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21
A. 求論語選讀(語文選修)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全本內容
天之未喪斯文也
8、【原文】3•24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簡單學習網最新講座:
王大績講高考詩歌鑒賞 王大績講高考作文 王大績講文言文閱讀
林斌講英語完形填空 林斌講英語閱讀理解 李俊和講高中英語寫作
【注】
(1)儀封人:儀為地名,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系鎮守邊疆的官。
(2)從者見之:隨行的人見了他。
(3)喪:失去,這里指失去官職。 ,
(4)木鐸:木舌的銅鈴。古代天子發布政令時搖它以召集聽眾。
【譯】
儀這個地方的長官請求見孔子,他說:「凡是君子到這里來,我從沒有見不到的。」孔子的隨從學生引他去見了孔子。他出來後(對孔子的學生們)說:「你們幾位何必為沒有官位而發愁呢?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聖人來號令天下。」
【解】
本章為時人對孔子所擔當的文化責任的評價。
孔子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已經是十分有影響的人,尤其是在禮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儀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見孔子之後,就認為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聖人號令天下,可見對孔子是佩服至極了。
◎【程石泉】儀封人贊孔子雲「天將以夫子為木鐸。」益見世道之陵替,雖僻處小吏亦望孔子能振聾發聵,而孔子實亦以此為己任矣。故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陽貨第十七》)
【記】
封人和孔子談了是什麼,我們無從知道。但會面結束後,封人如此大贊孔子,可見談得很投機。是孔子的抱負打動了封人,還是其人格感染了封人?無法知曉,也不需知曉。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讓人得之言外,符合「富於包孕的片刻」,即「事勢必然而事跡未畢露,事態已熟而事變未發生」。也像是一種側面烘托,如漢樂府民歌《陌上桑》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此外,弟子恐怕對老師也不夠信任,孔子真夠孤獨的。先行者不可能隨大流,不被理解在所難免,否則,孔子就不會感慨「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9、【原文】 9•5
子畏於匡(1),曰:「文王(2)既沒,文不在茲(3)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4)不得與(5)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
(1)畏於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畏,受到威脅。公元前496年,孔子從衛國到陳國去經過匡地。匡人曾受到魯國陽虎的掠奪和殘殺。孔子的相貌與陽虎相像,匡人誤以孔子就是陽虎,所以將他圍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開國之君周武王的父親,是孔子認為的古代聖賢之一。
(3)茲:這里,指孔子自己。
(4)後死者:孔子這里指自己。
(5)與:同「舉」,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麼樣。
【譯】
孔子被匡地的人們所圍困時,他說:「周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體現在我的身上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滅這種文化,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解】
本章表明孔子以傳道即保存、傳遞「先王之道」為己任,即今天所說的文化使命感、歷史責任感。
外出遊說時被圍困,這對孔子來講已不是第一次,當然這次是誤會。但孔子有自己堅定的信念,他強調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認為自己是周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不過,當孔子屢遭困厄時,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決定作用歸之於天,表明他對「天命」的認可。
【記】
「文不在茲乎」:文指禮樂制度,人群大道所記。孔子深通周初文武周公相傳之禮儀制度,是即道在己身也。「匡人其如予何」:今我既然得到此道,知道天意不想喪失這個文化傳統,那麼匡人對我也無可奈何。孔子臨危時,常發信天知命之言。大概孔子極為自信,認為自己所行之道,就是上天所欲行之道。非常自謙,認為自己能明曉此道,並不是自己由於自己的智慧,一定是天意使他明白的。和孔子一樣具有這樣責任感的有司馬遷、玄奘等。
