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培訓課程
⑴ 關於中國近代史的課程,你對中國歷史了解多少對於大學開設這門課程的認識及如何學習這門課程
中國近代史幾乎是初中高中所學的內容,大部分近現代史內容,鴉片戰爭五四運動內容較多,其實高中都有學過,大學更深的講解某件事的歷史意義和深刻含義,好好學就可以,沒有難點。
⑵ 高中的歷史有培訓機構作培訓歷史這門課的嗎
有,不過不多,歷史科目相對來說還是小科,沒有數學和英語受重視,而且學習起來相對困難不大,所以這類培訓需求較少,一般而言,在每年高考、中考、會考之前的一兩個月,一些學生會有歷史培訓的需求。
⑶ 歷史專業大學本科主要學習哪些課程請歷史專業的學生回答下
中國古代來史上下(福建人民出版社源-朱紹侯或者北師大版的)、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李侃或者北師大版)、中國現代史(高教-王檜林或北師大版)、世界古代史上下(高教-吳於廑、齊世榮或北師大版)、世界近代史上下(高教-吳於廑、齊世榮或北師大版)、世界現代史上下(高教-吳於廑、齊世榮或北師大版),以上科目為考研統考科目,高教版共11本書(包括兩本福建人民的中國古代史上下),北師大版的就不太清楚了。
此外還會有中國史學史、西方史學史、歷史文選、歷史地理、考古學等課程。
選修課就五花八門了,各國通史,各朝斷代史、政治制度史、社會生活史等等。
⑷ 學習歷史主要學什麼
學習歷史主要學歷史學專業,要求學生學習世界歷史的基本知識,了解整體人類文明的一般發展歷程和世界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接受史學理論、史料學、歷史地理學、國際政治學、國際經濟學、國際關系學、外國語及文化人類學等方面的基本訓練。
歷史學類專業主要包括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一級學科,以及博物館學、民族學、文物學等二級學科。
歷史學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孔子就已經開始歷史學教育,創作《春秋》著作。到漢朝司馬遷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歷史學體系和創作形式,歷史學已經開始成為官方研究重點。東漢的班固就是在專門保存書籍的蘭台(御史台)修史,開始官方對史學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史學擺脫對經學的依附地位,並與傳統的經、律兩學鼎足而立,成為官學中一個完全獨立的部門,這在中國古代史學發展上還是極具重要意義的。後來它有了編纂學、文獻學的內容;至清代乾嘉時期,人們又賦予了史學以歷史敘述技巧和歷史認識方法等內容。
在中國古代史學發展史上,作為人類過往社會客觀存在的「歷史」與作為一種專門性學問的人們對它進行認識、描述的活動及其結果的「史學」,最後實現了初步的分離。這是古代歷史學家經過數千年探索的結果,亦是他們在史學認識上的最大成就之一。
(4)歷史培訓課程擴展閱讀:
1、堅持歷史學是一門科學的歷史學家,一方面沿著盧基阿努斯開辟的認識路徑,從歷史學與文學的區別中把真實性確定為歷史學的本質特性之一;另一方面,沿著馬克思和恩格斯開辟的辯證的、歷史的和唯物的認識路徑,從歷史本體論和史學本體論的高度,深刻闡述了歷史學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從而為歷史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歷史學是科學。它的科學性的一般根據有二:一是它的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歷史學研究的對象——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歷史運動事實和過程,——作為歷史存在,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它不以歷史認識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具有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
3、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除它具備了一門學科的科學性所必須符合的一般性要求以外,根本的依據就在於它是歸屬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范疇的一門學科。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科學性,根本地決定了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
⑸ 歷史上有哪幾種重要的課程觀,談談你對課程的看法。要詳細
