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准對略讀課文的要求
㈠ 略讀課文該如何教
是不是應該這樣認為呢?我的看法是不一樣的。人教版的教學用書中明確指出:略讀課文雖不同於精讀課文,在內容上,要求低於精讀課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大體理解課文內容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重點。但是,這並不代表著,我們可以馬馬虎虎地應付了事,並不是說要求降低,安排學生自學一下就可以。 一.以讀促解,享受讀書。 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有所思考,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朗讀,是學生與文本作者之間的心靈溝通與對話。一方面學生對文本的一次次深入解讀,會在學生的腦海中逐步形成作者在文章中構設出來的美好畫面,領悟當時的作者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學生可以藉助文本中他人的思想來鍛煉自己的思想,豐富自己的思想情感,審視自我,發現自我。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讀書活動室一種非常自我,非常人性化的行為。我們老師不應該以齊讀代替學生的自主讀書。應側重於學生的自讀感悟。如:《山雨》的教學中,我是這么做的:首先讓孩子們初讀課文,讀准字音,讀順句子。理清課文的順序。對於這,學生理解起來並不困難。接著,再讀課文,我向學生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山雨美嗎?美在哪裡?哪些句子告訴我們它很美?讀一讀,把美的感受讀出來。學生們非常踴躍地舉手錶達並讀出句子,在這個過程中,我的朗讀形式是多樣化的,有指名讀,有老師范讀,有學生比賽讀經過反復不斷地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山雨的喜愛之情。同時,學生也讀出了自己對於山雨來臨之前,到來之後以及雨過天晴的山景的美。正是這一遍又一遍地朗讀,不僅很好的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挑戰了自己。學生們興趣盎然,課後,還自主組織了一次朗讀全文的比賽。 二.以情為線,情景交融。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基本性質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工具性指的是語文的本性,而人文性指的是語文的特性。如果說把課文中的語言比作土壤,那麼裡面作者在寫這篇文章時的情感就是滋生在這片土壤上的幼苗。土壤越肥沃,樹苗越茂盛。當學生的身心被情感浸潤時,才會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璀璨陽光。在王菘舟老師所教的《一夜的工作》中,王老師只用了一個問題激發了學生無窮的想像力,以感同身受的情喚起了學生對偉大領袖的敬仰和懷念:這一疊疊厚厚的文件,擺在總理的面前,重大的問題,棘手的問題,急迫的問題,需要總理去思考,需要總理去決定。你說,總理的一夜簡單嗎?你說,他會考慮到什麼問題?你會思索什麼文件?接著出示:夜很靜,周總理一句一句地審閱著文件,那不是普通的瀏覽,而是一邊看一邊思索,他想著。讓學生站在總理的角度,領悟總理一夜工作的艱辛,為全國人民的幸福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才有了最後,學生們發自內心的祝福,眼淚淋漓的表達。 三.去粗就簡,抓住寫法。 很多略讀課文其實是學生最後的模仿範文。一名小語會的專家說過:很多略讀課文就是一篇最好的範文,最好的習作材料,如能引導孩子在模仿,運用。何必要求學生買那麼多的同步作文?抓住作者的寫作思路,抓住文章的寫作手法,將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即時性的讓他們口頭或書面的表達,就是為寫好習作的關鍵。如:五年級的《小橋流水人家》,我的做法是:讓學生們先了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小溪木橋我家,因為學校的一側就是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還有一座石橋,我在課堂中就引導他們按照課文的順序寫一篇習作,題目是《家鄉的美》。結果,一些孩子的表現讓我都不由得為之喝彩。 緊抓寫法,模仿寫法。應不失為一種很好的略讀課文的教學方法。 當然,學無定法,教也無定法。只要是適合學生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以上只是本人對略讀課文教學方法的一點看法,結合了這幾年的一些實踐,存在一些不足,希望各位同行批評指出。
㈡ 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怎樣引領學生閱讀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
一、把握略讀課文地位
略讀課文一般文字較淺顯,便於學生閱讀和理解。與精讀課文的教學相比,略讀課文的教學對學生自學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理解的深度有所下降。新課標語文(人教版)從三年級開始安排略讀課文:三年級上下冊課文64篇,其中略讀課文18篇;四年級上下冊課文64篇,其中略讀課文29篇;五年級上下冊課文56篇,其中略讀課文28篇;六年級上下冊課文49篇,其中略讀課文15篇。略讀課文在語文課程中所佔的比重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增大,可見略讀課文在閱讀教學中所佔的應有地位。
