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桿二課程設計槽面10
A. 杠桿鑽孔夾具的課程設計,求一篇8000字以上帶圖的設計!
不懂,(*^__^*) 嘻嘻……
B. 怎樣做杠桿實驗
杠桿作用的實驗
【設計】 杠桿是利用直桿或曲桿在外力作用下,圍繞桿上固定點———支點轉動的簡單機械。本實驗指導學生認識杠桿的以下幾種作用:
(1)傳遞力的作用;
(2)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
(3)省力(但費距離)或省距離(但費力)的作用。為了使學生體會到這些作用,最好選用重一點的物體,讓學生親自用杠桿去撬或抬,此外還可以利用杠桿尺、測力計進行一些定量的實驗。
方法一
【器材】 裝滿學慣用具的書包、長1米左右的木棍(把木棍等分為8~10份,畫出等分線)、椅子。
【步驟】
(1)把木棍的中間架在小椅子背上,一端掛上重物———書包,用手握住另一端,慢慢往下壓,能把書包撬起。引導學生找出杠桿的支點、力點和重點。
(2)在力點處用力向下壓,力就通過杠桿傳遞到杠桿的另一端,把重物向上撬起。這說明杠桿有傳遞力的作用,還有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
(3)使支點向重點靠近,支點每向前移動一格,撬動一二次,每次把物體撬起同樣高度,會感覺到支點距離重點越近(即支點距離力點越遠),越省力,但手(力點)移動的距離也越長,即越費距離。
(4)使支點向力點靠近,支點每向後移動一格,撬動一二次,每次把物體撬起同樣高度,會感覺到支點距離力點越近(即支點距離重點越遠),越費力,但手(力點)移動的距離也越短,即越省距離。
方法二
【器材】 杠桿尺兩把(把杠桿尺均分為十二格,在每個刻度處打一個孔)、直尺、測力計、鉤碼、鐵絲鉤。
【步驟】
(1)把支架的釘子從兩根杠桿尺的第6孔位(孔位從左往右數)處穿過,讓該處作為支點,使兩根杠桿尺保持水平。後面的杠桿尺不動,作為對照物,在前面的杠桿尺上懸掛重物和測力計。
(2)在杠桿尺第1孔位處,用鐵絲鉤懸掛一個50克重的鉤碼;把測力計鉤掛在杠桿尺的第11孔位處,手握測力計,向下用力拉,可以把重物(鉤碼)向上撬起。找出杠桿尺上的重點、支點和力點。(掛鉤碼的第1孔位為重點,中間第6孔位為支點,掛測力計的第11孔位為力點。)
(3)通過測力計向下用力,可以把重物向上撬起,這說明杠桿有傳遞力和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觀察測力計的讀數,約在50克左右,說明這時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用直尺測量重點上升的距離和力點下降的距離,可知上升、下降的距離大致相等,說明這時既不省距離也不費距離(圖1)。
(4)不改變重點和力點的位置,觀察將支點移至第5、4、3、2孔位時,把重物撬起來(每次撬起同樣的高度),測力計上的讀數和重點、力點升降的距離。通過以上實驗可以知道:支點越向重點靠近(同時也就使支點離力點越遠),測力計上的讀數越小,即越省力;力點下降的距離比重點上升的距離越大,即越費距離(圖2)。
(5)不改變重點和力點的位置,觀察將支點移至第7、8、9、10孔位時,把重物撬起來(每次撬起同樣的高度),測力計上的讀數和重點、力點升降的距離。通過以上實驗可以知道:支點越向力點靠近(同時也就使支點離重點越遠),測力計上的讀數越大,即越費力;力點下降的距離比重點上升的距離越小,即越省距離