課程是知識 作者:叢立新文章來源:《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
課程強調受教育者掌握完整系統的科學知識,往往分科開設;課程的體系是以相應學科的邏輯、結構為基礎組織的;課程是外在於學習者個人生活的,並且經常是凌駕於學習者之上的,學習者對於課程主要是接受者的角色;教師是課程的說明者、解釋者。從心理基礎而言,這樣的課程主要關注學習者的認知過程。
課程是經驗
課程強調和突出學習者作為主體的角色,以及在課程中的體驗;課程注重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和設計;課程是以學習者實踐活動的形式實施的;課程不是外在於學習者,也不是凌駕於學習者之上,學習者本人是課程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從心理基礎而言,這樣的課程比認知過程廣泛,強調學習者個性的全面參與。
課程是活動
強調學習者是課程的主體,以及作為主體的能動性;強調以學習者的興趣、需要、能力、經驗為中介實施課程;從活動的完整性出發,突出課程的綜合性和整體性,反對過於詳細的分科;從活動是人心理發生發展基礎觀點出發,重視學習活動的水平、結構、方式,特別是學習者與課程之間的關系。從心理基礎而言,這種課程也強調全面性,即除了認知過程之外,學習者的其它心理成分同樣是實施課程必須考慮的。
這樣三種觀點反映出人們對於課程本質的不同認識,對於課程實踐具有不同的意義。
在教育近代化的道路上,首先與課程結盟的是知識。以此為基礎,科學知識特別是自然科學知識在學校課程中登堂入室,普及義務教育順利發展,相應的一整套教育教學制度、方法建立形成,從而較好地完成了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大批有文化的勞動者的任務。總之,這種觀點在教育近代化的過程中功不可沒。
然而,這種觀點從一開始便存在著隱患:課程所關注的是學到、掌握了多少知識,怎樣使受教育者盡可能快、盡可能多地記住知識,等等。幾乎必然地,學習者掌握知識的數量和質量往往成為教師甚至整個教育所追求的目標。今天,社會對於教育的要求已經愈來愈明確地表現為,追求人的整體素質而不僅是他所掌握知識的質量,於是,這種課程觀念也就愈來愈令人感到不足。實際上,所謂「重物輕人」的傾向在將課程規定為知識的時候,就已經潛伏下來了。期待在這種觀念不變的條件下,完成培養當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幾乎是緣木求魚。
課程是經驗的觀點是對上述問題的突破。無論人們在用經驗定義課程時具體的出發點和依據存在怎樣的差別,都注意到了一個基本事實,知識本身的完備並不能直接轉化為學習者理想的發展。盡管課程在知識水平上可以達到相當的嚴密、完整、系統、權威的程度,卻經常由於脫離了學習者的主觀世界和內心體驗而無助於他們的發展,甚至不能夠保證這些知識真正為學習者理解和掌握。這樣的問題,幾乎在各個國家的教育實踐中都先後被人們注意和批評過。於是,人們逐漸將努力從追求課程在客觀上的完美,轉移到課程對學習者產生的主觀效果——這並非主觀唯心主義,受教育者的主觀體驗往往是最具有客觀實在性的。
只有那些真正為學習者所經歷、理解和接受了的東西,才稱得上是課程,也只有在學習者主動獲取經驗的過程中,才談得到個性的充分發展。許多人在談到課程時開始使用「經驗」這一概念,強調課程就是學習者本身體驗和獲得各種性質和形態的經驗。雖然杜威的理論及相應的實踐受到普遍的批判,但是,在世界范圍內,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者自主獲得學習經驗為目的的課程已經成為相當廣泛的實踐。人們普遍認為,這樣的課程對受教育者發展的效果是一味強調知識的課程無法企及的。
課程是活動的觀點,與心理學和哲學界活動理論的發展息息相關。本世紀以來活動理論的成就有目共睹,尤其是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以及前蘇聯的維—列—魯學派的活動理論,對於兒童通過活動作用於外部世界,同時通過內化過程建構起自己內部的認知結構,作了極為精闢的分析論證,對於活動的結構、要素和轉換的揭示,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和系統程度。所有這些,都為課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不只是關於感知、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的個別研究的拼接,也不再是多少帶有揣摩、想像色彩的學生學習過程的描述,而是直接觸及學習活動的心理機制,以及他們與課程相互作用時個性的整合性經歷和變化的詳細解釋和說明。因此,課程是活動的觀點確有其獨特的吸引力,正如有同志所說:「由於活動具有雙重轉換性,外在的客觀對象(學習材料)可以由經主體的活動『內化』為主觀經驗,主體的主觀經驗(包括情感體驗、心理機能等)也可同時『外化』為活動態度、動作方式、技能等影響和改變活動對象,進而影響和改變自己。