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文課程設計ppt模板
⑴ 小學語文說課稿模板
各位老師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XXX》。下面我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地位與作用)
《XXX》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XX單元第XX個課題。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XX,這為過度到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課題的理論、知識是學好以後課題的基礎,它在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XX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3.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XXX新課程標准,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重點的依據是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
教學難點:難點的依據是 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我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XX是一門培養人的XXX能力的更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XX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設置情景教學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經驗結合起來,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周邊的客觀事物,發展思辯能力,注重濱心理狀況。當然老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基於本課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 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 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覺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 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語境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課題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系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並思考,例舉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經濟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框題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 導入新課:(2~3分鍾)
由上節課演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置導入新課。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的未知慾望。這是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2. 講授新課:(35分鍾)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難點。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華。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3. 課堂小結:(2~3分鍾)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XXX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
4. 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地、系統的板書設計,並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設計是:
5. 布置作業。
針對XX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我布置的課堂作業是:XXX
七、說小結
1. 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根據新課程標准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教材內容的增有減。
2. 教學策略的選用
(1) 運用了模擬活動,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教材這部分知識所對應的XXX現象,學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但是缺乏對這種體驗的深入思考。因此在進一步強化這種體驗的過程中我進行了思考和認知,使亂放從學生的生活中來,從學生的思考探究中來,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興趣,有助於充分調動學生現有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也有助於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交融。
(2) 組織學生探究知識形成新的知識。我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運用案例等形式創設情境呈現問題,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做既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像等創新思維能力,又有利於學生表達、動手、協作、等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力求實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並重,知識與能力並重的目標。也正是由於這些認識來自於學生自身的體驗,因此學生不僅「懂」了,而且「信」了從內心上認同這些觀點,進而能主動地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有助於實現知、行、信的統一。
八、結束語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XX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的說果完畢,謝謝!
⑵ 小學語文課堂設計
http://www.pep.com.cn/xiaoyu/index.htm
⑶ 小學語文課堂板塊化設計是什麼,怎麼做PPT
小學語文「板塊教學」的探索
隨著近幾年語文教學改革,「板塊教學」這個新詞令教師眼前一亮,它一掃「語文模糊一大片」的傳統語文課堂模式,讓教師看到了清晰有條理的語文新課堂。這種教學方式深受教師喜愛,以執教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生命 生命》一課為例,板塊教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明確目標,組合內容
