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大綱
① 微生物學實驗的內容簡介
全書分為抄上、下兩篇,共74個實驗。襲上篇為基本技能部分,編寫了39個典型的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實驗,內容包括光學顯微鏡和顯微技術、細菌染色技術、培養基制備技術、滅菌除菌技術、接種與分離培養技術、生長繁殖測定技術、微生物形態特徵觀察和描述、噬菌體檢測技術、菌種保藏技術和分類鑒定技術;下篇為專業技能部分,根據微生物學和微生物學實驗技術在工業、醫葯、環保和食品等領域中的應用,編寫了工業微生物、制葯微生物、環境微生物和食品微生物方向共35個應用微生物學實驗,以滿足不同專業方向學生選擇專業實驗的需要。與目前其他同類教材相比而言,《微生物學實驗》具有實驗內容安排組織系統、科學,選編的實驗更加實用、可操作性強、指導性更強的特點。另外為了增加直觀性,改變了以往教材的手繪圖片,書中基本上採用拍攝的真實圖片,以增加直觀教學效果。
《微生物學實驗》適合於作為各類院校生物工程、生物技術、制葯工程、葯物制劑、環境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發酵等專業的微生物學實驗教材,也可用作綜合性大學、師范院校等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主要參考書以及從事與微生物學相關研究的科技人員或研究生的參考書。
② 微生物學實驗的圖書目錄
微生物實驗室安全1
上篇 基本技能部分
第1章 微生物實驗介紹4
實驗1 微生物實驗介紹4
第2章 光學顯微鏡和顯微技術8
實驗2 普通光學顯微鏡的結構、使用與維護8
實驗3 相差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12
實驗4 微生物測微技術15
實驗5 數碼顯微攝影技術17
第3章 細菌染色技術20
實驗6 細菌的簡單染色和細菌菌體形態的觀察20
實驗7 細菌的革蘭染色22
實驗8 細菌的芽孢染色24
實驗9 細菌的莢膜染色25
實驗10 細菌的鞭毛染色27
第4章 培養基的制備30
實驗11 通用培養基的配製30
實驗12 選擇培養基和鑒別培養基的配製和應用33
第5章 滅菌和除菌技術38
實驗13 高壓蒸汽滅菌和滅菌驗證38
實驗14 乾熱滅菌42
實驗15 過濾除菌技術44
第6章 微生物接種技術46
實驗16 微生物斜面接種技術46
實驗17 微生物平板接種技術49
實驗18 微生物液體接種技術和穿刺接種技術52
第7章 微生物培養技術56
實驗19 微生物的純種分離技術56
實驗20 厭氧微生物的培養技術59
第8章 微生物生長繁殖測定技術63
實驗21 微生物顯微鏡直接計數法——血球計數板計數法63
實驗22 微生物間接計數法——平板菌落計數法65
實驗23 細菌生長曲線的測定——比濁法67
實驗24 黴菌生長曲線的測定——乾重法69
第9章 微生物形態特徵觀察和描述72
實驗25 細菌的菌體特徵和培養特徵72
實驗26 放線菌的菌體特徵和培養特徵77
實驗27 酵母菌的菌體特徵和培養特徵79
實驗28 黴菌的菌體特徵和培養特徵83
實驗29 藻類形態的觀察86
實驗30 原生動物和微型後生動物的觀察87
第10章 噬菌體檢測技術89
實驗31 大腸埃希菌噬菌體的分離和純化89
實驗32 大腸埃希菌T2噬菌體效價的測定91
第11章 微生物菌種保藏技術94
實驗33 斜面傳代低溫保藏法94
實驗34 液體石蠟保藏法96
實驗35 冷凍乾燥保藏法98
實驗36 液氮超低溫保藏法100
第12章 微生物分類鑒定技術103
下篇 專業技能部分
第13章 工業微生物實驗122
第14章 制葯微生物實驗147
第15章 環境微生物實驗177
第16章 食品微生物實驗191
附錄
參考文獻218
……
