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桿課程設計
Ⅰ 求機械製造技術基礎課程設計指南杠桿二的說明書工藝卡等
杠桿的工藝過程卡,,
工序。。。
說明書。。
有的哦。。。
Ⅱ 求杠桿一課程設計
【設計理念】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許多工具杠桿談起,通過學生主動觀察、分析、猜想、探究,從而得到杠桿概念及其平衡條件。教學要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盡量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物理知識,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杠桿,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結構。 通過探究,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精神。 【教學重、難點】經歷科學探究過程,歸納杠桿平衡條件。 【教學用具】 1.學生自備的工具。(剪刀、直尺、木棍等) 2.分組實驗器材:鐵架台、杠桿、鉤碼等。 3.桿秤、水果、汽水瓶、多媒體、光碟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問學生如何打開汽水瓶蓋,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出「生活中使用的各種工具」的話題。 讓學生展示自帶的工具,說明它們的用途和好處。 教師利用多媒體進一步展示: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錘、訂書機等)。 教師提問: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見過大型機械嗎?是否了解它們的用途? 學生回答,教師予以鼓勵,並利用多媒體展示:生產中常見的機械(如吊車、推土機、汽車、飛機、輪船等)。 介紹:我國古代就有了使用各種機械的先例。指出,雖然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但勤勞的人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製造的各種簡單工具,改善了生產條件,方便了生活。 多媒體顯示: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產中的使用情況。 教師總結並指出:生活和生產中的這些機械和工具實質上就是利用了「杠桿」的知識。 教師提問:為什麼使用這些工具(杠桿)會給我們帶來許多好處?由此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探究杠桿的共同特徵,認識杠桿: 學生活動1 讓學生觀察桔槔(多媒體顯示)。 學生活動2 學生觀察教師用木棍撬重物的過程。 學生活動3 學生討論。 通過討論,說出它們的共同特徵。得到杠桿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杠桿。 學生活動4 找到上述桔槔、木棍撬重物的固定點。 學生活動5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活塞式抽水機手柄壓水畫面,觀察固定點。 學生活動6 教師讓學生用桿秤稱水果。提問:桿秤是不是杠桿?它的固定點在哪裡?並由此導入以下內容。 認識杠桿的幾個科學術語: 支點(O):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 動力(F1):使杠桿轉動的力。 阻力(F2):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動力臂(F1):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F2):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學生活動7 教師利用多媒體投影幾個杠桿示意圖,學生指出圖中的支點、動力、阻力。並作出動力臂、阻力臂。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學生活動8 讓學生使用桿秤稱不同個數的水果,引出杠桿平衡概念。 杠桿平衡:當杠桿在動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靜止時,我們就說杠桿平衡了。 探究活動: 學生活動9 學生觀察:教師開門時的兩種不同情形:一次在門把手附近用力,一次在門軸附近用力,教師引導學生猜想:要想使杠桿轉動或靜止,需要力的大小可能與力臂的大小有關。 學生活動10 學生按照教材61面的探究活動進行探究實驗。 教師提示學生之間要相互協作,共同完成實驗。 學生活動11 學生處理實驗數據,為了使數據真實有效,教師隨機抽出4個小組,每組取出一組數據,讓學生對表中的數據進行分析、歸納,依次排除錯誤的猜想,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處理實驗數據時,要注意與前面的猜想結合起來。) 實驗結論:動力/阻力=阻力臂/動力臂 課堂小結:教師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並提出問題:在本次的探究活動中,我們開始的時候是使杠桿在水平位置,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Ⅲ 杠桿(一)材料為HT150課程設計說明書
具體任務書的要求有沒有的!
Ⅳ 你好,我也想要你的機械製造課程設計 292杠桿(一)的說明書還有工序卡跟工藝卡,請問你還有嗎、
我的?292杠桿??
