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教學的探討
1. 如何有效開展幼兒園游戲化教學
傳統的教學方式一直都是一成不變的,幼兒對這種陳舊老套的學習模式很難產生興趣。孩子更加討厭填鴨式的教學形式,很容易使學生出現多動、厭倦或者自卑等心理,嚴重的還會產生一些心理陰影,學生的學習效率自然是可想而知的。為了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教師可以將游戲教學引入到教學過程中,利用游戲來吸引學生的目光,引起學生的重視,使學生貪玩的天性得到利用。
一、幼兒園教學游戲化實現的有效途徑
1.整合資源,合理配置幼兒園環境。幼兒園的室內環境和戶外環境是幼兒活動的空間,能夠為幼兒進行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性格發展提供整體的感知環境,能夠促使幼兒對日常生活學習形成最直觀的最初體驗。幼兒園應當通過合理的空間設計和配置、游戲設備和材料的安排,促使幼兒園能夠滿足教育性與游戲性相結合的需要。教學游戲化需要以游戲為核心,讓幼兒在游戲中體會教育。在對幼兒園環境進行有目的的創設以後,還需要充分挖掘被浪費的教學資源。
2.提高教師素質,發展游戲化教學技能。游戲化的教學模式需要實現教與學的游戲化,教師的主導作用十分重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也影響著教的性質,制約著教學游戲化的進程。幼兒教師首先應當具備游戲化的教學理念,認識到教學活動與游戲活動不是分離的狀態,應當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幼兒學習應當以游戲為核心,教學活動應當配合游戲活動進行。教學活動與游戲活動並無明顯的界限,游戲活動能夠成為教學的源頭,兩者相互推進。幼兒教師應當主動學習,不斷創設新的游戲化教學模式,整合幼兒園教學資源,組織開展游戲化教學活動。
3.豐富活動材料,增加游戲化教學方式。現有的幼兒教學活動一般以幼兒園提供的活動材料為主,很少進行活動材料的創造。首先,幼兒園應當根據孩子的特徵,提供具有創造性和想像力的游戲玩具。其次,教師應當引導幼兒主動發掘大自然賦予的玩具,利用不同的生活空間和自然環境,創造出符合幼兒興趣的活動材料。幼兒教師可以利用季節優勢,冬季可以讓幼兒戴上手套堆雪人,春季帶著幼兒認識辨別不同種類的花草等。還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水、砂、石等材料進行活動材料創作。幼兒教師還要在游戲的過程中增加一定的課程內容,引導幼兒對學習產生興趣。
二、在教學設計和計劃中體現游戲化教學
作為幼兒教師,在計劃教學過程中要體現游戲化教學。要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充分考慮以下幾個原則:
首先,制定合理的目的與任務。目的是對幼兒教育的總體目標進行描述,任務相對較為具體,與課程計劃、時間安排和一日活動有關。幼兒教師在制定計劃時要充分考慮到所教幼兒的身體、智力、社會性和情感等方面的特點和發展要求,充分體現教學的游戲化。
其次,目的與任務要適宜。在教學計劃中,要設計適合於發展的、個體的、文化的、創造的教育實踐。
第三,靈活設置各種活動。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科靈活地採用不同的游戲形式。語言、常識主要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往能力,可根據教學要求和孩子的特點適當選擇自編自玩的角色游戲、表演游戲、智力游戲、建構游戲。比如說在「今天我休息」的游戲中,因為玩這個游戲可以隨意「購物」、「逛街」,教師和幼兒共同商量出一條游戲規則,即:必須憑「存摺」去「銀行」取錢,沒錢就不能玩「今天我休息」的游戲。游戲中幼兒想出了很多辦法來玩,結束後幼兒在教師引導下根據游戲活動又總結出了更多的游戲規則,這樣游戲內容逐漸地豐富起來。音樂活動主要是發展孩子的音樂能力,可選擇角色游戲、音樂游戲、表演游戲;體育活動主要是發展孩子的運動能力和促進身體健康,可採用角色游戲、體育游戲;數學活動主要是發展孩子的數學能力,可用角色游戲、結構游戲、智力游戲等。
