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體中成長課程標准
Ⅰ 新課程標准 四基是什麼
新課程標准四基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課程是一個歷史的范疇,直接受制於教育目的,所以,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課程觀。「課程即教學的科目」或「課程是教學內容和進展的總和」等是受到人們普遍認同的觀點。
需要明確指出的是,這里的「教學科目」或「教學內容」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中向學生傳授分門別類的知識。這種課程觀最大的弊端是:教師向學生展示的知識世界具有嚴格的確定性和簡約性,這與以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為特徵的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於是教育、課程便遠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
在實踐中,與知識、技能的傳授無直接關系的校內外活動,往往被看做是額外的負擔而遭到排斥。這種知識本位的課程顯然不再符合時代的需要。基礎教育課程應該全力追求的價值是促進學生和社會的發展。
拓展資料
新課程標准(簡稱「新課標」)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新一輪課程改革將我國沿用已久的教學大綱改為課程標准,反映了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
基礎教育各門課程標準的研製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經過全國近300名專家的共同努力,18種課程標准實驗稿正式頒布,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新的階段。
Ⅱ 課程標準的創新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語文課程標准》從起草到正式出版,按照程序,由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多次向教師學者徵求意見,前後修改六七十稿,從原來的八九萬字壓縮為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從2001年9 月始,《語文課程標准》和按這個標准編寫的實驗教材已經進入三十多個實驗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改革的實驗步入了一個良好的開端。這個標准包括「前言」、「課程目標」、「實施建議」三個部分,課程的內容結合在「目標」中作了闡述。「前言」即是這個標準的基本理念部分。而基本理念又滲透於「課程目標」、「實施建議」之中。這個標准突破了學科中心,將素質教育的理念融注於課程標準的各個部分,切實體現了以育人為本的素質教育觀。因此學習新課標,實施新課標,首要的是要明晰那些支撐整個課程標準的新的理念。 1、語文課程性質觀的創新 這一理念創新主要體現在對語文課程特徵的准確界定上。《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揭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界定融入了語文教育界經過長期探索而達成的一種共識,為語文課程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施作出了富有理性的定位。 關於語文課程的認識,人們長期爭論不休。多年來人們提出過基礎性、實踐性、思想性、科學性、民族性、綜合性等等。換成另外的說法,又可以作如下概括:工具性說、工具性與思想性說、人文性說、工具性與人文性說。由這些提法和說法,可見語文課程的性質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只是大家談及的各種性質不是在同一個平面上,是有偏重的,也是有層次的。通過一段時間的討論,大家獲得了比較接近的認識:語文課程性質的核心應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標准》就是在這一討論的基礎上,將人們的共識以較為理性的語言作了概括和揭示。《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交際」,一個「人類文化」,兩個「重要」,表明了在課程性質上的傾向性——語文課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質。這里的「工具」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它具有「實用」和「中介」的含義。「工具性」的基本內涵和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興起的科學主義思潮相通,這一思潮是以追求實用的唯功利主義科學觀為基礎的。關於語文課程的性質,當年提出「工具性」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在今天來看,仍然有它的現實意義。但是片面強調「工具性」,的確產生了相當程度的消極影響,於是語文教育界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人文性」的口號。放眼世界范圍的教育領域,20世紀的大半個世紀里,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兩大思潮的論爭始終沒有停止過。國外教育領域的兩大思潮之爭和我國語文教育界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爭,是社會及教育發展到一定時期必然產生的現象。「工具性」主要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主要著眼於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語文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特點。