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課程標准
Ⅰ 高中課標 信息技術 選修3網路技術應用 粵教版
網路一下吧,肯定有的
Ⅱ 求 《internet技術與應用》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課程標准
前 言
21世紀是高度信息化的社會,如果信息技術課程不能為學生適應信息化社會的學習、工作、生活與競爭的需要提供支持,就會使學生被信息化社會所淘汰。因為在信息化社會中信息素養已成為與傳統文化的「讀、寫、算」一樣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從這個意義上完全可以說,缺乏信息素養就相當於信息化社會的新「文盲」。
信息技術課程要有利於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使信息技術課程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另一方面,未來的社會是終身學習的社會,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遠程教育是主要的學習方式。信息技術課程應該使未來的社會成員具備利用各種信息工具和各類信息資源進行學習的能力,這樣才能有利於人的素質的不斷發展。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鑒別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教學內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確的目標,要體現出各年齡階段的側重點,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基本理念
1、信息技術課程應該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信息技術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掌握信息科學、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
----人人獲得採集、加工、發布信息等處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人人明確並接受參與未來信息社會特有的道德規范與法律法規;
----人人能夠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通過評價信息、應用信息解決具體實際問題。
----不同的人在信息技術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信息技術是人們在未來社會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能夠幫助人們進行數據的獲得、搜集、處理、發布;信息技術為其他學科提供了學習的工具與方法,是人們獲得信息與學習的一大實用工具;信息技術是人類未來生活、學習、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獲得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
3、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內容應當是實用的、有意義的、富有時代氣息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操作、搜集資料、處理信息、創作作品、信息交流的信息技術活動。有效的信息技術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於重復、模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重要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特別是信息技術中有關技能的學習更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與其他課程比較而言,信息技術課程有更大的主動發揮的餘地;再有,信息技術課程要體現出不同學段的目標和內容與其認知發展水平相對應。
4、信息技術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信息技術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操作技能、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技巧,獲得廣泛的信息技術活動經驗。學生是學習信息技術的主人,教師是信息技術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5、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過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信息技術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信息技術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6、與其他學科的整合是信息技術教育的另一重要環節。信息技術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必須重視與其他基礎學科的結合,特別是在實施案例上多與其他學科結合,讓學生在解決案例的過程中養成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基礎學科問題的習慣,最終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不自覺地運用信息技術來解決其他學科的學習問題。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其他基礎學科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技術的學習當中。
二、設計思路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及《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結合本校信息技術教育的特點,《標准》明確了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並從認知領域、操作領域、情感領域、創新領域等四個方面作出了進一步的闡述。
《標准》中不僅使用了「了解(認識)、理解、應用、模仿、獨立操作」等刻畫知識技能的目標動詞,而且使用了「經歷、反應、領悟」等刻畫信息技術活動的過程體驗目標動詞,從而更好地體現了《標准》對學生的信息技術情感領域以及創新領域等方面的要求。
一)知識性目標
1.了解水平
再認或回憶事實性知識:識別、辨認事實或證據;列舉屬於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對象的基本特徵等
描述、列舉、列出、了解、熟悉
2.理解水平
把握事物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進行解釋、推斷、區分、擴展;提供證據;收集、整理信息等
解釋、比較、檢索、知道、識別、理解、調查。
3.遷移應用水平
歸納、總結規律和原理;將學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應用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之間的合理
分析、設計、制訂、評價、探討、總結、研究、選用、選擇、學會、畫出、適應、自學、發現、歸納、確定、判斷
二)技能性目標
1.模仿水平
在原型示範和他人指導下完成操作 嘗試、模仿、訪問、解剖、使用、運行、演示、調試
2.獨立操作水平
獨立完成操作;在評價和鑒別的基礎上的調整與改進;與已的技能建立聯系等
獲取、加工、管理、表達、發布、交流、運用、使用、製作、操作、搭建、安裝、開發、實現
3. 熟悉操作水平
根據需要評價、選擇並熟練操作技術和工具
熟悉操作、熟練使用、有效使用、合乎規范地使用、創作
三)情感性目標
1. 經歷(感受)水平
從事並經歷一項活動的全過程,獲得感性認識
親歷、體驗、感受、交流、討論、觀察、(實地)考察、參觀
2.反應(認同)水平
在經歷基礎上獲得並表達感受、態度和價值判斷;做出相應的反應等]
4.關注、借鑒、欣賞領悟(內化)水平
建立穩定的態度、一貫的行為習慣和良好的價值觀等
形成、養成、確定、樹立、構建、增強、提升、保持
(三) 關於學習內容
課程內容的學習,強調學生的信息技術活動,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信息處理能力、信息鑒別能力、信息傳輸能力、信息應用意識。