第四,多個游戲穿插進行。在一個教學活動中不僅可以是單個游戲,還可以是多個游戲穿插進行,從而使整個教學活動生動起來,使幼兒在愉快的游戲中學到知識,以達到最終實現教學活動的目的。
第五,游戲環境的創設要體現層次性。幼兒與幼兒之間是有差異的,發展的速度是不一樣的,教師在設計游戲環境時要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體現層次性。既要考慮發展快的幼兒,也要考慮發展慢的幼兒,還要兼顧有特殊需要的幼兒,使每個幼兒都能在適宜的環境中獲得發展。
三、在游戲活動中增強互動、加強合作
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不但要擔負起教育幼兒知識的任務,還要培養幼兒的認知能力,在與人交往溝通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和團結精神。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家庭生活狀況越來越好,人們關心的已經不僅僅是滿足溫飽的問題,而是更加註重文化素質問題。在現代化的家庭中,絕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家長和長輩們對於孩子有很多的寵愛,對他們的寄託非常大。但是由於孩子在家庭中很少接觸同齡的小朋友,家長又過分寵愛孩子,使孩子很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在幼兒教育教學中開展游戲教學,可以增加孩子之間接觸的機會,使孩子增加與人交往的機會。在合作游戲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小摩擦,這時候教師要起到調節的作用,教育幼兒學會寬容他人,學習做人的道理,讓幼兒在學習教材知識的基礎上,自身的素質得到提高,這樣有利於幼兒合作意識和團結精神的培養。
對於幼兒園的孩子來說,他們對於外界的一些新鮮事物具有極強的好奇心,是提高學習興趣、培養興趣愛好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能夠為孩子今後的發展奠定基礎,是塑造孩子的最佳階段,因此,幼兒教育對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幼兒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游戲化的教學模式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幼兒在快樂的環境中健康地成長。
2. 如何有效開展幼兒園游戲化教學
游戲化教學:
指以游戲為手段,貫穿幼兒園的整個教學活動,把幼兒教育的目標、內容、要求、任務隱藏並融於各種游戲之中,讓幼兒在愉快的游戲中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的一種教學方式,其實質是讓幼兒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如何開展游戲化教學:
幼兒園要開展游戲化教學,首先要認識到兒童游戲的兩大類型。
1、兒童游戲的兩大類
第一類兒童游戲是傳統受到廣泛重視的兒童自主性游戲, 如角色游戲、建構游戲和表演游戲等。角色游戲是幼兒通過扮演角色,運用模仿和想像,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游戲。建構游戲,又稱結構游戲,是幼兒利用各種自然或非自然的物品,如泥、沙、雪、積木、插塑、金屬片等,將現實生活與幼兒想像相結合,進行構造的一種游戲。建構游戲中,特別需要關注的是積木游戲,這是不可替代的幼兒發展與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尊崇兒童的游戲天性,給兒童豐富快樂的游戲體驗,讓兒童在游戲中充分連接生活經驗,從而獲得自然整合的學習發展,是自主性游戲關注的重點。
