「I have a/He has a...」,而只讓學生說出該句子的後半部分「banana/basketball...」這樣,學生就體會不到have/has在人稱與數上的不同。 2.自問自答式。教師在講課時,對學生進行一些提問,由於緊張或者趕時間等,在學生回答之前就給出答案,而且對同樣的問題進行三、四次的重復。這樣,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而且收效甚微,學生幾乎沒有獨立完成問題的訓練機會。 3.英語課堂練習缺乏層次性。課堂練習設計時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水平、智力以及個性發展的差異,均採用「一刀切」的方式讓學生平等地完成所有的練習。這樣形成了好學生吃不飽、中等生難提高、學困生吃不了的狀況。 4.課堂練習反饋無實效。練習之後,常聽教師這樣問:「誰對了請舉手。」不管有中國同學舉起了手,教師掃視一遍後說:「請放下手。」就算了事。這樣的反饋是走過場,顯然是毫無意義的,只能是浪費練習時間。 5.英語課堂練習不講究效率。疲勞戰術,課內損失課外補,由於教學結構不緊湊,隨意性大,擠掉了學生的訓練時間,只好佔用自習,甚至課外活動的時間。 三、如何進行有效練習的設計 課堂練習是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和達到教學目的的主要途徑。練習內容要緊扣教學要求,目標明確,有針對性;練習量要適中,能適應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總之,對每一節課教師都要精心設計練習,同時注意練習的策略。 1.從傳統的以「講」為主轉變為以「練」為主。精講多練是教授英語的最佳方法。英語課是交際課,「練」是英語教學,特別是初級階段教學的基本形式。初級階段應該以簡單的、機械的練習為主,訓練發音器官、口耳功能,提高敏捷的反應能力。對話課上,應以會話為核心,加以創造性的活動,進一步提高流利熟練對話的能力。高級階段則要圍繞課堂教學和教材重點進行拓展練習和綜合性練習。 2.創造模擬的情境,講究情境性和實踐性。陶行知先生說過:「學校課程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這指導我們在進行練習設計時,要克服缺乏母語環境和學習氛圍的困難,為學生提供一些模擬的情境,使他們沉浸在豐富的、持續不斷的外語環境中,去理解所學內容,接受所學語言,能夠用英語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例如,仁愛版八年級下冊Unit 7 Topic 2 Cook is fun!中的How to cook fried rice? 我把煤氣罐(gas)、平底鍋(pan)、鹽(salt)、兩個雞蛋及一碗米飯帶到教室,讓一學生按照Section A的步驟去做炒米飯,這樣不僅使學生了解了炒米飯的過程,還可以體會到做飯的樂趣,同時也輕松地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點。 3.防止英語課堂練習的單一化,突出針對性和層次性。在設計練習題時,注意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題,這樣優生就可以利用自己的速度優勢攻克更高層次的練習,而讓中等生和學困生得到應有程度的練習。這樣既節約了時間,又提高了效率。例如,反義疑問句的練習我是這樣設計的: (1)Maria is not from China,__________? (2)You bought a dictionary yesterday,__________? (3)She has few friends here,__________? (4)I think he is clever,__________? *( 5)Everybody is here, __________? * (6)Let』s go to school, __________? 這個練習設計第1、2小題為基礎性練習,第3、4小題為鞏固性練習,第5、6小題為提高性練習,在教學時我提示學生帶「*」的習題可以討論完成,在大部分學生完成前四個題的時候,優生就可以完成第5、6小題,然後教師再提問指導,這樣就面向了全體學生,照顧到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學情達到不同層次的提高,達到不同層次的發展,既可以讓優生「吃好」,也能夠讓中等生和學困生「吃飽」。 4.克服課堂練習的封閉性,追求探索性與開放性。以往一味要求學生按課本做習題,以期考試中能有好成績,這是一種短視行為。我們必須把學生從不利於他們發展的「題海」中解放出來,精心設計能體現英語學習的探索性、開放性練習題。 在實際英語教學中,我們每個英語教師都應該不斷地思考,探究英語課堂練習的設計,讓學生的知識在練習中升華,技能在練習中掌握,能力在練習中形成,思維在練習中發展,使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習慣、方法,在編織精巧的練習訓練中得到培養,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㈡ 課程設計主要包括哪些層次
體育教學設計概述 在體育教學領域,「教學設計」這個詞也被普遍使用,但在認識上版以及使用上不權是很一致。體育教學設計是為體育教學活動制定藍圖的過程,它規定了教學的方向和大致進程,是師生教學活動的依據。教學活動的每一步驟
㈢ 課堂教學設計表中的「學習目標層次」怎樣填寫小學教材的
和對方回復的活動回復地方好多好多廢話的廢話發的獲得豐厚的符號都符合法定活動法定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話
㈣ 三年級下連乘應用題課堂教學中的練習怎樣設計體現層次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乘法-連乘解決問題[課題]小學三年級數學:用兩步連乘解決實際問題。[教材簡解]「用兩步連乘解決實際問題」是小學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教學用兩步連乘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與其他一些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相比,此類實際問題中的已知條件往往更便於進行不同的組合,因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更加靈活。本課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和初步理解了乘法的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的基礎進行的。