因此,課程工作者可以通過活動了解兒童,也可以通過控制活動對象(學習材料)、影響活動方式等策略,影響他們的學習經驗。」(註:馮曉霞:《以活動理論為基礎建構幼兒園課程》,《學前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毫無疑問,活動理論將對課程論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是,課程本質是否應當定義為活動似乎還可以討論。首先,活動是人類的基本存在方式,活動理論研究的對象是比較抽象和概括化的一般人類活動——即使像皮亞傑所作的包括大量個案的研究,所追求和得到的也是普遍性結論。因此活動理論的基本原理和具體觀點對於課程研究主要應當是一種理論指導,而不是直接的解釋說明。其次,與活動的普遍性相對應,活動概念也是比較寬泛的,在哲學和心理學中,都是最基本、最上位的概念。當然不是說不可用於課程,但可以預料在使用時難免出現一些混亂,勢必需要經常性的加以說明,以至造成一些不便,甚至產生曲解和誤會。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將課程定義為「活動」還是定義為「經驗」,各有自己的依據,但也表現出共性。這就是,同樣發端於對將課程歸結或理解為「知識」觀點的批評,同樣認為課程應當大於「知識」,同樣重視學習者參於課程的主觀能動性,並且同樣希望通過對於課程本質的重新定義解決課程理論和實踐中的現實問題。
二、從「知識」到「經驗」是課程實踐和理論的進步
我們認為,對於課程本質的不同認識,從根本上說反映了課程自身的變化,從知識本體到經驗本體實質上體現了課程從近代化到現代化的發展。就今天中國課程改革面臨的問題而言,許多正是根源於知識本體的課程及相應的認識,因此,研究和實施經驗本體的課程是改革獲取成功必不可少的理論和實踐任務。
.經驗可以賦予課程更深刻的涵義和更豐富的功能
將課程定義為經驗,絕不僅僅是文字游戲或者概念的簡單替換,它表明了課程的發展和人們相應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更深刻的層次。
在中文裡,經驗一詞至少有三層意思:經歷、由實踐得來的知識和技能、感覺經驗即感性認識。(註:參見《辭海》語詞分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47頁。)第一種用法是動詞,後兩種用法是名詞,當然,名詞的用法較之動詞的用法更為經常和普遍些。在英文中,也有名詞和動詞的兩種形式。與中文不同的是,作為動詞的使用與名詞一樣十分普遍和經常,尤其是突出、強調個人的親身、直接體驗過程,有個人主觀體驗過程在內的含義。
用經驗而不是知識來定義課程,至少有以下兩點優越性。
首先,用經驗來定義課程,擴展了課程的內涵,不僅可以包容用知識定義課程時所含的全部內容,還能夠包容得更多。過去我們常說,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是人類歷史經驗,即主要指書本知識、間接經驗,這是可以與知識劃等號的,而在今天,愈來愈多的人認為課程的內容不僅如此,學習者本人的個人經驗、直接經驗也是課程的題中應有之義。顯然,用「知識」定義課程難以滿足這樣的要求,而使用「經驗」則可能作到。廣義的經驗概括性較大,除了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之外,既可以包括直接經驗,又可以包括間接經驗;既可以包括個人經驗,又可以包括共同經驗。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用經驗來定義課程,可以使得課程獲得在被定義為知識時無法獲得的功能,這就是課程要讓學習者親身去經驗——無論在中文還是英文中,經驗都含有親身經歷的意思,能夠體現課程包括學習者佔有和獲取知識的主動過程。這種功能上的擴展,體現了人們對於課程認識的飛躍,改變了學習者與課程的關系,以及他們在學習課程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了課程與學習者之間的相互作用。
從「知識」到「經驗」的轉換是在課程現代化的進程中實現的
如前所述,課程定義從知識到經驗的轉換,反映的是課程從近代化到現代化的轉換,是課程本身的進步。盡管在各種課程論著作中少有相關的專門討論,但仍然可以從人們使用的概念以及相應的解釋說明的演變中體驗到這種轉換和進步的潛移默化。
其實,早在斯賓塞之前,盧梭在他的《愛彌兒》一書中,便經常採用經驗這個概念來表達他關於課程或者說教學內容的主張,但是,在盧梭身後的很長時期,盡管他的許多思想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但這一點卻是例外。應當承認這不是偶然的,因為那時課程是知識的命題更能反映歷史對於教育的要求。
