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課程標准
1. 夏商西周
夏朝 (約公元前 2070至 約公元前 1600)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時期。標志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他的誕生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夏朝總共傳了十四代,十七個王,延續近五百年。(夏朝的世系年代無定說,此為一家之說)
夏禹治水有功,被禪位為天子,成為夏王朝的建立者。禹即帝位後,都於陽翟(音「敵」,今河南禹州市),又曾都安邑(今山西安逸)或平陽。他一再會合諸侯,並將中國分為九州(歷來說法不一,有禹貢九州、爾雅九州、周禮九州等分別。一般乃指周禮九州,為揚、荊、豫、青、兗、雍、幽、冀、並),定貢賦的制度。
九黎,三苗的侵擾,是遠古時代的嚴重邊患。「少昊」、「顓頊」的時候,黎、苗繼作亂,堯、舜曾征討,至大禹時代才將之平服。從此,長江中游平定,黎、苗不再北侵。這是遠古對抗南方部族的一長期的艱苦戰爭。
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業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稱。大禹死後,他的兒子破壞禪讓的傳統,自立為王,恢復了黃帝王朝初期父子相傳的古老制度。從此,王位的傳子不傳賢,實行世襲制度,開始了古人所說的「家天下」。這是一種政治上的進步。
夏啟即位後,很能繼承大禹的事業,可惜死後,他的兒子「太康」無能,被一位諸侯首領、傳說中「嫦娥」的丈夫「後羿」所逐。太康死後後羿立太康的之弟「仲康」為夏王,但實權操縱在後羿之手。仲康死後,其子「相」立,後羿被他的臣子「寒浞(音「濁」zhuoˊ)」所殺,又殺「相」自立。當「相」被殺時「相」的王後「緡(音「民」minˊ)」正在懷孕,逃奔到「有仍」(今山東濟零縣),生「少康」。「少康」長大後,就收聚夏的殘存勢力,滅掉「寒浞」,光復夏王朝。史稱「少康中興」。少康之子「杼(音「注」zhuˋ)在位時擁有一支比較強大的武裝,徹底肅清了「寒浞」的勢力,並征伐東夷,使夏王朝發展到了鼎盛。其後的五代六王,社會比較安定,經濟持續發展。夏王朝的統治,東至東海、西連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當時已經能冶煉較好的青銅,生產了不少的青銅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商品交換也有所發展。有了比較進步的陰陽合歷和干支記日的方法。第十五代夏王「孔甲」,好方術鬼神、淫亂,引起諸侯的反叛,夏王朝逐漸衰敗。「孔甲」再三傳到「履癸」(夏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務修德,奢侈無度,殺人無數,四處用兵,勞民傷財,以致民眾反抗,諸侯叛離,終於被「商湯」所滅。
由於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該書《殷本紀》中記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因此《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代世系被多數學者認為是可信的。
商朝(1600BC—1046BC)
商代是繼夏朝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世襲制王朝時代。自太乙(湯)至帝辛(紂),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後經歷了將近六百年。
商族是居住在黃河下游的一個悠久的部落,為東夷的一支,以玄鳥為圖騰。《史記·殷本記》記載:有娀氏之女名簡狄,吞玄鳥之卵而生契。《詩·商頌·玄鳥》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與《史記》的記載一致。夏朝末年,商的勢力由黃河下游發展到中游,滲透到夏的統治地區,建立了強大的部落聯盟,開始向奴隸過渡。
契之孫相土在位時,商的勢力進一步發展,把附近的許多部落征服或納在它的控制之下。約公元前16世紀,成湯滅夏建立了商朝。都於毫。湯建商後,吸取夏朝教訓,實行「以寬治民」的政策,注意發展農業生產。同時四方征伐,把疆土擴大到西部的氐羌地區,商朝統治逐漸鞏固。
據載,從成湯至盤庚,商人「不常厥邑」,曾五次遷都,盤庚遷殷後商王朝在政治、經濟各方面都有發展,特別是武丁統治的五十幾年間,是商朝最強盛時期,武丁在商代諸王中頗負盛名。
商湯立國後,汲取夏代滅亡的深刻教訓,廢除了夏桀時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採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國內部的矛盾比較緩和,政治局面趨於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起來。他對四周的許多國家進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勝利。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記有:湯「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詩·商頌·殷武》也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的記載,反映了商王朝在湯的統治下,已經成為強盛的國家。
商湯和左相以後,在處理政務、穩定政局、發展生產等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貢獻。仲虺死後,伊尹在政壇上的作用尤其突出,成了商湯時期重要的輔佐,政壇的一位元老。
商湯死後,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繼位;外丙死後,其弟中壬繼位;中壬死後,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繼位,太甲乃商湯之長孫。據《史記· 殷本紀》記載:「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以後,太甲修德遵法,諸侯歸服,百姓的生活比較安寧。這個故事,反映了伊尹為貫徹商湯的治國方略、使商王朝長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這個故事流傳久遠,伊尹也獲得了「大仁」、「大義」的美名。
商都城的變更
不過,統治階級貪婪本性,決定了王室內部為權力和利益斗爭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記·殷本紀》中記載;「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從仲丁算起,經九世正好到盤庚時期,說明這一期間商王室內部為爭奪王位,內亂不止,致使外患不斷。這期間,商王朝曾多次遷都。
據文獻記載,商代曾五次遷都。《竹書紀年》記載,商王仲丁「自亳遷於囂」、河甲「自囂遷於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於奄」、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不過考古學家至今只發現了偃師二里頭、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和安陽殷墟四個都邑遺址。這四個遺址的面積都很大,均在三、四百萬平方米以上。考古學家已在這四個遺址中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遺存,如二里頭遺址中部發現的一號宮殿,面積達一萬平方米。在洛陽偃師和鄭州發現了規模很大的城垣。安陽殷墟還發現了規模宏大的王陵區祭祀場。從這些發現與文獻記載可以知道,商代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國家機構,有各種職官、常備的武裝(左中右三師),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規等等。但上述這幾個都城,它們與文獻中記載的名字是甚麼關系,學術界還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陽殷墟是盤庚以後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較一致。