C. 機械製造工藝學課程設計 CA1340自動車床上的杠桿加工
可以參考一下這個設計如何。
機械工藝課程設計說明書
一、零件的分析
、零件的作用
題目給出的零件是CA6140的杠桿。它的主要的作用是用來支承、固定的。要求零件的配合是符合要求。
(二)、零件的工藝分析
杠桿的Φ25孔的軸線合兩個端面有著垂直度的要求。現分述如下:
本夾具用於在立式銑床上加工杠桿的小平面和加工Φ12.7。工件以Φ250+0.023 孔及端面和水平面底為定位基準,在長銷、支承板和支承釘上實現完全定位。加工表面。包括粗精銑寬度為30mm的下平台、鑽Ф12.7的錐孔 ,由於30mm的下平台的表面、孔表面粗糙度都為Ra6.3um。其中主要的加工表面是孔Ф12.7,要用Ф12.7鋼球檢查。
二、工藝規程的設計
(一)、確定毛坯的製造形式。
零件的材料HT200。考慮到零件在工作中處於潤滑狀態,採用潤滑效果較好的鑄鐵。由於年產量為4000件,達到大批生產的水平,而且零件的輪廓尺寸不大,鑄造表面質量的要求高,故可採用鑄造質量穩定的,適合大批生產的金屬模鑄造。又由於零件的對稱特性,故採取兩件鑄造在一起的方法,便於鑄造和加工工藝過程,而且還可以提高生產率。
(二)、基面的選擇
粗基準的選擇。對於本零件而言,按照粗基準的選擇原則,選擇本零件的不加工表面是加強肋所在的肩台的表面作為加工的粗基準,可用裝夾對肩台進行加緊,利用一組V形塊支承Φ45軸的外輪廓作主要定位,以消除z、z、y、y四個自由度。再以一面定位消除x、x兩個自由度,達到完全定位,就可加工Φ25的孔。
精基準的選擇。主要考慮到基準重合的問題,和便於裝夾,採用Φ25的孔作為精基準。
(三)、確定工藝路線
1、工藝路線方案一:
工序1 鑽孔使尺寸到達Ф25mm
工序2粗精銑寬度為30mm的下平台
工序3鑽Ф12.7的錐孔
工序4鑽Ф14孔,加工螺紋孔M8
工序5鑽Ф16孔,加工螺紋孔M6
工序6粗精銑Φ16、M6上端面
工序7 檢查
2、工藝路線方案二:
工序1 鑽孔使尺寸到達Ф25mm
工序2粗精銑寬度為30mm的下平台
工序3鑽Ф12.7的錐孔
工序4粗精銑Φ16、M6上端面
工序5鑽Ф16孔,加工螺紋孔M6
工序6鑽Ф14孔,加工螺紋孔M8
工序7 檢查
3、工藝路線的比較與分析
第二條工藝路線不同於第一條是將「工序4鑽Ф14孔,再加工螺紋孔M8」變為「工序6 粗精銑Φ16、M6上端面」其它的先後順序均沒變化。通過分析發現這樣的變動影響生產效率。而對於零的尺寸精度和位置精度都沒有大同程度的幫助。
以Ф25mm的孔子外輪廓為精基準,先銑下端面。再鑽錐孔,從而保證了兩孔中心線的尺寸與右端面的垂直度。符合先加工面再鑽孔的原則。若選第二條工藝路線而先上端面, 再「鑽Ф14孔,加工螺紋孔M8」不便於裝夾,並且毛坯的端面與軸的軸線是否垂直決定了鑽出來的孔的軸線與軸的軸線是非功過否重合這個問題。所以發現第二條工藝路線並不可行。
從提高效率和保證精度這兩個前提下,發現第一個方案也比較合理想。所以我決定以第一個方案進行生產。
工序1 加工孔Φ25。擴孔Φ25的毛坯到Φ20。擴孔Φ20到Φ250+0.023 , 保證粗糙度是1.6采立式鑽床Z518。
工序2 粗精銑寬度為30mm的下平台,仍然採用立式銑床X52k 用組合夾具。
工序3 鑽Ф12.7的錐孔,採用立式鑽床Z518,為保證加工的孔的位置度,採用專用夾具。
工序4 鑽Ф14孔,加工螺紋孔M8。用回轉分度儀組合夾具,保證與垂直方向成10゜。