與此同時,另外一類「有目的游戲」也成為游戲研究的重要內容。有目的游戲又稱「游戲工作」,在進化游戲理論的研究中,重新定義為「進化的游戲工作」,成為研究者高度重視的新的游戲研究重點。有目的游戲有更加清晰的教育目標,針對兒童某個領域發展的要求,採用游戲的方式引導和組織幼兒學習。有目的游戲兼有游戲與活動雙重特徵,可以靈活地成為幼兒園課程的有效組成部分。例如,很多幼兒園在班級設有益智區、科學區等活動區域,以供幼兒自由選擇、自由尋找同伴、自由開展游戲。
2、幼兒園游戲區域材料的投放
這是幼兒開展各種游戲區域活動必需的玩具材料。比如,角色游戲區域,幼兒開展各個角色游戲主題活動所必需的基本設施和道具屬於基本材料范疇。研究不同主題的角色游戲,我們發現這個區域的基本材料主要包括:模擬娃娃、桌椅、小床、衣櫃、物品架、廚房爐灶(灶台、水槽、冰箱)、洗衣機等。這些基礎材料體積相對較大,擺放也基本固定,沒有明顯的主題特徵,可供兒童開展各種類型的角色游戲主題活動。基本材料的主要作用是營造和創設角色游戲開展的環境氛圍,激發幼兒游戲的興趣,為幼兒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獨立的角色游戲活動區域和平台。
拓展材料是指結合兒童具體游戲主題或區域活動大類內容提供的各種輔助材料。例如,在角色游戲區域里,開展「醫院」主題游戲時,需要醫生角色服飾、醫療器械工具等。根據兒童開展的角色游戲活動主題,這個區域的拓展材料又可以分為:娃娃家、醫院、餐廳、超市、理發店、銀行、警署等多個主題類型。在自主性游戲研究中,近年來研究者較多關注的是區域材料的投放和更替問題,探討如何通過玩具材料來拓展構建兒童游戲主題,更好地促進兒童游戲的發展。
創意材料的配置與使用,可能在不同游戲活動區域具有不同的含義。比如,在角色游戲區域中,創意材料是指根據兒童角色游戲主題和情節發展的需要,由教師或幼兒共同開發的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成型或未成型的活動材料。開展「冷飲店」主題游戲時,有教師和兒童自製的榨汁機和各類果汁輔料等,以及製作這些自製玩教具所需要的各種廢舊材料和輔助物品,如橡皮泥、紙張、彩筆、紙箱、積木等。這些創造性的游戲材料通常是適應兒童游戲情節發展的多種需要,由教師和幼兒手工加工改造而成,具有時效性和模擬性,能夠滿足兒童多種多樣的游戲需求。
3、教師有效指導游戲
在幼兒園的環境中,無論是自主性游戲,還是有目的游戲,都應當潛藏對兒童學習與發展的要求,期待著兒童通過游戲探索、學習、拓展各種有效的學習經驗。與之相關的是,無論是兒童的自主性游戲,還是幼兒園課程設計的有目的游戲,教師都不能處於無關旁觀狀態,必須發揮有效的指導作用。
在自主性游戲中,要求教師必須要有兒童在游戲中學習與發展的概念,要有兒童學習與發展階段過程的框架性認識,要有符合兒童特點規律的、支持兒童學習與發展的游戲活動指導。否則,任何一個游戲活動區域都可能成為兒童心理舒適而輕松待著的地方,永遠不會自動形成對兒童學習與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的環境。
3. 如何理解幼兒園課程教學游戲化的本質與內涵的
如何理解幼兒園課程教學游戲化的本質與內涵的 對於幼兒來說 , 體驗是他們對待世界更為普遍的一種方式。孩子是天真的 , 對事物、 對人都傾向於採用體驗的態度。荷蘭文化人類學家胡伊青加曾說過 : 「游戲的樂趣究竟是什 么 ? 何以幼兒要愉快的叫嚷 ? 這是一種被抓住、被震撼、被弄得神魂顛倒的心理狀態。 」幼兒 課程教學游戲化尤為突出地表現出了體驗的特徵 , 課程游戲化就是一個讓孩子體驗的世界。 在這里 , 充盈了幼兒自身的生命 , 他們盡情、 忘我、 不知疲倦 , 他們不為任何其他的目的 , 僅僅是 在游戲中充分地學習和享樂。 