對商代歷史上多次遷都的原因,史學家們有不同的看法。但從《尚書· 盤庚篇》中看到,遷都與內部的政治斗爭有一定關系。如盤庚雖然聲稱「視民利用遷」(為人民的利益而決定遷都),但對那些不聽命令的人,他發出了「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我要將他們斬盡殺絕,不讓孽種留在新邑)的威脅,反映了內部爭斗的激烈。盤庚遷殷以後,王室內部的矛盾得到緩解,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盤庚被稱為「中興」之主,並為武丁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武丁是盤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盤庚之侄。他年幼時,小乙曾讓他到民間生活了一段時間,深知民眾生活的艱難困苦。他即位以後,兢兢業業、不敢荒寧,勵精圖治,決意振興大業。他四齣征伐,對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國進行征討,戰爭的規模不小,往往動用數千兵力,最大的一次發兵一萬三千人。在這些征戰中,商王征服了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也捉獲了大量俘虜。武丁時期的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宮殿、墓葬、作坊等遺存都有發現。代表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青銅業,有了突破性進展,如銅、鉛、錫三元合金出現了;分鑄技術已被廣泛運用;青銅器生產數量大增,還出現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聯這樣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銅業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國青銅時代進入繁榮時期。此外,在紡織、醫學、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開創的盛世局面,為商代晚期社會生產的發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祭天祀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史前時期的考古中曾一再發現這類遺存。隨著農業的出現,人們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而產生對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種。祖先崇拜又叫靈魂崇拜。它源自對先人懷念,把夢中的情景理解為先人的靈魂作祟而產生。人們祭祀祖先,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開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內容發生很大變化。由於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統治者,為了維護他的統治,就把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結合起來,創造了天或上帝這樣的至上神。從文獻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這個神,1899年因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餘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現在世人的面前並讓人們識讀。甲骨文的發現,使商代的存在無可爭議,並使商代歷史成為信史。安陽殷墟出土的十五萬片甲骨卜辭,記錄了商代社會中發生的許多事情。經過幾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豐富內容,為研究商代歷史開拓了重要的途徑。甲骨文中則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湯伐夏桀時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號,鼓動軍士和同盟者去執行上帝的意志,奮勇討伐。但天上的上帝與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對的。為了執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過巫與上帝溝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時,用五種祀典,對上甲以後的祖先輪番地、周而復始地進行。安陽殷墟王陵區的祭祀場中發現了上千個祭祀坑,武丁時一次使用人牲達數百人。這種情況反映了商王對祖先崇拜的重視,因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武丁死後,他開創的太平盛世,沒能長久延續下去。祖庚、祖甲以後諸王,特別是帝乙帝辛時期,國內矛盾十分尖銳,四方諸侯也起來反叛。面對這種情況,商王帝辛(紂)不思改變,不聽忠諫,一味追求驕奢淫逸的生活,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同時,他窮兵黷武,調集大軍征伐東夷,加重了民眾的負擔,也使國內兵力空虛。周武王的大軍打到商郊牧野,商紂王才組織力量,倉促應戰。結果,商王的軍隊毫無鬥志,「前徒倒戈」,為武王的軍隊開道。帝辛看到大勢已去,逃到鹿台,拿出珠玉寶貨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滅亡。
商朝歷代國王
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商紂
西周(公元前?—公元前771年)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朝代,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後所建立。建都於宗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部),由於周朝後來將都城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稱東周,所以稱這一時期的周朝為西周。
綜述
西周從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5年。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諸侯立周平王(宜臼)為國王,平王將京都從宗周遷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歷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
周族有著悠久的歷史,長期在陝甘一帶活動,後以岐山之南的周原為主要的根據地。至公元前11世紀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強大。它一面征伐附近小國,擴充實力;一面把它的都邑從周原遷到今天長安縣灃水西岸,建成豐京。它不斷向東進逼的勢態,加劇了與商朝的矛盾。商王帝辛一度將西伯昌(文王)囚於里。周臣用美女、珍寶進獻商王,帝辛才放了西伯昌。西伯昌回到國內後,進一步加緊了伐商的准備。此時,商王朝政治腐敗,內外矛盾空前尖銳。文王認為伐商條件已成熟,臨終前囑太子發(武王)積極准備伐商。武王即位以後,趁商朝主力征戰在外之際,出兵車300乘、士卒4.5萬人、虎賁(沖鋒兵)3000人,浩浩盪盪地向東進發。庸、蜀、羌、鬃、微、盧、彭、濮等許多小國也率兵會合。周武王在牧野誓師,歷數商紂之罪。商紂王臨時組織奴隸17萬與周軍對陣,但軍士們無心戰斗,陣前倒戈,引導周軍攻紂。商紂王倉惶逃遁,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遂亡。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周王朝時代。
