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教學教材研究
『壹』 誰有在《課程教材教學研究》發表論文,發表郵箱多少
我知道《課程教材教法》,但是沒聽說過你說的刊物,現在期刊市場有點亂,如果缺少鑒別常識,很容易掉進坑裡,認准正刊,謹防假冒!
『貳』 語文教材研究
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和新教材的推廣使用,為語文教學注人入了生氣和活力。課改伊始,成績喜人,我們欣喜地看到,語文課堂教學在靜靜發生著變化:人文精神得到張揚,學生的主體性受到尊重,教學的方法和手段更加科學、先進……然而,毋庸諱言,有些教師由於對課改缺乏深入研究和准確理解,在新課程教學中急功近利、刻意求新,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劍走偏鋒現象。 一、重「文」輕「語」,華而不實。新課程標准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程標准把教學目標規定為三個方面: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是對傳統語文教學輕視人文教育的有力矯枉。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練習課,語文教育就會陷入了工具主義、技術主義的泥沼,但是片面強調人文精神的培養,忽視、削弱語文教學的工具性,也是背離了語文的學科特點,同樣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我們看到,有些教師為了落實「人文教育」目標,目光只盯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在教學中不重視對文本的解讀,不注重基本知識的積累和基本能力的練習,似乎教學中一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改革了,正像語文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批評的那樣「所謂『兩性(工具性、人文性)統一』,事實上成了人文性的獨霸天下」。殊不知,沒有閱讀、寫作技能的提高,人文素養的提高也就沒有了附麗。搞人文教育要依託教材、有機滲透,不能脫離學科特點;更不答應以突出人文性為借口,把語文課「異化」為政治課、地理課……。我們應該在重視人文精神培養的同時,扎扎實實搞好語言知識的積累和語言能力的培養,認真落實語文的「操作性問題」。否則,「文」遠遠大於「語」,很可能會出現課上熱鬧課後空虛、學生說起來頭頭是道而用起來卻捉襟見肘的尷尬局面。劉國正先生說過:「語言文字的磨練是無可代替的。語文課的基本任務是教育學生理解、熱愛和熟練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這個基本點歷久常新,絕非陳舊,在理念、課程、教材、方法的革新中要牢牢把握這一點。」 語文要人文和工具並重,才符合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矯枉不能過正,絕不能由一個極端又走向另一個極端,「頭重腳輕」不好,「頭輕腳重」也不好。 二、漠視文本,刻意求新。新課程標准強調開展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強調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有的教師對此缺乏正確理解,在新課程教學中刻意標新立異。如有位教師在教學《愚公移山》時,沒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閱讀能力和揭示寓言故事的精神實質方面,卻在那裡暗示和鼓勵學生去批判愚公破壞生態環境的錯誤。再如有一位老師講《季氏將伐顓臾》一課,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理解「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這句話?我們都知道,本來季氏的著眼點是魯國內部的權力之爭,想通過伐顓臾為自己爭權奪利增加砝碼,這是孔子洞若觀火的見解,這句話很好的表現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遠見卓識。但有個學生據「危而不扶,顛而不持,則將焉用彼相矣」一句,推斷孔子認為季氏擔心的是自己內部沒有得力的助手,對這一明顯偏離課文原意的錯誤推斷教師竟然連聲叫好,還呼籲其他學生為這位同學的「有新意的見解」鼓掌。難道為了創新,就可以凌駕於教材之上、隨意誤解甚至曲解課文作者的本意嗎?知名學者王富仁先生曾撰文指出:語文教學中應「尊重文本作者的主體性,教師不能脫離開文本本身僅僅向學生灌輸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以及自己希望學生具有的思想和感情」,「必須接受作者設定的特定的空間,必須避免那種純屬於自己的天馬行空般的自由發揮,必須避免那種脫離開對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而進行的不著邊際的思想批判和藝術挑剔」。 誠然,「唯書」「唯上」的教條是要果斷摒棄的,完全沒有必要囿於課本和定論,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可以指導學生發散思維甚至反彈琵琶,但是發散思維不是散亂思維,反彈琵琶也不是亂彈琵琶,不能為求新而求新。 