板塊教學是將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從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分為幾個明顯不同、彼此之間又有密切關聯的教學「板塊」,即通過這樣的教學安排,使教學的內容、教學的過程呈板塊狀分布排列。目的在於讓課堂更加清晰,重點突出,有的放矢。因此版塊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明確教學目標,然後根據目標選擇相應內容進行組合,形成內容不同、各有側重的幾個板塊。例如,在教學《生命 生命》一課時,可以將課堂設計成三個板塊:感受詞語的溫度、讀出文章的情感、學習表達的方法,這三個版塊分別對應三個教學目標:①正確讀寫「騷擾」「茁壯」等詞語並理解意思。②理解含義深刻的詞句,引發對生命的思考,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奠定基礎。③學習敘議結合的表達方法並嘗試運用。這樣一來,目標明確,條理清晰,每個板塊分別用力突破各自的教學目標即可,教師教得清楚,學生學得輕松。
二、依據學情,選擇策略
教學中每個板塊並不是平均用力的,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學情來決定每個板塊的著力點和不同的教學策略。《生命 生命》是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考慮到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獨立識字能力和初步的品詞析句能力,所以前兩個板塊主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交流反饋為主,教師只在學生理解有難度的地方,進行有針對性的點撥提升即可。
「感受詞語的魅力」板塊直接檢查字詞預習情況,然後針對學生讀錯的字音和理解錯的詞義進行講解,對學生書寫有誤的生字進行范寫指導,以學定教,節約時間,提高課堂效率。而對課文內容的學習,應該盡量簡化設計,減少問題,同時在「讀出文章的情感」板塊設計一個核心問題統領全文,即「用心讀事例,畫出觸動你的詞句,談談感受」,讓學生自主交流為主。教師只點撥三處地方:一處是第二段的三個感嘆號,讓學生明白除了關鍵詞可以傳達文章的情感外,標點符號同樣起到表情達意的作用;一處是把第三段改編成一首小詩,並帶學生配樂朗讀,讓學生在變換形式的朗讀中再次加深理解;再一處是補充作者杏林子的簡介,讓學生知道讀文不能局限於文中,還要拓展到文外,從作者的生平和背景資料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經過這樣一個走進文本——走出文本——再走進文本的過程,學生的感悟會更加深刻,朗讀課文會更有感情,這個版塊的目標就這樣有依據、有策略地達成了。
但是,對於「學習表達的方法」這個版塊,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敘議結合」這種表達方法,所以不能放手,這里需要教師進行細致的講解和指導。可以採用「搭梯子」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這個知識點:首先,用生動的小微課吸引學生,講解敘議結合的定義,以課文中的「飛蛾求生」這段為例,讓學生理解什麼是敘,什麼是議,以及這種寫法的好處;然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什麼是敘議結合,再以課文中的「瓜苗生長」為例,讓學生自己分出敘議兩部分,並通過師生合作朗讀,再次鞏固理解;接下來出示教師寫的「小草」事例,將重點「議」的部分空出來指導學生完成;最後出示其他生命圖片,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放手由學生自己運用敘議結合的方法寫一段話,表達自己對生命的感悟。這樣給學生搭好梯子,讓學生一步一步、扎扎實實地掌握方法,學有所得。
三、層層遞進,環環相扣
板塊與板塊之間看似各自獨立,實則緊密聯系,共同為整堂課的教學目標服務。在教學《生命 生命》這一課中,由詞語到文章到表達,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感受詞語的溫度」和「讀出文章的情感」兩個板塊,既有各自獨立的教學目標,同時又為後面「學習表達的方法」這個版塊做好了鋪墊。學生只有在前面進行充分的朗讀、感悟,才會有自己對生命的思考,才能在後面的板塊中運用敘議結合的表達方法寫出一段自己對生命的理解。而學習方法是為表達情感服務的,所以最後一個板塊對表達方法的學習,歸根結底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抒發自己對事物的感悟。所以,三個板塊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相互配合,成為一個緊密的螺旋上升的學習系統。
綜上所述,「板塊教學」可以讓教師更加清晰地把握課堂節奏,有的放矢地突破教學重難點。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在充分的學習活動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加強素養,實在是不可多得的教學法寶。「板塊教學」值得教師反復思考,不斷實踐,探索出適合自己的板塊教學之路。
⑷ 小學語文第一課時板書設計
第一是你本節課的課文題目,第二根據自己要講的內容,找出關鍵字詞作為板書的內容。一般來說,小學語文第一課時都是講字詞,所以板書字詞的多一些。課文結構的部分就留在分析課文的時候板書。
⑸ 什麼是課程設計.ppt
學科課程的優點是,從社會角度講,缺點是,從學生角度講過多的考慮,知識的邏輯體系,不能完全按照學生的需要和進去,從溝通。角度的本身來講,與現實生活存在著較遠的距離。缺乏活力,造成學習內容,的凝固化。從教師教學角度來講,容易導致偏重知識,瘦瘦的傾向。
⑹ 語文課件教學設計方案作品簡介、創作說明怎麼寫
第一,「教學目標」要明確。「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這個例子的最精妙之處是什麼,或者從學生實際來看,要克服的問題是什麼,這個例子最值得借鑒的地方是什麼,我們在設計教學時,應做到心中有數。這不就是確定教學目標嗎?如果我們可以把一堂課的教案看作一篇文章,那麼教學目標就是這篇文章的論點或主旨,組織材料,安排結構,運用語言,都應圍繞它進行。所以,在寫教案時先明確教學目標十分必要。
第二,要列出教學程序。課堂教學必須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學過程的設計應該徹底改變舊課程僵化的、單一的結構形式,以便盡情張揚教學個性,並為教師表現課堂教學機智留足空間。一些教師在教學中把「學生可能出現的問答」都寫上,然後在上課時照「案」宣科,這是學生所極不願接受的。但我們據此要求取消「課程教學」的寫作,允許課堂教學信馬由韁。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當然包括對教學程序的精心設計。使用新教材備課時,為了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我們首先要理清紛亂的思緒,然後將篩選出來的最佳教學設計以綱要的形式大致確定下來,寫成教案。上課時,我們不能捧起教案宣讀,我們可以把它放在講台上,做到對「教學過程」的大體輪廓瞭然於胸。
第三,要形成「二次教案」。每個寒暑假,教師就認真備出所分配的單元教案。開學以後在年級組備課時做「中心發言人」;並使之成為「共享教案」。那麼,其他老師就要在詞基礎上重新寫出屬於自己的「二次教案」。
學期末,還要群策群力,把大家在實施「二次教案」的過程中的新發現,如備課中未曾想到的地方、學生學習情況的變化、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教育機智的發覺等新變化,在「共享」教案中修正。這樣,教案就有了流動的生命。
第四,一定要寫好教學後記。一堂課可能成為成功的經驗,也有可能留下失敗的教訓,我們將教學感受及時的記錄下來,這是最有價值的第一手教學研究資料。因此,對於「教學後記」欄目不應強求教師堂堂寫,但要提倡教師把所感的寫出來。
備課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寫教案是另一種創作。有了這樣的認識,就不會視寫教案為苦差事,抄教案來應付了事,而會消去浮躁心態,在書寫中悄悄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