武王克商以後,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來的統治地區,又征服了四周的許多小國。但如何牢固控制東方的大片領土,成了武王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於是,他採用「分封親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一個個諸侯國成為對一方土地進行統治的據點,它們對周王室也起到拱衛的作用。武王把商紂之子武庚(祿父)封於商都,藉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為侯,監督武庚;又將周公封於魯、姜尚封於齊、召公封於燕。周武王死後,其子繼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管叔、蔡叔對周公不滿,散布流言,說周公意在謀取王位。不久,武庚與管、蔡串通一起,並聯合東方的徐、奄、薄姑等國發動叛亂。周公調大軍東征,用了三年時間,終於平定了武庚與管、蔡之亂,殺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東征取得全面勝利,使周王朝的統治得到鞏固。
武王滅商之後,回到鎬京,深感鎬京與新征服地區相距太遠。他意在夏人活動中心的伊洛河地區建立新的都邑。他的這一想法尚未實現,突然病逝。從寶雞出土的何尊銘文中看到,成王即位後,繼承了武王之遺志,決定在洛陽附近建一新邑,「宅茲中國」。從這里對新征服地區進行統治,可大大縮短距離。為此,成王曾派召公去洛陽附近「相宅」。不久,洛邑(成周)與武王所建的鎬京(宗周)一起,成為西周時期政治、軍事、文化的中心。為徹底鏟除殷遺民的復國夢想,成王時還將殷頑民遷至成周。
由於周公旦在宗周攝政,魯侯之爵由他的長子伯禽就封。魯的地望在今天的山東曲阜,已發現魯城遺址;姜尚所封的齊國,在今山東臨淄;召公所封的燕國在今北京房山,也已發現城址和燕侯墓地;武庚叛亂被平息後,該地封給武王之弟康叔,為衛侯,已在河南浚縣發現衛國遺址;紂的庶兄微子啟未參預武庚叛亂,他作為商族的後裔被封為宋侯,其地在今河南商丘;在衛國的西邊,還有個晉國,成王攻滅唐國後,以其地封給他的兄弟唐叔虞,在今山西翼城與曲沃交界處已發現其遺址。這些諸侯國的封地往往形成犄角之勢,互有聯系、互相制約,因而在早期階段對政治局面的穩定確曾起到一定的作用。文獻中所說「成康之際,四十年刑錯不用」,正說明成王平定武庚叛亂後,周王朝出現了一段安定的局面。
周人在經過一系列戰爭之後,控制的地域南到巴、濮、鄧、楚;北到肅慎、燕、亳;東邊到達濱海;西邊直抵甘、青。其范圍比商朝的地域還大。周王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家機器,對域內實行有效的統治。制訂的刑罰,比商代更系統。常備軍的人數比商代還多,在宗周駐有六師,在成周駐有八師。全國的土地與臣民,名義上都屬周王所有,即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周王封給諸侯土地與臣民時,要舉行授土授民的儀式。所封的諸侯國,要定期朝見周王,有保衛王室的義務。他們還要向周王納貢服役(包括兵役),如果不納貢服役,就是侮慢王室,要受到懲處。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受封者常常擅自割讓或交換土地,漸漸將土地變為私有財產。同時,隨著新開墾的土地越來越多,私田的數量也在增加。私田的出現,對以井田制為基礎的土地公有制,起到腐蝕和沖擊的作用。
西周時期的社會經濟比商代又有發展。大量使用奴隸生產,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剩餘勞動產品,促使各種手工行業得到發展。青銅業生產進一步擴大,除王室控制的青銅作坊外,諸侯國也有自己的青銅作坊。青銅產品的數量更多,用途也更廣,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青銅業的發展,推動了其它行業的興盛。文字的使用也更廣泛,除了在甲骨上契刻文字外,在上萬件銅器上都鑄刻有銘文,記錄了當時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許多事件。最多的一件鑄有499個字,不亞於當時的一篇文獻。農業、畜牧、紡織、冶金、建築、天文、地理等科學技術也有不少新進展。這些成就促使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有變化。考古學家在西周晚期的墓葬中發現了人工冶制的鐵器,說明至少在西周晚期,人們已經掌握了人工冶鐵技術。這一發現,表明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斗爭中,又掌握了一種有效的手段。
到了周厲王時,國內矛盾日趨尖銳。厲王橫征暴斂,虐待百姓,還不讓國人談論國家政事。公元前841年,終於發生國人暴動。厲王逃到彘(今山西霍縣),國人推共伯和行天子事。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國歷史確切紀年的開始。周宣王繼位後,汲取教訓,改變政策;為解除戎狄的威脅,還發動了對戎狄的防禦戰爭,取得了勝利。在對荊楚、淮夷的戰事中,也取得了一些勝利,因而號稱「中興」。但是社會中各種矛盾依然存在,整個社會仍處於動盪之中。
歷史的發展總是不平衡的。商周時期中原已進入青銅時代的繁盛時期,周邊的一些地區仍相對落後一些。因此,為財富及利益所驅動,周人與其它國族的戰爭幾乎一直不斷。江漢流域是蠻族的根據地。昭王率大軍征伐南蠻,遭到蠻族的強烈抵抗,周朝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昭王也死於漢水之中。這是西周早期遭到的一次嚴重失敗,從此失去了對南方各國的控制能力。穆王與宣王也曾南征,均未獲得重大戰果。東方的夷族也時常侵擾周境,戰事不斷。噩侯馭方不堪周朝的奴役,「率南淮夷、東夷,廣伐南國東國」,一直打到成周附近,震驚朝野。周王派西六師、東八師前往作戰,仍無力抵禦。後靠同姓諸侯的兵力增援,才取得了勝利。西北方的犬戎是西周時期最重要的外患。穆王時,犬戎的勢力逐漸強大,阻礙了周朝與西北各國的往來,穆王西征犬戎,「獲其五王」,並將一批犬戎部落遷到太原,打通了周與西北各國的道路。以後,犬戎仍屢次侵犯周境。宣王之子幽王,寵愛褒姒,想殺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做王位繼承人。宜臼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申侯勾結犬戎攻打周王,殺幽王於驪山之下,犬戎乘機掠走大量財寶。西周就此滅亡。宜臼靠諸侯的幫助,登上王位,是為平王,翌年遷都洛邑,從此,歷史進入東周時期。
2. 夏商西周的時代特徵
1、夏
夏朝改公天下為家天下,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2、商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殷墟的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
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在商朝時期,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
3、西周
周人在周原建國時,同時也形成了具有很大包容特徵性的文化體系周文化,他們和商人的關系是並存的,可是他的勢力不如商人大,國家不如商人大,人口不如商人多,但是他的文化有接受商人的影響,也有保存自己固有獨特的色彩。
同時還接受了草原的影響以及西邊羌人的影響,它本身就是很有包容性的混合體。他以這種混合體的特點,在打敗商人以後,由於人少,要治理這么大的國家是很困難的,所以就建立了許多駐防的點,每個駐防的點到後來都變成了一個國家。
從考古學上看最顯著的一個駐防點就是在今北京附近的燕國所在地,從這里可以看到,裡面有商人文化的地盤,有周人文化的地盤,也有土著民族文化的地盤,三者共存。
由此可見周人又採取了所謂包容性極強的政策,對於舊日的敵人商人,採取尊敬、合作的態度,對於土著也採取合作、共存的態度,這種精神是了不起的。
(2)夏商西周課程標准擴展閱讀:
夏朝的起源:
據史書記載,在夏後氏建立之前,曾出現過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之間爭奪聯盟首領的頻繁戰爭。夏部族大約是在中國古史傳說中的顓頊以後逐漸興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獻均把夏族追溯到顓頊。
其中《史記·夏本紀》與《大戴禮記·帝系》稱鯀為顓頊之子,但很多文獻都說鯀是顓頊的玄孫(五世孫):黃帝次子曰昌意,生顓頊,顓頊之子名鯀,鯀之子名叫禹,為夏後啟(即夏啟)父。
這些記述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顓頊部落的一支後裔,是黃帝後裔顓頊高陽氏與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個部落,夏部落一開始居住於渭水中下游,後東遷至晉南、豫西伊洛流域。
