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美術課程標准結構
『壹』 美術教育,教材分析的一些題
7、透視法又稱 繪畫觀察法 ,常見的焦點透視有 平行 透視和 成角透視兩種
9、用筆,中國畫技法名。在技法上,筆不是指毛筆,而是指 等方法。中國畫用墨的方法大體上可以分為潑墨法、暈染 等方法。
10、雕塑以其不同的表現形態可以分為 浮雕與 圓 雕。的作品《大衛》是一件 圓 雕作品。
11、秦漢時代的美術中,兼有繪畫與雕刻兩種特點的是 畫像石 與 畫像磚 。
二、單項選擇題:( 每小題1分 共8分 )
1、被歷代民間畫工和士大夫譽為「畫聖」和「畫祖」的唐代畫家是 (B )。
A、閻立本 B、吳道子 C、張萱 D、張擇端
2、法國畫家塞尚在西方被尊奉為 ( C )。
A、後印象畫派之父 B、現代繪畫之父 C、印象派之父 D、當代繪畫之父
3、《巴黎聖母院》的建築形式屬於 ( B )。
A、羅馬式建築 B、拜占庭式建築 C、哥特式建築 D、拉丁式建築
4、十七世紀荷蘭的繪畫藝術屬於 ( B )。
A、封建文化 B、市民文化 C、宮廷文化 D、貴族文化
5、印象派畫家在描繪物體時所追求的是 ( C )。
A、形體結構 B、光線明暗 C、光色變化 D、意象效果
6、美術創作原則「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 ( D ) 提出的。
A、王洽 B、張璪 C、王維 D、張彥遠
7、「明四家」中以工筆重彩聞名的畫家是( C )。
A、沈周 B、文徵明 C、唐 寅 D、仇英
8、銅胎掐絲法郎的俗名是( C )。
A、唐三彩 B、扣器 C、景泰藍 D、宣德爐
三、判斷題
1、美術課程評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改進教師的教學,促進美術課程不斷發展的重要環節,美術課程評價的依據是《美術課程標准》。( 是 )
2、教師只是課程的傳遞者和執行者。( 是 )
3、美術學習活動是一種不同於其他文理學科的學習方式。( 是 )
4、生活經驗也是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 )
5、兩河流域最早的美術是由希臘人創造的。( 否 )
6、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是尼德蘭。( 是 )
7、工筆從畫法上可分為白描、淡彩、重彩、沒骨四種。( 是 )
8、書法分為楷書、魏碑、行書、隸屬四種書體。( 否 )
『貳』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准解讀的內容簡介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准(實驗)解讀》內容包括:我國歷次普通高中美術課版程設置權的情況如何?對我們目前的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有何借鑒意義、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美術課程改革對我們有哪些啟示、我國高中美術課程的現狀如何、中學生的心理對美術課程的設置有何影響、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高中學生有什麼樣的美術知識和能力、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與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說普通高中美術課程還屬於基礎教育的范疇……
『叄』 美術課標考試卷面分析怎麼寫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關鍵是教材是針對多大人編寫的。美術課標不同地方有不同標准。據說一般都是根據國家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准結合各地區實際教育情況和需求編寫的。不同的省份地區情況也各不相同 不能一概而論
『肆』 美術課程標准按教學活動分為----,----,----,----四個學習領域。
課程改革,改變單純以學科知識體系構建課程的思路和方法,從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角度,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來劃分學習領域。因此,本《標准》劃分了"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 四個學習領域。
美術學習活動大致可分為創作和欣賞兩類。盡管創作和欣賞都涉及外化和內化兩種活動特徵,但創作更傾向於外化,欣賞更偏重於內化。由於美術學習具有操作性的特點,所以創作活動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為了便於學習,本《標准》將創作活動再具體分為"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兩個學習領域。"造型·表現"是美術學習的基礎,其活動方式更強調自由表現,大膽創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認識。"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活動方式既強調形成創意,又注意活動的功能目的。外化性行為特徵是上述兩個學習領域的相同點,而區別在於前者更注重自由性,後者更注重功能性。"欣賞·評述"這一學習領域則更注重通過感受、欣賞和表達等活動方式,內化知識,形成審美心理結構。
綜合性學習是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新特點,是美術課程應該具有的特徵,也是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個難點。為此,本《標准》特別設置了"綜合·探索"這一新的學習領域。"綜合·探索"學習領域提供了上述美術學習領域之間、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現實社會等方面相綜合的活動,旨在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探究發現能力。
