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教學基本原理txt
㈠ 現在的教育學原理這門課程和過去的有什麼不同
不知道你所說的來「過去的」是一個源什麼時間概念。教育學原理這門課一般是教育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也有把這門課稱作教育學基礎或是教育學導論的。課程的主要內容是提供教育學研究的基本原理,譬如教育學的學科情況,教育的概念、結構、功能、目的、制度等等,以及對教育的要素分別進行研究:教育者研究,教育對象研究,以及課程與教學論,還有德育理論等等。
㈡ 《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對於怎樣為有效地教學組織好學習經驗
泰勒提出有效組織的准則就是「連續性」、「順序性」和「整合性」。這里著重談談整合性,對於教師而而言,我覺得要實現整合性一方面要注重泰勒所提到的橫向關系,即學科之間、學科內知識的關聯,只有使學生學會聯系的學習知識,才可能實現對知識通透性的理解。這要求教師不僅僅要把握學科整體結構和知識的關聯,更要有豐富的學識和良好的素養,要有綜合的視野、知識和能力。另一方面,應該注重生活世界與課本世界的整合,這在前文中已有論述。
要實現連續性、順序性和整合性,泰勒還明確說明了學習經驗的邏輯組織和心理組織的關系與差別。我想要說的是,無論是按照學科邏輯還是按照心理邏輯組織學習經驗,學習乃是一項綜合性的活動,對教材的興趣、對教師的情感態度、家庭生活、班級人際關系,等等,都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狀態和對知識的理解,教師組織經驗應該注重利用這些綜合的因素,要意識到這些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把經驗組織的豐富、活躍。以歷史的教學為例:一般的歷史教師往往期求學生對史實的熟知,他們更多的看到的是歷史課本的知識點;較好的歷史教師則會看到歷史的史實之間的關系,能夠看到歷史發展的規律,他們更多的在意按照課標要求組織知識點,培養學生的某種歷史思維;再有的歷史教師會更重視豐富史實的呈現,活躍學生對史實的解讀,培養學生自己解讀歷史、組織史實關聯的能力;但歷史不僅需要這些,歷史需要情感因素、精神因素,因此,我覺得最好的歷史教師在做到以上幾方面的基礎上還要賦予歷史以文化性和情感性,歷史的教學不同於歷史的研究,它需要理性,但也要培養情感,因此要讓歷史訴說,讓學生全身心的接觸歷史。同樣的教材,不同的教師會給予不同的解讀,也就會加以不同的組織。
㈢ 泰勒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是什麼時候寫的
首版是1949年,後來重印30多次。1981年被美國《卡潘》雜志評為自1906年以來對學校課程領悟影響最大的兩本著作之一。泰勒因此被評為「現代課程之父」
㈣ 求《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泰勒 電子書
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PDF格式 已完結
已上傳在附件
微盤下專載地址:屬
http://vdisk.weibo.com/s/zdcKslPbAnAXd?from=page_100505_profile&wvr=6
蟹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