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程標准解讀筆記
1. 學習歷史課程標准的體會
一是明確課程標準的體系安排;
二是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為什麼要教給學版生這些知識,學生應掌握權什麼程度,這樣來思考。
三是找標准中自己不懂的問題,找學生難以學習問題與內容。
四是教材與標准有什麼區別。等,這樣思考才會全面把握標準的內涵。
2. 歷史課程標准里的「了解」,「知道」都是要達到什麼水平
「了解、知道」這樣的要求,在考試中往往不會有太多題,即使出也是選擇之類的小分題
而「理解」往往是重要的知識點,搞不好會有大題眼。
3. 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的內容
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
1.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專科學歷史屬觀和方法,包含: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等。
2.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以歷史紀年、歷史時序、年代尺、階段特徵、歷史大事年表、歷史地圖等形式呈現。
3.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和方法,以史料分類、史料辨析、史料運用、觀點論證的形式進行呈現。
4.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以材料整理、對史料的解讀、追溯起源、探討因果、分析趨向、說明影響、判定地位等形式進行考查,培養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認識的能力。
5.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情懷,包含: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學精神、世界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聯系現實等。
4. 《歷史課程標准》根據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將歷史知識與能力的學習分為識記、理解和運用三個層次。
高中。是認識中國史。和如何將古今的文化相結合。推進當今社會發展。
5. 初中歷史如何讀懂教材每句話
日前,全國嶽麓版初中歷史教材研討會在泉州培元中學舉辦。研討會中,北京大學趙世瑜教授和北京市歷史教研室主任王耘老師分別做了「嶽麓版初中教材設計思路」和「基於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學設計與實施」的專題報告。今年秋季,全國開始使用根據義務教育初中歷史課程標准(2011年版)修訂的初中歷史新教材。圍繞初中歷史新教材的教學理論和實踐,兩位名師為在場的全國各省、市歷史教研員與歷史骨幹教師們解析了嶽麓版初中歷史教材的新修訂內容,並就如何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提出了專業的意見與建議。
以考古發現引導學生掌握歷史線索
「初中歷史學習重在掌握歷史線索,為高中歷史學習奠定基礎。」報告中,趙世瑜教授指出,2011年版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標准中明確規定應「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為此,嶽麓版初中歷史新教材反映了新的歷史研究成果和歷史認識,比如在中國古代史第一、第二單元中,新教材就在各個部分充分體現了考古學的重要性,而趙世瑜教授認為,這不僅讓學生們體會到「二重證據」的意義,也讓學生們時刻注意到新的重要考古發現,由此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並增強了文物保護意識。
同時,趙世瑜教授談到,由於「博聞、善思、明理」是歷史認識的三個階段,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們掌握歷史線索,能夠有助於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對此,他建議,歷史老師在授課時要重視教材中出現的材料,如課文、地圖以及圖片等,並且在講授特定內容時,也可以補充或替代一些更具地方特色或具有說服力的材料,以此讓學生們更為全面詳細地了解歷史知識。同時,趙世瑜教授強調了課後練習的重要性,他表示,教材中的課後練習,是對課文知識的鞏固與夯實。隨著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提升,不但有助於學生在高中階段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也能夠對學生們的高考起到積極的幫助。
以創造情境讓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
「對於學生來說,對史料的學習可以使他們增強對歷史的真實感受。」在談及如何進行初中歷史教學設計時,王耘主任認為,以史料的形式出現的歷史學習問題,在學生看來會更有挑戰性和探索性,歷史老師如能以精選出來的史料創設出利於學生認識、理解、研習的情境,就能夠使得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多方面的訓練。王耘主任指出,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應當經過「意向——感知——理解——運用」的認知過程,而當學生們在學習歷史課程中對有價值的歷史問題提出疑問,老師們能夠及時調整教學節奏,通過指導及追問等方式,藉由一些形象化材料,如圖片、錄音、影視、多媒體等,引導學生進一步去思考及解決問題,如此學習歷史的能力也會獲得提升。
同時,王耘主任還建議,進行教學設計時,歷史老師在具體課題的教學設計中,也應該根據具體的三維目標,創設出不同情境,如實物情境、表演情境、音樂情境、評議情境、問題情境等進行教學,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及探究的意願,並且讓歷史課堂隨之變得生動有趣,學生能夠在愉悅氛圍中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提高學科能力,滲透情感教育。
6. 怎樣理解《歷史課程標准》
很高興告訴你!