二、明確略讀課文要求
《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課標中對第二學段、第三學段略讀的具體要求是:「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略讀課文不等同於略讀,略讀只是一種閱讀方式,是為了獲取相關的信息。而略讀教學是一種教學活動,是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獲取信息的同時,學會略讀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略讀能力。
三、精心設計略讀課文教學流程
葉聖陶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准備,略讀才是應用;如果只注意於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葉老十分精闢地闡述了精讀與略讀的關系。然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有的教師或者把它上成精讀課,字詞句篇面面俱到;或者是放羊式的,讓學生自讀……這是對略讀課文的教學把握不到尺度的表現。那麼,如何進行略讀課文的教學呢?筆者就此問題作了一些探討。
1.利用提示,自主閱讀。
崔巒先生在《對語文課程和閱讀教學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略讀課教學更要整體把握,不宜肢解課文。」因此教學時,務必要求學生先認真讀讀略讀課文前的閱讀提示。這段文字不僅自然地由精讀課文過渡到略讀課文,還有針對性地提出本課的學習要求和方法,使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形成一個整體,更好地發揮訓練閱讀、遷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例如,《找駱駝》[人教版三(上)第三組]一課的閱讀提示:在生活中,只要我們用心觀察,認真思考,就會有所發現。這個故事裡的老人,通過觀察,發現了什麼呢?讀讀課文,想一想:商人丟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麼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
這段話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到本單元的學習主題中,又引出了略讀課文學習的內容和方法。上課一開始,可讓學生根據閱讀提示自主閱讀、思考。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意:有一位商人丟失了一隻駱駝,老人根據自己的觀察,幫助商人找到了丟失的駱駝。了解學習的重點:商人丟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麼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
2.圍繞要點,品味語言。
引導學生抓住要點或感興趣的問題,可以是內容上的,也可以是寫法上的,通過討論、交流,掌握閱讀方法。一課中可訓練的內容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有很多,如果教師什麼都想抓,什麼都想練,必將是「蜻蜓點水、水過鴨背」,到頭來學生什麼都沒學到。所以教師要抓住要點,忽視其枝節。而這個要點必須聯系本組教材的訓練點(單元專題)來確定。例如,四年級下冊(人教版課標本)第五組的訓練點是:通過體會課文中含義較深的詞句,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根據這一訓練點,《花的勇氣》一課的教學程序可以預設為:①學法引路。即讓學生回憶本組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體會含義深刻詞句的方法。②品味語言。即引導學生先從文中尋找作者為什麼會從「失望」、「遺憾」到「驚奇」、「心頭怦然一震」情感變化的句子;再從中選出自己喜歡的一處,運用學法細細品讀體會。③交流感受。即在小組討論與交流中相機點撥,引導學生從具體的詞、句中去獲得情感的體驗。如從「藏」「冒」「鋪滿」想到「他們為什麼不是在溫暖的陽光下冒出來,偏偏在冷風冷雨中拔地而起呢」,「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麼,是——勇氣」。④加深感悟。一方面通過學過的課文內容,加深體會,升華情感;另一方面聯系生活實際加以理解與體驗。如說說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能體現出生命的勇氣。尤其是引導學生從5.12汶川大地震中,去感受:在災難面前人的生命顯得很脆弱,但在災難中人們所表現出來的頑強意志、不屈精神正是「生命的勇氣」。
3.積累語言,拓展實踐。
略讀課文一般安排在本單元的最後,這樣編排的目的除了遷移精讀課文習得的閱讀方法與人文內涵外,還應該加強課內外的聯系,讓略讀課文發揮向課外延伸的作用。
利用課前導讀,明確學習目標。
總結本組課文精讀課文學習方法和閱讀方法,明確方法。
自讀自悟,適當引導,不能求全求深,重在學習方法的運用和鞏固。
延伸課外,布置課外閱讀任務。
㈢ 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是語文課程標準的第幾學段的要求