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乘法運算的實際應用價值,而且能使學生進一步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體會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為今後解決較復雜的實際問題打下基礎。[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經歷用兩步連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探索過程,在具體情境中理解用連乘解決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感受從已知條件出發或從所求問題出發進行思考都能有效地確定解題思路,並能用連乘方法解決實際問題。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靈活組合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進一步發展數學思考。3.情感與態度目標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探索的意識,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和主動性,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重點、難點]教學重點:能對獲取的信息作出正確分析,用連乘計算解決實際問題。教學難點: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設計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幫助學生學習的使合作者;教師的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和諧的氛圍中獲取知識,確立學習的信心。[設計思路]本課的設計共分五個環節:(1)激活經驗、初步感知。通過學生熟悉的購物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提取信息,提出問題為進一步探索解決的方法作鋪墊;(2)合作探究、解決問題。讓學生經歷由自己獨立思考、再與他人交流的過程,既能展現學生的原始思維,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聽取別人的意見,完善自己的認識,這樣,主體意識和合作意識都得到了培養。(3)嘗試應用,理解深化。通過系列練習,使學生對用連乘解決的實際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4)靈活運用,拓展內化。通過學生所熟悉、感興趣的游戲形式組織練習,不僅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更使學生領悟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道理。(5)回顧總結,體驗價值。[教學過程]一、激活經驗、初步感知1.談話導入。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們用數學方法雲思考、解決。2.創設情境。多媒體呈現小紅去體育用品商店買乒乓球的片段:小紅買了6袋乒乓球,每袋5個,然後將畫面定格在「一個乒乓球標價2元」上。3.收集信息。從剛才的影片中你們知道了哪些信息?學生自由發言。4.問: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學生相互議議)例如:(1)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個?(2)買1袋要多少元?(3)這些乒乓球一共要多少元?等等。誰能解答。(指名口答)5.出示例題。你能把剛才了解到的信息和問題合起來說一說嗎?學生自由表述題意。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選擇出示:每個乒乓球的價錢是2元,小紅買了6袋,每袋5個,一共要用多少元?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1.組織探究。這個問題怎樣解決呢?你可以自己先想法解決,然後在小組里討論。2.匯報交流。哪一組來匯報一下你們的解決方法?各小組自由匯報,教師邊聽邊板書。解法一:5×2=10(元)10×6=60(元)問:你是怎樣想的?教師藉助多媒體引導學生看圖理解:5表示什麼?2呢?「每袋5個」和「每個乒乓球的價錢是2元」這兩個條件的直接聯系嗎?根據這2個條件可以求出什麼問題?(買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知道了買一袋乒乓球的價錢,就可以求出什麼?(買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錢?)教師接著問:誰能說說這種方法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先算買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錢?再算買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錢?)解法二:5×6=30(個)30×2=60(元)問:你是怎麼想的?教師繼續引導學生看圖理解,多媒體輔助。問:6表示什麼?5呢?根據「每袋5個」和「買了6袋」這兩個條件可以求出什麼問題?(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個?)知道了6袋一共有多少個個乒乓球以後就可以求出什麼?(買30個乒乓球一共要用多少元?)提問:這種方法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先算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個,再算買買30個一共要用多少錢?)如果學生還有其它演算法,比如:2×6=12(元)12×5=60(元)教師應該讓學生說一說他的計算依據。可以是:假設每袋只有一個乒乓球,買6袋一共要12元,實際每袋有5個,所以再乘5,那就是買6袋乒乓球所需要的錢數。如果學生表述不了這樣做的理由,教師可以告訴學生,這樣算也能算出正確的結果,但計算的道理比較難理解,你們可以自己去相互說一說。如果說不通的情況下最好不用這種方法。