《語文課程標准》指明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於凸顯這兩個方面的功能。我們應該能夠認識到,科學與人文的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可以成為人們的共識,也反映了社會各界對語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提法符合當前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於課程目標的展開和實施。在語文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應該始終牢牢把握這兩個方面的任務。 這里需要提及的還有另一個新概念,即「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准》在闡述語文課程的功能時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正是由於《語文課程標准》對語文課程性質全方位的、內蘊豐富的揭示和定位,進而才形成了囊括工具性知識、技能和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及個性風採的課程新概念「語文素養」。這個新概念,標志著語文課程的一種新的理想境界。正是作為素質教育時代之象徵的「語文素養」,才構成了學生個體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堅實基礎,同時也可以夯實他們學好其他課程的大文化根基。如此,新課程標准因其注重學生個體可持續和諧發展使語文課程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突出了它在個體從自然存在向社會存在的轉化過程中所具有的奠基作用。 2、語文課程目標觀的創新 這一理論創新集中體現了語文課程在價值取向上的現代意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義務教育課程應適應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讓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夠達到,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著眼於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由此,《語文課程標准》所設計的課程目標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力爭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這一目標,獲得現代公民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准》還應該包含這樣的目標:使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打下終身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我們在上述的闡述中已經提及「語文素養」。這里基本的語文素養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設計來展開。這其中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實的基本功的培養和潛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開發。 什麼是語文素養?為什麼要提出「語文素養」這一概念?多年來大家已經習慣於「語文能力」的說法,這里屏棄「語文能力」,而提「語文素養」,意在什麼? 我們看一看相關的工具書關於「能力」和「素養」的區別: 「能力」,指人能勝任、完成某項工作的自身條件(包括心理和生理條件),其重在「功用性」;「素養」,指人通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包括修習培養)而在某一方面所達到的知識、技能、品德、思想的高度,其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由上述的解釋和區別看:「素養」高於「能力」,「素養」豐富於「能力」。 長期以來,就語文教學來說,我們都習慣於解釋「語文能力」為讀寫聽說的能力。《語文課程標准》所提的「語文素養」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等。「語文能力」已包含其中。這里提及的種種目標內容在以前的語文教育中也必然涉及到,但不能都歸在「語文能力」的范圍之內,語文課程需要有一個名稱能夠涵蓋這樣一些教育教學目標。正是基於這樣的出發點,只有用「語文素養」這一名稱,才能把上述內容都納入語文課程的目標體系。如此改動,不僅僅是在名稱和使用概念上做文章,其目的在於進一步開發語文教育在實用之外的功能,重視在語文課程實施過程中增強底蘊、提高修養的功夫。 《語文課程標准》正是基於以「培養」與「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樣的對語文課程的功能、地位、總目標的認識,基於對語文課程特點(人文性、實踐性、漢字與漢語的自身規律)的深刻反思,首次正式提出了「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甚至明確要求「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這種提法措辭委婉而觀點鮮明,其標志著語文課程目標由知識中心向以學生能力發展為中心的轉變,也表明在素質教育深入人心的時代背景下,語文課程功能的顯著升華。《語文課程標准》從不同階段、不同層次和不同側面提出了語文課程的目標體系,即盡可能充分地發展學生個體的能力體系。其中包括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激發其想像力和創造潛能。