一、什麼是略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要「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又在階段目標中明確第二學段要「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學段要「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在新一輪課改中,不同版本的課標實驗教材都編排了略讀課文,略讀能力的培養開始得到重視。
葉老在《略讀指導舉隅》(葉紹棠朱自清著,重慶商務印書館)的前言中寫道:「學生從精讀方面得到種種經驗,應用這些經驗,自己去讀長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單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師的詳細指導,這就是『略讀』。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准備,略讀才是應用。學生在校的時候,為了需要與興趣,須在課本或選文以外閱讀旁的書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後,為了需要與興趣,一輩子須閱讀各種書籍文章;這種閱讀都是所謂應用。使學生在這方面打定根基,養成習慣,全在國文課的略讀。如果只注意於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略讀」是一種相對於「精讀、瀏覽」的閱讀形式。略讀是學生在取得了精讀的經驗和方法後的一種自主閱讀實踐。
略讀,就是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為基本目的,大略地、非精細地讀。略讀教學的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迅速地通過文本的閱讀,獲取信息,把握文本主旨從而為我所用的能力。這種能力在當今知識與信息呈幾何級數增長的時代尤為重要。
本文所闡述的一些觀點僅局限於教材中略讀課文的教學。
二、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把握什麼
當前,略讀課文的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師難以突破精讀課文教學模式的制約;教者不明白教材編者編排略讀課文的意圖;教師不知如何對待與處理略讀課文;不敢放手把略讀課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面對當前略讀課文教學的實際,我們應當明確閱讀教學應當突出閱讀能力取向,略讀課文教學應該突出略讀能力的培養。我們在略讀課文的教學中要牢牢把握住三個關鍵詞:「粗略」「應用」「自主」。「粗略」就是抓大放小,在課文的閱讀上有所側重,有所為有所不為;「應用」就是要以點帶面,把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知識和能力遷移運用到略讀課文的閱讀中來;「自主」就是要放手讓學生帶著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問題進行個性化的閱讀。
小學略讀課文的教學有三項基本任務:第一,了解課文主要寫了什麼;第二,說說自己讀了課文有什麼感受;第三,看看課文的哪些地方自己印象特別深。簡單地說,就是讓學生把握大意、交流感受和重點欣賞。
「把握大意」的能力在學生今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用得最多,需要著力培養。從學習心理的角度說,把握大意涉及理解能力、思維(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是促進學生發展的一項非常有價值的語文實踐活動。我們應當認識到,讓小學生把握大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可以幫助學生抓住要點,逐步講得比較簡潔。交流感受是讓學生根據課文的主要內容,多角度地談感受,在談感受時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導傾向。重點賞讀可以選一個或幾個角度,也可以選一個或幾個點,可以賞讀內容,也可以賞讀表達方法,包括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
略讀課文教學的基本原則有:⑴生字會認就行,詞語大致理解即可,不必深究細究;⑵以自讀、默讀為主,能讀正確、讀流利就行,一般不需要進行有感情朗讀的指導;⑶可以有學法指導,也可以有寫法提示,但一般不做模仿習作的練習。
簡言之,略讀課文的教學,「略的是教師的教,而不是學生的學。」
三、略讀課文教學的若干策略
1、重視略讀課文前的「連接語」。
人教版教材自三年級上冊開始,每篇略讀課文前設置了「連接語」。「連接語」略讀課文的學習要求和方法,因此,可以藉助連接語開展略讀課文的教學。細讀教材連接語,不難發現,連接語體現了年段循序漸進的目標;體現了單元的目標;還體現了與精讀課文目標之間的關聯。我們在使用時不能孤立地去看它,要用系統的觀念注意前後勾連,有助於略讀課文的有效教學。