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園的教育模式在悄然發生變化,建構式教育理念已滲 透在幼兒教育課程中, 以游戲貫穿幼兒教學的目標, 幼兒教學游戲化, 是指把幼兒教育的目 標、 內容、 要求融於各種游戲之中, 教學游戲化的內涵是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和發展的主 體。 剛開始我們將游戲作為組織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以引起幼兒對認知對象的好奇心, 或調節情緒,消除練習時的枯燥乏味之感。如教師出示一幾何圖形中, 對幼兒說「我請來了 圖形寶寶與小朋友一起做游戲。 」接著要求幼兒說出圖形的名稱、特徵,並找出周圍環境中 與該圖形相似的物體。 此時幼兒仍然處於被動的、 接受性的學習狀態之中, 游戲在教學中所 發揮的僅僅是一種輔助作用。 接著我們從僅是傳授知識轉向重視智力的發展, 這一變化推動 了游戲在教學中的介入, 根據教學要求設計的游戲逐級成為教學環節之一, 並與其他教學環 節組合成一個更為充實的教學活動。如在中班的認識數字「 6 」的活動中,我在講解演示之 後,組織幼兒進行「送禮物」的游戲,讓每個幼兒依次手持一張數字卡片去送與該數字所表 示的數量相同的禮物, 以鞏固幼兒對 6 以內數字的認識和數字所表示的實際意義的理解。 此 時游戲的作用是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參與性和注意的持久性, 但在此階段游戲仍然受到 教師的直接控制,游戲的目標、規則、時間、次數仍然由教師統一安排。然後我們將游戲在 教學中得到了較充分和恰當的運用, 我們把教育的內容、 要求融於一個成幾個游戲之中。 當 游戲結束時,教學要求也隨之達到。如中班的「拾豆豆」游戲,幼兒要爬過小山坡,鑽過山 洞, 拾起 5 粒豆豆後迅速跑回來, 這一游戲不僅幫助幼兒鞏固了對數的認識, 同時也發展了 幼兒動作的協調性, 靈敏性,以及不怕困難的品質。最後我們將游戲作為教學過程,滿足了 幼兒的游戲需要,促進了幼兒的情感,態度以及與同伴友愛、 合作等社會性的健康發展。因 此,在這一階段游戲化教學已發揮了對幼兒進行整體教育的功能。 在對幼兒實施游戲化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我還作了以下兩方面的實踐與探索: 一、精心編制各種教學游戲。 我根據幼兒教育的內容和要求,創編和改編了一些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 有趣的游戲,使幼兒積極、愉快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如游戲「七星瓢蟲」 ,主要滲透了 認識數字「 7 」以及理解 7 的實際意義的要求,游戲「樹葉變變變」則是讓幼兒通過想像,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運用樹葉進行美術創造活動, 使幼兒的創造能力得到充分發揮, 在編制游 戲時, 我還設計了各種形式的游戲, 如個別玩的游戲,結伴玩的游戲, 小組玩的游戲以及集 體進行的游戲,如在游戲「飛舞的綵球」中,幼兒既可以自由玩綵球,又可以結伴玩綵球, 還可以進行小組傳球比賽, 這些游戲既可提高單位時間幼兒學習的密度, 又能適合不同個性、 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 二、靈活指導各種性質和形式的游戲。 在不同形式的游戲中,我分別以不同的角色身份進行指導,在幼兒個別玩的游戲中, 我一般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幼兒的游戲, 當幼兒需要幫助時, 作一些間接的指導, 以不幹預 幼兒的游戲為准則。