語言能力是指以語言積累為基礎、語感培養為指向的實踐性能力,分別表現為注重情感體驗、豐富精神世界、獨立自主的閱讀能力,耐心專注地傾聽、文明得體的表達和溝通、富有感染性和說服力的口語交際能力,感情真摯、條理明確、追求獨特感受、有創意的寫作能力,以及全球化時代所必備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思維能力則是與語言能力互為表裡、同步發展的,由於課程評價趨向注重學生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的形成性和發展性,故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型語言能力之發展,必然內在地刺激著個體思維能力之成長,並進而開發出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因此能夠說,從偏重各種語言知識的灌輸和貯存,到注重發展個體的各項能力,《語文課程標准》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語文教育新理念。
Ⅲ 為什麼萌發初期脫落酸多末期赤黴素多
ABA(脫落酸,ABA)是指能引起芽休眠,葉子脫落和抑制生長和植物激素等生理作用。它關繫到人們在植物和休眠,脫落和生理過程的研究的發展,如種子發芽抑制物質中找到。當
1961年以來劉(WCliu)和年輕的棉鈴成熟的干棉殼脫落等研究分離純化促進脫落的物質,並命名這種物質脫落素(柯特後來阿迪被取消其首要Ⅰ) 。 1963年熊彥和阿迪柯特(K.Ohkuma和FTAddicott)等從225公斤47天前棉桃分離,純化出清新的高度為9mg活性物質,促進脫落,脫落的命名總理Ⅱ(abscisinⅡ)。酒店在阿迪領導的研究小組簡略的棉鈴脫落,而英國的維爾林和康福思)領導班子正處於休眠木本植物的研究。幾乎在同一時間脫落素Ⅱ發現老鷹(CFEagles)和韋爾林從白樺葉中提取出能抑制生長,誘導生長旺盛的芽進入休眠狀態的物質,這是他們叫睡眠激素(dormin)。 1965康福思和其它因素已經休眠260μg純結晶,乾燥楓樹28千克葉秋,由識別和偏離Ⅱ分子量和熔點比較,如紅外光譜法來確定睡眠激素和非Ⅱ是相同的物質。在1967年舉行的上對這個生長調節物質渥太華材料生長的第六次國際會議正式命名了ABA。
激素(荷爾蒙),也稱為化學信使,是一種合成特異性細胞生物的出現使有機分子的某些反應。他們力非常強,非常低的濃度時可引起反應。它們存在於細胞不長的細胞就無法積累,很快就被破壞了。植物激素一般是從組織的蓬勃發展,如莖尖和生產的頂端分生組織,他們沒有高等動物有特殊的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除了生長素在植物中,但也赤黴素的存在下,細胞分裂素,脫落酸,乙烯和其它植物激素。
GA(赤黴素)是1926年日本的黑澤明英國的一項研究發現,水稻惡苗病從在。水稻惡苗病的痛苦之所以發生徒長分泌的物質所引起的細菌。該細菌被稱為鐮刀菌,遺傳導致的名字。 1959年它的化學結構進行了測定。它是已知的,GA普遍存在於植物,其是激素調節植物高度。 à嘎嘎的
類
很強的生理活性具有GA1,G.93,GA7,GA30,GA 32,GA38等生理活性較弱GA已GA13,GA17,GA25等。遺傳演算法主要是一個商業赤黴素(GA3),是最知名的,計算公式為C19H22O6,赤黴素生物合成346頁2
赤黴素生物合成在高等植物中相對分子質量至少為位置3:水果(或種子)的發展,伸長的莖和根的目的。 GA合成的細胞是質體,內質網和細胞質溶膠場所的一部分。赤黴素個月前,仍在使用的生產從培養基中紅模具中提煉出來的,因為合成高的成本。解讀
生理作用
3嘎嘎的生理作用是「促進果實成熟」應該是「促進果實生長?」或「促進果實生長」是更精確?比索(1)「中國現代詞典」(修訂本),分別對「成長」,「成熟」的解釋如下:
增長:在一定條件下生物體,體積和重量增加。成長是一個功能開發。
成熟:水果和其他植物完全長大,是指一個有機體發育成一個完整的階段。
(2)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一種生物必修3:穩態與環境的教學用書」GA的明確66頁的生理作用上:調節細胞的伸長,促進蛋白質和RNA的合成,從而促進莖的伸長,抽墓,展葉,種子發芽,果實生長,成熟和衰老等有抑製作用。比索(3)高等教育版「普通生物學」(陳讀取編輯器)中寫道頁的GA最顯著的作用282是刺激細胞伸長,促進大麥,玉米等種子的澱粉,蛋白質和RNA的合成,同時也促進花粉萌發和花粉管生長,並抑制種子生成的作用。在園藝和農業也可以用於培養GA無子果實。可以看出,GA的生理作用應該是「促進果實生長,」描述為「促進果實成熟的」不容易。日(四)「植物生理學」(全景銳馳主編)(第五版)中遺傳的生理作用歸納如下180頁的更高版本:
促進:促進性別男花單性結實形成一些開花植物,細胞分裂,展葉,螺栓,加長閥桿側枝生長,下胚軸鉤直,種子發芽,果實生長,一些植物的果實。抑制:成熟,側芽休眠,衰老,塊莖形成的抑製作用。
總之,新課程人教版必修3第3章,第3節,遺傳有關的敘述不準確的生理作用。筆者認為,在高中,喬治亞州的主要生理作用應該表達這樣的:促進細胞伸長,引起植株增高;促進種子發芽和果實生長。
Ⅳ 如何在新課程標准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目的是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更關注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評價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關鍵,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我們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必須關注人的發展,而不是對分數的唯一追求,因此,我們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與《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精神,著力進行建立課程評價機制的嘗試,樹立「以人的發展為本」的評價觀,轉變評價理念,制定評價策略,努力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目標的整合,體現評價形式的多樣化與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是本次課程改革學生評價工作的基礎,應包括評價的內容和標准,評價方法和促進學生發展的改進計劃。