我沒設計過這個。不過你想要工藝的話,只要有圖紙,對我來說沒任何問題;如果沒圖紙的話,那就有點麻煩了,因為我沒時間幫你去設計。
Ⅳ 滑槽杠桿式機械手數字化設計與模擬 課程設計
網路文庫搜索
http://wenku..com/search?word=%BB%AC%B2%DB%B8%DC%B8%CB%CA%BD%BB%FA%D0%B5%CA%D6%CA%FD%D7%D6%BB%AF%C9%E8%BC%C6%D3%EB%B7%C2%D5%E6&lm=0&od=0
Ⅵ 機械製造課程設計,求機械製造技術基礎課程設計指南 第二版292頁杠桿(CA1340車床)(二)的
圖貼出來,找不到那本書
Ⅶ 機械製造工藝學課程設計 CA1340自動車床上的杠桿加工
可以參考一下這個設計如何。
機械工藝課程設計說明書
一、零件的分析
、零件的作用
題目給出的零件是CA6140的杠桿。它的主要的作用是用來支承、固定的。要求零件的配合是符合要求。
(二)、零件的工藝分析
杠桿的Φ25孔的軸線合兩個端面有著垂直度的要求。現分述如下:
本夾具用於在立式銑床上加工杠桿的小平面和加工Φ12.7。工件以Φ250+0.023 孔及端面和水平面底為定位基準,在長銷、支承板和支承釘上實現完全定位。加工表面。包括粗精銑寬度為30mm的下平台、鑽Ф12.7的錐孔 ,由於30mm的下平台的表面、孔表面粗糙度都為Ra6.3um。其中主要的加工表面是孔Ф12.7,要用Ф12.7鋼球檢查。
二、工藝規程的設計
(一)、確定毛坯的製造形式。
零件的材料HT200。考慮到零件在工作中處於潤滑狀態,採用潤滑效果較好的鑄鐵。由於年產量為4000件,達到大批生產的水平,而且零件的輪廓尺寸不大,鑄造表面質量的要求高,故可採用鑄造質量穩定的,適合大批生產的金屬模鑄造。又由於零件的對稱特性,故採取兩件鑄造在一起的方法,便於鑄造和加工工藝過程,而且還可以提高生產率。
(二)、基面的選擇
粗基準的選擇。對於本零件而言,按照粗基準的選擇原則,選擇本零件的不加工表面是加強肋所在的肩台的表面作為加工的粗基準,可用裝夾對肩台進行加緊,利用一組V形塊支承Φ45軸的外輪廓作主要定位,以消除z、z、y、y四個自由度。再以一面定位消除x、x兩個自由度,達到完全定位,就可加工Φ25的孔。
精基準的選擇。主要考慮到基準重合的問題,和便於裝夾,採用Φ25的孔作為精基準。
(三)、確定工藝路線
1、工藝路線方案一:
工序1 鑽孔使尺寸到達Ф25mm
工序2粗精銑寬度為30mm的下平台
工序3鑽Ф12.7的錐孔
工序4鑽Ф14孔,加工螺紋孔M8
工序5鑽Ф16孔,加工螺紋孔M6
工序6粗精銑Φ16、M6上端面
工序7 檢查
2、工藝路線方案二:
工序1 鑽孔使尺寸到達Ф25mm
工序2粗精銑寬度為30mm的下平台
工序3鑽Ф12.7的錐孔
工序4粗精銑Φ16、M6上端面
工序5鑽Ф16孔,加工螺紋孔M6
工序6鑽Ф14孔,加工螺紋孔M8
工序7 檢查
3、工藝路線的比較與分析
第二條工藝路線不同於第一條是將「工序4鑽Ф14孔,再加工螺紋孔M8」變為「工序6 粗精銑Φ16、M6上端面」其它的先後順序均沒變化。通過分析發現這樣的變動影響生產效率。而對於零的尺寸精度和位置精度都沒有大同程度的幫助。
以Ф25mm的孔子外輪廓為精基準,先銑下端面。再鑽錐孔,從而保證了兩孔中心線的尺寸與右端面的垂直度。符合先加工面再鑽孔的原則。若選第二條工藝路線而先上端面, 再「鑽Ф14孔,加工螺紋孔M8」不便於裝夾,並且毛坯的端面與軸的軸線是否垂直決定了鑽出來的孔的軸線與軸的軸線是非功過否重合這個問題。所以發現第二條工藝路線並不可行。
從提高效率和保證精度這兩個前提下,發現第一個方案也比較合理想。所以我決定以第一個方案進行生產。
工序1 加工孔Φ25。擴孔Φ25的毛坯到Φ20。擴孔Φ20到Φ250+0.023 , 保證粗糙度是1.6采立式鑽床Z518。
工序2 粗精銑寬度為30mm的下平台,仍然採用立式銑床X52k 用組合夾具。
工序3 鑽Ф12.7的錐孔,採用立式鑽床Z518,為保證加工的孔的位置度,採用專用夾具。
工序4 鑽Ф14孔,加工螺紋孔M8。用回轉分度儀組合夾具,保證與垂直方向成10゜。