3. 夏 商 西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從禪讓到王位世襲
1.王位世襲制
(1)背景: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
(2)建立:禹死啟繼,王位世襲製取代了原始社會後期的禪讓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漸形成。
(3)特點:商朝建立後,王位有時父子相傳,有時兄終弟及。
2.行政管理制度
(1)王權:夏商的最高統治者把自己的行為說成是天的意志,國家大事通過占卜的方式決定,王權具有了神秘色彩。
(2)中央制度:商朝中央設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務。
(3)地方制度:地方封侯、伯,他們作為臣服於商朝的方國首領,定期向商王納貢,並奉命征伐。
夏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一是王位世襲製取代了禪讓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二是形成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相對完整的行政管理制度。三是承前啟後。孔子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這說明商朝繼承了夏朝制度而稍有變化,周朝又繼承商朝制度而略有調整。
題1 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從根本上講是()
A.社會歷史的倒退 B.禪讓制腐朽的結果
C.奴隸主維護其統治的需要 D.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
答案D
解析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剩餘產品的增多,逐漸產生了私有制和階級,人類社會開始向奴隸社會過渡。而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重要標志。故正確答案為D項。
等級森嚴的分封制
1.目的: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主要對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後代。
3.推廣:武王死後,周公旦繼續推行分封制度,擴展周的統治范圍。
4.內容
(1)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2)義務:被封的諸侯國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
(3)權利:受封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
5.影響
(1)在分封制下形成了貴族統治階層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2)西周通過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
(3)西周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6.瓦解
(1)原因: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諸侯在他們的領地,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如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等。
(2)瓦解:諸侯國勢力日益強大,到西周後期,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
分封制的主要特點及破壞的原因
(1)特點:一是分封對象的多方面。主要有同姓王室貴族、異姓功臣貴族、先代帝王後裔和邊遠氏族部落首領等。二是周天子是最高統治者。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三是「土地和人民」與「義務」是周天子同諸侯之間關系的關鍵。具體說,就是周天子把一定土地和人民有條件地封授予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盡義務。四是層層封授。諸侯可在自己的封疆內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又可對士進行再分封。
(2)原因:分封制破壞的根源在於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在分封制下,諸侯在自己領地內有相當大的獨立性。諸侯掌握了封疆內的用人、行政、軍事、財政大權,使諸侯國的勢力日益壯大。隨著諸侯與周王之間力量對比的變化,「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轉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是必然的結果。 題2 《荀子•儒效篇》記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可見同姓親族是西周分封的主體。這些同姓親族受封時,周王會給予他們()
A.封號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鐵犁
答案C
解析土地和人口是建立政治、經濟共同體所必需的兩大基本要素。周朝實行分封制,建立的是諸侯國,因此周王給予諸侯的是土地和人口。
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
1.目的: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西周實行了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宗法制。
2.含義: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
3.內容
(1)周王稱為天子,王位由嫡長子繼承,為大宗。
(2)其他兒子分封為諸侯,他們對天子來說是小宗,在自己的領地內卻是大宗。諸侯的爵位,只有嫡長子繼承,其他兒子領有封地成為卿大夫。
(3)卿大夫對諸侯來說是小宗,在自己的領地內是大宗。卿大夫與士的關系,依此類推。
(4)大宗可以命令和約束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周王是
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領袖。
4.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西周宗法制的特點及其與分封制的關系
(1)特點:宗法制最大的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周王的嫡長子、嫡長孫一系有繼承王位的權利,稱為大宗。次子、庶子的後裔相對於大宗,稱為小宗。依次類推,形成一個龐大的宗族網,小宗必須服從大宗。
(2)西周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
①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相輔相成。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通過層層分封,形成森嚴的等級。宗法制維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體現。體現了西周政治制度層層封授、等級森嚴、政治與血緣相結合的特點。 題3 在西周的宗法制中,「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在這里,「小宗」相對於「群弟」而言,是()
A.諸侯 B.大宗
C.小宗 D.卿大夫
答案B
解析「大宗」與「小宗」是相對的,周王室是最大的「大宗」,其嫡長子、嫡長孫都是「大宗」,其餘都是「小宗」,而「小宗」在自己的封地內又是「大宗」,依此類推,
「小宗」相對於其率的「群弟」而言,應是大宗。
【史料文本】閱讀教材P5「周公輔佐成王圖」插圖及「西周分封示意圖」。
【信息解讀】從插圖可以看出周公輔佐成王,推行分封,拓展西周的統治區域。從示意圖中可以看到西周分封的特點、分封的區域和對象等。
【史料應用】1.根據西周分封示意圖,分析西周分封的特點有哪些?