三、「討論」過濫,有名無實。 新課標強調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這適應了時代的發展,符合教育的規律,也是我們對傳統語文教學做了深刻反思之後的必然選擇。但是如何落實、操作,這是需要認真研究的。 有的教師熱衷於「大討論」,以為這就是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教師一上課,就把設計好的大量問題一下子拋給學生,然後布置學生展開大討論。且不說設計的問題是否抓住了教材重點、是否科學合理,也不說沒有層次、沒有梯度地一下子拋出這么多問題,是否符合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單說沒有引導,沒有啟發,教師完全放手聽憑學生去進行沙龍閑談似的討論的做法,我們不禁要問: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哪裡?討論的質量怎麼保證? 離開了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只能導致課堂的失控和混亂。要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的「導」不可或缺,科學組織,藝術調控,遇「憤」則「啟」,遇「悱」則「發」,這是教師的職責。張志公先生曾經說:「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提高能力必須通過操作實踐。然而實踐操作又不能沒有指導,像演戲一樣,戲要由演員來演,可是也並非不需要一位導演。成功的語文教學,是導演與演員良好配合的結晶。」 四、追求「看點」,嘩眾取寵。語文課堂教學氣氛「沉悶」,一直被人們口誅筆伐,因此,實行新課改,有些教師就非凡注重營造熱鬧的課堂氣氛,刻意製造所謂「看點」,他們的語文課笑聲、掌聲不斷,可謂熱鬧非凡,但是不少課只顧追求表面的繁華,看似熱熱鬧鬧、氣氛活躍,實則浮華空洞、流於形式。 如一位教師教《林黛玉進賈府》,在講「寶黛初會」這個場面時,問同學中有沒有會唱越劇的?果真有一個同學站起來唱了,課堂上一陣大笑。後來又問:「寶玉是個什麼人物?」學生發表意見後,老師強調,寶玉是個「情種」,學生又笑。老師接著問:「黛玉是個什麼人物?」學生猜了半天,老師說:「也是一個『情種』。」學生再笑。老師又問:「你們想想,這兩個『情種』要是碰到一起,眼神兒會是什麼樣的?」學生再大笑……如此教學,學生只是被老師不停地「逗樂」,沒有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和品味,何談「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呢? 假如說上面的例子僅僅是由於 「逗樂」而沒有讓學生開展深層的閱讀的話,那麼,更有甚者是有的教師背離教材內容,對學生盲目「激趣」、錯誤引導。如一位教師教學《項脊軒志》第3段時,請兩位女同學上台表演。一位扮演老嫗,一位扮演歸有光的母親。台詞是:「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兒寒乎?欲食乎?」文白夾雜的對白和滑稽的表演動作引起鬨堂大笑。教師於一旁說戲並親自示範表演,笑聲更大。這一段文字敘述項脊軒的變化,回憶母親和祖母,字里行間隱含著家境敗落的哀傷和時光易逝、有負親人的感慨,然而在這節課上學生在前俯後仰的笑聲中感受到的恐怕只是滑稽有趣,這豈不是對文本和作者的褻瀆? 語文「課改」還只是剛剛起步,假如對已經出現的問題不重視不解決,就會使課改多走彎路。搞課改既要有高漲的熱情、果敢的精神,又要有冷靜的頭腦和審慎的態度,希望語文課改劍走偏鋒的現象盡早得以矯正,使課改 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
更多參考:http://www..com/s?wd=%B0%A1%E0%B8%D3%EF%CE%C4%BD%CC%D1%A7%CD%F8
『叄』 在參加教育部課程教學研究所的優質課獎獲獎證書能作評職稱嗎
1、既然是教育部教學研究所發的,當然有用。2、任何關於評職稱的條件是很多的。並不是一個優質課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3、這個優質課證書,一般只能是根據什麼文件精神等,可以算作幾分或者零點幾分,累計在榮譽系列得分中。4、如果同系列的,一般只能取最高等級計分。同級別的 ,大概是可以累計加分。以上僅供參考。
『肆』 各位湖師大的學長學姐們,想問一下,學科教學(語文)專業,教育綜合和中學語文教材研究,要看的是什麼書
語文教師必讀書目:中學語文教學藝術專業書籍大全
李衛東講語文 蔡明講語文 胡明道講語文 黃厚江講語文 程少堂講語文
尤立增講語文 李海林講語文 鄧彤講語文 褚樹榮講語文 肖家芸講語文
嚴華銀講語文 吉春亞講語文 李平講語文 張祖慶講語文 李勝利講語文
祝禧講語文 餘映潮講語文(無貨)
2012教師招聘考試歷年真題匯編 中學語文 2012教師招聘考試歷年真題匯編 小學語文 史金霞:不拘一格教語文 黃厚江:語文的原點 郭初陽:顛狂與謹守
王開東:深度語文 錢理群、孫紹振、王富仁:解讀語文 干國祥:生命中最好的語文課 閆學:我負語文 葉開:讓孩子讀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
王曉春:語文課如何是好 程翔:一個語文教師的心路歷程 韓軍與新語文教育 程紅兵與語文人格教育 趙謙翔與綠色語文
溫儒敏論語文教育 王富仁:語文教學與文學 程翔與語文教學 鄭國民:當代語文教育論爭 周慶元:宏觀視野下的語文課改價值取向