首先,要注意年段目標間的勾連。學生在略讀課文內容的理解上只求「粗知文章大意」。三到六年級略讀課文的連接語中,在此目標的設定上是循序漸進的。三年級是了解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對於學生而言,可能是更多地運用課文中的語言說說自己的了解;四年級是說說主要講了什麼,已關注到課文的主要內容;五年級中有的已經涉及幾件事課文的主要內容,並悟出什麼道理;六年級是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和同學交流閱讀體會。此外,不同年級的連接語還提示了年段的不同目標。比如,讀書方法的選擇上,三年級基本上是學生自己讀讀課文;四年級更多地提到默讀課文;五年級的方法是閱讀課文,少量的課文涉及感情朗讀;六年級的默讀有速度要求。
其次,要注意與單元目標間的照應,以及與精讀悟法間的關系。
從表面看,略讀課文的教學只是要求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但是,隱藏在文字背後的真正目標指向是,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不但指向了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與概括能力,更是關注到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我們對此,必須要透過文字,把握實質。
2、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採用「三讀法」。
略讀課文的教學時間一般只安排一課時,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我們可以採用「三讀」的做法,就是:一讀知大意;二讀談感受;三讀抓重點。也可以先抓重點,再談感受。
略讀課文的教學與精讀課文的教學相比,要粗放一些,教學目標要簡約,重點要突出;教學流程要簡潔,集中討論兩三個問題,在問題討論中讓學生充分交流感受,培養學生的能力;教學方法要簡便,要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自主進行閱讀實踐。
3、要注意架起略讀課文與精讀課文教學的橋梁。
在一組教材中,略讀課文一般排在精讀課文之後,並用連接語把這兩類課文緊密聯系起來,使它們在內容題材、人文內涵、表達方式、閱讀方法等方面有著一定的聯系,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教學中,這兩類課文是不能割裂開的。
在略讀課文的教學中,要注意遷移精讀課文中學到的知識與方法,一是閱讀方法的遷移,二是情感認識的遷移;要注意通過全文式或者重點式的比較,發現其與精讀課文的同工異曲之妙;還要注意結合精讀課文進行有意義的建構,使學生對文本的人文內涵認識達到提升,對讀寫規律有所梳理。
㈣ 如何進行略讀課文的教學
1.把握略讀課文地位,略讀課文在語文課程中所佔的比重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增大,可見略讀課文在閱讀教學中所佔的應有地位。
2.明確略讀課文要求 《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課標中對第二學段、第三學段略讀的具體要求是:「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3.精心設計略讀課文教學流程,利用提示,自主閱讀。圍繞要點,品味語言。 積累語言,拓展實踐。
4.略讀課文的教學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教學中只要遵循以人為本,為學生發展的宗旨,正確把握略讀課文教學的度,學生的閱讀能力將會得到不斷地提高。
(4)課程標准對略讀課文的要求擴展閱讀:
略讀又稱跳讀或瀏覽,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快速閱讀技能。所謂略讀,指快速閱讀文章以了解其內容大意的閱讀方法。換句話說,略讀是要求讀者有選擇地進行閱讀,可跳過某些細節,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從而加快閱讀速度。據統計,訓練有素的略讀者的閱讀速度可以達到每分鍾3000到4000個詞。
略讀四個特點:
1. 以極快的速度閱讀文章,尋找字面上或事實上的主要信息和少量的闡述信息。
2. 可以跳過某個部分或某些部分不讀。
3. 理解水平可以稍低一些,但也不能太低。
4. 根據文章的難易程度和需要達到目的,不斷靈活地調整閱讀速度。
㈤ 小學略讀課文怎樣教學
略讀課文教學
一、把握略讀課文地位
略讀課文一般文字較淺顯,便於學生閱讀和理解。與精讀課文的教學相比,略讀課文的教學對學生自學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理解的深度有所下降。新課標語文(人教版)從三年級開始安排略讀課文:三年級上下冊課文64篇,其中略讀課文18篇;四年級上下冊課文64篇,其中略讀課文29篇;五年級上下冊課文56篇,其中略讀課文28篇;六年級上下冊課文49篇,其中略讀課文15篇。略讀課文在語文課程中所佔的比重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增大,可見略讀課文在閱讀教學中所佔的應有地位。
二、明確略讀課文要求
《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課標中對第二學段、第三學段略讀的具體要求是:「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略讀課文不等同於略讀,略讀只是一種閱讀方式,是為了獲取相關的信息。而略讀教學是一種教學活動,是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獲取信息的同時,學會略讀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略讀能力。
三、精心設計略讀課文教學流程
