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校本課程案例
Ⅰ 如何提升低年級學生對數學課的學習興趣案例分析
創設情境提高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研究 實施方案 一、課題的提出 1、提高興趣對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性 興趣能夠使一個人自覺自願地去接觸、認識和掌握知識技能、參與活動,特 別是對學生的學習起著推動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各種理論研究、教學實踐 都證明:當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興趣,他們會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主動進 入良好的學習狀態,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數學課程標准》 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 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 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 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 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 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情境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樂學; 能夠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主動學;加強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使 學生想學。那麼,創設一個魅力無窮、充滿趣味的教學情境就成了激發學生數學 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之一。 2、我校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現狀分析 2007 年秋季開學,我校又迎來了近 150 名一年級新同學,經過兩周的教學 發現: 一年級的數學課難上! 一年級學生在課堂上不會聽講, 不會看書和做作業。 上課剛一會兒,就開始說話、玩與學習無關的東西、前後左右來回動,老師們往 往是按了葫蘆又起瓢, 大大影響了數學課堂教學效果。而剛剛升入二年級的學生 在數學課堂上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課堂上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部分學生學 習興致不高。 究其原因: (1)我校坐落於西夏區西端,生源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主,三分之二的 學生家長靠打工為生,無暇顧及孩子,也沒有配合學校教育、輔導孩子的意識和 能力。家長與學校教師的溝通沒辦法實現,家校配合教育不到位,學生在學校形 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效果得不到及時鞏固,教師的課堂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2)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模式:一年級學生在學前班、 幼兒園的主要活動是游戲,學習要求比較寬松。入學後的主導活動變為學習,學 習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 學習要求嚴格。低年級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難免會出現不 適應。 (3)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特別是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注意力 容易分散,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感興趣的會全神貫注,不感興趣的則心不在 焉。而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強,十分抽象的學科,數學課堂枯燥乏味,上課不專心 聽講就成了令低年級數學老師倍感頭痛的問題。 如果能夠讓孩子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小培養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良好 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對孩子們來說,將受益終生。低年級數學教師要寓教於 樂、教學得法,運用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保持旺盛的求 知欲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而數學情境的創設恰恰能夠將教學內容化抽象為形 象,促進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此,我校 低年級數學教師成立課題組, 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了創設情境提高低年級學 生數學學習興趣的研究的課題。 希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夠藉助情境創設提高低 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從而大大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 用。 二、相關概念的界定及理論依據 1、概念的界定 (1)情境:字典中解釋是情景,境地。情景是指具體場合的情形。在本課 題中,情指情感,境指外部教學環境與師生內部心理活動的綜合疊加,情境就是 作用於學生,產生一定的情感、興趣反應的學習環境。 (2)情境教學:指在課堂教學環境中,作用於學生而引起積極學習的 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 情境教學是教學的突破口,學生在不自覺中達到認知活動 與情感活動有機的滲透與融合, 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全身心 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從而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 (3)興趣:字典中解釋為喜好的情緒,在課題中指學生個體在一定的學習 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主動、 輕松愉悅的情感狀態和自覺參與學習活動的行為 表現。 