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這不僅是評價體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評價方法和手法以及評價實施過程的轉變。以往的學生評價主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這樣的評價是甄別,選拔和評優的功能,而在如何促進學生發展方面作用有限,如何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是教育各部門及廣大師生十分關注的問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應包括以下四個工作環節。一.明確評價內容和評價標准確立教師不斷成長的評價標准和內容新的課程是關注教師的成長,關注教師個人身心健康和發展,新的評價觀強調對教師的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各種渠道獲取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確立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標准和內容建立促進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的各方面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要,打破唯「學生學業成績「等單一指標來評價學生的做法,重綜合評價。實現評價指標多元化,要從單純通過書面測驗,考試檢查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的情況轉變為運用多種方法綜合評價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與技能、創新意識和實際能力等方面的變化與進步。二.改進評價方法和方式改進評價方法和方式促進教學成長課程學習中最能反映一個學生學習態度,知識與技能,情感價值觀等情況。為此,學校要求進教師把激勵性評價慣穿於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皮格馬利翁效應及課堂教學實踐證明:教育教學中教師的肯定性評價語對學生學習的進步,成績的提高能起到較好的激勵作用。愛迪生曾經說過「相信自己能的人就會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諷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無論對什麼樣的學生,教師都要讓他們樹立一個信念:「我能行!」而正確的評價絕不是簡單的「好!」或「不錯就了事,需要精心設計,何時評價,如何評價,怎樣措辭,都力求恰到好處。用科學的評價手段,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新課程所倡導的發展性評價,是以人為本,以發展為本,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情感,學習態度,學習的價值觀,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之間在各科學習上必然存在著差異,所以允許一部分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隨著知識與技能的積累,逐步達到應達到的目標,為此,我們要求教師選擇推遲作出判斷的方法,即允許學生提出兩次評價要求,因為這種「推遲判斷」會讓那些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看到了希望讓他們感受到獲得成功的喜歡,從而激發了新的學習動力。三.強調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新課程標准理念指導下的學生評價應該是多元化結合,綜合評定,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有些評價要素是可以量化的,我們應採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這種分析能比較准確地反映客觀實質,防止主觀性。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爆炸,競爭加劇,網路與信息時代的來臨,僅僅掌握知識與技能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對人發展的要求,因此,以量化方式描述,評價一個人的發展狀況則表現出僵化,簡單化和表面化的特點,那樣學生發展的生動活潑和豐富性,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生的努力和進步都被泯滅在一組組抽象的數據中,這樣的評價,事實上往往丟失了教育中最有意義最根本的內容,質性評價的方法則以其全面、深入,真實再現評價對象的特點和發展趨勢的優點受到歡迎。所以,我們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應用多種評價方法。例如,激勵性的評語,成長記錄袋,學習日記和情景測驗等質性評價方法都有利於我們深化學生評價改革。四.明確促進學生發展的改進要點並制定改進計劃促進「全面發展」不等同於追求「全優發展」,「全面發展 「強調在基礎教育階段,課程的功能和目標是從全面發展的角度發展和發現了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因此,各課程目標中不僅包含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發展,還要求關注學生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例如:《數學課程標准》中提出,評價時還應關注學生以下諸方面的變化與發展。