葉聖陶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准備,略讀才是應用;如果只注意於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葉老十分精闢地闡述了精讀與略讀的關系。然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有的教師或者把它上成精讀課,字詞句篇面面俱到;或者是放羊式的,讓學生自讀……這是對略讀課文的教學把握不到尺度的表現。那麼,如何進行略讀課文的教學呢?筆者就此問題作了一些探討。
1.利用提示,自主閱讀。
崔巒先生在《對語文課程和閱讀教學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略讀課教學更要整體把握,不宜肢解課文。」因此教學時,務必要求學生先認真讀讀略讀課文前的閱讀提示。這段文字不僅自然地由精讀課文過渡到略讀課文,還有針對性地提出本課的學習要求和方法,使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形成一個整體,更好地發揮訓練閱讀、遷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例如,《找駱駝》[人教版三(上)第三組]一課的閱讀提示:在生活中,只要我們用心觀察,認真思考,就會有所發現。這個故事裡的老人,通過觀察,發現了什麼呢?讀讀課文,想一想:商人丟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麼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
這段話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到本單元的學習主題中,又引出了略讀課文學習的內容和方法。上課一開始,可讓學生根據閱讀提示自主閱讀、思考。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意:有一位商人丟失了一隻駱駝,老人根據自己的觀察,幫助商人找到了丟失的駱駝。了解學習的重點:商人丟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麼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
2.圍繞要點,品味語言。
引導學生抓住要點或感興趣的問題,可以是內容上的,也可以是寫法上的,通過討論、交流,掌握閱讀方法。一課中可訓練的內容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有很多,如果教師什麼都想抓,什麼都想練,必將是「蜻蜓點水、水過鴨背」,到頭來學生什麼都沒學到。所以教師要抓住要點,忽視其枝節。而這個要點必須聯系本組教材的訓練點(單元專題)來確定。例如,四年級下冊(人教版課標本)第五組的訓練點是:通過體會課文中含義較深的詞句,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根據這一訓練點,《花的勇氣》一課的教學程序可以預設為:①學法引路。即讓學生回憶本組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體會含義深刻詞句的方法。②品味語言。即引導學生先從文中尋找作者為什麼會從「失望」、「遺憾」到「驚奇」、「心頭怦然一震」情感變化的句子;再從中選出自己喜歡的一處,運用學法細細品讀體會。③交流感受。即在小組討論與交流中相機點撥,引導學生從具體的詞、句中去獲得情感的體驗。如從「藏」「冒」「鋪滿」想到「他們為什麼不是在溫暖的陽光下冒出來,偏偏在冷風冷雨中拔地而起呢」,「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麼,是——勇氣」。④加深感悟。一方面通過學過的課文內容,加深體會,升華情感;另一方面聯系生活實際加以理解與體驗。如說說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能體現出生命的勇氣。尤其是引導學生從5.12汶川大地震中,去感受:在災難面前人的生命顯得很脆弱,但在災難中人們所表現出來的頑強意志、不屈精神正是「生命的勇氣」。
3.積累語言,拓展實踐。
略讀課文一般安排在本單元的最後,這樣編排的目的除了遷移精讀課文習得的閱讀方法與人文內涵外,還應該加強課內外的聯系,讓略讀課文發揮向課外延伸的作用。
(1)閱讀方法的拓展。如學了人教版(課標本)四(下)第五組課文後,可用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方法,閱讀《自讀課本》中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閱讀《生命,為美麗一次》,從中摘錄自己喜歡的句子。搜集資料,編制一期以「熱愛生命」為主題的手抄報。
(2)表達方法上的拓展。如人教版(課標本)三(上)第三組教材以秋天為專題,多角度地描寫秋天。教學《聽聽,秋天的聲音》時,可聯系前3篇課文的內容,引導學生從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音響等方面,想像秋天景象的美好,體會秋天獨特的風情,並仿照詩歌的形式,續寫詩文,由此把學習延伸到課外。
(3)搜集信息方面的拓展。學習《誇父追日》、《小木偶的故事》這些課文後可收集有關的自然知識、科學道理,或閱讀相關的歷史故事、神話故事。
課外拓展學習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培養了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當然不同體裁的略讀課文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就是同一體裁的略讀課文教學方法也有差異,但最主要的是要學生自己讀懂,自己體會,學會學習,從而提高獨立閱讀能力。