10。【原文】18•5
楚狂接輿(1)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注】
(1)楚狂接輿:一說楚國的狂人接孔子之車;一說楚國叫接輿的狂人;一說楚國狂人姓接名輿。本書採用第二種說法。
【譯】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怎麼這么衰弱呢?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執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車,想同他談談,他卻趕快避開,孔子沒能和他交談。
【解】
本章通過隱者對孔子的批評,襯托出孔子濟世安民的執著及進取的可貴。
歌詞意思是說事不可為,政治危險,還是退隱,不必為此棲棲皇皇,四處奔走了。可見道家早於孔子,早有隱者了。
【附】《莊子•人世間》:「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於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卻曲卻曲,無傷吾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這里借接輿唱出亂世景象,「方今之時,僅免刑焉」,在重稅與苦役下喘息的人民,能免於刑是福。「禍重於地」「殆乎,殆乎」,寫出了人民所遭受的重壓與危難。「迷陽迷陽」(荊棘遍地),「無傷吾行」,「無傷吾足」,處世之艱,當慎重留意。
【記】
接輿,其超塵脫俗世人難以達到,他所譏諷孔子的原因,不是說孔子徒慕虛榮,愛好榮華富貴,只是因世事不可為,而使車馬勞頓,為孔子感到可惜。而孔子的意思是,天下沒有不可為之時,自己有不忍斷絕的感情,有不可逃脫的道義。孔子雖然與接輿旨趣不投,但仍真誠地對待他,想要和他交流,希望來廣大自己的心志,這也是孔子深厚仁心的一種流露。
11.【原文】
18•6
長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3)焉。長沮曰:「夫執輿(4)者為誰?」
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5)?且而與其從辟(6)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
夫子憮然(8)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注釋】
(1)長沮、桀溺:兩位隱士,真實姓名和身世不詳。
(2)耦而耕:兩個人合力耕作。
(3)問津:津,渡口。尋問渡口。
(4)執輿:即執轡。
(5)以:與。 易:改變。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蓋種子。
(8)憮然:悵然,失意。
【譯】
長沮、桀溺在一起耕種,孔子路過,讓子路去尋問渡口在哪裡。長沮問子路:「那個拿著韁繩的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問桀溺。桀溺說:「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說:「你是魯國孔丘的門徒嗎?」子路說:「是的。」桀溺說:「像洪水一般的壞東西到處都是,你們同誰去改變它呢?而且你與其跟著躲避人的人,為什麼不跟著我們這些躲避社會的人呢?」說完,仍舊不停地做田裡的農活。子路回來後把情況報告給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說:「人是不能與飛禽走獸合群共處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還與誰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會與你們一道來從事改革了。」
【解】
這一章反映了孔子關於社會改革的主觀願望和積極的入世思想。
儒家不倡導消極避世的做法,這與道家不同。儒家認為,即使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要獨善其身,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孔子就是這樣一位身體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種社會責任心,正因為社會動亂、天下無道,他才與自己的弟子們不知辛苦地四處呼籲,為社會改革而努力,這是一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
【記】
長沮對子路問津不肯回答,還譏笑孔子應該是知津之人。桀溺責備孔子只知道避人,而不知避世。所謂「避人」就是避他人的言語和臉色,暗示孔子是擇人而事,但滔滔天下都是這類諸侯大夫,為之奈何?不如躬耕自食其力,藉以避世。
孔子說不可與鳥獸同群是因為本性不同,道就不同。長沮、桀溺謀偷生於亂世,而孔子則謀行道於亂世。孔子知道之不行及,及事之不可為,所以不非議隱者之行。但說;「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意謂一旦天下有道則無庸棲棲皇皇,轉於道路,也可跟從這個隱者而隱。