上述四個學習領域的劃分是相對的,每一學習領域既各有側重又互相交融,緊密相關,形成一個具有開放性的美術課程結構。
『伍』 《美術課程標准》對美術評價方式提出四點建議是什麼
美術以視覺形象承載和表達人的思想觀念、情感態度和審美趣味,豐富人類的精神和物質世界(明確了美術課程的獨特性)。美術教育具有悠久的歷史,近代以來,美術課程更以其豐富的教育價值列入中小學課程體系中。當代社會的發展對國民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習圖像傳達與交流的方法、形成視覺文化的意識和構建面向21世紀的創造力已成為當代美術課程的基本取向。美術課程應該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為國家培養具有人文精神、創新能力、審美品位和美術素養的現代公民。
『陸』 美術課程標准值得我們堅持的東西,「過程與方法」目標的涵義,如何開發和利用地方文化資源
將美術課程定性為人文性。從三個維度表述課程目標。精選課程內容。拓展學習方式,尤其是強調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積極開發和利用美術課程資源。 三個維度解析知識與技能(基本屬於學科)知識——紅黃藍兩兩相互調配變成橙綠紫;技能——用紅黃藍兩兩調出橙綠紫;過程與方法(既有學科性也有普遍性)1.教師直接說明——學生認知與記憶2.教師直觀演示——學生觀察與認知3.教師讓學生嘗試與操作——學生自己體驗與歸納4.教師讓學生相互討論,合作試驗——學生相互啟發與認知、歸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既有學科的也有普遍的)熱愛多彩的自然和生活,內心光明,願意用適合的色彩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美化裝飾自己的生活目標達成 學生知道三原色調配的原理,能調出橙綠紫,並能用此知識與技能於繪畫、設計、工藝以及日常生活中。同時,學生知道了如何獲取這種知識與技能的方法,如怎樣把握教師直接講述的要點,知道如何查閱書籍,知道如何探索和歸納,能夠熱愛多彩的自然和生活,願意用色彩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美化自己的生活。 思考技巧反思性思維技巧學生將:?通過復習、改變思路,或重新考慮目標、方法和藝術創作的效果,發展個人的理解力。通過思考一個人的工作與其他人的關系,形成逐漸增強的社會洞察力。批判性思維技巧學生將:?在他們正在研究的基本問題中提升觀念和目標。在對最初的觀察進行詳細說明的基礎上拓展觀念。用事實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與觀點不同的人就議題進行一次理性的討論。根據一幅體系表格,研究一件或數件美術作品。創造性思維技巧學生將?針對一個給定的藝術問題,形成一個開闊而中肯的觀點。將一個形象或概念轉化在一種媒體上,傳達一種特殊的藝術信息或觀念。發展認識、重新定義和解決藝術問題的策略。 學習心理與能力好奇心、求知慾;觀察能力;模仿能力;分析與歸納能力;模式分析能力;敘述能力;論證能力;信息獲取能力;與他人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創新能力。 專題二:美術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美術課程的性質是什麼?這些定性有什麼意味?美術課程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徵,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術課程凸現視覺性、具有實踐性、追求人文性、強調愉悅性。描述了美術課程在基礎教育課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對美術課程性質的進一步解釋美術課程凸顯視覺性——突出了美術學科的特徵和美術課程的基本指向。美術課程具有實踐性——強調了美術課程不是一種以理論思維為特徵的課程,而是一種需要動手實踐的課程。美術課程追求人文性——突出了美術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應該陶冶學生的人文情懷和精神。強調學習活動的感性和愉悅,讓學生真正發揮個性、大膽想像,自由表達。 美術課程有哪些基本理念?一、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是由義務教育的性質所決定的面向全體學生是建立在一個基本信仰之上的,即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潛能,能在他們不同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因為是面向全體學生,所以需要依據這一理念來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此外沒有更多的外在誘因和壓力可以導致學生學習美術。美術學習活動的過程能給學生帶來快樂。美術學習的結果能夠使學生獲得一種滿足感和成功感,他們就會發自內心地喜歡這項活動。三、關注文化與生活強調文化是美術教育的國際趨勢美術課程與文化的關系體現為通過整體文化特徵了解不同群體的美術和通過不同群體的文化了解整體文化的特徵。文化意識與文化自覺:文化意識——對文化認識的認識。從生活現象中看到後面的文化內涵,用文化的眼光看待現象。文化自覺——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並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清楚什麼是自己的文化、他人的文化和共同的文化。即就是要弄清「我的」、「他的」和「我們的」。「我的」即我們傳統文化。「他的」即外來的文化。「我們的」即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四、注重創新精神創新是時代的主題 美術課程修訂的指導思想是什麼遵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精神。依據對美術學科發展的科學認識和對中國基礎美術教育現實狀態的准確把握。努力使《標准》更科學、更完善、更可行,滿足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的要求,適應中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學實際。