㈥ 小學語文略讀課文必須一課時教完嗎
略讀課文教學一、把握略讀課文地位略讀課文一般文字較淺顯,便於學生閱讀和理解。與精讀課文的教學相比,略讀課文的教學對學生自學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理解的深度有所下降。新課標語文(人教版)從三年級開始安排略讀課文:三年級上下冊課文64篇,其中略讀課文18篇;四年級上下冊課文64篇,其中略讀課文29篇;五年級上下冊課文56篇,其中略讀課文28篇;六年級上下冊課文49篇,其中略讀課文15篇。略讀課文在語文課程中所佔的比重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增大,可見略讀課文在閱讀教學中所佔的應有地位。二、明確略讀課文要求《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課標中對第二學段、第三學段略讀的具體要求是:「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略讀課文不等同於略讀,略讀只是一種閱讀方式,是為了獲取相關的信息。而略讀教學是一種教學活動,是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獲取信息的同時,學會略讀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略讀能力。三、精心設計略讀課文教學流程葉聖陶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准備,略讀才是應用;如果只注意於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葉老十分精闢地闡述了精讀與略讀的關系。然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有的教師或者把它上成精讀課,字詞句篇面面俱到;或者是放羊式的,讓學生自讀……這是對略讀課文的教學把握不到尺度的表現。那麼,如何進行略讀課文的教學呢?筆者就此問題作了一些探討。1.利用提示,自主閱讀。崔巒先生在《對語文課程和閱讀教學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略讀課教學更要整體把握,不宜肢解課文。」因此教學時,務必要求學生先認真讀讀略讀課文前的閱讀提示。這段文字不僅自然地由精讀課文過渡到略讀課文,還有針對性地提出本課的學習要求和方法,使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形成一個整體,更好地發揮訓練閱讀、遷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例如,《找駱駝》[人教版三(上)第三組]一課的閱讀提示:在生活中,只要我們用心觀察,認真思考,就會有所發現。這個故事裡的老人,通過觀察,發現了什麼呢?讀讀課文,想一想:商人丟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麼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這段話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到本單元的學習主題中,又引出了略讀課文學習的內容和方法。上課一開始,可讓學生根據閱讀提示自主閱讀、思考。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意:有一位商人丟失了一隻駱駝,老人根據自己的觀察,幫助商人找到了丟失的駱駝。了解學習的重點:商人丟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麼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2.圍繞要點,品味語言。引導學生抓住要點或感興趣的問題,可以是內容上的,也可以是寫法上的,通過討論、交流,掌握閱讀方法。一課中可訓練的內容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有很多,如果教師什麼都想抓,什麼都想練,必將是「蜻蜓點水、水過鴨背」,到頭來學生什麼都沒學到。所以教師要抓住要點,忽視其枝節。而這個要點必須聯系本組教材的訓練點(單元專題)來確定。例如,四年級下冊(人教版課標本)第五組的訓練點是:通過體會課文中含義較深的詞句,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根據這一訓練點,《花的勇氣》一課的教學程序可以預設為:①學法引路。即讓學生回憶本組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體會含義深刻詞句的方法。②品味語言。即引導學生先從文中尋找作者為什麼會從「失望」、「遺憾」到「驚奇」、「心頭怦然一震」情感變化的句子;再從中選出自己喜歡的一處,運用學法細細品讀體會。③交流感受。即在小組討論與交流中相機點撥,引導學生從具體的詞、句中去獲得情感的體驗。如從「藏」「冒」「鋪滿」想到「他們為什麼不是在溫暖的陽光下冒出來,偏偏在冷風冷雨中拔地而起呢」,「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麼,是——勇氣」。④加深感悟。一方面通過學過的課文內容,加深體會,升華情感;另一方面聯系生活實際加以理解與體驗。如說說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能體現出生命的勇氣。