「憮然」二字是悵然若失的樣子,所蘊涵的感情力量是非常深沉的,或許隱者的話觸動了他那「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微子》的萬千感慨了,引動了內心的無限的辛酸,可見孔子內心也有非常柔弱的地方,這也顯示了其普通的人性一面。「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公冶長第五》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九》
12.公孫丑下
【原文】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①色然。前日虞聞諸 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③。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 則可矣。夫天未欲賓士天下也;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注】
①豫:快樂,愉快。②不怨天,不尤人:這是引孔子的話,見《論語•憲問》。尤,責怪,抱怨。③名世者:有名望而輔佐君王的人。
【譯】
孟子離開齊國,充虞在路上問道:「老師似乎有不快樂的樣子。 可是以前我曾聽老師您講過:『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責怪別人。」』
孟子說:「那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從歷史上來看, 每五百年就會有一位聖賢君主興起,其中必定還有名望很高的輔佐者。從周武王以來,到現在已經七百多年了。從年數來看,已經超過了五百年;從時勢來考察,也正應該是時候了。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當今這個世界上,除了我還有誰呢?我為什麼不快樂呢?」
【解】
這是孟子對自己承擔的歷史文化責任的表白。
這一段話有不不少名言。它所表達的孟子的思想感情是極復雜的。有些像告老還鄉歌,又有些像解甲歸田賦。
孟子的學生是很不錯的,在這時深知老師的心情,於是了引用老師平時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來加以勸慰。老師也是很不錯的,坦率承認「彼一時,此一時也。」人非聖賢,怎麼可能沒有自己的情緒呢?所以,平時說「不怨天,不尤人是對的,可一旦事情真正落到自己頭上,有抱怨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
接下來,孟子話說天下大勢,實際上也向學生解釋了自己不愉快的原因。「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這是孟子的政治歷史現,成為名言,對後世發生著深刻影響。按照這個觀點推算,孟子的時代正應該有「王者」興起了,可孟子周遊列國, 居然沒有發現這樣的「王者」,好不容易遇到齊宣王,看來還有些眉目,可最終還是斗不過那些「賤丈夫」,自己沒有能夠說服齊宣王實施「王天下」的一套治國平天下方案。沒有「王者」,「名世者」又怎麼顯現出來呢?而孟子分明覺得自己就正應該是那「名世者」,所以才有如許惆悵。又怎能「不怨天,不尤人」呢?所以他說「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反過來又自我安慰說,如果老天還想使天下太平,「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這樣一想,也就沒有什麼不快樂了。「吾何為不豫哉?」與其說是對學生充虞的回答,不如說是自我解嘲更准確些。
「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大有孔子所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論語•述而》)的味道。其底蘊是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當然,孟子的表達是有憤激情緒的,因此也成為後世批判孔、孟之道時的靶子之一,認為他不可一世,狂妄到了極點。要說狂妄,偉大的人物從內心來說總是有那麼一點點的。如果要脫離具體的語言環境來加以定罪,那孟子當然也就難辭其咎了,因為他畢竟說過那樣一句話啊!
【記】孟子所說的「此一時」,是指教書時要告訴學生基本的原則和恆常的道理;而「彼一時」,則要考量天下百姓的福祉,與個人能否得君行道。
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孔孟一脈相承,多為天下不賓士而深感憂慮,他們既有治國平天下之志,又有惟自己才能治國平天下的自信。但往往事與願違,所以只能把天下能否賓士歸之於「天命」。
13、離婁下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譯】孟子說:「君子的影響,過了五代後便衰竭了;小人的影響,過了五代後也衰竭了。我沒能成為孔子的門徒,我是私下裡向別人學取(孔子之道)的。」
【解】這句話既表明了孟子的社會責任感,還表明了他自覺繼承孔子思想的強烈意識。
【記】三十年為一世。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而子思是孔子的孫子。所以從孔子到孟子正好是第五世。這是將絕未絕的時候,孟子繼承孔子理想的心志,十分明顯。他說:「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14、萬章下