追求國際水平與體現中國特色相結合。力爭美術本體與教育功能相平衡。以科學理性的態度進行文本表述。追求文本的精緻,突出可理解性。 美術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是什麼?以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劃分學習領域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分學段設計課程內容和學習活動 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的比較教學大綱目標:從廣州到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方法:只能乘坐火車課程標准目標:從廣州到北京,可以是天安門廣場,可以是中關村,也可以是密雲、延慶等北京境內任何一個地方可以乘火車,也可以是乘汽車、飛機、輪船,甚至可以走路、騎自行車 專題三:美術課程目標與內容呈現總目標美術課程總目標按「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定。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美術活動,激發創意,了解美術語言及其表達方式和方法;運用各種工具、媒材進行創作,表達情感與思想,改善環境與生活;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提高審美能力,了解美術對文化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獨特作用。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美術課程的目標體系具有什麼樣的特徵?從三個維度表述課程目標,也即知識與技能(基本上局限於美術學科)、過程與方法(既包括美術,也涉及一般的學習),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既包括對美術的,也包括對社會的)。 應該如何理解美術課程的總目標?要理解美術課程的總目標需要從三個維度來加以認識。這種以一段話陳述目標的方式既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有機整體性強,缺點是層次感較弱。因此,特意對三個維度做了強調。知識與技能:了解美術語言及其表達方式和方法,運用各種工具、媒材進行創作;了解美術對文化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獨特作用。過程與方法: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美術活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激發創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美術課程標準是如何呈現課程內容的?由分類和分級的方式,將美術知識與技能分成不同的便於學習的「小塊」。每個「小塊」以「目標」、「學習活動建議」和「評價要點」的方式加以呈現。 專題四:美術課程的實施教學建議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觀積極探索有效教學的方法營造有利於激發學生創新精神的學習氛圍多給學生感悟美術作品的機會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探索各種生動有趣、適合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健康樂觀的心態和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 涉及教學實施的問題,有幾個相關的概念需要教師理解,能否辨析一下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幾個概念?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目的所採用的教學手段、師生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綜合。具體而多變是其基本特徵,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提問法等是我們所熟悉的常用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是不同的教學方法組合形成之後產生的基本取向,常常與教育思想和觀念相聯系。一般分為接受性學習、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教學模式:是教學中相對固定結構、程序和方法。教學模式具有兩面性。研究教學模式可以使得我們的思維超越現象模仿,而進入到模式借鑒、改造和建構的層面。教學策略:是對教學活動的謀劃和統籌,是教育智慧的高度體現,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靈活性的特徵。以下中國象棋作為比喻一個一個的棋子是教學方法;一般的下法或者翻棋下法是教學方式;一開局就當頭炮,或者上象,或者進馬,或者出卒……就是教學模式;而通盤運籌、左顧右盼、深思熟慮、一步想三的下棋者就是教學策略。 評價為什麼重要?其依據是什麼?評價與目標、行為構成了一次活動的完整過程,沒有評價的過程是不完整的。評價幫助我們看到成功以便堅持和發揚,幫助看到問題以便克服和改進,從而不斷提高活動的質量和效果。評價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批評能力,對自己的評價可以形成自我反思能力,從而不斷完善自身。在美術課程中評價的依據是美術課程標准。其中提到的總目標、階段目標、目標和評價要點可以構成美術教學活動中評價的基本依據。 評價建議的內容有哪些?依據美術課程標准進行評價注重美術學習表現的評價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美術作業鼓勵運用美術學習檔案袋、展示和課堂討論等質性評價方法 教材在美術課程中有什麼意義?什麼是好的美術教材?完善美術教學的基本材料和設置豐富美術教學的圖書和影像資源拓展校外美術教學的資源開發和利用網路美術教學資源充分利用自然和社會文化資源積極開發地方美術課程資源