3.小結反思。(1)問:解法一先算什麼?解法二呢?小結:雖然解答方法不同。但計算結果是一樣的,還可以相互檢驗。(2)繼續提問: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我們剛才解決的是什麼樣的實際問題?(板書課題:用兩步連乘解決實際問題)小結:解決這樣的實際問題時要怎樣觀察和思考?(要仔細觀察圖,認真閱讀文字,找到已知的條件,然後找有直接關系的兩個條件看能求出什麼?再進一步解答。)三、嘗試應用,理解深化1、「想想做做」第1題。(1)收集信息:多媒體演示小松鼠、小兔、小貓各運了2筐蘋果,每筐蘋果重20千克。從畫面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學生1:每筐蘋果重20千克。學生2:每輛小車裝2筐蘋果。學生3:這里一共有4輛小車。學生4:要求的問題是一共運蘋果多少千克?提問:有直接聯系的信息是哪些?根據這兩個信息可以先求出什麼?學生獨立分析並解決問題,教師巡視,學生匯報。教師根據學生匯報出示答案,重點說一說不同的方法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正確算式:2×4×20或20×2×4=8×20=40×4=160(千克)=160(千克)同學之間再進行相互交流、檢查。2、「想想做做」第2題。(1)引導學生看圖,進行仔細觀察,獲取有效的解題信息。有幾排兔籠,每排有幾個兔籠?每個兔籠中有幾只小兔?學生獨立解答。集體交流評議。正確算式:6×4×3或3×4×6=24×3=12×6=72(只)=72(只)如果有學生直接列出算式:6×12=72(只),也可以。3、「想想做做」第3題。(1)可以先算什麼?也可以先算什麼?(2)學生獨立解答後反饋。(3)問:如果我們的教學樓上也這樣擺放花盆,那一共需要多少盆花?四、靈活運用,拓展內化「超市購物」游戲: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用連乘解決的實際問題,比如周末到超市去買東西,多媒體呈現超市裡的購物片段與畫面:一些物品的單價及數量牛奶:一箱18袋,每袋2元;飲料:每箱24聽,每聽3元;方便麵:每箱30包,每包2元;鉛筆:每袋10支,每支5角;……活動要求:按6名學生一個小組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輪流推選售貨員和顧客,其餘同學按照顧客的購物需求進行計算,再由售貨員來判別對錯。五、回顧總結,體驗價值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新的收獲?還有什麼感到疑惑的地方?什麼樣的解題方法你感覺比較熟練?用今天學到的方法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課後請留心觀察,找出數學問題後進行解答,再想想從中學到了什麼。特別說明:本文引用單位:高淳縣淳溪中心小學姓名:芮秀榮郵編:00
㈤ 課堂教學不同層次問題的設計能否提一個問題,並標注是哪個層級的
在我一年一度的教學中,每到一個學期結束時,我要求學生給我提意見或是建議。在五年前的一次,我拿著學生寫給我的紙條,我回到家,看著學生給我提的一條條建議,我的心情在飛揚。忽然,一張紙條讓我跌倒萬丈深淵。他說:「老師,你問問題時,能不能少問幾個『對不對?』『是不是?』『有沒有?』這些問題沒有價值。」學生的建議讓我不斷的反思,我越想越害怕,原來有許多學生在寫建議時,沒有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寫出來,我自己還以為自己的課堂教學效果還不錯。幸好,現在改還不算晚。從此以後,我開始留意課堂問題的設計。問題是學生的起點和動力。好的教學應該把學生置於一種真實或逼真的問題情境中,使他們產生學習的需要。表面上看,提問很簡單,其實,要真正使提問提得好,提得得法,並非是一件簡單的事。一個好的問題能夠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會將師生之間的認識和感情緊密聯系起來,架起師生之間雙向交流的橋梁;好的問題能夠啟迪學生思維,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使學生思潮翻滾、潮漲潮落,能收到比較的好的效果;好的問題能夠集中學生注意力,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展;好的問題能夠使師生分別從中獲得對各自有益的反饋信息。教師通過提問,能了解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程度,反省自己教學中的不足或錯誤。然後,再根據從提問得到的反饋信息,靈活的調整以後的教學活動,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回答問題,從老師的評價中獲取自己學習的狀況,從而改進自己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使自己以後的學習活動中更富有成效。教師教學提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那麼,如何提出好的問題呢?我淺談幾點建議:一、提問要有趣味性和懸念性趣味性的問題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樂趣之中接受知識。而帶有懸念性的問題往往是最受學生歡迎的,它能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興趣,能培養學生的求知慾,從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述地中海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差別時,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羅平有一個做酒生意的老闆,在12月份去歐洲法國的馬賽港口談生意,他問他兒子,他應該穿什麼衣服去?還要帶些什麼東西?同學們,如果你就是他兒子,你怎樣回答這個問題呢?這時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探討和合作,有的學生查找世界政區圖、有的學生查找氣候類型圖等等。看到學生分工合作、積極探討,心裡有許多甜蜜。不一會兒,有一組的同學說:「老師答案出來了,不知分析對不對。」請你們組推薦一個代表把你們的成果說一說。學生說:「應該穿一點保暖的衣服、帶上銀行卡、雨傘、地圖。」請問:「為什麼要穿上保暖的衣服和帶上雨傘呢?」於是從學生的回答中老師就可以講地中海氣候和亞熱帶氣候的區別。