信息獲取能力主要表現在:理解信息的概念;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了解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了解多媒體技術的特點;能鑒別信息的來源;能從不同的渠道獲得信息;能掌握多種獲得信息的方法。
信息處理能力主要表現在:能根據自己的意願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能自主處理文字與圖形的輸入輸出;能自主處理聲音、動畫、影像等多媒體信息;掌握數據處理與管理的基本方法。
信息鑒別能力主要表現在:能識別信息的真善美與假惡丑;能從眾多的信息中選擇自己適用的信息;能主動抵制網路上的反動與黃色信息;能主動遵守信息社會特有的道德規范與法律法規。
信息傳輸能力主要表現在:能利用工具軟體創作多媒體作品;能通過電子郵件傳遞信息;能通過網路上傳信息;能通過論壇、BBS發表自己的意見;能通過個人主頁發布經自己加工處理過的信息。
信息應用意識主要表現在: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信息;認識到信息技術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能主動嘗試使用信息技術尋求解決的辦法;面對新的應用軟體可以自主地學習其使用方法;能利用程序設計的思想,進行簡單的項目策劃與實施。
(四) 關於教學內容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關於初中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安排:
模塊一 信息技術簡介
(1)信息與信息社會。
(2)信息技術應用初步。
(3)信息技術發展趨勢。
(4)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5)計算機在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6)計算機的基本結構和軟體簡介。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介
(1)漢字輸入。
(2)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及發展。
(3)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 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編輯、修改。
(2)版式的設計。
* 模塊四 用計算機處理數據
(1)電子表格的基本知識。
(2)表格數據的輸入和編輯。
(3)數據的表格處理。
(4)數據圖表的創建。
模塊五 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網路的基本概念。
(2)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及下載。
(4)電子郵件的使用。
*(5)網頁製作。
*模塊六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多媒體介紹。
(2)多媒體作品文字的編輯。
(3)作品中各種媒體資料的使用。
(4)作品的組織和展示。
模塊七 計算機系統的硬體和軟體
(1)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
(2)計算機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計算機的軟體系統。
(4)計算機安全。
(5)計算機使用的道德規范。
(6)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標准》課程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與編排,不局限於以上教學模塊。)
Ⅲ 如何開展網路環境下的初中科學課堂教學
21世紀的今天是信息爆炸的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傳統的以培養學生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為核心的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標准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學習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步伐,以全面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為核心的中學信息技術新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新課標」)應運而生。隨著新課標在全國范圍內的相繼實施,傳統的以教師演示、學生模仿完成任務練習的課堂教學模式越來越難以實現新課標所提出的三維學習目標,一種新的符合新課標精神的課堂教學模式正逐漸被廣泛的接受和使用,這就是網路環境下的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網路環境下的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將網路技術與探究式學習有機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充分發揮了網路技術和探究式學習的優點,能夠很好的實現新課標提出的三維學習目標,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本文闡述了網路環境下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形成的原因,並對網路環境下探究式課堂教學的一般過程進行了總結,最後對這一模式的特點和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思考。
一、網路環境下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形成的原因
網路環境下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的形成與下面四個因素密切相關:
1新課標三維學習目標
新課標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理論基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學習者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現實,或者至少說是在解釋現實,每個人的經驗世界是用學習者自己的頭腦創建的,由於學習者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於是學習者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異。所以,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因此新課標不再以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這一結果作為評價學生學習的唯一標准,而是更加註重學生建構知識的過程和意義,從而提出了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評價學生的學習,即三維學習目標。三維學習目標具體體現為: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對信息及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發現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與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2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弊端