到了杜威的時候,對課程是知識命題合理性的懷疑和批判才成為現實,因為在這時,以知識為本體的近代課程已經做出巨大貢獻並且相對成熟,同時也就必然地顯示出了它的種種局限。顯然,杜威是有意識地使用經驗並且力圖用它取代知識來定義課程,在他的各種著作中,凡涉及教學內容、課程的地方全部採用經驗的提法。人們一般的看法及評價是:個人經驗的狹隘性限制了學生的學習所得,破壞了科學知識的邏輯系統,但卻忽略了杜威的另一番深意。可以認為,杜威是在建立一種新課程本質觀,他所提倡的經驗,是兼有名詞與動詞雙重含義的,尤其是動詞的意義。使用經驗而不是知識來表述課程,將學習者自主學習的過程納入課程本質當中,是杜威的根本目的。正因如此,他所極力提倡的「兒童中心」,才真正成為可能,「從做中學」才真正成為必須,「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才真正成為有意義的。
另一種經常為人們所忽視而實際上意味深長的現象是,經驗這一詞的使用並未隨著進步主義教育的衰落和對杜威的批判而消失,反而日益正規化和普遍化了。目前已經大量被翻譯介紹過來的,與杜威同時代、較杜威稍早、或者更晚的一些教育家以及課程理論家的課程著作中,每每也是頻繁地使用「經驗」來說明和定義課程。這種現象,與其說是巧合,勿寧說更像是帶有時代印記的一種自覺的選擇。曾享有課程理論之父稱號的F.巴比特在他的《課程》一書中這樣說:「課程將是系列的經驗,是兒童和青年達到那些目的所必須有的。」(註:F.Bobbit. curriculum,
1918.)被譽為現代課程理論奠基人的拉爾夫.W.泰勒, 在他被奉為經典的名著《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頻繁使用的,也是經驗而不是知識,並且曾經十分明確地從經驗的動詞意義上做出詮釋:「『學習經驗』(learning experience)這個術語, 不等同於一門學程所涉及的內容,也不等同於教師所從事的各種活動。『學習經驗』是指學習者與他對做出反應的環境中的外部條件之間的相互作用。學習是通過學生的主動行為而發生的,學生的學習取決於他自己做了些什麼,而不是教師做了些什麼。」(註:L.W. 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9頁。)
我們認為,從知識到經驗,在課程實踐和課程理論的發展史上,都是一次重要的變革,完成了一項歷史任務,實現了一場革命。課程不再是先行於學生,外在於學生的知識體系,而是與學生的學習過程融為一體,兩者合而為一。很可能,用經驗概括課程仍然不是最准確和合理的,但較之以知識定義課程的認識的的確確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反映出人們對於課程本質更深刻的把握,使得課程與學習者的關系從單向成為雙向的,學習者不再只是課程的追隨者,而且是課程的主人、佔有者和參與者。如果說,確立起科學知識在課程中的地位是課程近代化的重要任務和標志,那麼,令知識讓位於經驗,重新確定課程與受教育者的關系,是課程更進一步的發展,課程是經驗的命題反映出的進步,是課程現代化的重要基礎。事實上,今天大多數發達國家的課程實踐都十分鮮明地顯示出這種經驗本體的色彩。
3.「課程是經驗」的觀點對於中國課程理論發展的現實意義
中國教育自清末民初教育近代化開始直至今天,接受和實施的一直是知識本體的課程。相應的,也主要是用知識來表述和解釋課程的。建國後,長時期內沒有獨立的課程論,有關的思想和理論主要來自前蘇聯凱洛夫教育學體系中有關教學內容的部分,而這一體系基本上也是以課程是知識的觀念作基礎的。「所謂教養和教學底內容,我們理解為知識、技能、熟練技巧三者底連環……。」「關於世界的知識,即由人類積累起來的和在多種科學中系統化的知識,是特別廣泛的。任何一個人,即使他用一生時間來學習這些知識,也不能完全學會。因而產生了這樣一個任務:就是從整個科學知識中選擇其基本的東西,這種基本科學知識對於每個有教養的人,不論他的職業是什麼,都是必要的。」(註:凱洛夫:《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93頁。)雖然中國的教育工作者曾經對於凱洛夫體系進行過多次批判、反思,但關於課程本質卻基本沒有觸及。可以說,一方面,關於課程理論的研究長期以來極為缺乏;另一方面,將課程本質認定為知識的思想又十分深入人心。對於課程結構、課程形式等等的考慮,對於學校和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成敗,對於教學方法和手段優劣的評價,甚至對於課程改革的設想,到今天為止,相當部分還是在「課程是知識」這樣的前提之下作文章。
將知識作為課程的本質,是中國教育史上的里程碑,結束了封建教育以政治化倫理教條為課程的歷史,使得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知識第一次正式進入中國的各級學校,並且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時期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今天,在社會和教育發展的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的課程理論對於課程本質的認識應當更進一步,從知識過渡到經驗。具體意義在於:
1)有助於更清醒地認識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得失。 既然目前的課程以及相關的一系列制度、方式方法都是以「課程是知識」的觀念為基礎的,那麼如果這種觀念一成不變,難免「只緣身在此山中」,不大容易比較客觀和冷靜地看待自己的得失。同樣,在介紹、借鑒其他國家的課程理論和經驗時也往往不能准確找到彼此的位置,從而缺乏針對性。因此,跳出框子,從更廣的視野、更大的背景中反思,是極為需要的。藉助「課程是經驗」,這一任務可以有效地完成。
2)課程是經驗的觀點有助於我國課程的現代化建設。 在經驗本體的課程觀基礎上,便能夠將對於學習者個性全面發展的需求、能力的提高、智慧的開發、個別差異的考慮當做與課程存在必然聯系的。因為真的去佔有、獲取,所有這些都不再是可有可無的,而成為不可迴避的。從課程是經驗的觀點出發,勢必要求對目前以知識本體的課程理論為主要基礎形成的一整套教育教學觀念、形式、方法重新認識,對現行的教育教學評價制度重新估計,從而促進課程的合理化。
總之,課程是經驗的觀點,將帶來課程理論的深入變革,知識將不再是課程關注的唯一結果,而只是結果之一。課程將更多地著眼於學生的發展,這正是課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國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
⑹ 怎樣學習歷史課程
很多同學認為歷史是一門最適合臨時抱佛腳的功課很多同學認為歷史是一門最適合臨時抱佛腳的功課很多同學認為歷史是一門最適合臨時抱佛腳的功課,,,,只要考前花點時間死記硬只要考前花點時間死記硬只要考前花點時間死記硬只要考前花點時間死記硬背背背背,,,,成績照樣不差成績照樣不差成績照樣不差成績照樣不差,,,,甚至還會有好分數甚至還會有好分數甚至還會有好分數甚至還會有好分數。。。。真要這么想就大錯了真要這么想就大錯了真要這么想就大錯了真要這么想就大錯了,,,,想要把歷史學想要把歷史學想要把歷史學想要把歷史學好好好好,,,,特別是面對文科綜合卷對能力的高要求的時候特別是面對文科綜合卷對能力的高要求的時候特別是面對文科綜合卷對能力的高要求的時候特別是面對文科綜合卷對能力的高要求的時候,,,,想要把歷史學好想要把歷史學好想要把歷史學好想要把歷史學好,,,,還是一還是一還是一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件不容易的事情件不容易的事情件不容易的事情。。。。那麼怎樣才能把歷史學好那麼怎樣才能把歷史學好那麼怎樣才能把歷史學好那麼怎樣才能把歷史學好????我和大家一起做一個探討我和大家一起做一個探討我和大家一起做一個探討我和大家一起做一個探討 我認為排在首位的是要有興趣我認為排在首位的是要有興趣我認為排在首位的是要有興趣我認為排在首位的是要有興趣。。。。你要對歷史課有興趣你才會主動地去學你要對歷史課有興趣你才會主動地去學你要對歷史課有興趣你才會主動地去學你要對歷史課有興趣你才會主動地去學,,,,不要不要不要不要抱著一種如果不考歷史我才不去學的心理抱著一種如果不考歷史我才不去學的心理抱著一種如果不考歷史我才不去學的心理抱著一種如果不考歷史我才不去學的心理。。。。興趣是種很微妙的東西興趣是種很微妙的東西興趣是種很微妙的東西興趣是種很微妙的東西,,,,你有了興你有了興你有了興你有了興趣趣趣趣,,,,你就能很快地把知識點記住你就能很快地把知識點記住你就能很快地把知識點記住你就能很快地把知識點記住,,,,能很能很能很能很好的去理解和領悟在歷史現象背後所蘊好的去理解和領悟在歷史現象背後所蘊好的去理解和領悟在歷史現象背後所蘊好的去理解和領悟在歷史現象背後所蘊涵著的歷史規律涵著的歷史規律涵著的歷史規律涵著的歷史規律,,,,能得心應手地分析歷史問題能得心應手地分析歷史問題能得心應手地分析歷史問題能得心應手地分析歷史問題;;;;如若反之如若反之如若反之如若反之,,,,無異於在太上老君無異於在太上老君無異於在太上老君無異於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苦苦煎熬的煉丹爐里苦苦煎熬的煉丹爐里苦苦煎熬的煉丹爐里苦苦煎熬,,,,但卻煉不出火眼金睛但卻煉不出火眼金睛但卻煉不出火眼金睛但卻煉不出火眼金睛。。。。 那對於本來沒有興趣的同學那對於本來沒有興趣的同學那對於本來沒有興趣的同學那對於本來沒有興趣的同學,,,,這個興趣這么培養呢這個興趣這么培養呢這個興趣這么培養呢這個興趣這么培養呢????首先你要試著擺正你首先你要試著擺正你首先你要試著擺正你首先你要試著擺正你的心態的心態的心態的心態,,,,不要老是抵觸不要老是抵觸不要老是抵觸不要老是抵觸。。。。如果這樣如果這樣如果這樣如果這樣,,,,神也救不了你神也救不了你神也救不了你神也救不了你。。。。