工序5 鑽Φ16、加工M6上端面用立式鑽床Z518,為保證加工的孔的位置度,採用專用夾具
工序6 粗精銑Φ16、M6上端面 。用回轉分度儀加工,粗精銑與水平成36゜的台肩。用卧式銑床X63,使用組合夾具。
工序7 檢查
(四)、機械加工餘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確定
杠桿的材料是HT200,毛坯的重量0.85kg,生產類型為大批生產,。
由於毛坯用採用金屬模鑄造, 毛坯尺寸的確定;
由於毛坯及以後各道工序或工步的加工都有加工公差,因此所規定的加工餘量其實只是名義上的加工餘量,實際上加工餘量有最大加工餘量及最小加工餘量之分。
由於本設計規定有零件為大批量生產,應該採用調整法加工,因此計算最大與最小餘量時應按調整法加工方式予以確定。
毛坯與零件不同的尺寸有:(具體見零件圖與毛坯圖)故台階已被鑄出,根據《機械製造工藝設計簡明手冊》的銑刀類型及尺寸可知選用6mm的銑刀進行粗加工,半精銑與精銑的加工餘量都為0.5mm。
1.Φ25的端面考慮2mm,粗加工1.9m到金屬模鑄造的質量,和表面的粗糙度要求,精加工0.1mm,同理上下端面的加工餘量都是2mm。
2.對Φ25的內表面加工。由於內表面有粗糙度要求1.6
可用一次粗加工1.9mm,一次精加工0.1mm就可達到要求。。
3.鑽錐孔Φ12.7時要求加工一半,留下的裝配時鑽鉸,為提高生產率起見,仍然採用Φ12的鑽頭,切削深度是2.5mm。
4.用銑削的方法加工台肩。由於台肩的加工表面有粗糙度的要求6.3,而銑削的精度可以滿足,故採取分四次的銑削的方式,每次銑削的深度是2.5mm。
(五)、確定切削用量和基本工時
工序2:粗精銑寬度為30mm的下平台
1、 工件材料:HT200,金屬模鑄造
加工要求:粗銑寬度為30mm的下平台,精銑寬度為30mm的下平台達到粗糙度3.2。
機床:X52K立式銑床
刀具:高速鋼鑲齒式面銑刀Φ225(z=20)
2、計算切削用量
粗銑寬度為30mm的下平台
根據《切削手冊》進給量f=3mm/z,切削速度0.442m/s,切削深度1.9mm,走刀長度是249mm。機床主軸轉速為37.5z/min。
切削工時:t=249/(37.5×3)=2.21min
精銑的切削速度,根據《切削手冊》進給量f=3mm/z,切削速度0.442m/s,切削深度0.1mm,走刀長度是249mm。機床主軸轉速為37.5z/min。
切削工時:t=249/(37.5×3)=2.21min.
工序3 鑽Ф12.7的錐孔
1、工件材料:HT200,金屬模鑄造,
加工要求:銑孔2-Φ20內表面,無粗糙度要求,。機床:X52K立式銑床
刀具:高速鋼鑽頭Φ20,
2、計算切削用量
用Φ19擴孔Φ20的內表面。根據《切削手冊》進給量f=0.64mm/z,切削速度0.193m/s,切削深度是1.5mm,機床主軸轉速為195r/min。走刀長度是36mm。
基本工時:t1=2×36/(0.64×195)=0.58 min.
用Φ20擴孔Φ20的內表面。根據《切削手冊》進給量f=0.64mm/z,切削速度0.204m/s,切削深度是0.5mm,機床主軸轉速為195r/min。走刀長度是36mm。
基本工時:t2=2×36/(0.64×195)=0.58 min.
第四工序基本工時:t=t1 t2=1.16min.
工序5
鑽錐孔2-Φ8到2-Φ5。用Φ5的鑽頭,走刀長度38mm,切削深度2.5mm,進給量0.2mm/z,切削速度0.51m/s,
基本工時:t=2×38/(0.2×195)=1.93min.