『柒』 美術課程標准》提出的一些具體的評價方式是什麼談談你對這些評價方式的看法。
一、 關注學生審美體驗,提高評價能力。
日本教育心理學家大橋正夫認為:「學生自我評價的心理學意義是自我教育,自我了解,培養獨立人格,根據自己確定的學習目標,做出自我評價,以自我修正來達到完善。」因此,我們不但注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兼顧同學、家長對被評價者的評價,尤其是學生的自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增強學生審美體驗,發展學生的個性,這就是要求老師在教學評價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點滴發現、點滴進步。如:教授人美版二年級《動物樂園》這一課,為了激發審美體驗和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整節課我採用一個以「大森林」沙盤為背景,將學生的自評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中。從開始的「到動物樂園旅遊見聞的心情評述到「闖難關」的挑戰自評(「闖難關」要求學生比一比、摸一摸藝術家創作的泥塑作品,然後評一評藝術家泥塑動物與真實的動物有哪些不同?拆一拆、組一組教師發給各組的泥塑動物,自己試一試捏造一個自己喜歡的動物並在組內交流----介紹自己的作品,最後教師組織學生「送小動物回歸大森林」並向全班同學評一評自己泥塑動物的優點及不足之處。)通過教學情景的創設,不僅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提高審美評價能力,而且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發揮群體評價的作用,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評價。又如:教授人美版第五冊《會動的線條》一課,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線條的各種變化,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開展一些有重點、有目的的體驗賞析活動,先後出示羅冠中的《江山如歌》和荷蘭畫家的《星光之夜》作品,為了增強學生對國畫和油畫中動感線條的審美體驗和賞析的目的性,教師鼓勵學生用手指空描畫家所畫的線條,並在組內交流一些自己的評價觀,有的學生認為《江山如歌》作品中的群山的線條很有動感,有高低變化------ 有的覺得《星光之夜》作品中表現的星空是用許多虛線圍成的螺旋形狀很有動感------ 當各組學生評價觀點基本交換後,教師再引導學生組際之間評價交流:畫家筆下的運用了多變的線條,這些線條使畫面產生了什麼樣的美感呢?通過自評和群體評價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線條的長短、方向、高低、疏密的豐富變化會使畫面更具動感。自評和組際的評價不僅增強了學生評價的准確性,而且擴展了學生審美視野,有助於藝術審美活動向更深層次探究下去。
二、 關注學生綜合能力,注重過程性評價。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教一個人某門學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結果記下來,而是要叫他參與把知識建立起來的過程。」 也就是說,教學評價要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評價,注重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參與時,各方面素質的評價。不僅應該有美術學科的知識和能力,還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審美情趣、態度習慣、興趣愛好、構思創意、探索能力等全面的綜合評價。我們應該從學生的作品中發現學生本質的有個性的東西,當然,很多時候並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創作出具有特色、富有創意的作品來的,因此,更多的時候,對於學生某一階段的學習成果並不需要留到活動結束時進行集中的展示,我們應該從學生學習過程中去發現學生的繪畫熱情,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挖掘他們的創造力,保護孩子的個性特點。如: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旦發現某個學生作品中的一個閃光點或學生的一次小小的成功,都可以請學生暫時停下手頭的活動進行欣賞評價,這樣做既滿足了學生表現的慾望,及時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從另一個側面來說,也能很好地激發其他同學的創作熱情,幫助他們創造出更好的藝術作品來。這樣看似隨機的成果展示,既能讓學生品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更能激勵學生更加自信地配合教師開展藝術課堂教學活動。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的要求。關注學生綜合能力,注重的是過程的評價而不是結果的評價。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有的生長環境,個性的不同,成長環境的不同,表現出來的內在氣質也就存在差異。在美術課上,教師要盡量多的去給孩子創造更多的表現機會。又如:說的機會,演的機會,示範的機會。只要是孩子大膽的想像,哪怕提出怪異可笑的想法;孩子投入較高熱情去畫畫,哪怕最終的效果不是太好,教師都應給予充分的肯定性評價。只有這樣,孩子才能保持較高的熱情,在繪畫過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努力的過程就是學生素質發展的過程。教師關心的是學生學習的軌跡和改變情況,而不是最終的結果,綜合全面的評價能使學生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揚長避短,不斷發展,得到綜合全面的發展。
三、保護學生個性創作,量化審美評價標准。