在幼兒結伴玩的游戲中,我主要以觀察為主,並與參與者的身份 或以游戲角色的語言提出建議, 進行間接指導, 在合作進行的小組游戲中, 我以組織者或評 判者的身份進行與教學要求有關的指導, 並組織幼兒議論、 交流, 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在幼兒的游戲中還包含著豐富的認知成份,主要包括觀察、想像、記憶、思維等,這 些認知成份在游戲過程中通過言語和操作貫穿於整個過程,游戲活動中的觀察是一種有目 的,有計劃的感知活動, 不僅構成了游戲的前提條件,而且貫穿於游戲的整個過程,如在建 構游戲中,幼兒會先對所提供的材料的顏色、形狀、大小等進行觀察,並思索「把它們做成 什麼?」然後邊觀察邊操作,最後做成心目中想做的物品,可見, 游戲構成了發展兒童觀察 力的有效手段。在游戲中,幼兒的想像、思維也能得到充分拓展。比如中班幼兒在以「秋天 的顏色」為主題的教學游戲中,在教師的啟發下,能從山林、湖水聯想到大海,從小草、楓 葉、菊花聯想到松樹,進而仿編詩歌。因此,我在設計游戲時有意識地滲透各種認知成份, 如設計結構游戲時, 要考慮充分滲透觀察成份, 設計角色游戲時, 考慮充分挖掘兒童的想像 力,在設智力游戲時,則要更多地滲透思維成份, 同時要將各類游戲作協調安排, 從而促進 幼兒認知全面地發展。 幼兒園教學游戲化的探索,不僅改革了教學模式,更涉及到教育觀的變革問題,我們 要充分挖掘游戲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 進一步探究如何將要傳授的內容巧妙地滲透到游 戲中,讓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提高學習效率,達到娛樂和學習的有機統一,使幼兒在 游戲中愉快地學習,健康成長。
4. 如何理解幼兒園課程教學游戲化的本質與內涵
對於幼兒來說,體驗是他們對待世界更為普遍的一種方式。孩子是天真的,對事物、對人都傾向於採用體驗的態度。荷蘭文化人類學家胡伊青加曾說過:游戲的樂趣究竟是什麼?何以幼兒要愉快的叫嚷?這是一種被抓…… 對於幼兒來說,體驗是他們對待世界更為普遍的一種方式。孩子是天真的,對事物、對人都傾向於採用體驗的態度。荷蘭文化人類學家胡伊青加曾說過:"游戲的樂趣究竟是什麼?何以幼兒要愉快的叫嚷?這是一種被抓住、被震撼、被弄得神魂顛倒的心理狀態。"幼兒課程教學游戲化尤為突出地表現出了體驗的特徵,課程游戲化就是一個讓孩子體驗的世界。在這里,充盈了幼兒自身的生命,他們盡情、忘我、不知疲倦,他們不為任何其他的目的,僅僅是在游戲中充分地學習和享樂。 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園的教育模式在悄然發生變化,建構式教育理念已滲透在幼兒教育課程中,以游戲貫穿幼兒教學的目標,幼兒教學游戲化,是指把幼兒教育的目標、內容、要求融於各種游戲之中,教學游戲化的內涵是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 剛開始我們將游戲作為組織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以引起幼兒對認知對象的好奇心,或調節情緒,消除練習時的枯燥乏味之感。如教師出示一幾何圖形中,對幼兒說"我請來了圖形寶寶與小朋友一起做游戲。"接著要求幼兒說出圖形的名稱、特徵,並找出周圍環境中與該圖形相似的物體。此時幼兒仍然處於被動的、接受性的學習狀態之中,游戲在教學中所發揮的僅僅是一種輔助作用。接著我們從僅是傳授知識轉向重視智力的發展,這一變化推動了游戲在教學中的介入,根據教學要求設計的游戲逐級成為教學環節之一,並與其他教學環節組合成一個更為充實的教學活動。如在中班的認識數字"6"的活動中,我在講解演示之後,組織幼兒進行"送禮物"的游戲,讓每個幼兒依次手持一張數字卡片去送與該數字所表示的數量相同的禮物,以鞏固幼兒對6以內數字的認識和數字所表示的實際意義的理解。此時游戲的作用是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參與性和注意的持久性,但在此階段游戲仍然受到教師的直接控制,游戲的目標、規則、時間、次數仍然由教師統一安排。然後我們將游戲在教學中得到了較充分和恰當的運用,我們把教育的內容、要求融於一個成幾個游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