然後然後然後然後,,,,想想你以前看過的想想你以前看過的想想你以前看過的想想你以前看過的歷史劇歷史劇歷史劇歷史劇,,,,讓歷史好一點的同學讓歷史好一點的同學讓歷史好一點的同學讓歷史好一點的同學,,,,甚至可以找歷史老師甚至可以找歷史老師甚至可以找歷史老師甚至可以找歷史老師,,,,讓他們從歷史角度來談讓他們從歷史角度來談讓他們從歷史角度來談讓他們從歷史角度來談談這個歷史劇談這個歷史劇談這個歷史劇談這個歷史劇,,,,你就會發現很多很有意思而你以前不知道的觀點你就會發現很多很有意思而你以前不知道的觀點你就會發現很多很有意思而你以前不知道的觀點你就會發現很多很有意思而你以前不知道的觀點,,,,最重要的是最重要的是最重要的是最重要的是你能發現歷史並不枯燥你能發現歷史並不枯燥你能發現歷史並不枯燥你能發現歷史並不枯燥,,,,而是很有意思的東西而是很有意思的東西而是很有意思的東西而是很有意思的東西。。。。最後最後最後最後,,,,你再認認真真地去聽幾你再認認真真地去聽幾你再認認真真地去聽幾你再認認真真地去聽幾節歷史課節歷史課節歷史課節歷史課,,,,你就發現了我們你就發現了我們你就發現了我們你就發現了我們學校的歷史老師上課都還不賴學校的歷史老師上課都還不賴學校的歷史老師上課都還不賴學校的歷史老師上課都還不賴。。。。雖然我不能保證你雖然我不能保證你雖然我不能保證你雖然我不能保證你能愛上歷史能愛上歷史能愛上歷史能愛上歷史,,,,但我起碼相信你對歷史課已經產生興趣了但我起碼相信你對歷史課已經產生興趣了但我起碼相信你對歷史課已經產生興趣了但我起碼相信你對歷史課已經產生興趣了。。。。 當然當然當然當然,,,,有了興趣有了興趣有了興趣有了興趣,,,,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很多同學認為學歷史很多同學認為學歷史很多同學認為學歷史很多同學認為學歷史要訣就是背要訣就是背要訣就是背要訣就是背,,,,錯了錯了錯了錯了。。。。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基於課本之上的理解基於課本之上的理解基於課本之上的理解基於課本之上的理解。。。。所以所以所以所以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個方便你理解的歷史結構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個方便你理解的歷史結構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個方便你理解的歷史結構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個方便你理解的歷史結構。。。。其實這也很簡單其實這也很簡單其實這也很簡單其實這也很簡單。。。。在讀每一在讀每一在讀每一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節的內容時節的內容時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它們之間有它們之間有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向的比較向的比較向的比較。。。。例如例如例如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為什麼會有這樣為什麼會有這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的異同的異同的異同,,,,說明了什麼說明了什麼說明了什麼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無非就是從背景無非就是從背景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性質性質性質、、、、影響等影響等影響等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有的書上說有的書上說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要把歷史學成要把歷史學成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立體立體立體」」」」的的的的。。。。我想我想我想我想,,,,所謂的所謂的所謂的所謂的「「「「立體立體立體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經常這樣思考經常這樣思考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對不同的歷對不同的歷對不同的歷史現象史現象史現象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解解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光記住一些時間光記住一些時間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地點地點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事件是沒有用的事件是沒有用