在新課程體系下,歷史教師如何應對挑戰
九年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已於 2001 年 7 月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並終究要取代傳統的《歷史教學大綱》。那麼在新時期里,中學歷史教學如何開展,才能更好地貫徹新《歷史課程標准》中提出的新理念,符合新歷史課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無疑是我們教學第一線的歷史教師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也是我們的歷史教師不能迴避的問題。我們力圖結合此次歷史課程改革,分析《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提出的諸多先進教學理念,並從歷史教師的角度和立場出發,以「中國古代史」內容為例,探討新時期的歷史教師應如何面對挑戰。
第一 ,歷史教師要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尤其是課程理論,提高自身理論素質,增強課程改革意識,要在行動上支持課程改革,在教學中研究課程改革。
眾所周知,目前正方興未艾進行的歷史課程改革,是建國以來歷史教育改革力度最大最深的一次改革。嚴格說來,歷次的歷史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歷史教育在「教學」層面上的一種改革,而很少涉及「課程」層面上的改革。
探討歷史教育的本質問題,就不能僅僅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待歷史教育,離開和放棄從課程的層面來解決歷史教育中的問題,是長期以來歷史教育研究的不足。沒有一個科學的課程目標,自然就沒有科學的教學目標。歷史教育的本質和目的到底是什麼歷史教育中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和值觀的問題,是「歷史教學」研究的范疇,還是「歷史課程」的探討范圍我認為這是歷史課程所應著力研究的問題。因而必須首先解決好歷史課程的目的和目標,然後我們才能在此基礎上再來探討歷史教學的目標。只有很好地解決了歷史教育在「課程」層面上的問題之後,我們再來認真反思歷史教育在「教學」層面上的現狀、問題和探討解決對策。
歷史教學的多年來的實踐也已經證明,歷史教學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可是歷史課程研究的滯後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僅僅依靠「教學」層面的改革,其成效是極其有限的。我們認為,在當代,課程的重要性已遠遠地超過了教學方法的重要性。所以,在目前歷史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必須大力推進歷史課程改革,即一手抓「課程」,一手抓「教學」,通過「全面治理」的辦法,推動歷史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
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與教師對課程改革的態度有很密切的關系。實際上,如果新課程不被教師在心理上認同和接受,他們就會產生抵抗反映,新課程實施的結果就更令人擔憂了。一般來說,新課程所產生的新的教育理念的變革,往往會和教師的傳統固有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發生矛盾,短期內使得教師的教學過程出現不適應情況,這是經常出現的現象。但是從教育的前瞻性考慮,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考慮,我們的教師必須在心態上、在行動上支持目前推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無論有多麼大的困難,也應該想辦法去克服。
《歷史課程標准》作為當前歷史教育改革中的一個初步成果,自然存在著一些還值得繼續討論和探索的地方。比如《歷史課程標准》中提到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標志歷史教育在探索一條「返璞歸真」之路,那麼,人文素養的內涵是什麼人文素養的養成與知識能力的形成有何關系呢歷史課程目標的制定是否恰當如何處理歷史課程目標的繼承性和前瞻性的關系如何評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值觀」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歷史教師在教學研究中不容迴避和並要著力探討研究的重要問題。
第二:《歷史課程標准》與《歷史教學大綱》相比,滲透了史學界許多研究新成果,但仍有滯後之處,為適應歷史課程改革,歷史教師要不斷了解史學界研究的新成果,更新知識結構,適當地把這些研究新成果引入課堂教學。
如《歷史教學大綱》指出:「大約公前 21 世紀,我國歷史進入奴隸社會。」、「公前 475 年至公前 221 年為戰國時期,從戰國開始,我國進入封建社會」。而《歷史課程標准》的「中國古代史」內容標准中則籠統地指出:「中國古代史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個發展階段」,其中關於中國古代史上奴隸社會的下限與封建社會的上限問題實際上採取了淡化與削弱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兩個歷史階段之間的分界的態度,應該說,這是一個極其恰當的處理,也是吸取史學界研究新成果的重要表現。
歷史研究處在發展之中,在不斷吸取歷史學界研究的新成果的同時,《歷史課程標准》也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歷史教育在某些方面的落後性和滯後性。因而《歷史課程標准》的這種局限與不足是永遠也不能克服的,也只有通過歷史教師積極關注史學界的研究新動態和新成果,才能予以有效地彌補。
比如關於「中華文明的起源」內容。我們認為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中應該了解:中國古代人類文化遺址南北皆有,中華文明的起源不僅限於黃河流域,而是起源於多處,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