③ 尋求微生物實驗基本操作知識
這是薛泉宏微生物學課的精品課堂網站:裡面有課件等資料,但沒有教材,遺憾
http://netc.nwsuaf.e.cn/jingpin/2003/wsw/index.htm
《微生物學》教學大綱
第一部分、有關本科程的說明
1、本課程的性質和任務
微生物學是現代生物學科的先頭學科,是科學技術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學科領域之一。就其學科性質而言。它又是一門實踐性學科。因此,它既是高等農業院校有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又是專業技術課。生物技術、生物工程、微生物、農、植、園等專業的學生通過此門課程的學習,不僅要獲得微生物學理論知識,還要掌握基本的微生物研究操作技術和生產工程技能。本課程要求有較好的生物學及生物化學基礎,故應該在二年級下學期開設。據現代微生物學學科發展速度,本課程至少要保證60學時,考核方式除微生物基礎知識的考試考查外,對微生物學的基本操作技術與技能進行實際考查。
2、本大綱的使用專業和學時數
講授內容及要求(授課學時56、各專業可適當選擇,實驗課學時24、總學時80)
表1 講述內容及學時數分配表
章節 講述內容 學時數 備注
一 緒論 2
二 微生物形態學及代表分類 16
三 微生物營養、呼吸、生長及生態系 14
四 微生物的代謝和發酵 4
五 微生物遺傳與變異 6
六 微生物分類與鑒定 4
七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質轉化中的作用 6
八 應用微生物 4
九 微生物實驗(內容附後) 24
3、本門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聯系與分工
微生物學是現代生物學科的先頭學科,是科學技術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學科領域之一,它既是高等農業院校有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又是專業技術課。本課程要求有較好的生物學及生物化學基礎,該課程是微生物專業、生物技術專業的專業課,也是該專業及其他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如《發酵微生物》、《微生物遺傳》、《酶工程》、《發酵工程》、《病理學》、《分子生物學》等。
4、主要教學方法與媒體要求
《微生物學》課程以課堂教授為主,同時結合電化手段如多媒體顯微動畫演示、幻燈片、教學掛圖等進行輔助教學。微生物實驗是微生物教學的重要環節,它是對課堂講授的內容的印證和微生物操作技術的培養與訓練,對直觀理解課堂教授內容具有重要的作用。
5、主要參考書目
薛泉宏主編的《微生物學》,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
周德慶主編的《微生物學教程》,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
程麗娟、薛泉宏主編的《微生物學實驗指導》,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等。
第二部分、課程內容說明(基本知識點、重點和難點)
一、緒論
1、目的 啟迪學生為國爭光,激發學生對微生物學的濃厚興趣;鼓勵學生勇於實踐,勤於思考為科學發展做出奉獻。
2、內容 微生物學研究對象;微生物學分科;本課程的任務;微生物學發展史與發展趨勢。
3、方法 放錄相(微生物學發展史)。重點講授;我國祖先對微生物學的貢獻和現代微生物學發展趨勢。
4、學時 2學時。
二、微生物形態學及代表類群
1、目的 掌握原核、真核,與非細胞微生物的基本形態結構,繁殖方式,各類微生物主要區別,了解微生物分類原則、系統。該章為本門課程的重點。