確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時
粗銑,精銑平台
1加工條件:
工件材料:HT200鑄鐵,σb=165MPa,
機床:XA6132萬能機床
刀具:高速鋼鑲齒套式面銑刀
計算切削用量
D. 滑槽杠桿式機械手數字化設計與模擬 課程設計
網路文庫搜索
http://wenku..com/search?word=%BB%AC%B2%DB%B8%DC%B8%CB%CA%BD%BB%FA%D0%B5%CA%D6%CA%FD%D7%D6%BB%AF%C9%E8%BC%C6%D3%EB%B7%C2%D5%E6&lm=0&od=0
E. 求杠桿一課程設計
【設計理念】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許多工具杠桿談起,通過學生主動觀察、分析、猜想、探究,從而得到杠桿概念及其平衡條件。教學要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盡量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物理知識,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杠桿,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結構。 通過探究,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精神。 【教學重、難點】經歷科學探究過程,歸納杠桿平衡條件。 【教學用具】 1.學生自備的工具。(剪刀、直尺、木棍等) 2.分組實驗器材:鐵架台、杠桿、鉤碼等。 3.桿秤、水果、汽水瓶、多媒體、光碟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問學生如何打開汽水瓶蓋,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出「生活中使用的各種工具」的話題。 讓學生展示自帶的工具,說明它們的用途和好處。 教師利用多媒體進一步展示: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錘、訂書機等)。 教師提問: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見過大型機械嗎?是否了解它們的用途? 學生回答,教師予以鼓勵,並利用多媒體展示:生產中常見的機械(如吊車、推土機、汽車、飛機、輪船等)。 介紹:我國古代就有了使用各種機械的先例。指出,雖然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但勤勞的人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製造的各種簡單工具,改善了生產條件,方便了生活。 多媒體顯示: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產中的使用情況。 教師總結並指出:生活和生產中的這些機械和工具實質上就是利用了「杠桿」的知識。 教師提問:為什麼使用這些工具(杠桿)會給我們帶來許多好處?由此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探究杠桿的共同特徵,認識杠桿: 學生活動1 讓學生觀察桔槔(多媒體顯示)。 學生活動2 學生觀察教師用木棍撬重物的過程。 學生活動3 學生討論。 通過討論,說出它們的共同特徵。得到杠桿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杠桿。 學生活動4 找到上述桔槔、木棍撬重物的固定點。 學生活動5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活塞式抽水機手柄壓水畫面,觀察固定點。 學生活動6 教師讓學生用桿秤稱水果。提問:桿秤是不是杠桿?它的固定點在哪裡?並由此導入以下內容。 認識杠桿的幾個科學術語: 支點(O):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 動力(F1):使杠桿轉動的力。 阻力(F2):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動力臂(F1):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F2):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學生活動7 教師利用多媒體投影幾個杠桿示意圖,學生指出圖中的支點、動力、阻力。並作出動力臂、阻力臂。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學生活動8 讓學生使用桿秤稱不同個數的水果,引出杠桿平衡概念。 杠桿平衡:當杠桿在動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靜止時,我們就說杠桿平衡了。 探究活動: 學生活動9 學生觀察:教師開門時的兩種不同情形:一次在門把手附近用力,一次在門軸附近用力,教師引導學生猜想:要想使杠桿轉動或靜止,需要力的大小可能與力臂的大小有關。 學生活動10 學生按照教材61面的探究活動進行探究實驗。 教師提示學生之間要相互協作,共同完成實驗。 學生活動11 學生處理實驗數據,為了使數據真實有效,教師隨機抽出4個小組,每組取出一組數據,讓學生對表中的數據進行分析、歸納,依次排除錯誤的猜想,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處理實驗數據時,要注意與前面的猜想結合起來。) 實驗結論:動力/阻力=阻力臂/動力臂 課堂小結:教師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並提出問題:在本次的探究活動中,我們開始的時候是使杠桿在水平位置,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F. 求機械製造技術基礎課程設計指南杠桿二的說明書工藝卡等