【原文】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①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②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3)而不怨,厄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④於我側,爾焉能浼⑤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 鄙夫(6)寬,薄夫(7)敦。孔子之去齊,接淅(8)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 國之道也!』可以速而(9)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 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 金聲而玉振之(10)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 譬力也。由(11)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菲爾力也。」
【注】
①橫:暴。②頑:貪婪。③遺佚:不被重用。④袒揭 (XT)裸裎:四個字意思相近,同義復用,都是赤身露體的意思。⑤浼:污染。(6)鄙夫:心胸狹窄的人。(7)薄夫:刻薄的人。(8)接淅:淘 米。(9)而:則。以下幾句同。(10)金聲:指釙鎛(b6)鍾發出的聲音。玉振:指玉磐收束的余韻。古代奏樂,先以鎛鍾起音,結束以玉磐收尾。 (11)由:通「猶」。
【譯文】
孟子說:「伯夷,眼睛不看醜陋的事物,耳朵不聽邪惡的聲音。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使喚。天下太平就出來做官,天下混亂就隱退不出。施行暴政的國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願意居住。他認為和沒有教養的鄉下人相處, 就像穿戴著上朝的禮服禮帽卻坐在泥途或炭灰上一樣。當殷紂王暴虐統治的時候,他隱居在渤海邊,等待著天下太平。所以,聽到過伯夷風范的人,貪得無厭的會變得廉潔,懦弱的會變得意志堅定。
伊尹說:『哪個君主不可以侍奉?哪個百姓不可以使喚?』所以,他是天下太平做官,天下混亂也做官。他說;『上天生育這些百姓,就是要讓先知的人來開導後知的人,先覺的人來開導後覺的人。我就是這些人中先知先覺的人,我要開導這些後知後覺的人。』他認為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個普通男子或普通婦女沒有承受到堯舜的恩澤,就好像是他自己把別人推進山溝之中去了一樣--這就是他以挑起天下的重擔為己任的態度。
「柳下惠不以侍奉壞君主為恥辱,也不因官小而不做。做官不隱藏自己的才能,堅持按自己的原則辦事。不被重用不怨恨,窮困也不憂愁。與沒有教養的鄉下人相處,也照樣很自在地不忍離去。他說:『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赤身裸體在我旁邊,對我又有什麼污染呢?』所以,聽到過柳下惠風范的人,心胸狹窄的會變得寬闊起來,刻薄的會變得厚道起來。
孔子離開齊國的時候,不等把米淘完就走;離開魯國時卻說:『我們慢慢走吧,這是離開父母之邦的路啊!』應該快就快,應該慢就慢;應該隱居就隱居,應該做官就做官。這就是孔子。」
孟子說:『伯夷是聖人裡面最清高的;伊尹是聖人裡面最負責任的;柳下惠是聖人裡面最隨和的;孔子是聖人裡面最識時務的. 孔子可以稱為集大成者。集大成的意思,就好比樂隊演奏,以鎛鍾聲開始起音,以玉磐聲結束收尾。鎛鍾聲起音是為了有條有理地開始,玉磐聲收尾是為了有條有理地結束。有條有理地開始是智方面的事,有條有理地結束是聖方面的事。智好比是技巧,聖好比是力量。猶如在百步以外射箭,箭能射到靶子,是靠你的力量;射中了,卻是靠技巧而不是靠力量。」
【解】
本章說明孟子對聖人的看法。他以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四人為例,分別代表聖人之中的「清者,任者,和者,時者」,並且以孔子為集大成,「時者」為何特別困難,因為一方面有始有終,另一方面能智能配合聖德,使生命猶如一首完美的樂章。
【記】
孟子在這里羅列的,是四種聖人的典型:伯夷清高,伊尹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柳下惠隨遇而安,孔子識時務。比較而言,孟子認為前三者都還只具有某一方面的突出特點,而孔子則是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具有「智」與「聖」相結合的包容性。
顯然,孟子給了孔子以最高贊譽。