舊的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標准強調學生對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因而形成了教師講解演示——學生模仿練習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在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通過講解知識點和演示操作步驟向學生傳輸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學生則通過觀察和模仿教師的操作,來完成指定的任務和練習。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和技能的簡單模仿者。其弊端表現為:1.教師成為知識和技能的簡單轉述者,很難讓學生對其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2.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學習缺乏創造性,難以獲得學習的成就感;3.教學的評價方式單一,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化,難以做到因材施教;4.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課堂氣氛不活躍;5.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缺乏遷移能力,難以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
3探究式學習
探究式學習(inquiry learning)是指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立主題(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教學中創設類似於學術研究的情境,學生通過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收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發展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它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其特點是自主性、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探究式學習的一般步驟分為五個階段:(1)問題分析階段:學習者對問題進行獨立認真的分析,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然後圍繞要解決的問題形成一個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或行動計劃;(2)信息收集階段:學習者圍繞要解決的問題搜集有關的信息資料,逐步建構起關於該領域知識的認知結構原形;(3)綜合階段:學習者對信息進行鑒別、加工整理。利用獲得的信息資料對問題進行綜合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實際方案,找出解決問題的確實可行的方法。並將獲得的知識進行外化,來解決現實中的實際問題,讓知識在進一步應用中得到鞏固,產生廣泛的聯結,建構起牢固的知識體系;(4)抽象提煉階段:當問題得到解決後,需要對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歸納與總結,通過抽象概括,建立起解決同類問題的一般性原理與方法,以有利於知識的遷移與靈活應用;(5)反思階段:學習者在解決完問題後,反思問題的求解過程,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運用的方法,進一步發展學習者的元認知技能。
4網路環境的作用
利用多媒體網路資源,有助於教師創設情景。由於中小學學生對事物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於感性經驗,多媒體化的網路信息不僅能為他們提供圖文並茂的學習資源,創設出真實的問題情境,加強他們對所探究主題的進一步理解。強大的網路搜索功能能夠幫助學生收集到和探究主題相關的各種信息和資源。交互性的網路環境和通訊平台能更有效的組織師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評價。在網路環境中學生可以採用匿名,這種方式有利於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克服對教師和學習夥伴的畏懼羞澀心理,更能體現學習過程的平等參與和全員參與。通過論壇、bbs、qq群等網路通訊工具,教師可以及時對學生的探究過程進行指導和幫助,學生的探究成果也可以及時地通過網路發布,便於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和評價。
通過對上面四個因素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隨著新課標三維學習目標的提出,舊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課標的要求。而探究式學習則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精神,網路環境則為探究式學習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技術支持。因而逐漸形成了網路環境下的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
二、網路環境下探究式課堂教學的一般過程
網路環境下探究式課堂教學的一般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1創設問題情境,明確探究主題
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小組的形式組織學生對問題情境進行討論,根據小組討論的結果,形成問題假設,然後以小組的形式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2搜集信息資料,綜合分析問題,得出解決方法
學生通過教師提供的相關資源,以及網路搜索獲得的相關信息,以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對要解決的問題進行綜合的分析。教師則跟蹤整個活動過程,指導和協助小組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解決問題得到成果。
3成果展示,組織評價、反思
學生將解決問題後的成果上傳到論壇、bbs、或者ftp上,然後由每一組派一名學生對他們所取得的成果進行展示,並簡要介紹他們小組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然後其它組的學生可以向他們組提出問題,進行交流,並對這個小組的成果進行評價,然後教師對該小組所採取的過程和方法以及最後所獲得的成果進行點評和總結,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所有小組的成果展示完後,教師組織學生對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進行交流和反思,提高學生的元認知能力。
三、網路環境下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
網路環境下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具有以下特點:
1重視情景的創設。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和技能,不再由教師通過講演來進行簡單的傳授,而是包含在教師創設的對學生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有幫助的情景中。創設一個好的情景不但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能夠幫助學生明確探究的主題。
2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交流協作。在意義建構的過程中,學生將自己遇到的問題、獲得的想法通過與教師、其它同學進行交流,每個學生的想法都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小組分工協作的學習形式,不但能夠降低學習的難度,而且有助於幫助學生選擇符合自身興趣特點的內容進行探究,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
3教學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評價方式主要包括小組內的自評、小組間的互評以及教師的點評。首先每個小組的學生要對探究的成果進行小組內的自評,總結出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然後派出代表對探究成果進行展示,對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進行說明,其它小組則通過對比自己探究的成果以及過程和方法,對別的小組進行評價;最後,教師對每個小組探究的過程和方法以及探究的成果進行結評。由此可見評價的內容不再單單是探究的結果,而且還包含對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的評價。