卡羅-湯姆林森曾說過:「評價應該是永遠更好的幫助學生成長,這比把學生的錯誤進行歸類更重要。」 美術學科同其它學科不同,其評價准則比其它學科要模糊得多,沒有一定的量化標准。這就要求教師慎重的處理好量化的過程。由脫離學生實際的評價變為貼近學生生活評價,竭盡全力肯定學生進步,激勵學生成長,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及個性、人格的完善。如:美術學科與科學學科有著極大的區別。科技重視准確性,而繪畫可以用誇張、變形、想像等手法把自己內在的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小學生由於自身知識的不足,經驗不豐富,理解能力不夠等因素在繪畫中表現出來的情況與事實有著很多的不相符之處。如果想在他們的繪畫中找出幾處科學性的錯誤,那幾乎是隨手可得:「貓和老鼠成了好朋友」 「小朋友們能到月亮上盪鞦韆,能像小鳥兒一樣在空中飛翔」 「太陽、月亮和星星拉起了手」等等。如果我們還自作聰明的用深入淺出的語句向孩子們解釋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那麼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就成了一句空話。作為一位美術教師要有扎實的美術功底,更要有獨特的審美觀,應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創作欲,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評價學生,盡量避免以成人的角度主觀、武斷的評價兒童作品,給那些具有自己獨特見解,獨特風格的畫給與充分的肯定,讓學生找到自信,找到思維飛揚的激情,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
四、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找准教師的角色定位
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教師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發揮「引路人」、「鋪路石」的作用,使評價真實客觀的反映學生的美術學習情況,發揮出激勵和導向的雙重作用。如:教授人美版第三冊《動物樂園》一課,為了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泥塑動物的方法。教師以感悟、合作、審美、創新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評價,先摸一摸、評一評泥塑動物哪個地方塑造得最生動?再評一評老師設計的泥塑公雞怎麼樣?(教師出示一個半成品泥塑公雞范作。)老師是否表現出了它的驕傲?你有更好的辦法幫助老師設計完成一隻驕傲又神氣的泥塑公雞?角色互換的評價為學生搭建了實踐展示的平台,孩子們爭相評述自己的觀點,對教師的范作指出不足,提供改進方案,有的幫助老師為公雞設計高昂挺胸打鳴的動作,有的幫助老師為公雞裝飾美麗花紋綵衣……課堂上樂學氛圍高漲。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師生的審美情感與價值觀得到共識、共享、共進,評價角色的互換不僅張揚學生的個性,而且讓學生學習美術的主動性、協作性、創作的靈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五、以學生發展為本,優化美術教學評價
1、作品展評
充分利用美術課結束前的5分鍾,展示學生藝術作品,引導學生參與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在班級設立「挑戰小畫家」藝術平台,學生可將自己課堂上或平時的得意作品貼在「挑戰小畫家」展示台上進行交流,參展者可以請全班同學當評委對他的藝術作品進行欣賞、做出評價(提出修改意見並說明理由),參展者再根據其他同學的評價意見和自己的切身感受進行二次創作,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提高。作品展評的過程可以全面地考查學生欣賞評述能力,互相學習各自的繪畫風格、繪畫技法及表現手法,還可以以點帶面提高班級整體的藝術水平。
2、藝術檔案夾
為了便於學生存放自己的作品,美術課上教師鼓勵每個學生自製一個富有個性的藝術檔案夾。對學生而言,用好這個「藝術檔案夾」,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當學生「藝術檔案夾」中的作品積累到一定數量之後,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藝術成果的規格、內容、色彩進行分類整理開設如「新發現」、「百花園」、「小巧手」等小欄目分門別類的存入「藝術檔案夾」。可以說,藝術單檔案夾的形成、積累、歸類過程也是使學生獲得喜悅感和成功感的過程。
給點分吧
『捌』 美術課程標准主要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美術課程標准由一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前言
一、課程版性質與價權值
二、基本理念
三、設計思路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二、階段目標
第三部分內容標准
一、內容說明
二、內容標准
第一學段(1~2年級)
第二學段(3~4年級)
第三學段(5~6年級)
第四學段(7~9年級)
第四部分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二、評價建議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四、教材編寫建議
附錄
一、案例
二、名詞術語解釋
『玖』 學習《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准(2011年版)》結構與內容解讀中小學美術教學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欣賞,臨摹,討論,對比,寫生,展示…… ...直觀教學法,對比欣賞法,示範臨摹等。 教學方法的選擇要因人而異,不過教學可以形成自己固有的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