答案(1)從分封的地域看,主要集中在王畿以外的中原地區;(2)從分封的對象看,主要以王族同姓子弟為主,還包括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
【史料文本】閱讀教材P6[歷史縱橫]。
【信息解讀】在西周時期,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實行了宗法
制和分封制;為了更好的維護宗法制和分封制,西周又制定了禮樂制度,以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加強統治秩序。
【史料應用】2.春秋時期,由「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種現象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了軍事力量
B.周天子將權力下放到諸侯國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諸侯國幫助周天子鞏固地位
答案C
解析禮崩樂壞主要是由於諸侯爭霸,分封制被廢,周王失去統領諸侯的地位而造成的。
思考:從這段記載,你能看出商朝的相權有多大?(P5)
知識點撥從材料中可以看出,伊尹既可以放逐太甲,也可以迎立太甲,所以相可以左右國君的立與廢。
答案要點商朝的相具有超越國王的權力,他們不僅可以執掌國政,甚至可以將荒淫暴虐的國王流放,待其悔過自新後再迎回。
變式1 中國古代,在中央設相的官職以參與國王決策的歷史,至少應追溯到()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戰國
答案B
解析本題主要是對基礎知識的考查。商朝在中央就設有參與商王決策的官職相。
一、本課測評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是什麼?(P7)
知識點撥結合所學分封制與宗法制的內容,直接回答兩者的內容;根據兩者的內容分析特點,注意兩者之間的聯系。
答案要點(1)分封制。主要內容:周王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各諸侯國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受封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
特點:規定了周天子的權力和受封諸侯的義務,形成了嚴格的統治秩序;周天子是周王室的最高統治者,而諸侯在其領地又有非常大的獨立性。
(2)宗法制。主要內容:用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證王權穩定。特點:嫡長子繼承製;在政治制度方面體現為分封制,層層分封,形成森嚴的等級。
變式2 分封制與宗法制最突出的相同點在於它們()
A.都服務於周王鞏固統治的需要
B.都以血緣關系為紐帶
C.都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制度
D.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答案B
解析A是分封制的目的;D屬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影響;C是二者在本質上的相同之處,若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下的封建等級制度相比較則可以得出,形成此本質不同的主要因素在於血緣關系。
二、學習延伸
你能查查自己姓氏的由來嗎?(P7)
方法點撥(1)可以通過姓氏起源的相關書籍查閱;
(2)可以通過網路查閱。
答案要點略
課程標准 課標追問 要點提示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分別闡述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內容。 (1)分封制:①周王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②被封的諸侯國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③受封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將土地和人口分賜給士。
(2)宗法制:①周王稱為天子,王位由嫡長子繼承,為大宗。②其他兒子分封為諸侯,他們對天子來說是小宗,在自己的領地內卻是大宗。諸侯的爵位,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其他兒子領有封地成為卿大夫。③卿大夫對諸侯來說是小宗,在自己的領地內是大宗。卿大夫與士的關系,依此類推。④大宗可以命令和約束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領袖。
2.闡述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王位和爵位的繼承製度:世襲制。
(2)地方政治制度:分封制。
(3)權力的分配和繼承製度:宗法制。
(4)基本特點:血緣紐帶和政治關系相結合,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宗法制是政治制度的核心。
基礎鞏固
1.西周時期,受封諸侯對周天子的主要義務是()
①享有封國的世襲統治權②兼制其它諸侯國③提供軍賦和力役④定期朝貢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享有封國的世襲統治權、兼並其它諸侯國不是對周王的義務。
2.西周時期,周天子向諸侯,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國的政治制度是()
A.世襲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宗法制
答案B
解析根據「授民授疆土」可知是分封制的內容,而建立邦國主要是鞏固統治,故答案為B項。
3.《荀子•儒效篇》記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說明了()
①周的封國中,周王親屬做諸侯的居多
②利用血緣紐帶跟分封制相結合,團結同姓貴族
③西周初年民族隔閡嚴重
④利用同姓貴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貴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④
答案B
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在西周分封制中,同姓王室占絕大多數,①符合題意;從西周分封的對象可以看出,並不是為團結同姓貴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貴族,可排除②、④。
4.假設甲、乙、丙、丁四位同學回到商周時代,請判斷哪位同學被封為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同學成為商朝末年的貴族,帶兵抵抗周部落進攻
B.乙同學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學帶兵攻打商紂王,立下汗馬功勞
D.丁同學成了西周王族成員,整日無所事事
答案B
解析因西周主要分封對象為王族、功臣、先代貴族,故屬於平民的乙是不可能被分封為諸侯王的。
5.史書記載,結束了漢末以來三國分裂局面的西晉武帝司馬炎共有兒子26人,但太子司馬衷卻天生痴愚。晉武帝想要廢太子另擇繼承人,皇後勸說:「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於是晉武帝沒有更換太子的人選。由此可見晉武帝選太子的根據源於()
A.宗法制的嫡長子繼承原則
B.世襲制的父死子繼原則
C.君主制的集權獨裁原則
D.禪讓制的尚賢原則
答案B
解析從材料的敘述中可以看出,立太子的依據是宗法制,而宗法制的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6.近十多年來,家譜作為一種歷史文獻,受到了史學界的高度重視,成為除正史、方誌、考古資料以外最重要的資料來源。家譜取得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A.記載了某一家族的興衰榮辱
B.能彌補正史缺載方誌粗疏的缺陷
C.增加了歷史材料的種類數量
D.能起到凝聚社會群體力量的作用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現象的分析辨別能力。首先要明確家譜之所以受到史學界的重視,關鍵在於其史學價值,即它能彌補其他史學資料的不足,而不在於它記載某個家族或增加史料的數量,因此應選B項。
7.商鞅一人多姓。史書上說:秦封於商,故號商君。衛之諸庶孽公子也,人稱衛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來源於()
A.自然的崇拜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親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答案D
解析題干已明確指出因封地在商。
能力提升
8.「封建親戚,以蕃屏周。」這句話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
答案A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分封自己的親戚為諸侯,起到拱衛王室的作用,顯然是指分封制。
9.「齊人」「魯人」「楚人」這種表述,逐漸讓位於以行政區劃為籍貫的表述,造成這一變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縣制 D.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齊人」「魯人」「楚人」的表述是分封制下的產物,後來被行政區劃所代替,主要原因是秦朝建立後在全國實行郡縣制。
10.中華法系的特徵是「以禮入法」,這里的「禮」主要是指()
A.等級 B.教化 C.習俗 D.祭祀
答案A
解析「以禮入法」中的「禮」實際上是指等級秩序,即A項。
1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選建明德,以藩(即諸侯國)屏國。——《左傳》
材料二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孟子•告子》
材料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
請回答:
(1)材料二所述的是一種什麼政治制度?根據材料一說明這一制度推行的目的。
(2)據上述材料概括諸侯有何義務?諸侯與周天子之間是何種關系?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麼制度?它與材料二的制度關系如何?
