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飲酒陶淵明課程設計

飲酒陶淵明課程設計

發布時間: 2021-02-05 04:25:15

Ⅰ 飲酒 陶淵明 文體

詩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詩中的真,意指率真,自然。

這首詩是非常好的一首詩,他開頭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築在人世間,可是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那麼「在人境」一定會有「車馬喧」,為什麼沒有「車馬喧」呢?他自己自問,說「問君何能爾」,就是我問你是什麼原因能夠達到這樣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非常有名的詠菊的詩歌,「採菊東籬下」是一俯,「悠然見南山」是一仰,在「採菊東籬下」這不經意之間抬起頭來看南山,那秀麗的南山就是廬山,他家鄉的廬山,一下就撲進了他的眼簾。所以這個「見」字用得非常好,蘇東坡曾經說:如果把這個「見」南山改成「望」南山,則一片神氣都索然矣。下面他就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就是說山裡面自然的景觀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時分飛鳥呼朋喚侶結伴而歸,大自然是在這個很自然的氣氛中飛鳥就回到鳥巢中去了。然後從這樣一種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淵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種境地。但是這樣一種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欲辯已忘言」了。

這首詩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詩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別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心遠地自偏」對我們今天也不無啟發,就是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非常現代化的、非常喧鬧的這樣一個社會當中,我們已經不可能像陶淵明時代那樣隱居到山林裡面去。我們在這個非常熱鬧的現實當中,只要我們每個人他的心遠離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質的追求、遠離了一些世俗的官場,那麼我們住的地方也會變得偏僻起來,我們的心情也會變得寧靜起來。我們也會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緒,這樣使自己變得非常的寧靜,這個對於我們自己人生的修養,對於我們社會的安寧都是很有好處的。

Ⅱ 陶淵明 <飲酒>備課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譯文: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牆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翔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有人生的真義,我該怎樣表達內中深奧!

陶淵明《飲酒》賞析

●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潯陽柴桑人。陶詩以其沖淡清遠之筆,寫田園生活、墟里風光,為詩歌開辟一全新境界。
《飲酒》組詩共二十二首,此為第三首。前有小序,說明全是醉後的作品,不是一時所寫,並無內在聯系,興至揮毫,獨立成篇。這首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於勞動之餘,飲酒致醉之後,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中,採菊東籬,遙望南山,此時情味,何其深永!陶詩的一大特色就是樸厚,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懷」等詞語阻斷對情理規律的探索和揭示,這或者就是詩歌回歸自然的一種表現。