綜上所述,網路環境下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強調了學生在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圍繞學生獲得意義建構來進行,教師成為學生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教學情景的創建者,學生探究過程中的協作者、幫助者,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而是平等的參與到學生學習過程中。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
四、網路環境下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首先,教師創設的情景必須與現實情境相類似,以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主題。如果教學簡單得脫離情境,就不應從簡單到復雜。而要呈現整體性的需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嘗試進行問題的解決,在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要自己發現解決整個大問題所需要解決的各個小問題,以及解決各個小問題所需的各級知識技能。
其次,學生在小組協作確立探究主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協助學生對探究的內容做好分工,盡量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在各個小組對探究結果進行展示的時候,要求對小組的分工進行簡要的介紹,避免學生在小組協作中偷懶的現象。
然後,教師在組織學生評價探究結果的時候,尤其是教師在總結點評的時候,要以一種平等交流的態度評價學生的成果,即使最終探究的結果不全面,甚至不正確,也不能過分地否定,而應該尋找學生的閃光點,肯定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努力,對學生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提出有用的建議,鼓勵學生繼續思考。
最後,網路環境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和資源,但是網路中除了教育教學信息資源外,還有許多其它方面的信息。面對海量的網路資源信息,學生往往會被網上的其它信息所吸引,而迷失了自己的學習主題。如沉溺於網路聊天、玩動感游戲、網路沖浪、在線觀看電影……甚至偶爾還可能會涉足到一些不健康網站等。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監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使用網路的觀念,自覺抵制網路低俗之風。
結言
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人才是社會的核心要素,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源動力。21世紀社會飛速發展,瞬息萬變,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將成為21世紀人才的必備素質。網路環境下的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探究主題、解決問題、實現意義的建構為目標,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參與,重視學生探究的方法和過程,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能夠很好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隨著網路技術的蓬勃發展,開展探究式課堂教學的條件將更加成熟。網路環境下的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將會成為培養中學高信息素養人才的一種重要教學模式。
Ⅳ 如何在網上搜索所教學學科的課程標准
2001年,國家啟動了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過十年的實踐探索,課程改革取得顯著成效,構建了有中國特色、反映時代精神、體現素質教育理念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各學科課程標准得到中小學教師的廣泛認同。同時,在課程標准執行過程中,也發現一些標準的內容、要求有待調整和完善。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適應新時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我部組織專家對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准進行了修訂完善。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咨詢委員會的咨詢意見和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的審議結果,經研究,決定正式印發義務教育語文等學科課程標准(2011年版),並於2012年秋季開始執行。
據了解,新修訂的課程標准涵蓋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的所有學科,包括語文、數學、物理、外語等主科和品德與社會、音樂、美術、體育等副科。其中,外語科目的課標還細化到英語、日語和俄語三種。
Ⅳ 怎麼能在網上找到《義務教育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標准》
http://wenku..com/view/761b9714cc7931b765ce1562.html?from=rec&pos=1&weight=42&lastweight=23&count=5
我剛找到 希望對你有用
Ⅵ 我手上有一張中國新課標教育網——VIP網上學習卡。我該如何使用
1、電腦瀏覽器網路搜索中國新課標教育網,點擊官網鏈接跳轉。
Ⅶ 2011定稿初中地理新課程標准全文 網上哪裡有
網路文庫里有內:容http://wenku..com/view/e9d6da5777232f60ddcca1c3.html
Ⅷ 高考總復習知識網路一圖通(理科)新課標 好用嗎
現在主要是跟上老師的復習 其實老師發的材料你能做完就不錯了 後期卷子老多了 題海戰術 不能提高多少成績的 重要的是做每一道題 都要掌握解題方法 學會做題的技巧 就這么跟你說吧 高考復習的最好材料不是這個那個 專題 那些東西老師會一步一步幫助你總結 你要是真有多餘的能力或者學習基礎很好 想快人一步 買套2010的全國各省的考試卷子吧 高考卷的發展 出題的方向才是最實際的 如果你只是想笨鳥先飛 那麼跟上老師的步子 就好了 往往比自己學的效果好得多
學校推薦的不管好壞一定要買 因為老師上課會講
Ⅸ 網上學習導論請查看自己所學專業的教學計劃安排,描述都有哪些課程
完整的課程標准由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准,實時建議附錄五部分組成。課程標准關注的對象是,學生是對學生學習行為的,要求,課程標准,涉及的范圍是,學生綜合的發展領域茹指出。
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待遇態度,的規定,課程標準的要求,是所有學生基本要達到的要求,最高要求。課程標準的目的是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而不僅僅是應付某一件事。
(9)網路課程標准擴展閱讀:
教學計劃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
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形式、教學環節、教學時間安排等幾個主要方面。
1、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在員工培訓中開展各種教學活動所要達到的標准和要求。教學目標也是確定某一具體教學任務或教學班教學計劃的主要依據。
2、課程設置。它是制定教學計劃的前提條件。嚴格地說,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的設置和組合方式是員工教學計劃的核心。
3、教學形式。教學形式主要受到教師、課程、教材、教案等各種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