對數學的興趣與好奇心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和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發展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實質上,促進「全面發展」強調給予學生全面發展的機會,但絕不等同於追求「全優發展」。因此,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是指從全方位的角度,評價學生各個方面在原有水平上的進步狀況,它允許學生身上同時存在著優勢領域趨勢和不足領域,於是,要注意避免教師只以顯性的評價指標為導向培養學生,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擁有自信,實現個人價值。評價體系的改革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了教師 角 色的轉變,,課堂上,學生的頭抬起來了,手舉起來了,話多起來了,教師從講台上走下來了,「師道尊嚴「的架子放下來了,教師已經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合作者、服務者、以學論教的教學評價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教學質量得到明顯提高。總之,一句話,要扎扎實實地搞好課改,就必須扎扎實實地搞好課程評價,我們要有信心將新的評價理念應用於教學實踐,用發展的眼光,關注個體差異和獨特性,爭取讓評價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Ⅳ 國家數學課程標准中的「四基」指的是什麼三能指的是什麼
研討內容: 1.? 《國家數學課程標准》已經把「雙基」擴展為「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增加「基本數學活動經驗」與「基本數學思想方法」。重視基礎是為了發展,數學教育改革中堅持「四基」,不僅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而且也更加突出數學的學科性質。三能:(一)運算能力(二)空間想像能力(三)邏輯思維能力其中邏輯思維能力應是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轉化等能力的綜合體,數學能力的培養是在教學過程中完成的。因此,有效利用教學時間,合理、有序、有度培養數學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2.數學「四基」之間的關系 關於數學「雙基」的涵義非常豐富,可以有知識形態、教學形態與個體形態等三種表現形式[12].從教學的角度,邵光華教授與顧泠沅先生指出:「雙基教學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傳授,講究精講多練,主張『練中學』,相信『熟能生巧』,追求基礎知識的記憶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練,以使學生獲得扎實的基礎知識、熟練的基本技能和較高的學科能力為其主要的教學目標.」[13]其中的「精講多練」、「練中學」、「熟能生巧」等主要是圍繞「演繹活動」而展開的,其目的是讓學生獲得形式化的結果知識——用數學術語或數學公式所表述的系統知識.基本活動經驗則主要是指在數學基本活動中形成和積累的過程知識.由於在我國的數學教學中過分強調「演繹活動」而削弱甚至忽視了「歸納活動」,因此,基本活動經驗更加強調關於歸納活動的經驗.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雙基」與基本活動經驗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二者的不斷融合、多次的實際應用中,通過反思提煉而形成的一種具有奠基作用和普遍指導意義的知識經驗便是數學基本思想.由此,我們可以給出數學「四基」的如下關系結構: 從知識的角度來看,「雙基」是一種理性的、形式化的結果性知識,而基本活動經驗則是一種感性的、情景化的過程性知識,它們各強調了數學知識的一個側面,前者形成的是一種知識系統,而後者形成的是一種經驗系統,二者的有機結合才能形成完整的數學知識結構.就方法而言,「雙基」主要以演繹法為主,演繹法只是一種依據固定的前提(定義、公理、定理等),利用相對固定的推理程序(三段論),得出固定結論的方法,而結論的預測與發現,推理思路的探索與調整以及知識的實際應用等,靠演繹法是推不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兒童不可能通過演繹法學會新的數學知識!」 關於「雙基」的學習需要有一個意義建構的過程,此過程是以原有經驗為基礎的,又是從操作性的經驗開始的,並且所建構的意義最終是以經驗的形態儲存學生的大腦當中的,就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作的關於人獲得知識過程的嫁接樹枝的比喻:「我們要有自己的經驗做根,以這經驗所發生的知識做枝,然後別人的知識才能接得上去,別人的知識方才成為我們知識的一個有機體部分.」 因此,「雙基」只有通過經驗化才能真正成長為學生的數學素養.相對於「雙基」而言,「基本活動經驗」是比較模糊的、不太嚴謹的,缺乏明晰的結構體系,尤其是那些沒有經過加工的「原始經驗」,含有許多主觀的、片面的非本質因素,就像數學家克里斯戈爾所描述那樣:「數學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總是不夠精確的和片面的,其整體結構好像一片原始森林,或者說是交相纏繞的樹枝.」 因此,要使「基本活動經驗」更加確切、合理而有效,就需要經歷一個概念化與形式化的過程,雖然,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某些經驗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和實用價值,但畢竟數學知識本質上是追求嚴謹性與確定性的.