杠桿的工藝過程卡,,
工序。。。
說明書。。
有的哦。。。
G. 杠桿設計
程設計指南》(
H. 杠桿中的力臂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體驗和對杠桿實例的觀察,歸納出「杠桿是在力的作用下繞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能說出杠桿的「支點、動力、阻力」;2、通過對實驗探究的分析、論證、評估,建立力臂概念。提高實驗探究的分析、論證能力,增強實驗評估意識;3、經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採用比較法和綜合分析法科學分析相關數據,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4、會畫杠桿中的動力臂和阻力臂,能用杠桿平衡條件解決簡單的具體問題;5、在杠桿的模型建構中領悟物理模型建構的一般方法:選擇樣例——建立初步圖示——圖示改進——建立模型;在探究中領悟「科學的發現往往需要向前再邁一步」。【教學重、難點】1、認識杠桿,探究並得出杠桿平衡條件。2、在探究中建立「力臂」概念,在實際應用中准確畫出杠桿「動力臂、阻力臂」。【設計思路】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吸收教材中活動設計的優點,重組教材結構,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探究活動。在活動、體驗中認識杠桿,在杠桿的應用中尋求探究的需要,在探究、評估中建立力臂概念並獲得杠桿的平衡條件。整體設計由四組系列活動組成。系列活動一:認識杠桿。設置「拔圖釘」、「尋找身體中的杠桿」兩個層次的操作、體驗活動,形成對杠桿模型的正確認知。系列活動二: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以「用彈簧測力計稱象」創設探究背景,提出探究問題;通過模擬背景事件進行探究,形成杠桿平衡條件的初步結論;再通過實驗論證、評估,明確力臂,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系列活動三:知識應用。通過「畫力臂」完善對杠桿模型的認知,通過解決具體問題,了解杠桿平衡條件的應用。系列活動四:課後探究。由「自學與歸納」、「觀察與探究」組成,旨在加強對杠桿原理的理解,進一步了解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教學流程圖】【教學資源】實驗器材:釘有圖釘的木板、墊木、螺絲刀、羊角錘、扳手;杠桿、鉤碼、彈簧測力計、鐵架台、直尺、細線;視頻資源:「羊角錘拔鐵釘、開瓶器開瓶蓋、扳手擰螺絲」錄像,自製PPT課件。【教學過程】一、認識杠桿活動1:拔圖釘(教師)木板上釘了一枚圖釘,請把它拔出來(圖1)。(學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拔出圖釘。(教師)懂得使用工具是一種智慧的表現。生活中還很多任務是採用工具來完成的。(學生)觀察羊角錘拔鐵釘、開瓶器開瓶蓋、扳手擰螺絲(視頻);觀察撬石頭、蹺蹺板、抽水機手柄(動畫)。(教師)以上工具在工作時有何共同的特點?(教師)待學生回答出轉動後,用flash演示並說明(圖2):在物理學中,將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繞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稱作杠桿(lever)。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即圖中的O點;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即圖中的F1;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即圖中的F2;活動2:尋找身體中的杠桿(學生)尋找並用動作表達出來。(教師)舉例「昂首向天、提起足跟、手提重物」 ;(教師)點評:盡管人體的各種運動相當復雜,但最基本的運動都是由骨骼在肌肉的作用下繞關節轉動產生的,其模型就是杠桿。現代科技工作者從人體手臂得到啟發製造了太空梭的機械臂用以抓捕衛星。設計意圖:本環節採用二層次的活動設計,通過用杠桿來認識杠桿,通過看杠桿來了解杠桿;通過尋找身體中的杠桿來體會杠桿,使學生在活動、體驗中構建杠桿模型。二、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出示探究背景] (教師)2001年6月22日,杭州的一位物理老師用一隻彈簧測力計並藉助杠桿「稱」出了一頭質量約為3t的大像的質量(圖3)。他的具體做法是用一根10m長的槽鋼製作了一根杠桿,在離支點較近的位置掛上鐵籠和大象,在離支點較遠的位置用一把彈簧測力計測出杠桿處於水平平衡狀態時的示數。[提出探究問題] 稱象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1的大小與F2、l1、l2有何關系?[實驗設計](教師)你能利用桌上的器材設計出合適的實驗裝置進行探究嗎?