(台)廖玉蕙:如何教出精彩的語文課 劉正偉:語文教育意蘊篇 陳日亮:語文教學文本解讀個案 錢理群語文教育新論 餘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
王君:語文教學情境創設藝術 杜永道:缺失的語文課 潘新和:語文,審視與前瞻 黃厚江:語文課堂教學診斷 沈堅:初中語文「沉浸式」教學研究
方智范:語文教育與文學素養 夏丐尊、葉聖陶:文話七十二講 傳承與嬗變:語文教師專業素質研究 吳松年:初中語文新課程有效教學疑難問題操作性解讀 張彬福:怎樣成為一名優秀語文教師
商友敬:語文教育漫談 宋運來:語文教學最需要什麼 施平:中國語文教材經緯 曹明海:本體與闡釋——語文課程的文化建構觀 呂叔湘:語文常談
呂叔湘:語文雜記 周有光:語文閑談 蔡明:語文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 (加)約翰斯頓:重構語文世界 後殖民教學實踐 王鵬偉:語文教育 世紀之變的嬗變
怎樣上出好課——語文卷 中學語文教學活動設計 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朱曉民:語文教師教學知識發展研究 語文課程教學技能
語文教學對話論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新編 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設計與特色案例評析 語文課堂教學技能訓練教程 中學語文課題研究與論文寫作
中美語文教育比較研究 中學語文教材分析方法與實踐 李瑞山:語文素養高級讀本 語文素養和語文教師的素養 彭小明:語文課程與教學新論
中國語文人(第一卷) 中國語文人(第二卷) 語文教育人文論 名師透視:語文教學智慧篇 名師教學機智例談·語文卷
優秀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 小學語文名師古詩文課堂實錄 上海名師課堂:小學語文(周雲燕卷)(附光碟) 趙景瑞:小學語文教學思想與藝術 小學語文名師教學藝術
兒童文學與中小學語文教學 小學語文教例研究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小學語文活動課教學百例 讓小學生愛上學習的語文故事
小學語文名師課堂成敗探究 小學語文名師同課異教實錄 小學語文名師新秀大辯課 親近魯迅:落地麥兒童語文課堂
『伍』 課程與教學論的教材4 張華版
書籍作者:張華
圖書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0年11日
ISBN:9 7 8 7 5 3 2 0 7 1 3 9 5 《課程與教學論》是當代教師進修叢書中的《課程與教學論》分冊。全書共分八章,其主要內容包括:課程與教學的歷史發展、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的基本模式、課程與教學的目標、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選擇等等。《課程與教學論》是鍾啟泉教授主持的「九五」國家級重點課題——各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論及其實踐課題的比較和研究的成果。進修是教師知識更新的源泉,是教師有效工作的活力機制。古人雲:「人才置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學。」科委帶除了進修的真諦。
而這《課程與教學論》就是圍繞著這一真諦。充分反映國際教育界最新的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論及其實踐課題的比較研究成果,為中小學教師提供了系統的教育觀念、教育管理的基本知識、教學設計的策略及其教學、課程的科學性知識。 第一章 課程與教學研究的歷史發展
第一節 課程研究的歷史發展
第二節 教學研究歷史發展
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的涵義
第四節 課程與教學的關系
第二章 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的基本模式
第一節 課程開發的基本模式
第二節 教學設計的基本模式
第三章 課程與教學的目標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涵義與功能
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涵義與功能
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確定
第四章 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選擇
第一節 課程內容的選擇
第二節 教學方法的選擇
第五章 課程與教學的組織
第一節 課程組織的涵義與基本標准
第二節 課程組織的基本取向
第三節 課程類型及其組織結構
第四節 教學組織
第六章 課程實施與教學過程
第一節 課程實施的涵義與研究價值
第二節 課程實施的基本取向
第三節 課程實施的基本模式
第四節 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
第五節 課程實施與教學設計
第七章 課程與教學的評價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的評價
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歷史發展與取向