經過概念化與形式化,「基本活動經驗」就可以轉化或融入到「雙基」之中,不但使「基本活動經驗」得到了升華,也使「雙基」因為充滿了學生的感受而獲得了某種生命的活力. 數學活動經驗是指學習者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識、情緒體驗和應用意識.感性知識是指具有學生個人意義的過程性知識,也包括學生大腦中那些未經訓練的、不那麼嚴格的數學知識;情緒體驗是指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的成功體驗、對數學嚴謹性與數學結果確定性的感受以及對數學美的感受與欣賞等;應用意識包括「數學有用」的信念、應用數學知識的信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與思考問題的意識以及拓展數學知識應用領域的創新意識,而且應用意識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核心成分 史寧中教授指出:「『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繹和歸納,這應當是整個數學教學的主線,是最上位的思想.」[7] 關於數學基本思想,在以往的文獻中有諸多論述.胡炯濤先生認為:「最高層次的基本數學思想是數學教材的基礎與起點,整個中學數學的內容均循著基本數學思想的軌跡而展開.……『符號化與變換思想』,『集合與對應思想』以及『公理化與結構思想』,它們構成了最高層次的基本數學思想.」[15]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影響比較大的是任子朝先生提出的四種基本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函數與方程的思想,化歸的思想[16].然而,在眾多的數學思想中起著奠基性、引領性作用的還應該是歸納思想與演繹思想.如「化歸思想」,在探索化歸的方向、發現問題的結論、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時,主要運用的是歸納思想;在鏈接「中間問題」、整理和表述化歸結果時,則需運用演繹思想,而且化歸的主要策略——「一般化」與「特殊化」本身就是歸納思想與演繹思想的具體體現.從形成過程來看,演繹思想主要是在「雙基」的形式化訓練中練就的,而歸納思想則主要是在「基本活動經驗」的不斷積累中逐步孕育的.歸納思想與演繹思想是數學思想體系的兩翼,二者的協同發展,才能使數學知識健康、和諧地成長為學生的智慧. 總之,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活動經驗與基本思想既是數學學習活動的核心內容與主要目標,也是學生數學素養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共同構築了學生的數學知識結構。
Ⅵ 課程標准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新的理念
新課程教學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師決定著新課程實施的走向,課程標准和新教材能否落實到位,關鍵在於教師的素質,因此,加強中小學教師綜合素質培訓,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是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性工作。由於教育的動態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質只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才能得到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成長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師所處環境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和作為。筆者認為,教師的專業成長需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教師的專業成長及內容1、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指教師參加工作以後的教育思想、知識結構和教育能力的不斷發展,是提高專業自立能力的過程,或者說是指教師個體的、內在的專業性和提高。2、新課程中教師的專業成長內容:首先是教師職業道德的發展。師德是一個教師的立身之本,教師應加強職業道德的自我教育與提升,與時俱進,言傳身教,身體力行,以職業道德的提升來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其次是教師專業知識的發展。新課程、新教材和新教法對教師的專業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不斷拓展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水準,才能滿足新課改的需要;三是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教師對課程、教材的研究能力包括:課程整體設計能力、課程內容綜合能力和課程標准研究能力。有這三個層面的研究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整體高度把握課程、以科學知識技能整合視野、以教材知識技能體系編排教材、靈活運用教材等問題就自然得以解決。二、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方式,用新課程觀念指導教育教學這次新課程改革,是一次新中國建立以來最全面、最深刻的變革,對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面對新課程、新教材、中小學教師:一是必須更新教學理念,盡快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和程序化的教學模式。