的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去探索去探索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事件背後的東西事件背後的東西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因為我們畢竟要面對考試因為我們畢竟要面對考試因為我們畢竟要面對考試因為我們畢竟要面對考試,,,,所以我們在談論學好歷史的過程所以我們在談論學好歷史的過程所以我們在談論學好歷史的過程所以我們在談論學好歷史的過程中也絕不迴避考試中也絕不迴避考試中也絕不迴避考試中也絕不迴避考試技巧的問題技巧的問題技巧的問題技巧的問題。。。。現在的歷史題現在的歷史題現在的歷史題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往往都是考你對往往都是考你對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某一事件的分析某一事件的分析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此外也有一些技巧此外也有一些技巧此外也有一些技巧。。。。 例如做選擇題時例如做選擇題時例如做選擇題時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實質實質實質實質」」」」之類的問題之類的問題之類的問題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只要只要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至於問答題至於問答題至於問答題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則更需要你的則更需要你的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思考與分析能力思考與分析能力思考與分析能力。。。。首先是分析首先是分析首先是分析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盡量盡量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不要擔心想太多不要擔心想太多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都有都有都有可能是正確的可能是正確的可能是正確的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更何更何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要有創新要有創新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最忌諱的是認為自己不會最忌諱的是認為自己不會最忌諱的是認為自己不會最忌諱的是認為自己不會,,,,就什麼都不寫就什麼都不寫就什麼都不寫就什麼都不寫。。。。最後最後最後最後,,,,答題的時候答題的時候答題的時候答題的時候,,,,字跡一定要清楚字跡一定要清楚字跡一定要清楚字跡一定要清楚。。。。要答得層次分明要答得層次分明要答得層次分明要答得層次分明,,,,邏輯邏輯邏輯邏輯性強性強性強性強,,,,每點內容不要羅嗦每點內容不要羅嗦每點內容不要羅嗦每點內容不要羅嗦,,,,但一定要把要點概括地講出但一定要把要點概括地講出但一定要把要點概括地講出但一定要把要點概括地講出。。。。每點都要用序號標明每點都要用序號標明每點都要用序號標明每點都要用序號標明,這樣才能清晰明了這樣才能清晰明了這樣才能清晰明了這樣才能清晰明了。
⑺ 在中國歷史上,培訓班是誰最早發明的
其實,所謂“培訓班”是一個現代名詞。在古代,沒有“訓練班”。
然而,它並不妨礙從另一個角度解釋“我們”一詞。
如果回到中國古代,應該用“私塾”和“學府”或“學宮”來概括。
為了鞏固田氏政權的統治地位,齊維王利用政府撥款創辦了集夏書院,並任命“黃老學說”。
在田氏政權的大力支持下,集夏書院是當時齊國的一塊金字招牌,在政策上得到了優待和大力支持。
當時,它匯集了儒、道、法、墨、軍、陰陽學等最有影響的學者。
其中,孟子、荀子、申子、申子、崔子、松柏、春雨坤等都在這里談學習,發表了自己的學術見解。
應該說,這大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培訓班。
⑻ 哪有歷史培訓班
很多的,你在網上多查詢點資料,然後進行對比,選擇一家適合你的,如果你底子好的話還可以在線上進行學習
⑼ 問一個問題 關於歷史的培訓課
這個嗎 有點麻煩啊
⑽ 有培訓機構作培訓歷史這門課的嗎
有,不過少,學歷史基本上不太需要輔導,只有在每年中考、高考、會考之前的一段時間才有學生去找老師輔導,所以平常輔導機構也不會有老師專門輔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