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功能與類別
第四節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模式觀
第八章 課程與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
第一節 課程研究與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第二節 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
後記
『陸』 談談研究小學數學課程標准與教材對於小學生的意義
「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歷來是小學教師培養的重要課程。我國從1999年開始正式設立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培養本科層次的小學教師。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開設需要在原來以師范學校為主的小學教師培養體系的基礎上,建構一套新的適應本科專業學生學習需要的課程體系,然而在十多年的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發展的實踐中,不同院校的培養方案差異很大,就小學數學學科而言,從原有中等師范學校的「小學數學教材教法」發展為「小學數學教學論」、「小學數學課程論」、「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小學數學教材研究」、「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等不同的課程。這導致小學教師培養缺乏系統性、規范性等問題。教育部於2011年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准(試行)》中規定了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結構與課程設置建議。其中明確開設「學科課程標准與教材研究」和「學科教學設計」模塊,根據這一標准,「小學數學課程與教材研究」成為小學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
『柒』 如何把控課程的內容與教案的關系
在課程研究中,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教學內容隸屬不同的研究層面,分別擁有各自的研究范圍和內容。但傳統上人們比較關注教材這一具體的課程材料,誤以為教材內容就是課程內容、教學內容。教師理念上的混亂導致實踐上的盲目,這是教師「教教材」這一現象的根源所在。本文試以英語學科為例,闡述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教學內容三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使人們對相關問題的討論建立在一個共同的學理基礎之上。
英語教材在我國英語學科教學中歷來都擔當著重要的角色。每次課程改革中,人們關注最多的就是教材的變化。但要說教材的研究,則解釋、論證多於理論探討。由於我國長期以來實行國家統一控制的課程教材研製體制,課程和教材這兩個本來不同的研究層面便重疊了起來,致使分屬課程、教材和教學不同層面上的問題纏繞在一起,混淆不清。一方面,由於英語學科教育研究的歷史幾乎就是研究學什麼(學科知識)和如何學的歷史,學科內的課程理論、教材理論和教學理論的研究相對貧乏,很多研究都是基於對現行課程具體形態──教材的解釋;另一方面,在實踐中,教材又代替了教學大綱,或者合而為一,甚至超越大綱,行使著權威角色,主宰教師的教學生活。教師可以不必研讀「英語教學大綱」,只需「以本為本」,照本宣科。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教材研究幾乎是大包大攬,集多種角色於一體,
因而不堪重負。這樣,很多本應屬於課程層面或教學層面的研究內容不能和教材問題有效剝離,其後果是,課程或教學層面的問題被忽略了,而教材本身的研究也僅滯留於表面的介紹和解釋,缺乏系統的深度研究。
上述情況反映在教師的日常話語中,最為典型和普遍的便是課程內容、教材內容和教學內容之概念的辨別不清。諸種術語糾纏不清使很多問題的討論或爭論缺乏合理的學理基礎和共享的理論框架。就英語學科而言,英語教材內容往往與英語課程內容和英語教學內容混淆在一起,在實踐中導致教材內容等於課程內容,教學就是教教材內容的現象。例如,「對話」是英語教材中常見的內容,它是體現語言交際性本質的人際交往形式,實踐中不少教師課堂上直接要求學生機械朗讀和死記硬背對話,不顧學生語言運用(揭示其中語言知識、語言結構的功能意義)以及學習態度和方法的做法便是將教材內容誤解為課程內容的典型事例。這種現象的危害性在於,教師安於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教教材),自欺欺人地滿足於所謂的課程內容的完成。
『捌』 對《小學語文課程標准與教材研究》這門課程的心得體會1000字作文
寫作思路:可以談論溝通層面的問問題技巧,也可以談論問題的價值性,而這又是問題的另外一個層面。如果你通通雜糅在一起寫,恐怕花一天的時間都寫不完。這時候你就要找准切入點,定下標題,才能穩穩地隨著標題的引導順利展開論述。
正文:
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敢於發表自己個性化的見解。
試想,在寬松、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教師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不再是過去面目可憎的「權威者」,加之興趣的激發,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能不愛學嗎?由愛學轉為會學,會學更愛學,從而真正走到了教學中的良性循環。
作為我們這一代人,從小接受著傳統的應試教育,深受其害。教師的「一言堂」、搖頭晃腦的死記硬背、枯燥乏味的教材和課堂,扼殺了多少兒童對知識的嚮往。現在,我已為人師,難道還要讓我的學生也有同樣的遭遇嗎?作為教師,首先就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與教材研究》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和選擇,是課程改革倡導的新觀念。
長期以來,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被動接受式的學習,嚴重束縛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讓新觀念、新方法走進小學語文課堂,應是教學改革的核心,也是我們的必然選擇。那麼,在語文教學中應體現哪些新的教學觀念呢?
語文教學的民主性是指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現代教學過程。
體現在教學實踐中的民主性包括兩層含義:
一是教師的角色發生改變,由教學的中心和主宰變為服務於學生發展的地位,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學變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富有創造性的人際交往活動。因此,教學應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
二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作用在於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中要給學生研究、發現、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重視展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研究和發現的成果。要注意開啟學生的內心世界,課堂上不要有這樣或那樣的清規戒律,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形式和內容,善於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和體驗,愉快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教學的民主性是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語文教學的開放性是指開發和利用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語文教學的大課堂。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活動。
教學的開放性應體現在:
一是學習空間的開放。學生的學習不再受教室的限制,大自然和社會生活、圖書館、網際網路等也應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課堂,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
二是學習內容的開放。要打破封閉的學科知識體系,學生和教師都有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對教材的內容可根據實際進行改換、增刪,使學生從豐富的教學資源中獲取語文知識。語文教學應注重課程的整合,有機滲透數學、音樂、美術、自然等方面的知識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帶給我們的僅僅是理念上的認識,理論上的指導,要真正地落實到實踐中還需要我們每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認真領悟,不斷反思摸索。用愛心開啟學生心靈的大門,用汗水耕耘教育這方聖土。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與教材研究》帶給我們的僅僅是理念上的認識,理論上的指導,要真正的落實到實踐中還需要我們每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認真領悟,不斷反思摸索。用愛心開啟學生心靈的大門,用汗水耕耘教育這方聖土。
『玖』 論文發表在《教學與研究》或《課程.教材.教法》,教師評職稱副高有用的嗎
看單位評副高的要求是什麼了
『拾』 新課標電子版作業 1.課程標准 2.教材研究 3.教學設計 4.後記 核心:備一節課,要一份教案(
1.課程標准
2.教材研究
3.教學設計
4.後記有具體要求嗎? 方向還是比較簡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