答案(1)西周的分封制。鞏固西周奴隸制政權。
(2)服從周天子,忠於職守;定期朝見周天子,向周天子述職。周天子控制諸侯,諸侯效忠周天子。
(3)西周的井田制。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礎;分封制鞏固了井田制。
1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周初年的主要諸侯國
材料二《荀子》記載周初分封71國中姬姓諸侯國所佔比較
材料三宜侯矢銅簋,銘文記述了周王封宜侯並賞賜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隸之事。
請回答:
(1)依據上述材料,描述西周分封制的特點。
(2)分封制對西周統治起到了什麼作用?後世的統治者可以仿效西周分封治國嗎?並說明理由。
答案(1)特點:從分封制的對象看,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其他被分封的有功臣、殷商舊族等;從封地分布看,同姓親族封地富庶,戰略位置重要;從分封內容看,除土地外,有些受封者還得到大量物資、武裝和人口等。
(2)西周初年,形勢動盪,分封制度的歷史作用在於鞏固西周對新佔領區的控制。建立起一套比商代更加緊密、關系更加明確的分封制。不能仿效,因為依靠血緣關系不能保持長久的政治穩定。
4. 夏商西周的教育體制是怎麼樣的,貴族聘請老師來教嗎
西周時期,官府壟斷了學校教育和一切學術文化。那時,只有貴族才有機會接受教育,平民百姓不能進入校門。這種官學合一的現象,被稱為「學在官府」。
第三節 西周官學制度的發展和「六藝」教育的形成
西周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奴隸制國家,它有約300年的歷史,約在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國奴隸社會發展到全盛的時期。西周繼承了夏商的學校教育制度,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奴隸制官學體系,形成了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
據古籍文獻記載,西周官學可分為國學和鄉學。國學設在周天子所在的王城和各諸侯國的國都,分小學與大學兩級。小學在城內宮廷中,大學在南郊。鄉學又分為「庠」、「序」、「校」、「塾」等。
(1)西周小學
康王時的《大盂鼎》中有一句話:「女(汝)妹(昧)辰有大服,余佳(惟)即朕小學。」郭沫若在《西周金文辭大系》上有眉批:「今案妹與昧通,昧辰謂童蒙知識未開之時也,盂父殆早世,故盂幼年即承繼顯職,康王曾命其入貴胄小學,有所深造。」可見西周貴族確有小學,為蒙昧的兒童學習之處。
宣王時的《師[上(左未右攵)下反][皀殳]〔li gui 離鬼〕》中也有一段話:「才(在)昔先王小學,女(汝)敏可事,既命女(汝)[上雨下攴]〔geng 耕〕乃且(祖)考嗣小輔。」這段銘文不但證明王家設有貴胄小學,而且也證明了古籍文獻中關於少傅和樂官記載的真實性。據有關專家考證:「小輔當讀為少傅。」再結合《大戴禮記·保傅》:「及太子少長知妃(配)色,則入於小學,小者所學之宮也……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說明這類小學屬宮廷的貴胄小學,其學生是王太子、公卿太子、大夫元士的嫡子等。《禮記·王制》說:「小學設在公宮南之左」,即把這類小學設在王宮附近,可能是為了貴胄子弟上學方便。王宮守衛長官師氏和保氏,兼任小學師長。
各諸侯國也有自己的貴胄小學。《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注雲:「諸侯歲貢小學之秀者於天子,學於大學。」
西周時除設在宮南之左的那所貴胄小學之外,還在西郊設有一所小學。據《禮記·王制》:周人設有「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文獻通考·學校考》注雲:「虞庠在國之西郊,小學也。」這類小學可能是宮廷的貴胄小學,入學學生的層次可能要低一些,或屬於中小奴隸主貴族的子弟。《公羊傳》宣公十五年的注曰:「父老教於校室,八歲者學小學,十五歲者學大學,其有秀者移於鄉學,鄉學之秀者移於庠,庠之秀者移於國學,學於小學。」從全文的語氣來看,在里中的「校室」學習優秀的學生可由「鄉學」升到「庠」,再升到國學,而這個國學不會是宮廷的貴胄小學,而可能是設在西郊的「虞庠」。這樣經過幾次選拔和挑選才升到國學的小學中去的學生,當然年齡也就不小了,所以有的傳說:「十五歲才入小學」。《大戴禮記·保傅》的注釋說:「又曰十五入小學,十八入大學者,謂諸子姓既成者,至十五入小學,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學。」這種解釋較為合理。古代的小學生並不嚴格限於兒童,入學年齡從8歲至15歲均可。或許這與貴族的等級有關,高級貴族子弟入學較早,中低級的貴族入學較遲,所以才出現關於入學年齡的各種不同的說法。
據《大戴禮記·保傅》注說,王侯太子入國學之小學的年齡是八歲。《公羊傳》註:「禮,諸侯之子八歲受之少傅,教之以小學,業小道焉,履小節焉。」《白虎通·辟雍》說:「八歲毀齒,始有識知,入學學書計。」提出了八歲入小學的根據。據《尚書大傳》,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入國學之小學的年齡是10歲或13歲左右,至於其他眾子,包括大夫元士妾所生之子及少數平民子弟入學的年齡,可能是15歲左右。又據《文獻通考·學校考》認為,公卿以下的子弟,未必一開始就能入國學之小學,而是先學於家塾,長至13歲左右,才能入國學之小學就讀。而國之太子年八歲即可入國學之小學。由此可見,西周小學入學年齡與宗法等級制度有關。
據《周禮·地官司徒》,西周小學強調的是德行教育,重視以道德來教養貴族子弟。《禮記·內則》說:「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朝夕學幼儀,請肄簡諒。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學射御。」有禮儀、樂舞、射箭、駕車、書法、計算等等,教學內容比較全面,這說明西周小學教育強調的是奴隸主貴族道德行為准則的培養和社會生活知識技能的訓練。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
(2)西周大學
從古籍文獻上看,西周大學有「東膠」、「東序」、「辟雍」、「泮宮」、「成均」、「瞽宗」、「上庠」和「太學」等名;從金文材料上看,西周大學有「辟雍」、「學宮」、「大池」、「射廬」等名。在大學里,周王要舉行禮儀大典、祭祀活動、習射樂舞等,如《莊子·天下》篇所說:「文王有辟雍之樂。」
西周的大學--辟雍和泮宮一般都設在郊區,四周有水池環繞,中間高地建有廳堂式的草屋,附近有廣大的園林,園林中有鳥獸,水池中有游魚。這說明西周大學的設施是比較原始的,以茅草蓋的廳堂為主,周圍有園林和水池。貴族子弟即在園林水池中射魚、射鳥、驅車圍攻野獸。西周大學中的漁獵活動,是一種實際訓練,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不過西周大學不僅是貴族子弟學習之處,同時又是貴族成員集體行禮、集會、聚餐、練武、奏樂之處,兼有禮堂、會議室、俱樂部、運動場和學校的性質,實際上就是當時貴族公共活動的場所。這說明西周大學還沒有完全專業化,是和貴族的社會生活結合在一起的。西周大學中的公共活動,以行禮、射箭、駕車、奏樂、舞蹈為主,其教學的主要內容也以禮樂與射御為主,這是和貴族教育子弟的目的相關的;因為貴族要把子弟培養成為統治者,而禮樂正是當時貴族鞏固內部組織和統治人民的重要手段;同時貴族要把子弟培養成為軍事骨幹,用來保衛既得的政權,而射御正是軍事訓練,舞蹈也帶有軍事訓練的性質。