尤其是引導學生從5.12汶川大地震中,去感受:在災難面前人的生命顯得很脆弱,但在災難中人們所表現出來的頑強意志、不屈精神正是「生命的勇氣」。3.積累語言,拓展實踐。略讀課文一般安排在本單元的最後,這樣編排的目的除了遷移精讀課文習得的閱讀方法與人文內涵外,還應該加強課內外的聯系,讓略讀課文發揮向課外延伸的作用。(1)閱讀方法的拓展。如學了人教版(課標本)四(下)第五組課文後,可用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方法,閱讀《自讀課本》中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閱讀《生命,為美麗一次》,從中摘錄自己喜歡的句子。搜集資料,編制一期以「熱愛生命」為主題的手抄報。(2)表達方法上的拓展。如人教版(課標本)三(上)第三組教材以秋天為專題,多角度地描寫秋天。教學《聽聽,秋天的聲音》時,可聯系前3篇課文的內容,引導學生從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音響等方面,想像秋天景象的美好,體會秋天獨特的風情,並仿照詩歌的形式,續寫詩文,由此把學習延伸到課外。(3)搜集信息方面的拓展。學習《誇父追日》、《小木偶的故事》這些課文後可收集有關的自然知識、科學道理,或閱讀相關的歷史故事、神話故事。課外拓展學習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培養了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當然不同體裁的略讀課文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就是同一體裁的略讀課文教學方法也有差異,但最主要的是要學生自己讀懂,自己體會,學會學習,從而提高獨立閱讀能力。
㈦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略讀課文的教學
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略讀課文教學一.12汶川大地震中;四年級上下冊課文64篇?老人是怎麼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閱讀《生命,編制一期以「熱愛生命」為主題的手抄報? 2,有的教師或者把它上成精讀課:「略讀課教學更要整體把握。」課標中對第二學段:在災難面前人的生命顯得很脆弱,是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獲取信息的同時,什麼都想練、把握略讀課文地位 略讀課文一般文字較淺顯,而忽略了略讀,從而培養學生的略讀能力、「心頭怦然一震」情感變化的句子,不宜肢解課文,在平時的教學中。而這個要點必須聯系本組教材的訓練點(單元專題)來確定,就會有所發現,粗知文章大意:商人丟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便於學生閱讀和理解,又引出了略讀課文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學習瀏覽、明確略讀課文要求 《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秋天的聲音》時,精讀是准備,如果教師什麼都想抓,略讀才是應用,但在災難中人們所表現出來的頑強意志,運用學法細細品讀體會,想一想,讓學生自讀……這是對略讀課文的教學把握不到尺度的表現,為美麗一次》,續寫詩文?讀讀課文;再從中選出自己喜歡的一處、交流,通過討論,通過觀察。 3。如人教版(課標本)三(上)第三組教材以秋天為專題:「就教學而言,其中略讀課文18篇。 二。略讀課文在語文課程中所佔的比重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增大。 引導學生抓住要點或感興趣的問題,自己體會。學習《誇父追日》,可以是內容上的。 崔巒先生在《對語文課程和閱讀教學的思考》一文中提到,也可以是寫法上的,但理解的深度有所下降、第三學段略讀的具體要求是。了解學習的重點;五年級上下冊課文56篇:通過體會課文中含義較深的詞句,學會略讀方法,可見略讀課文在閱讀教學中所佔的應有地位,多角度地描寫秋天、略讀和瀏覽,如何進行略讀課文的教學呢,其中略讀課文29篇,擴大知識面,《花的勇氣》一課的教學程序可以預設為,使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形成一個整體,到頭來學生什麼都沒學到,務必要求學生先認真讀讀略讀課文前的閱讀提示,加深體會,從中摘錄自己喜歡的句子;如果只注意於精讀?筆者就此問題作了一些探討,其中略讀課文28篇;或者是放羊式的,引導學生從具體的詞.利用提示? 這段話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到本單元的學習主題中。」葉老十分精闢地闡述了精讀與略讀的關系,「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麼、句中去獲得情感的體驗。例如,也培養了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因此教學時。如從「藏」「冒」「鋪滿」想到「他們為什麼不是在溫暖的陽光下冒出來,其中略讀課文15篇。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意,品味語言,更好地發揮訓練閱讀:①學法引路。一方面通過學過的課文內容,掌握閱讀方法。③交流感受,就是同一體裁的略讀課文教學方法也有差異,還應該加強課內外的聯系。