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准學習
Ⅰ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中的四個學習領域是什麼
四個學習領域分別是:"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
數感主要表現在: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演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並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
符號感主要表現在:能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並用符號來表示;理解符號所代表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會進行符號間的轉換;能選擇適當的程序和方法解決用符號所表達的問題。
空間觀念主要表現在:能由實物的形狀想像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像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體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能根據條件做出立體模型或畫出圖形;能從較復雜的圖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圖形,並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關系;能描述實物或幾何圖形的運動和變化;能採用適當的方式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能運用圖形形象地描述問題,利用直觀來進行思考。
統計觀念主要表現在:能從統計的角度思考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能通過收集數據、描述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作出合理的決策,認識到統計對決策的作用;能對數據的來源、處理數據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結果進行合理的質疑。
應用意識主要表現在: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找其實際背景,並探索其應用價值。
推理能力主要表現在: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或舉出反例;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筆有據;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與質疑。
(1)課程標准學習擴展閱讀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20世紀中葉以來,數學自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與計算機的結合,使得數學在研究領域、研究方式和應用范圍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數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探求客觀世界的規律,並對現代社會中大量紛繁復雜的信息作出恰當的選擇與判斷,同時為人們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種有效、簡捷的手段。數學作為一種普遍適用的技術,有助於人們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數學模型,進而解決問題,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數學課程標准
Ⅱ 課程標準的基本框架是什麼
一、課程標準的基本框架是:
1、課程標准分為:
①前言;
②課程目標;
③內容標准;
④實施建議;
⑤附錄五部分。
2、課程標准中內容標準的幾種陳述方式:
①學習領域+學段(語文、數學等) 學習領域+水平(體育);
②目標領域+等級(英語);
③主題領域(科學)
在目標的陳述上,都包括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
二、課程標準的定義: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
Ⅲ 什麼是課程標准課程標准和課程目標有什麼不同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相比,在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實施建議等幾部分闡述的詳細、明確,特別是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基本要求。
課程標准和課程目標的區別:課程標準是一個指導性文件,包含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是課程標準的其中詳細表達教學目的的一部分。
課程目標是指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它規定了某一教育階段的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以後,在發展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期望實現的程度,它是確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教育目的都要以課程為中介才能實現。
(3)課程標准學習擴展閱讀:
(一)知識與技能(一維)所謂知識目標,這里主要指學生要學習的學科知識(教材中的間接知識)、意會知識(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等)、信息知識(通過多種信息渠道而獲得的知識)。
知識目標的表達舉例:通過學習,知道動物也是有情感的;通過學習,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所謂技能是指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對完成某種任務所必須的活動方式。
(二)過程與方法(二維)所謂過程,其本質是以學生認知為基礎的知、情、意、行的培養和發展過程,是以智育為基礎的德、智、體全面培養和發展的過程,是學生的興趣、能力、性格、氣質等個性品質全面培養和發展的過程。
過程目標的表達舉例:通過學習,認識分數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所謂方法,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採用並學會的方法。方法目標的表達舉例:通過學習,採用並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或問題探究的方法,或問題的觀察方法,或思維發散的方法,或合作交流的方法,或解決xx問題的方法等)。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所謂情感,是指人的社會性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態度體驗。所謂態度,這里不僅指學習態度和對學習的責任,它還包括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等。
目標表達舉例:通過學習,端正學習態度,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學習,在交往中能表現出寬容、忍耐的態度。所謂價值觀。本指對問題的價值取向的認識,這里也可指學生對教學中問題的價值取向或看法。
Ⅳ 新課程標准下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