(師生共同討論)模仿稱象過程,選擇器材,設計實驗。具體裝置如圖4:1、用木製杠桿代替槽鋼,為消除杠桿自重的影響,杠桿應在中點懸掛,並調節平衡螺母使杠桿處於水平平衡;2、用鉤碼代替大象;3、l1、l2可以直接從杠桿上讀出。4、實驗中將彈簧測力計的拉力記作F1,鉤碼的拉力記作F2,OA記作l1、OB記作l2。(師生)探討步驟設計並確定實驗記錄表格。設計思想:控制變數法;步驟一:調節平衡螺母,使杠桿處於水平平衡狀態。步驟二:取F2=1N,l2=10 cm,l1=5cm,測出杠桿處於水平平衡狀態時F1的大小;步驟三:l1、l2不變,增大F2,測出F1;步驟四:F2、l1不變,增大l2,測出F1;步驟五、F2、l2不變,增大l1,測出F1。(教師)引導學生明晰實驗注意點:注意點一:彈簧測力計要調零;注意點二: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下拉動,待杠桿處於水平平衡狀態時讀數。[進行實驗]學生進行實驗操作,並將數據記錄在表格中(參考數據):測量序號F2/Nl2/cml1/cmF1/N①11052②1.51053③1.51253.6④1.512151[實驗分析](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並做出分析結論:1、比較①、②,說明:l1、l2不變,增大F2,則F1 增大;比較②、③,說明:F2、l1不變,增大l2,則F1增大;比較③、④,說明:F2、l2不變,增大l1,則F1減小;2、綜合分析①、②、③、④,可得杠桿平衡時: F1 l1= F2l2。3、引申分析:若l1>l2 則F1<F2 ,可以省力……(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上述表達式中,F1是通過彈簧測力計測得的,F2是鉤碼的重力造成的拉力;那麼l1、 l2究竟是什麼呢?是指OA、OB的長度嗎?[實驗論證](教師)請學生採用圖5的操作方式(彈簧測力計豎直上拉),用實驗驗證上述結論的正確性。實驗中取F2=1.5N, OB=10cm,OA=15cm,先計算出杠桿處於水平平衡時彈簧測力計示數,再進行實驗驗證。
(教師)請學生逐步傾斜彈簧測力計(如圖6)。(學生)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發生變化。(教師)彈簧測力計傾斜後F2、OB沒有變化,是什麼引起了F1的變化?[實驗反思](教師)組織學生探究:讓F1為1.5N時杠桿處於水平平衡,假如F1 l1= F2l2成立,則l1為10cm。組織學生用直尺測量尋找l1。(學生)通過測量發現l1為支點O到F1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見圖7)。(教師)PPT演示,在杠桿中,我們把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稱做「力臂」。(教師)為什麼我們一開始模仿稱像所做的實驗,結論是成立的呢?(學生)由於杠桿處於水平平衡,拉力豎直向下,所以那時的OA、OB本就是力臂。(教師)點明杠桿的平衡條件(杠桿原理):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可以用字母表示成:F1 l1= F2l2。[探究感悟]阿基米德在總結出了「杠桿的平衡條件」後,說:「只要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對此,你有何感想?(教師)盡管我們有著古老的文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們就有了使用桿秤的記錄,我們的祖先早就把杠桿應用於實際生活,也總結出了一些經驗,但卻與 「杠桿原理」擦肩而過。在今天的探究中,我們能夠得到的另一啟發就是「科學的發現往往需要我們向前再邁一步」。設計意圖:本環節是本課的中心,在本課重點的突破上採用了三步走,先是利用背景創設引起學生探究慾望,通過模擬背景進行探究,得出杠桿平衡條件的初步結論;接著通過對探究結論的驗證、評估與反思明確再探方向;最後利用再探究,由學生在尋找中建立杠桿力臂的概念,在化解力臂認知難點的同時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三、試一試問題一、標出圖甲杠桿中的力F1、F2的力臂;問題二、圖乙中,F1的作用點在A,請畫出撬圖釘時所需要的最小的力。學生作答,教師點評。解答如下:問題一:畫力臂的方法,先找支點和力的作用線,從支點向力的作用線做垂線,用l1表示動力臂,用l2表示阻力臂(見圖10甲)。問題二:由F1 l1= F2l2知, l1最大時,F1最小;連接OA即為最大的l1,從A點做OA的垂線向下即為F1的方向(見圖10乙)。設計意圖:問題一旨在加強對力臂的理解,問題二旨在加強對杠桿的平衡條件理解的同時,加深對力臂的理解。四、小結與作業(教師)本節課我們主要探討了什麼是杠桿,探究得出了杠桿的平衡條件,在探究中,我們通過測量找到了力臂。但這只是對杠桿有了初步認識,課後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問題:自學與歸納 閱讀書本第6頁內容,解決稱像問題中的計算,並歸納利用杠桿原理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觀察與探究 生活中的杠桿類工具有很多,它們的作用也不盡相同,請觀察、收集部分生活中的杠桿類工具(如剪刀),利用杠桿原理分析它們的作用,並嘗試分類。設計意圖:延伸課堂探究思維,從物理走向生活,培養將物理知識應用於實際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