【評析】

這首詩名為飲酒而在詩中卻隻字未提及飲酒,恰恰應對了詩人「意不在酒」,而為意境深遠的田園生活。悠然自得的他摒棄渾濁的世俗功名,返璞歸真,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的人生境界。然而這只是作者嚮往和平而美好的生活,渴望沒有喧擾,沒有戰爭,百姓安居樂業。可事實上整個社會環境是「激流暗涌」,「一觸即發」的動盪即將來到,個中滋味誰人能知,憂國憂民的他心繫百姓的安危與生活才是作者的本意,借酒表義嚮往美好正是前後呼應。
起首四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何等平淡,何等自然,似乎是詩人不經意地在與你談話,然而,那內涵、那滋味卻又是相當豐富的。首先,它蘊涵著詩人對田園生活深深的喜愛。
" 結廬在人境",而又能不受車馬之喧的侵擾,這里滿含著詩人對人境之喧鬧、官場仕途的厭惡和對安靜田園之贊美;其次,詩人對"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一矛盾狀況所作的解答,是"心遠地自偏",這裡麵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只要"心遠",就自會去尋求偏遠之地,從而達到無車馬之喧的境界;再是只要"心遠",無論地之實際上的偏遠與否,都會達到心靈的寧靜,這與佛教思想特別是禪宗境界已很相似。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對上句"而無車馬喧"和"心遠地自偏"的坐實。它不是抽象地論證,而是由虛入實,信手拈出詩人田園生活的一個最典型、最形象、最具有審美意義的場景,給予了最完美、最藝術而又最自然的表現。詩意深醇,卻又元氣渾成,融和沖淡,又能天然入妙,遂成千古絕唱!蘇東坡對此曾有一段精彩評論:"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本自採菊,無意望山。適舉首而見之,故悠然忘情,趣閑而累遠。此未可於文語句間求之。今皆作『望南山'覺一篇神氣索然"(《竹庄詩話》)。在宋代,陶詩此句,諸版本皆作"望南山","望"與"見"雖字義相同,卻有"有意"與"無意"的細微區別,大概自蘇東坡有了這段精彩的分析之後,"望"字遂罷。此二句,除"采""見"兩個動詞,悠然天成,趣閑累遠,其餘動詞,"菊""東籬""南山"等,亦無不佳。以至於這些物象以後成為田園、歸隱與情趣高雅,不同凡響的象徵物,成為華夏文化的重要構成。它們初看上去,如此隨意散緩,但如細品,則滋味無窮。這種感覺亦如東坡所評:"(淵明詩)初
看若散緩,熟讀有奇趣",而要想品出個中滋味,則又"非至閑至靜之中則不能到","此景物雖在目前"而"此味不可及也"。(宋人張戒《歲寒堂詩話》)。
詩人採菊東籬,有如傾聽著大自然美妙的音響,觀賞著大自然美妙的畫面,那裡一定有著清清的泉水,奏著庄嚴的天籟,那菊花一定散發著醉人的芳香,使詩人陶然欲醉,意與境會妙不可言。悠然之間,詩人舉首展望,遠遠的廬山映入了眼簾,這時,詩人才發現,天色已是傍晚,一層淡淡的暮靄籠罩著遠處的山景,使它更具綽約朦朧之美,在這絕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飛鳥們結伴而歸了:"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佳"字好,它恰如其分地透露處了詩人對"山色日夕"的感覺和體會,發人聯想到那傍晚的山色;"飛鳥"二字,既是眼前之實景,為這平淡的畫面增添了一點動感,同時,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種象徵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體之物象,有時詩人主觀之自我。它是"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那隻倦於車馬之喧而皈依山林的飛鳥吧!
結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實化虛,以虛涵實,妙極!就其思想來說,當源於莊子:"辯者也,有不辯也,大辯不言"(《莊子·齊物論》);"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詩人說自己從大自然里得到了許多啟示,領會到人生之真諦,但又感到無法用言語表達,當然,也無須用言語表達。詩人由"欲辯"而達"忘言",這也是一種新的人生境界吧!就藝術而言,它涵蓋了更多的,更豐富的、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內容,各中滋味,就留給讀者自己品味了。

Ⅲ 《飲酒》陶淵明習題

暗示了詩人樂於來歸隱,自陶醉自然的談泊心境
不好。
「見」比「望」自然,寫出了詩人不經意中看見南山的情景,而「望」還要有意識地去看,失之有意。
「見」比「望」顯得近,「望」有了較遠的距離感。
「見」字可以使人想像出南山的青翠山色、花草樹木,而「望」字只能讓人想像出灰暗的輪廓。
「見」字使詩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而「望」字則把詩人游離於自然之外。
"見」字寫出了詩人遠離官場,以田園為樂,悠然自得的心境。

Ⅳ 飲酒 陶淵明片段教學教案怎麼寫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習得語感;
2、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3、感受、品味詩歌的專意境;
4、理解詩屬句寓意,思考現代人生。
【教學重點】1、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1、理解詩句寓意,思考現代人生。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往今來,為了爭名奪利,為了陞官發財,有人不惜泯滅自己的良心,打擊迫害他人,甚至殘害親人,如李林甫、秦檜、武則天等。但也有人厭惡官場,辭官遠居田園,如陶淵明。這一類人我們稱之為隱士。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