《初中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評價的手段和形式應多樣化,要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師要善於利用評價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適時調整和改善教學過程。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隨著課程改革實驗在我們所有年級學生中的全面展開,傳統教學評價中的弊端也更加明顯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出來。部分教師對於學生的學習評價不重視或者依舊停留在原有的評價思想評價體繫上,制約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建立一種新的適應新課程需要的、符合學生學習實際的教育教學評價體系,已經非常迫切和非常必要。 一、教師的評價要具有發展性 所謂發展,指的是教學評價要改變統一的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擇的功能,發揮其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 新課程所需要的教學評價應該承認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個性差異,承認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同發展水平,評價的作用是為了促進每個學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斷發展。為此,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評價應從評價學生的「過去」和「現在」,轉向評價學生的「將來」和「發展」。在評價中主張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的轉變、重視學習過程和體驗情況、重視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視學生之間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必須改變觀念,樹立「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觀念的新的評價意識,才能正確理解標準的要求,進行正確的學生評價。 二、教師的評價要具備多元化 多元化指的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 傳統教育教學中的教學評價的主體是教師,教師佔有評價的主動權,學生則是被評價者,是評價的客體,在評價中處於被動地位。而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評價要求評價主體是多元的,是由師生家長學校等方面組成的評價整體,不是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組成的單一的評價結構。評價提倡的是多元化主體,在這個多元評價中,要求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學生與教師互動評價、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以及家長對教師、對自己孩子的評價等等。提倡把學習小組的評價與對小組中每個學生的評價結合起來,把學校評價、社會評價和家長評價結合起來。 在這諸多的評價中,最重要的評價活動是學生的自評。在新課程所需要的教學評價中,學生應該是主動的自我評價者——通過主動參與、主動評價來重新認識自己,對自己的學習進程有一個新的定位,隨時對照學習目標,發現和認識自己的進步以及不足,評價要成為學生自我教育和促進自我發展的有效方式和途徑。 三、教師的評價方法要多樣化 多樣化指的是評價方法和評價手段的多樣化,即在實際評價時,要採用多種評價方法:包括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智力因素評價與非智力因素評價相結合,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積極性與在學習過程中進步表現相結合等等。 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對於學生學習的評價,應該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 評價方法應該是:對學生評價中,可以量化的部分,使用「指標+權重」方式進行;不能量化的部分,則應該採用描述性評價、實作評價、檔案評價、課堂激勵評價等多種方式,以動態的評價替代靜態的一次性評價,視「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為同等重要,最後採用以一定比例納入學生的評價結果。 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亦採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書面測試、口試、作業分析、課堂教學觀察、課後對學生進行訪談、建立學生成長紀錄——即學生個案檔案等形式,全面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進步的地方,掌握學生學習的發展空間,便於學生支持發展。 四、教師的評價要具有全面性 全面性是新課程所需要的教學評價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所謂全面性指的是教學評價必須建立在全面、全員和全程(課程和過程)採集學生學習的各種信息,同時獲取與學生各種素質培養及各種技能發展有關的信息,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全部學習、成長的動態過程。 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對於學生的學習品質的培養、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方式方法的改進具有促進作用 首先,要關注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包括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積極性,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學習過程中的合作交流意識,學習過程中非智力因素的表現情況等等。 其次,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各種學習思維策略、學習意識水平、學習思維品質。在這一環節,教師要看學生在學習中能否結合具體的學習情景提出問題;能否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立場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否主動積極的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能否正確地表達和描述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否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總結,並獲取解決同類問題的經驗。 第三,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於學習所表現出來的主動性、自信心、以及解決問題的達成度。對於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狀況的評價,要依照標准所列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進行總結,使學生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自我認識。 綜上所述,新的課程標准需要的評價是:評價功能從甄別選拔轉向了促進學生的發展;評價的主體從教師一元轉向了師生多元;評價的內容從單一的評價學生學習成績轉向了評價學生各方面的素質;評價的方式方法從單純地「打分」或「劃分等級」轉向了以定性評價兼顧定量量化評價的多種方式;評價的過程從靜態地從結果評價轉到過程評價;由優劣評價走向發展評價;由封閉評價走向開放評價的新的評價方式和新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評價更要兼顧學生的過去,重視學生的現在,著重學生的未來。對學生的評價,要更多的體現對學生的關注與關懷,積極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展學生的能力和特長,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新課程需要的是一個能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全面的評價體系。
Ⅳ 《數學課程標准》的數學學習目標分為四個方面是
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在這個目標的指導下,人教版實驗教版材中不再獨立權設置「應用題」單元,取消對應用題的人為分類,而是分學段將「解決問題」與「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及「情感與態度」並列,並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提出各種問題;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數學問題;面對實際的問題,能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