2、內容
(1)原核微生物
a、原核微生物的主要特徵;
b、細菌形態大小;細胞基本結構;特殊結構;內含物;原生質;細菌運動;繁殖;個體與群體形態等。
c、放線菌 形態特徵;繁殖方式;代表屬種。
d、蘭細菌和其它原核微生物 立克次體,衣原體,枝原體和類菌質體(可自學)。
e、細菌分類系統(可自學)。
(2)真核微生物-真菌
a、真菌的細胞結構
b、黴菌 形態特徵;菌絲變態、菌絲組織體;繁殖(無性和有性繁殖、無性與有性孢子)農業上常見黴菌。
c、酵母 形態特徵;繁殖;常見酵母屬種。
d、大型食用與葯用真菌 形態特徵與生活史;常見食用與葯用真菌簡介。
e、真菌分類系統(可自學)。
(3)非細胞生物-病毒
a、病毒 形態、大小與結構;類別與分類(昆蟲病毒、植物病毒、分類與命名原則)
b、噬菌體 形態結構;烈性和溫和噬菌體的侵染過程;溶原現象。
c、一步生長曲線。
d、類病毒(自學)。
3、方法 重點講授,輔課堂討論(著重各類微生物的區別)。
4、學時 16學時。
三、微生物營養、呼吸、生長和生態系
1、目的 學習微生物生理基礎知識,微生物營養類型;微生物呼吸與能量代謝;微生物生長發育與環境條件;微生物培養基配製原則和方法等,從而掌握微生物工作的基本原理。該章為本門課程的重點。
2、內容
(1)微生物的營養
a、細胞的化學組成
b、營養源及其生理作用
c、營養物質的吸收
d、微生物的營養類型
e、培養基(制備原則與方法原理、類型)
(2)呼吸與生長
a、能量代謝 (ATP的光合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ATP的利用效率)
b、呼吸類型 (有氧呼吸、無氧呼吸與發酵)
c、微生物與氧的關系 (好氣性微生物、嫌氣性微生物和兼性厭氣性微生物)
d、生長 (群體生長,生物量,生長曲線,世代時間和連續培養)
e、環境條件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3)生態系
土壤-微生物生態系;植物-微生物生態系;微生物與微生物的關系;空氣和水域微生物生態系;
3、方法 重點講授:營養類型、呼吸與能量代謝;輔以課堂討論 (培養基制備與環境條件,滅菌與消毒方法)
4、學時 14學時。
四、微生物的代謝和發酵
1、目的 簡略了解微生物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及相互關系;微生物獨特合成代謝途徑;微生物代謝調控與發酵生產。
2、內容
a、 微生物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及相互關系
b、微生物獨特合成代謝途徑
c、微生物代謝調控與發酵生產。
3、學時 4學時。
五、微生物遺傳變異與育種
1、目的 簡略介紹微生物遺傳變異及有關遺傳學概念以使學生深入學習及提高打基礎。掌握基因突變現象和原因,菌種保藏的原理及常用方法。
2、內容
a、突變和誘變育種;b、基因重組和基因工程;c、菌種退化、復化和保藏
3、學時 6學時。
六、微生物分類和鑒定
1、目的 介紹微生物通用分類單元以及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介紹微生物的經典分類及現代分類方法,並輔助介紹血清學反應有關內容。
2、內容
a、微生物通用分類單元
b、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c、微生物的經典分類及現代分類方法
e、傳染與免疫及血清學反應特徵
3、學時 4學時。
七、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質轉化中的作用
1、目的 著重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質循環中的積極作用;植物殘體的微生物轉化過程,了解微生物在土壤肥力中的重要性。