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伯夷過於清高,清高得來有點不食人間煙火,所以他最後要與叔齊一道「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但是,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觀念也就由此生成,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或許也正是由此觀念出發,伯夷才被推崇為「聖人」之一。伊尹「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們曾經說過,「把歷史扛在肩頭」的人。其實,他的這種精神,正是曾子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平?」(《論語•泰伯》) 所以,伊尹是非常符合儒教精神的「聖人之一,歷來也的確成為儒家所津津樂道的古代聖賢人物。但他的這種精神,在進入所謂「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時期後,已被視為過於沉重,過於執著的「古典意識」,與「輕輕鬆鬆過一生」的現代生活觀念有格格不入,或者說,已不那麼合時宜了。柳下惠一方面是隨遇而安,另一方面卻是堅持原則,我行我素。隨遇而安體現在他不 恥於侍奉壞的君主,不羞於做低賤的小官,不被重用不抱怨,窮困不憂愁。這幾句話說來容易,做起來可就太困難了,尤其是後面兩句,的確人有聖賢級的水平。所以,傳說柳下惠能夠做到 「坐懷不亂」,具有超人的剋制力,聖人的風范。最後說到孔聖人。 事實上,到後世,尤其是到我們今天仍然家喻戶曉為聖人的,四人之中,也就是孔聖人了。孟子在這里並沒有展開對孔子的全面論述,而只是抓住他應該怎樣就怎樣的這一特點,來說明他是「聖之時者」,聖人中識時務的人。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孟子所強調的,是孔子通權達變,具有包容性的特點,所以才有「孔子之謂集大成」的說法。而且,由「集大成」的分折,又過渡到對於「智」與「聖」相結合的論述,而孔子正是這樣一個「智」「聖」合一的典型。說穿了,也就是「德才兼備」的最高典範。這樣一說,聖人也就與我們有接近的地方了,我們今天不也仍然強調「德才兼備」嗎?當然,我們不可能要求人人都成為聖人,但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作為精神方面的追求總還是可以的吧
B. 求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所有教材的PDF文件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6%99%AE%E9%80%9A%E9%AB%98%E4%B8%AD%E8%AF%BE%E7%A8%8B%E6%A0%87%E5%87%86%E5%AE%9E%E9%AA%8C%E6%95%99%E7%A7%91%E4%B9%A6&restype=-1&id=10000003&ty=0&pattern=0
這是我在WEB迅雷上找的,有很多,不知道哪個是你想要的~專~~希屬望有用~~
C. 求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英語聽力材料mp3
http://58.251.57.206/down?cid=&t=0&fmt=-
必修1-4
http://58.251.57.206/down?cid=&t=0&fmt=-
其他的在這里
http://search.gougou.com/search?search=%e9%ab%98%e4%b8%ad%e8%8b%b1%e8%af%ad%e5%bf%85%e4%bf%ae&restype=-1&sortby=8&suffix=1&page=1&id=10000000&f=0&r=0&ty=0&b=0&pattern=0
D.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 寒假作業 高一年級 答案
政治:AACDDAADA
ACCACBDAD
CAABBABBC
CAAAACCCC
CCCCACAAAABBBBDCBADCCAADA
地理
BCADDDDCBCC
DADBCDACB
CACDCCDA
ABBDC
CACAABBBC
DBABDBADB
BADBCABDBABBCADAAAABDAB
不是標准答案、、自己寫的、、、其他沒時間打了,我內也容在補作業
E. 求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2在線講課的視頻
異面直線: http://www.pupiltown.com/mod/webclassroom/view.php?id=1062 http://www.pupiltown.com/mod/webclassroom/view.php?id=1064二面角(): http://www.pupiltown.com/mod/webclassroom/view.php?id=1697二面角(2) http://www.pupiltown.com/mod/webclassroom/view.php?id=1700點到平面的距離及體積(1): http://www.pupiltown.com/mod/webclassroom/view.php?id=1069點到平面的距離及體積(2) http://www.pupiltown.com/mod/webclassroom/view.php?id=792立體幾何(1): http://www.pupiltown.com/mod/webclassroom/view.php?id=1073 圓錐曲線(1): http://www.pupiltown.com/mod/webclassroom/view.php?id=1057圓錐曲線(2): http://www.pupiltown.com/mod/webclassroom/view.php?id=1055