除辟雍、泮宮之外,西周還有其他的大學。《禮記·王制》所說養國老的「東膠」,《禮記·文王世子》所說的「東序」、「瞽宗」、「上庠」,都是大學。「東膠」即「東序」。《大戴禮記·保傅》:「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帝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帝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帝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帝入太學,承師問道。」這里所說的東、南、西、北學,似乎給我們繪出了西周大學的組成圖案。東學便是東序,為習舞、學干戈羽籥〔yue月〕之所,由樂師主持;西學即瞽宗,為演習禮儀、祭祀先王先賢之地,由禮官主持;北學即上庠,為學書之所,由詔書者主持;至於南學,有的說是成均,為學樂之所,由大司樂主持。太學有的說是中央之學,可能就是辟雍或明堂。這樣把中央與周圍四學合在一起,實際上已有五學了。《文獻通考·學校考》說這些學校都「並建於一丘之上」。又據《禮記·明堂位》載,魯國亦得立四代之學,即虞氏的庠、夏後氏的序、殷的瞽宗與當代的周學--泮宮,這里似乎也是把四代之學建立在一起的,並且把這些學校放在「明堂位」來講,這又把四學與明堂結合在一起了。東西南北學以明堂為中心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大學,並非有好幾個獨立的大學。
(3)西周鄉學
設在王都的小學、大學,總稱之為國學。設在王都郊外六鄉行政區中的地方學校,總稱之為鄉學。據《禮記·學記》,西周的鄉學是:「家有塾,黨有庠,術(遂)有序。」《周禮》又說:「鄉有庠,州有序,黨有校,閭有塾。」《孟子》僅說:「周曰庠。」
據《周禮·大司徒》:「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又按《周禮·遂人》:「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酇〔CUO嵯〕,五酇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
前者是指國的近郊而言,後者是指鄉以外的遠郊而言。鄉的學校主要是「庠」,遂的學校主要是「序」。《學記》所說的「黨有庠」,《周禮》所說的「鄉有序」,皆就近郊的鄉組織而言,鄉和黨的學校都稱做「庠」。所以《禮記·王制》說,鄉裡面如果有不帥教者就要報告司徒,然後在鄉庠習禮來感化他們。《鄉飲酒義》也說:「主人拜迎賓於庠門之外。」屢教不悛〔quan圈〕的人便「移之遂」,由遂學即「序」去感化。如果還不變,最後才「屏之遠方,終身不齒」。這也說明鄉以庠為主,遂以序為主。中國傳統文化
西周時的塾、校,可能不是真正求知識的學校,「塾」可能是門側之堂,在農村,早晚由父老及里正坐在那裡監督檢查,是否按時出工,是否遵守秩序,是否敬老尊長等等。《爾雅·釋宮》說:「宮中之門謂之闈……門側之堂謂之塾。」注雲:「塾」--「夾門堂也。」可見「塾」的初義只是門側之堂。據《尚書大傳》卷五《略說》所雲:「距冬至四十五日,始出學傅農事。上老平坐於右塾,庶老坐於左塾,餘子畢出,然後皆歸。夕亦如之。餘子皆入,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雁行,朋友不相逾,輕任並,重任分,頒白者不提攜。出入皆如之。」上老、庶老坐在那裡對出入的人進行檢查和教誡,要按年齡大小排列次序,不能相逾,年輕人要代年老人挑負東西。「塾」雖然也起著管理和教喻的作用,但還不是嚴格意義的學校。「校」也是一樣,按《公羊傳》的注釋說,這種「校」是選擇有高德的父老,在秋收之後到這里來進行教化,似乎是一種「冬學」的性質,只在農閑時進行。另,「校」與「學」的名稱也常互為應用,如鄉學亦可稱之為鄉校。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所記鄭子產不毀鄉校的事,鄭國的鄉學即稱之為鄉校。疏雲:「校為學的別名。」還說「鄭人游於鄉校,以論執政」,這還表明鄉校有一種「議政」的作用。鄭子產不毀鄉校的目的,也是為了保存「議政」這一好的傳統。西周鄉校中的所謂養老乞言、語說之類,也是保持這一好的傳統。
5. 夏商西周考古學重點知識
青銅文化(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文字(商朝甲骨文)、建立者、都城、開國和最後的君主。
6. 夏商西周至戰國整理知識點,謝謝了
這應該是某位歷史教師自編的朝代歌訣。後面的朝代依次是:晉(西晉、東晉)、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推薦幾首朝代歌訣:
第一種
[大陸人教版小學歷史教材]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第二種
[香港版本]第一首
炎黃虞夏商,周到戰國亡,秦朝並六國,嬴政稱始皇。
楚漢鴻溝界,最後屬劉邦,西漢孕新莽,東漢遷洛陽。
末年黃巾出,三國各稱王,西晉變東晉,遷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國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國,南朝宋齊梁,
南陳被隋滅,楊廣輸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後則天皇,
殘皇有五代,伶官舞後庄,華歆分十國,北宋火南唐,
金國俘二帝,南宋到蘇杭,蒙主稱大汗,最後被明亡,
明到崇幀帝,大順立闖王,金田太平國,時適清道光,
九傳至光緒,維新有康梁,換位至宣統,民國廢末皇,
五四風雨驟,建國存新綱,抗日反內戰,五星紅旗揚。
7. 中國夏商西周時期的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特徵:-P
①牢固的血緣關系;
②濃厚的專制色彩;
③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繼承性和發展性,對後世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
8. 夏商西周我了解到了
上古三皇五帝,堯舜禹 夏、商、西周、東周、秦、西漢、東漢、三國(曹魏、蜀回漢、東吳)、西晉、答東晉、五胡十六國、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北宋、南宋、遼、金、元、明、清
9.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的知識點詳細總結
【考點指南】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的建立,商朝的興衰,武王伐紂和周朝的強盛,國人暴動和西周滅亡,井田制、分封制。