2、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 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 境或通過多媒體創設的接近實際的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利用生動、直觀的形象 有效地激發聯想,喚醒長期記憶中有關的知識、經驗或表象,從而使學習者能利 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與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 賦 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 如果原有知識與經驗不能同化新知識, 則要引起順應過程, 即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與重組,以達到對新知識的掌握。因此,真實情境的 創設,更能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和動機,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成學生對知識 的自主探索、發現和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2)教育心理學理論 心理學認為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由動機引起的。 學生學習數學是一種有意識的 行為, 需要使學生產生內部動力,從而達到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獲取知識的目 的。因此,教師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喚起學生學習的動機。 (3)人與環境的關系 學生的學習態度、 學習方法和感情傾向都與其文化背景、家庭環境有很大的 關系, 這是因為人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之中, 人與環境密不可分。 因此, 一個民主、 和諧,適宜學習的課堂氛圍更有利於學生主動活潑、有個性的發展。 (4)《數學課程標准》 《數學課程標准》在第一學段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價值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 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三、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通過本課題研究希望實現以下目標: 1、改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提高教師運用情境教學的能力。 2、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認真聽講的習慣和主動參與數學 活動的意識,從而有效地提高低段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本課題圍繞低段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提高課堂 教學實效這一主題,分以下內容開展實踐研究: 1、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類型; 2、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運用; 3、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原則。 五、課題研究的對象 我校一、二年級學生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資料法:對已有的相關研究材料進行學習,結合本校低年級學生的 實際情況制定研究方案,指導課題研究。 2、行動研究法:本課題研究主要為行動研究,立足課堂教學,依託校本教 研進行實踐與反思, 通過對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觀察,先進經驗的總結與交流 等方式展開研究。 3、個案追蹤法:針對同一節數學課採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 思的模式進行分析討論,以獲得理性認識。 4、對比研究法:利用同課異構的模式研究同樣的教學內容以不同的情境呈 現在不同群體中所發揮的作用。 5、經驗總結法:課題組教師邊研究邊及時總結成功經驗和措施,上升 到理論。 七、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准備階段(2007 年 8 月——2007 年 9 月) 1、成立課題組,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根據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存在的突出 問題確定課題; 2、課題組成員互聽推門課、開展座談會,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狀態與教師日 常教學方法; 3、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相關的研究成果、研究理論和先進經驗,撰寫課題 研究實施方案,提高研究效率。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07 年 10 月——2008 年 12 月) 1、帶領課題組成員認真進行課題研究,結合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創設適合 的情境上好數學課; 2、課題組成員全員參與,不斷實踐,不斷反思,積累素材,在實踐中不斷 成長; 3、加強合作,開展各種形式的研討會,上好示範課,及時總結,為研究、 解決問題提供有效依據。 第三階段: 總結階段(2009 年 1 月——2009 年 3 月) 1、組織課題組成員開展研究成果反饋、交流活動,推薦課題組成員上專題 匯報課; 2、收集優秀教學案例與教學設計,撰寫課題研究報告,發布研究成果,推 廣應用。 八、課題組成員及其分工 1、課題組組長 孫定芬:教導處主任,主管學校數學教學工作,小學一級教師。 2、課題組成員 出生 姓名 邵梅芳 孫定芬 許 秀 夏 輝 性別 女 女 女 女 年月 1957.12 1980.5 1959.10 1984.9 術職務 小教高級 小教一級 小教高級 —— 專長 小學數學 小學數學 小學數學 小學數學 專業技 研究 學歷 中師 大學 大專 大專 年級、學科 一年級數學 一年級數學 二年級數學 二年級數學 任教 3、課題組分工 孫定芬:課題總負責,負責課題實施方案的制定、實施指導與管理,負責課 題成果的總結、撰寫與交流、推廣;負責一年級數學教學研究以及相關資料的收 集與整理。 