F. 急…… A版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數學 選修2-1的課後答案!!!!
去買本數學王後雄就得了啊,書後面有課本的答案,市面上很多參考書都有數學課本課後練習的答案
G.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技術與設計共有幾本
實驗中學學的是數學B版,每學期兩本,高一學完必修1-4,高二學必修5,選修2-1,還有本選內修4-5關於不等式的作參考,容選修2-2和2-3。
物理必修課本有必修1和必修2,高一每學期一本。
化學是必修1必修2,高一每學期一本。
生物似乎每年都不一樣,05級高一沒有生物課,06級只有實驗班高一上生物。生物必修三本,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選修我們學的選修三,現代生物技術專輯。4本書高二每學期兩本。
高一上學期學的都是必修的,就是數學必修1、2,物理必修1,化學必修1。
數學AB版與文理科無關。只是文科選修數學是1-*(具體基本不清楚,我學的理科),理科是2-1 2-2 2-3
預習應該是有用的~參考書老師提供參考,比如物理化學的優化設計,物理導學大課堂,生物的世紀金榜什麼的。同學中用得比較多的是薛金星的教
H.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思想政治2第一單元提綱怎麼寫
政治:第一單元《公民的政治生活》期末復習提綱 素材(新人教必修2)
1.國家(含義;類型;根本屬性;性質及決定因素)
2.民主的含義;專政的含義;民主與專政的關系
3.我國的國體及本質 4.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特點及其表現 5.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為什麼;怎麼做)
6.我國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權利和自由? 選舉權被選舉權(含義;條件;地位)
7.我國公民應該履行哪些政治義務?
8.公民在參與政治生活時應遵循哪些原則?要求分別是什麼?
9.我們的政治生活有哪些主要內容?影響公民參與政治的因素?
10.公民如何參與政治生活? 11.公民有序參與政治與無序參與政治的區別?
12.比較直接選舉、間接選舉、等額選舉、差額選舉(含義;優點;局限性)
13.影響我國選舉方式選擇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4.選舉權的含義? 行使選舉權的意義? 怎樣行使選舉權?
15.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方式有哪些?如何區別這些方式?
16.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從決策者角度;從公民角度)
17.村(居)民委員會的性質
18.村民自治的內容:①選舉 ②決策 ③管理 ④監督
19.居民自治的內容:①選舉 ②決策: ③管理 ④監督
20.我國發展基層民主的意義(《講義》P18)
21.民主監督(內容;方式;特點;意義;要求)---注意幾種方式的區別
22.我國政府的性質? 23.我國政府有哪些基本職能?每項職能的具體內容分別有哪些?如何判斷?
24.我國政府的宗旨是什麼? 25.我國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是什麼?如何堅持這一原則?
26.公民向政府求助的途徑和意義? 27.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根本目的?
28如何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29.如何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人民民主專政的最大特點
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
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礎和准則
公民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的基礎和標志
公民的基本民主權利
實現公民的政治權利和其他權利的重要保證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證
政治生活的基本內容
選舉方式的選擇,必須體現。。。。
決策的基礎
決策機關科學決策的重要前提
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前提和基礎
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徑
村民自治的基礎
在村民自治的實踐中,村民創造了。。。。。
村民參與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徑
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務,要由。。。。決定
社會主義民主最為廣泛而深刻的實踐
公民向政府部門求助的法律途徑
判斷並說明理由:
1.國家代表和維護社會各階級的利益
2.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公民當家作主
3.社會主義民主是全民的民主
5.我國公民選舉所需要的經費由政府開支體現了人民民主的廣泛性
6.如果說民主是指一種與個人專制獨裁統治不同的、實行「多數人的統治」的國家形式,那麼,這個「多數人」指全體國民中的多數人