①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的進步性,掌握中國奴隸社會的階級關系和主要矛盾,階段特徵和主要線索。②掌握夏商周政權更替的基本史實,總結三代王朝滅亡的教訓,指出勤政愛民是為政之道。③根據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正確分析西周井田制、分封制等制度的特點、作用及其相互聯系。
【重點難點精析】
1、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
因為原始社會生產力極端落後,人們的生活極端困苦,人類認識自然的能力有限,為了生存時常進行戰爭有時甚至毀滅整個氏族。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使生產力逐步得到提高,並且保留了生產力中核心要素:戰俘不殺,留作奴隸;有了以國家形式的專門社會管理機構;創造了文明的轉門部門和專門人才;同時,階級斗爭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之一。「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軍事民主制度。「世襲制」是私有制發展的產物。從「禪讓制」到「世襲」,從「天下為公」到「天下為家」,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認識,是私有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階級斗爭的角度來認識,是階級對立的結果,其根源在於生產力的發展。因而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2、商湯滅夏、武王伐紂和國人暴動的性質以及夏商周滅亡的共同原因及啟示
商湯滅夏、武王伐紂的斗爭都是反抗奴隸制國家暴虐統治的正義斗爭,也是奴隸主貴族爭權奪利的斗爭。「國人」是平民,舉行暴動的是平民和奴隸,「國人暴動」是平民和奴隸的反抗斗爭。
夏商周滅亡的共同原因在於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化了階級矛盾,從而導致統治階級內部或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斗爭,這是中國古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規律。從中我們獲得的啟示就是要「勤政愛民」。
3、運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辨證關系分析井田制和分封制的關系
(l)井田制
①含義: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②內容:A.一切土地屬於周王所有;國王把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轉讓和自由買賣。B.諸侯要向國王交納一定的貢賦。C.由奴隸主貴族強迫奴隸集體耕種。D.那時耕地阡陌縱橫,如同井字,稱為井田。③發展歷程:A.它始於商朝;B.盛於西周;C.瓦解於春秋;D.廢除於戰國。④瓦解過程: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出現新的封建剝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⑤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這種生產方式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出現了私田。春秋後期,魯國實行「初稅畝」,承認了私田主人對土地的所有權。隨之而來的是新的剝削方式的出現。封建地主對農民的剝削方式的出現,導致了井田制的瓦解。
(2)分封制
①分封的目的:為了鞏固奴隸主國家政權。
②分封的對象和做法: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諸侯,建立諸侯國;被封諸侯的義務是:要服從國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貢獻財物,要派兵隨從周王作戰。
③周王先後分封的重要諸侯國:魯、齊、燕、衛、宋、晉等。
④分封的作用:鞏固了周朝的統治,促進了內地與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拓展了疆域,成為地域空前廣大的奴隸制國家。最終導致王室衰微,列國紛爭的後果,逐漸形成諸候割據的狀態。
⑤崩潰的原因: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諸侯國為爭奪土地、人口及對其它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並戰爭,形成了諸侯爭霸的局面。葵丘會盟,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認,標志著分封制崩潰。秦朝統一後,建立郡縣制,分封制結束。
⑥發展歷程:西周確立 春秋時期瓦解 戰國時期廢除
(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關系:①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經濟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之上,沒有井田制就沒有分封制。②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分封制是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③兩種制度都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強盛。
(4)分封制、井田制與奴隸制國家的盛衰
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時期完善的奴隸制國家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分封制起到維系、調整奴隸主階級內部關系,保證奴隸制國家對奴隸和平民進行統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隸制國家強盛的政治保證。井田制規定了奴隸制生產關系的主要內容,是決定奴隸制經濟形態存在、發展和西周政治統治的經濟基礎。分封制和井田制相互影響,二者的存在成為西周奴隸制國家興盛的支柱。
西周末年以後,王室衰微和大國爭霸局面的出現表明分封制的瓦解。在喪失政治保證和生產力發展的影響下,井田制在春秋後期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製取代,奴隸制度度存在的經濟基礎最終瓦解,新的封建經濟基礎隨之產生。井田制的瓦解標志著奴隸制度的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