這樣帶有趣味性和懸念性的問題就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並且對知識的掌握和記憶都是有效果的。二、提問要圍繞教學中心,有的放矢問題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緊緊圍繞課堂教學中心來提問,所問之處,應該是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切忌離開課堂教學中心,毫無計劃的東扯西拉,隨便的亂問,這樣會浪費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例如:在分析澳大利亞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時,我是這樣設計問題:①世界活化石博物館的『活』字能不能去掉,為什麼?學生思考後能回答,這個『活』字體現了生物的古老、原始。然後我緊接問:②澳大利亞的生物眾多、古老、原始這說明什麼?學生會回答,說明澳大利亞的生物進化速度緩慢。然後我又問:③為什麼澳大利亞會有眾多的古老生物呢?請同學們結合已學知識探討,尋找答案。這個問題把學生推到了學習的高潮,也是比較難的問題,學生一般找不全面,老師要加以巡邏,看看學生的探討情況並給予引導。在分析這個問題我又設計兩個例子,讓學生理解更容易、更直觀。例1:同學們看『動物世界』時,發現動物之間存在食物鏈,強者生存,弱者淘汰,會導致有些動物滅絕。從中你能領悟到澳大利亞為什麼會有眾多的古老的動物。例2:同學們現在我們來分析一個假設題:假設有兩個深海區分別為1號區、2號區。1號區處在板塊的邊緣,2號區處在板塊的內部,1號區的水由深水變為淺水最後變為陸地,而2號區一直都是深水,請問,這兩個海區的生物有什麼不同?請同學們結合板塊的知識回答澳大利亞為什麼會有眾多的古老的動物。像這樣設計,問題循序漸進,層層推進,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難點被一層一層的突破,迎刃而解。三、提問的難度要適中,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初一、二學生知識面還不廣,有些地理術語沒有接觸或者不理解,因此,課堂上設計的問題不能太深奧,不能脫離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但也不能過於太簡單,只追求氣氛熱鬧。如:「中國是不是第一人口大國」,「黃河是不是我國的母親河」學生不加思考,脫口而出:「是。」類似這樣的問題,表面上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好像全班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其實不然,這些提問是沒有價值的,問得低級、膚淺,流於形式。所以我們教師在提問時,盡量不提「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等類似問題,而是要提「為什麼?」、「怎麼樣?」、「又如何?」「原因何在?」像這樣提的問題既能鞏固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所設計的問題既要重過程,也要重結果。四、提問要面向全班,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當老師要提問時,學生心裡緊張,注意力集中,准備回答教師的提問,但是有些教師會先叫學生再說問題,這種提問的順序會導致其他的學生大大的松一口氣,覺得此事與自己無關,就開始分散注意力,不積極思考問題,對教師提出問題和同學回答不認真聽,課堂中思維處於停滯狀態,效果較差。所以我們教師提問,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圖或者文字內容,給他們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要讓全班學生動起來,最後再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抽查對應的學生,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㈥ 如何讓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呈現層次性
如何優化初中數學課堂板書設計 作業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是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應用的一個重要標准,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但長期以來,由於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老師在布置作業方面
㈦ 如何分層次有梯度的設計初中化學課堂教學
「分層互動」的教學模式,實際上是一種課堂教學的策略。這里的「分層」是一種隱性的分層,首先,教師要通過調查和觀察,掌握班級內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知識水平、特長愛好及社會環境,將學生按照心理特點分組,形成一個個學習群體。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和成員之間的互幫互學形式,充分發揮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激勵,為每個學生創造整體發展的機會。特別是學生間人際互動,利用了學生層次的差異性與合作意識,形成有利於每個成員協調發展的集體力量。
㈧ 信息安全專業有哪些特色課程
作為信息安全的一名學子。
我來談談我了解到的信息安全。
作為我們院的小萌新,我目前接觸到的專業課是信息安全導論,信息安全心理學,JAVA,C語言,數(nan)據(de)結(yi)構(pi)。
剩下的都是基礎課,比如:高數,線代,大物,英語,思政,歷史(誰說理科生不用學文科!)
聽起來好像很多,很難但是當你學了之後,你就會發現(真的很難)!!!
㈨ 課堂練習的設計如何體現層次性
練習的針對性是指練習要有的放矢,針對課時重難點、學生容易錯的地方設計課堂練習題,以便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層次性是指練習要有梯度,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既有基本練習,又有拓展提高的發展練習;多樣性是指練習方式、題目類型的多樣化,培養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