邵梅芳:負責一年級數學教學研究以及相關資料的收集與整理。 許秀、夏輝:負責二年級數學教學研究以及相關資料的收集與整理。 4、課題組顧問 周桂秀老師: 西夏區教育局小學數學教研員, 對我校課題研究的准備、 實施、 總結等各階段工作給予指導, 對研究過程中的疑惑給予解答和幫助,保證課題研 究的科學、有效。 謝詠青、李保常:分別為我校正、副校長,銀川市級骨幹教師,對課題研究 工作進行監督指導, 協調學校各部門配合課題研究工作,保障課題研究的順利進 行。 九、課題研究的條件分析 1、2007 年秋季我校的新教學樓正式投入使用,硬體設施按照自治區一類標 准逐步配置,趨於完善。加上兩位校長在教育科研方面的全力支持,為課題的順 利實施提供了保障。 2、課題組組長為我校教導處主任,西夏區級骨幹教師,熱衷於教育科研事 業,在自治區、銀川市、西夏區級數學課堂教學優質課評比中分獲一等獎。 3、課題組成員的理論修養和文化素養較高,有一定的教改、教研水平和經 驗。平時注重理論學習,善於吸取他人的教學長處,注重教學反思,積極撰寫論 文,多篇論文、教學設計在縣、市、區級論文評比中獲獎。 4、課程改革以來,西夏區教育局小學數學教研室十分重視西夏區各小學數 學教師隊伍的建設, 要求小學數學教師積極投身教育教學科研工作,努力成為研 究型教師; 鼓勵小學數學教師針對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開展小課題、小專題研 究,整理、總結、交流、推廣有效的經驗和做法,力求探尋適合西夏區小學數學 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2007 年秋季,西夏區教研室小學 數學學科開展了新一輪的課題(小專題)申報及課題(小專題)研究成果徵集、 展示、推介活動,我校數學組課題在西夏區科研興教的浪潮中應運而生。 十、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課題研究報告 2、研究案例分析、教學設計 3、課堂實錄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教師讀本》 2、《新課程課堂教學行為創新——小學數學》 銀川市西夏區第一小學數學課題組
Ⅱ 我需要<趣味數學>校本課程教案
書店裡有買的,我姐
Ⅲ 如何開展數學校本課程開發
開展數學校本課程開發,我認為:第一,教師要做到兩個很清楚。一是對課本內容和課程標准很清楚;二是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很清楚。第二,教師要熟悉課程開發的具體做法。如:課程選擇、課程補充、課程拓展、課程改編等。 只有這樣,教師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時,工作才能做到位,才能有所作為,而不是不作為或亂作為。當前在初中數學校本課程開發中,不作為或亂作為的現象還比較嚴重。如:《圓》一章,新教材內容跟老課本比,刪去了很多,課標要求較低。但有的老師在教學時將刪去的有些內容又補充回來,仍把該章當做初中數學教學的重點,拔高教學要求,使學生學得很累。這就是因為不清楚課程標准,而亂開發數學校本課程的具體表現。而不作為,大多是不知道應該怎樣去做。在此,我想著重談談初中數學校本課程開發的具體做法。1、課程選擇 課程選擇就是從課本和教輔資料中選擇教學內容。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講什麼內容,學生應該練什麼題,課後學生應該做什麼作業題,考試應該出什麼考題等,教師必須根據課程標准和學生實際,認真研究後才確定。數學有效教學的基本原則,就是精講精練。要做到精講精練,這就要求教師對講和練的內容進行精選。選擇講、練內容的質量和數量是否適合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師的教學成敗。2、課程補充 課程補充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學生覺得較難的內容、易錯的內容、易混的內容,教師適當補充一些例題、問題、習題,甚至補充課本例題中的解題步驟。這樣補充之後,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本內容,達到教學目標。反之,如果教師對課本中的難點、易錯點、易混點,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補充,學生就會覺得老師教的內容太難,教學進度太快,會使學生聽不懂,學不會,教學基本無效。通常說的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講的就是教學內容的難度不宜太大。如果教學內容的難度,對學生而言比較大,教師必須有針對性地補充一些內容,多製造幾級學生跳得上的台階,引導學生往上跳,從而實現教學目標。3、課程拓展 課程拓展與課程補充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是,課程補充是將教學內容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目的是讓中差生學得會;而課程拓展是將教學內容延伸拓展,提高教學內容的深度、難度,將知識綜合運用,目的是培養優秀學生。 如:課改後數學考試的幾個熱點問題:動點問題、分類討論題、開放題、探究題等,這些問題,課本上的例題和習題非常少,幾乎沒有。如果教師不根據課程標准和課本內容做相應的拓展,做專題講解和訓練,學生就無法應付考試。4、課程改編 課程改編就是將課本或資料上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造後,再用於教學。最常用的,一是將拿來的試題進行改造,再印發給學生考試或練習。如:將超出課標的題刪去,將太難的題換成較容易的題,調整某些題的序號和分值等。二是將課本上的某些問題或例題的情境,改成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如:我們在上新課時,一般會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導入新課。老師設計的這種問題情境,從理論上說就是課程改編。課程改編,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培養學生喜歡數學。
Ⅳ 小學數學校本課程有哪些好題目
所謂校抄本課程就是把國家的必修課程、省市地方課程以及根據本校資源實際開設的課程三類課程進行整合,狹義上的理解為第三類根據本校實際開設的課程,比如如果是離山近的農村可以開發以山為內容的校本課程,體育傳統活動「登山」、科學方面的「研究動植物分布」與環境的關系等.總的來說,就是課程開發的主體不同.
1、題材源於生活.教學要基於學生的生活
2 突出解決問題.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
3、給予足夠空間.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4 精心設計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5、體現演算法多樣.尊重學生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