工序5 鑽Φ16、加工M6上端面用立式鑽床Z518,為保證加工的孔的位置度,採用專用夾具
工序6 粗精銑Φ16、M6上端面 。用回轉分度儀加工,粗精銑與水平成36゜的台肩。用卧式銑床X63,使用組合夾具。
工序7 檢查
(四)、機械加工餘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確定
杠桿的材料是HT200,毛坯的重量0.85kg,生產類型為大批生產,。
由於毛坯用採用金屬模鑄造, 毛坯尺寸的確定;
由於毛坯及以後各道工序或工步的加工都有加工公差,因此所規定的加工餘量其實只是名義上的加工餘量,實際上加工餘量有最大加工餘量及最小加工餘量之分。
由於本設計規定有零件為大批量生產,應該採用調整法加工,因此計算最大與最小餘量時應按調整法加工方式予以確定。
毛坯與零件不同的尺寸有:(具體見零件圖與毛坯圖)故台階已被鑄出,根據《機械製造工藝設計簡明手冊》的銑刀類型及尺寸可知選用6mm的銑刀進行粗加工,半精銑與精銑的加工餘量都為0.5mm。
1.Φ25的端面考慮2mm,粗加工1.9m到金屬模鑄造的質量,和表面的粗糙度要求,精加工0.1mm,同理上下端面的加工餘量都是2mm。
2.對Φ25的內表面加工。由於內表面有粗糙度要求1.6
可用一次粗加工1.9mm,一次精加工0.1mm就可達到要求。。
3.鑽錐孔Φ12.7時要求加工一半,留下的裝配時鑽鉸,為提高生產率起見,仍然採用Φ12的鑽頭,切削深度是2.5mm。
4.用銑削的方法加工台肩。由於台肩的加工表面有粗糙度的要求6.3,而銑削的精度可以滿足,故採取分四次的銑削的方式,每次銑削的深度是2.5mm。
(五)、確定切削用量和基本工時
工序2:粗精銑寬度為30mm的下平台
1、 工件材料:HT200,金屬模鑄造
加工要求:粗銑寬度為30mm的下平台,精銑寬度為30mm的下平台達到粗糙度3.2。
機床:X52K立式銑床
刀具:高速鋼鑲齒式面銑刀Φ225(z=20)
2、計算切削用量
粗銑寬度為30mm的下平台
根據《切削手冊》進給量f=3mm/z,切削速度0.442m/s,切削深度1.9mm,走刀長度是249mm。機床主軸轉速為37.5z/min。
切削工時:t=249/(37.5×3)=2.21min
精銑的切削速度,根據《切削手冊》進給量f=3mm/z,切削速度0.442m/s,切削深度0.1mm,走刀長度是249mm。機床主軸轉速為37.5z/min。
切削工時:t=249/(37.5×3)=2.21min.
工序3 鑽Ф12.7的錐孔
1、工件材料:HT200,金屬模鑄造,
加工要求:銑孔2-Φ20內表面,無粗糙度要求,。機床:X52K立式銑床
刀具:高速鋼鑽頭Φ20,
2、計算切削用量
用Φ19擴孔Φ20的內表面。根據《切削手冊》進給量f=0.64mm/z,切削速度0.193m/s,切削深度是1.5mm,機床主軸轉速為195r/min。走刀長度是36mm。
基本工時:t1=2×36/(0.64×195)=0.58 min.
用Φ20擴孔Φ20的內表面。根據《切削手冊》進給量f=0.64mm/z,切削速度0.204m/s,切削深度是0.5mm,機床主軸轉速為195r/min。走刀長度是36mm。
基本工時:t2=2×36/(0.64×195)=0.58 min.
第四工序基本工時:t=t1 t2=1.16min.
工序5
鑽錐孔2-Φ8到2-Φ5。用Φ5的鑽頭,走刀長度38mm,切削深度2.5mm,進給量0.2mm/z,切削速度0.51m/s,
基本工時:t=2×38/(0.2×195)=1.93min.
確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時
粗銑,精銑平台
1加工條件:
工件材料:HT200鑄鐵,σb=165MPa,
機床:XA6132萬能機床
刀具:高速鋼鑲齒套式面銑刀
計算切削用量
Ⅷ 杠桿鑽孔夾具的課程設計,求一篇8000字以上帶圖的設計!
不懂,(*^__^*) 嘻嘻……
Ⅸ 可以給我發一份CA6140車床杠桿(831009)的機械製造工藝學課程設計嗎
可以提供!我去電腦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