7.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同其他類型的國家是一樣的
81.沒有選舉資格的三種情況:①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 ②沒有年滿18周歲。③被剝奪政治權利
9.監督權是公民的基本民主權利。
10.在我國,公民享有相同的權利
11.選舉或被選舉為國家各級各機關的領導或廠長、村民居委會成員的權利屬於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12.自由的表達政治意願是公民的政治自由。
3.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享有監督權,其內容主要包括批評、建議、檢舉、申訴、控告。其對象是有違法失職行為的國家工作人員。
14.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指立法平等,也指司法和守法平等。
15.在我國,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16.權利與義務是完全對等的。
17.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是我們政治生活的基本內容。
18.關注我國維和部隊在蘇丹的維和行動,屬於公民政治生活的內容。
19.參與政治生活,貴在實踐。
20.等額選舉當選者已事先"內定",不如差額選舉民主
21.現階段我國直接選舉方式更能體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優越性。
22.差額選舉可以充分考慮當選者結構的合理性。
23.城市居委會和農村村委員會的選舉都是直接選舉
24.人大代表的選舉實行直接選舉、差額選舉。
25.選舉方式的選擇必須體現國家性質。
26.我國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採取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相結合的選舉方式。
27.選舉與我無關,選誰都一樣。
28.「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列寧的這句話告訴我們
公民的文化水平越高,享有的政治權利就越多。
29.實行村(居)民自治是社會主義民主最為廣泛而深刻的實踐
30.在實行村民自治的實踐中,廣大村民創造了村務公開、民主評議幹部、村民委員會定期匯報工作等形式
31.村(居)民委員會是我國最基層的的國家政權機關
32.參與民主決策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徑
33.公民通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參與民主決策,有助於決策者對決策的理解,鍛煉參與決策的能力。
34.決策機關科學決策的重要前提是召開聽證會。
35.寫信給報社反映情況,是公民通過信訪舉報制度行使監督權。
36.找人大代表反映情況,是公民通過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制度實行民主監督。
37.實行民主監督有利於改進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工作,所以公民在行使這一權利時不受約束。
I. 哪裡有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數學 必修1的DOC下載
指數函數及其性質
(一)指數函數的概念
一般地,函數叫做指數函數(exponential function),其中x是自變數,函數的定義域為R.
注意: 指數函數的定義是一個形式定義,要引導學生辨析;
注意指數函數的底數的取值范圍,引導學生分析底數為什麼不能是負數、零和1.
鞏固練習:利用指數函數的定義解決(教材P68例2、3)
(二)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問題:你能類比前面討論函數性質時的思路,提出研究指數函數性質的內容和方法嗎?
研究方法:畫出函數的圖象,結合圖象研究函數的性質.
研究內容:定義域、值域、特殊點、單調性、最大(小)值、奇偶性.
探索研究:
1.在同一坐標系中畫出下列函數的圖象:
(1)
(2)
(3)
(4)
(5)
2.從畫出的圖象中你能發現函數的圖象和函數的圖象有什麼關系?可否利用的圖象畫出的圖象?
3.從畫出的圖象(、和)中,你能發現函數的圖象與其底數之間有什麼樣的規律?
4.你能根據指數函數的圖象的特徵歸納出指數函數的性質嗎?
圖象特徵 函數性質
向x、y軸正負方向無限延伸 函數的定義域為R
圖象關於原點和y軸不對稱 非奇非偶函數
函數圖象都在x軸上方 函數的值域為R+
函數圖象都過定點(0,1)
自左向右看,
圖象逐漸上升 自左向右看,
圖象逐漸下降 增函數 減函數
在第一象限內的圖象縱坐標都大於1 在第一象限內的圖象縱坐標都小於1
在第二象限內的圖象縱坐標都小於1 在第二象限內的圖象縱坐標都大於1
圖象上升趨勢是越來越陡 圖象上升趨勢是越來越緩 函數值開始增長較慢,到了某一值後增長速度極快; 函數值開始減小極快,到了某一值後減小速度較慢;
利用函數的單調性,結合圖象還可以看出:(1)在[a,b]上,值域是或;(2)若,則;取遍所有正數當且僅當;(3)對於指數函數,總有;(4)當時,若,則;
(三)典型例題
例1.(教材P66例6).
解:(略)
問題:你能根據本例說出確定一個指數函數需要幾個條件嗎?
例2.(教材P66例7)
解:(略)
問題:你能根據本例說明怎樣利用指數函數的性質判斷兩個冪的大小?
說明:規范利用指數函數的性質判斷兩個冪的大小方法、步驟與格式.
鞏固練習:(教材P69習題A組第7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