即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程觀;二是要樹立現代課堂教學的全新理念,切實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讓教師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在教學方式上注意以學生為主,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即採取適合學生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的教學方法,圍繞學生的需要來設計教學,提倡交流與合作的學習。三、教師如何實現自己的專業成長第一,教師自身要有專業成長的理念和意識,學習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建立專業責任感;第二,從教師成長的過程看,可以粗略地把教師的專業成長分為四個階段:1.適應磨合期——前3年的教師稱教學新手。其特點是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初步形成,但缺乏教學經驗;2.適應發展期——4-6年的教師,其特點教育教學實踐能力較強,能夠出色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稱經驗型教師;3.成熟提高期——7-10年的教師,在適應期的基礎上,教師因為個人職業的理想和發展需求,產生進一步的提高和發展的慾望,教學能力與教育科學研究能力協調發展的成熟教師(又稱研究型的教師);4.反思創新期——10年以後,教師開始由固定的、常規的、熟練化的工作進入探索和創造時期,是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的教學風格的時期稱專家型教師。每位在職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不論教齡)去參照教師成長的「四個階段」制定教師個人專業發展規劃即制定出教師個人的總體目標(30年)、長期目標(5年以上)、中期目標(3-4年)和短期目標(1-2年)。第三,積極參加在職學習和培訓,突出校本,提高實施新課程的能力。隨著課程教學的推進,很多教師現有的知識與技能遠遠不能緊跟時代形勢,要想做一名領導信任、學生喜歡、家長放心、社會滿意的好教師,必須得加倍努力學習。目前要積極參加校本培訓、「電子學習」,學好新課改的「四觀」精要,即新的課程觀、新的教學觀、新的教材觀和新的評價觀。把握好各學科的課程標准,改變教師固有的傳統教學方式,促進教師的自我反思,通過對比原有的教育觀念與新課程要求的差距,以形成新的教育教學觀念。同時,教師個體要加強同伴互助合作,即教師之間的專業切差、相互聽課、評課和說課,可使教師個體少走彎路,在同伴互助中更好地成長。因此,教師應加強集體備課,在集體備課中,教師的不同教育思想、觀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能在集體備課中得到交流、討論,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第四,在實踐中成長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即研究者」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是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效益,否則就不能有什麼改進。永遠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他給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簡潔公式:教師成長 = 經驗 + 反思教師的反思是從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或者說,反思是人對獲得觀念的心靈的反觀自照。反思是一種思考,一種意識,一種習慣,一種能力。可以說「反思」是「教書匠」與「教育家」的根本區別,是當前教
Ⅶ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依據,教材是課程標准最主要的載體。判斷對錯並說明理由
對。
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是專教材編寫、教學屬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體現了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了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並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基礎教育各門課程標準的研製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7)在機體中成長課程標准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個別化教學的特點就是滿足具有顯著個性差異學生的教育需求,充分體現教學的靈活性。
個別化主題教學是常見的個別化教學形式。將每個學生的個別化教育教學目標統整形成學期教育計劃,進一步確定教學主題。在主題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將每個學生的教學目標與相應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設計,實施教學活動,評估教學成效。
其次是個別化核心課程教學。國內常見做法是將生活適應作為一個核心課程,再將溝通語言等相關目標放置到生活語文,將數量關系目標放置到生活數學等課程中,將動作目標分配到勞動技能,唱遊與律動,繪畫與手工和運動與保健等課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