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課程講師組織評價
⑴ 衡量學員對具體培訓課程,講師和培訓組織的滿意程度是什麼評估
最好是已結果導向,結果說話,才是最好的評估
⑵ 如何評價外部培訓機構的授課
設計一來張EXCEL表格,統計匯總自整個年度已實施課程的情況,具體項目依次可包括序、培訓類別(內訓、外訓,或者根據培訓形式需要分細類,如公開課、內部訓練、光碟學習、讀書會等)、培訓課程名稱、培訓時間、培訓地點、課程時數、主辦單位(內訓為發起組織部門,外訓為某培訓機構會單位)、講師、學員對象、參加人數、實到人數、出勤率(公式設定自動計算)、培訓費用(含課程費用、教材費等直接與培訓相關的費用,與財務科目保持一致,便於對應年度培訓預算)、人均培訓費用(培訓費用/實到人數)、評估方式(考試。問卷調查。心得報告。)、培訓滿意度(根據評估表統計出滿意度)、總時數(課程時數×實到人數)、備注。
⑶ 如何評價一名培訓師是否合格
培訓的終極目的是讓學員對培訓的知識有所學、有所動、有所用! 培訓人員不要只是去做一個傳教士一般的培訓師,而要用培訓的知識去改變受訓著的行為,通過他們行動的改變來鑒定一個培訓講師的培訓效果,而非僅靠一張簡單的培訓反饋表,僅靠陣陣熱烈的掌聲,就決定了培訓效果的好壞! 我認為,培訓課程結束的那一時刻才是培訓的真正開始! 培訓的價值在培訓後的培訓者的行動、跟蹤檢查、應用評估! 所以,培訓師在培訓課程結束後,必須做到如下三點: 1、讓學員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培訓內容 許多培訓師在課程講完以後喜歡自己進行一下總結,復述一下本結重點內容,這是一個大錯特錯,你復述一遍學員就能記住了你所講的知識了,就能清楚你的重點了嗎?我看未必。所以,培訓師必須要讓學員通過自己的理解、記憶、領悟,用自己的語言復述一下總結一下你所培訓的內容,避免學員聽課聽熱鬧,記住糟粕,舍棄精華,同時更是為了避免受訓者在上完課後,大腦一片空白,把培訓師口乾舌躁傳授的知識全部當作耳邊風。 2、現場設計行動落實方案 根據培訓師培訓的主要內容和主要思想,讓學員結合自己目前的情況和現狀,設計制定出一套適合自己下步行動的落實方案,越詳細越好。這個行動的落實方案,培訓師可以根據課程主題思想事先設定好,形成一套統一的模版,讓學員在培訓師的指引下,根據自己的現狀逐項分解填寫,得出一套適合自己落實行動的整改方案。這些方案作為學員的課堂作業,培訓組織部門進行監督並落實。否則,大家都懂,大家都懶得行動,那何必浪費資金、時間、精力在這場培訓上干嗎呢? 3、讓自己成為「企業」里的一員 培訓師在某企業服務的日子裡,必須要把自己當作該企業里一員,不要把自己看作講師、培訓專家、教授等,而要把自己定位成該企業的管理成員。用局外人的眼光,企業人的心態,受訓人的處境,看待學員的現狀或局限。為企業量身定做適合他們企業現狀,他們學員情況的課程,讓學員在聽課時能和培訓師產生心電感應。達到培訓過後,學員不忍離去,緊緊跟隨,就想粉絲一般向培訓師索要名片、聯系方式、課件,不斷的和培訓師溝通、探討、學習、取經,害怕以後沒有機會聽到他的課,彷彿要一下子全部把老師的東西挖空。 到底該怎樣做一個合格的培訓講師呢? 第一, 從外表上應該看上去很專業,應根據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對象進行著裝,著裝應穩重而耳目一新 第二, 講課和做事應該有條理性,講課要清楚、明了、順暢 第三, 從培訓師的講課位置來說,應保證便於與學員溝通交流,要保證所有的人都能看見你 第四, 與學員多交流,交流並不意味著只是語言的溝通,一個優秀的培訓師能讀懂學員的身體語言。根據他們的表情你能分辨出他們是否明白教學內容。不要失掉任何一個交流的機會 第五, 如何吸引注意力。幽默是最有效的手段,使用幽默時,必須肯定是有效的和適當的。要與主題相關聯,且注意時間的把握。通過向群體提問,再注意觀察有請那些有發言的學員回答 第七, 建立興趣利用一些設備給學員們提供視覺上的觀感,可以把課題做得專業和有趣一些,容易引起培訓者的興趣 第八, 能夠旁徵博引,引經據典地將一些知識、案例、故事運用到與學員相關的他們熟悉的工作生活中 第九, 隨時要有處理課堂應急、尷尬事件的准備和能力 第十, 課前要做充分、大量的准備工作
⑷ 培訓效果評估的方法選擇有哪些
培訓效果評估是企業培訓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檢驗培訓工作做得好壞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培訓管理者明確培訓項目、內容、講師選擇的優劣,了解培訓預期目標的實現程度,為後期培訓計劃、培訓項目的制定與實施等提供有益的幫助。實踐中我們的培訓評估主要採用柯氏的四級評估模式(簡稱4R模式): 1、學習評估:測定受訓者的學習收獲程度(知識、技能、態度、行為方式等方面)。主要採取考試、現場問答、模擬測試、寫心得體會的評估方式等。 2、行為評估:主要考察受訓者知識運用程度(培訓後,其態度、行為方式的變化和改進情況)。 我們一般通過行為觀察、每月考核(主管評價)及員工關鍵事件盤點等來予以驗證。若對於工作心態、管理方式類的培訓,我們一般在培訓結束時會布置行為轉變行動計劃表,到時看其行動計劃表的實際完成情況等。 3、反應評估:評估受訓者的滿意程度(對講師、課程、培訓組織等)。 每次培訓後都會做一個培訓滿意度的反饋調查,主要以現場發放調查表的形式來完成,調查表事先精心設計,主要涵蓋總體評價、培訓課程、講師授課、培訓組織、合理化建議等幾個核心的調查內容。當然,這並不是唯一手段,我們還會通過現場觀察培訓氛圍、培訓紀律反饋、員工抽樣訪談等方式進行補充調查。 4、成果評估:衡量培訓帶來的經濟效益(培訓後,受訓者在一定時期內所創造的工作業績增長變化評估)。 是最後評估項,主要是通過績效考核,更多的是一些量化數據的對比反饋,如質量、銷售額、成本、項目效率、人員晉升培養結果等。 另外,在年度培訓結束後,我們還會核算整個年度的培訓投資回報率的變化情況,考查銷售額或利潤增量與培訓課時和費用增量之間的關系,以此衡量我們年度培訓工作的進步情況,尤其會特別關注和核算本年度新入職員工進步的情況。因為,我們覺得培訓對新員工的改變和造成的結果影響較大。 評估的方式我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難的是讓評估的結果和實際的情形最大限度的相符。在專業上我們把它叫做信度和效度。提高信度和效度的有效途徑是科學地設計好評價的內容、分數和權重,並控制好實施評價中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