2、內容
(1)植物殘體的約略分析
(2)自然界碳素的生物循環
a、不含氮有機物的有氧降解
b、酒精發酵,乳酸發酵,丁酸發酵,甲烷發酵及其主要微生物
c、纖維素與果膠物質分解
(3)自然界的氮素生物循環
a、含氮有機物的氨化作用b、硝化作用c、硝酸還原與脫氮作用d、生物固氮作用
3、方法:自學為主,重點講授:輔以答疑。
4、學時 6學時(講授4學時,討論與答疑2學時)。
八、應用微生物
1、目的 學習食用菌與微生物農葯的生產過程,加強實踐活動培養微生物工作操作技術與能力。
2、內容
(1)食用菌生產
(2)微生物農葯生產使用
(3)沼氣發酵
3、方法 自學為主,輔以討論答疑,配合放錄相(鳳尾菇栽培等)
4、學時 4學時
九、實驗安排
本課程的實驗,包括對課堂講授的內容的印證和微生物操作技術的培養與訓練,後者為重點。因而在實驗安排上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它要以培養微生物工作的基本修養,建立無菌觀念,掌握無菌操作技術,熟悉顯微鏡使用原理和方法並具有初步的微生物工作和生產技能為主要目的。
實驗一 3學時
1、顯微鏡使用 (放錄相)
2、油鏡的使用及細菌形態觀察
3、環境中微生物檢測 (由結果中分辨真,細,放,各類微生物菌落)
實驗報告:要求繪出細菌形態圖
實驗二 3學時
1、細菌運動性觀察(電視)
2、無菌操作演示(試管斜面接種)
3、細菌簡單染色與革蘭氏染色
實驗報告;繪出細菌形態圖並註明染色結果
實驗三 3學時
1、莢膜與鞭毛觀察(電視)
2、芽孢與伴孢晶體染色(要求無菌操作)
實驗報告:繪出芽孢與伴孢晶體顯微鏡視野圖
實驗四 3學時
1、昆蟲病毒多角體觀察(電視)
2、放線菌形態觀察(菌落與製片觀察)
3、真菌形態觀察(菌落與製片觀察)
實驗報告:繪出顯微鏡觀察視野圖
實驗五 3學時
1、顯微鏡直接測數
2、細菌大小測定
實驗報告:列出實驗測定結果
實驗六 3學時
1、培養基制備
2、滅菌與消毒
為分離培養准備條件
實驗七 3學時
1、細菌培養技術(錄相)
2、微生物的分離培養與純化(含測數)
3、拮抗試驗或抗生素抑菌測驗
實驗報告:寫出試驗結果並辨認各類微生物菌落形態
實驗八 3學時
1、酒精發酵
2、乳酸發酵
實驗報告:寫出發酵原理並分析實驗結果
注:以上實驗據各專業可以調整。
④ 微生物學實驗方案
沒有什麼時間,我簡單解釋一下,語言你可以自己組織,意思對了豐富一下以下內容就可以了哈:
1、取材。指材料選擇,微生物分離一般來源是自然界的土壤及其他生物體內。你最好選擇在常年高溫的環境中采樣。譬如火山口,熱泉口,常年高溫的戈壁沙漠土壤等。
2、分離。指分離野生菌株。在實驗室,分離微生物的傳統途徑是選擇合適的培養基選擇性分離土壤中的微生物,這個題目的要求說明實驗中需要在高溫條件培養,最好選用多種培養基,以便於分離到種類較多的各類微生物。相關實驗技術請自行查閱書籍。
3、純化。微生物分離過程中重要一步,目的是需要得到菌株的純培養,即多次純化過程中需挑取單菌落接種擴培,同時可以起到活化菌株生命力的作用。當然此過程中合適的培養基相當重要。否則菌株可能反而退化失活。
4、篩選。獲得適合高溫生長的菌株庫之後,依據要求篩選菌株。即指提供單因子培養條件篩選,譬如選擇能產高溫蛋白酶的,需要在培養基中單一添加高級蛋白(即未降解過的或未腖化過的)作為氮源,以葡萄糖或其他易利用糖類作單一碳源。又如選擇產高溫澱粉酶的,以澱粉作為單一碳源,補充其他無碳利用的氮源。能在選擇條件下生長的為目的菌株。
5、確證。得到目的菌株後即可通過相應的酶提取方法確證。提取總酶在高溫條件下進行體外蛋白消化或者澱粉消化實驗來確證。
⑤ 微生物學實驗指導的介紹
本教材重點介紹了顯微鏡檢技術、製片染色技術、無菌操作技術及微生物的純培養技術等基本技能,同時也適當補充了部分先進的實驗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