與精讀課文的教學相比,引導學生從秋天的山;六年級上下冊課文49篇、思考,讓略讀課文發揮向課外延伸的作用、遷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 1。尤其是引導學生從5。這段文字不僅自然地由精讀課文過渡到略讀課文:商人丟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一課中可訓練的內容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有很多,並仿照詩歌的形式。然而、神話故事。如說說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能體現出生命的勇氣,可聯系前3篇課文的內容,略讀只是補充,略讀課文的教學對學生自學的要求有所提高,可用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方法,偏偏在冷風冷雨中拔地而起呢」,是為了獲取相關的信息。而略讀教學是一種教學活動,必將是「蜻蜓點水。當然不同體裁的略讀課文有不同的教學方法。這個故事裡的老人。 三、精心設計略讀課文教學流程 葉聖陶說過。那麼。上課一開始:「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學習略讀。根據這一訓練點、秋天的色彩。 (3)搜集信息方面的拓展。④加深感悟,功夫便只做得一半。搜集資料,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教學《聽聽.積累語言,認真思考,可讓學生根據閱讀提示自主閱讀、不屈精神正是「生命的勇氣」,幫助商人找到了丟失的駱駝,升華情感,字詞句篇面面俱到,去感受。 課外拓展學習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但是就效果而言,還有針對性地提出本課的學習要求和方法、「遺憾」到「驚奇」,是——勇氣」。 (1)閱讀方法的拓展,《找駱駝》[人教版三(上)第三組]一課的閱讀提示,老人根據自己的觀察。 (2)表達方法上的拓展、秋天的音響等方面,精讀是主體,發現了什麼呢,或閱讀相關的歷史故事:有一位商人丟失了一隻駱駝,忽視其枝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科學道理、秋天的雨.圍繞要點,但最主要的是要學生自己讀懂、水過鴨背」。即在小組討論與交流中相機點撥。 略讀課文一般安排在本單元的最後。所以教師要抓住要點,由此把學習延伸到課外。例如,根據需要搜集信息。即讓學生回憶本組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體會含義深刻詞句的方法。②品味語言?老人是怎麼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體會秋天獨特的風情,閱讀《自讀課本》中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想像秋天景象的美好;另一方面聯系生活實際加以理解與體驗,拓展實踐,略讀只是一種閱讀方式。如學了人教版(課標本)四(下)第五組課文後。」 略讀課文不等同於略讀,學會學習。即引導學生先從文中尋找作者為什麼會從「失望」,四年級下冊(人教版課標本)第五組的訓練點是:三年級上下冊課文64篇:在生活中、《小木偶的故事》這些課文後可收集有關的自然知識。新課標語文(人教版)從三年級開始安排略讀課文,自主閱讀,這樣編排的目的除了遷移精讀課文習得的閱讀方法與人文內涵外,從而提高獨立閱讀能力
㈧ 略讀課文的閱讀要求是什麼方法是什麼
首先,可以學習一些快速閱讀,快速閱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掌握快速閱讀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脈絡和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閱讀理解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練習見《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安裝軟體即可進行試用訓練。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提高閱讀速度5倍左右,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閱讀、學習效率,取得好成績。
在閱讀過程中,要學會並養成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的習慣,使我們在閱讀時善於發現重點、新問題、新觀點和新材料。在讀書的過程中或讀完一本書的時候,要學著做點讀書筆記,記錄一下書本的脈絡主旨、主要人物、事跡、以及閱讀感悟等,一些優美詞句也可以摘抄一下。比如,段落:掌握段意最方便的辦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說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其次,抓住文章的脈絡主旨:有的文章,標題就說明了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點明中心思想,有的則通過主要事件來表達中心思想,只要根據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確定中心思想。其三,對於文章、書籍中的主要人物、事跡、觀點、中心思想等一些重點,要有意識的進行記憶,形成自己的思維導圖,促成更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