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新課程標准
❶ 談談你對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的理解
新的物理課程標准突出了實踐,強調了知識運用於生活、技術、社會,重視發揮物理課程在科學素養、情感態度、社會價值觀等領域的教育功能,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在能力要求上,要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物理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展示了「進一步提高科學素養,滿足全體學生的終生發展需求」為根本的培養目標,與以往的一味追求使學生獲得系統、嚴密、准確的物理知識觀念相比較,可以說發生了質的變化。
一、 採用模塊教學——增大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新高中物理課程將高中內容分為必修和選修三個系列共12個模塊 ,物理1、物理2為共同必修模塊,是所有高中學生共同學習的內容,主要涵蓋了中學物理的核心內容,使學生經歷一些科學探究活動,初步了解物理學的特點和研究方法,體會物理學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以及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選修1系列包括兩個模塊,側重於物理學與社會的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學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學與日常生活、社會科學以及人文學科的融合,強調物理學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選修2系列包括三個模塊,比較注重從技術應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學,強調物理學與技術的結合,著重體現物理學的應用性、實踐性。
選修3系列包括5個模塊,本系列各模塊側重讓學生比較全面地學習物理學的基本內容,進一步了解物理學的思想和方法,較為深入地認識物理學在技術中的應用以及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高中物理課程採用「模塊教學」,就使得新課程變得更加靈活、開放,更富有彈性,拓展了課程內容覆蓋的范圍,拉大了不同系列和課程間在深度和難度上的差距,可以更好地適應不同學生的智能特點和興趣愛好,是過去長期採用的學科課程所無法比擬的,配合新課程在其他方面的改革,保證新課程所追求的基礎性、時代性、多樣性和選擇性等目標的實現。
二、實驗的安排不同——充分體現科學探究
以往的教材都是將實驗集中於教材的最後,而且多數實驗都是驗證性實驗,對學生的探究能力的培養沒有絲毫作用。新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將實驗穿插於課本當中,都採用了實驗探究在學習結論的模式,對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探究內容的增多,對於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處理實驗數據、分析論證、交流合作等科學素養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三、閱讀材料的變化——充分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新課程標准實驗教材中以不同形式設置了大量的課外閱讀材料,主要包括與科技、社會相關的「STS」、介紹物理學史、科學發展歷程的「科學漫步」、作為課堂知識的有效補充讓學生動手動腦的「做一做」等多種形式。這些材料為在物理學習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同時也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高考中的信息題准備了充足的原材料。
❷ 最新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是哪年發布的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准(實驗)》,2003年4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❸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准最新修訂的是哪一個版本
2017版
普通高中物理新課程標准
❹ 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是誰寫的
答:國家中學物理課程標准研製組的科研成果。
2000年全國中等物理教學研究討論會上,廖伯琴教授,華東師大劉斌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的張大昌教授等就新課程標准做了大量的宣傳、調查和調研工作,2003年4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准(實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
2004年8月開始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陸續出版《物理-共同必修1》,《物理-共同必修2《物理》(選修1-1),《物理》(選修1-2),《物理》(選修2-1),《物理》(選修2-2),《物理》(選修2-3),《物理》(選修3-1),《物理》(選修3-2),《物理》(選修3-3),《物理》(選修3-4),《物理》(選修3-5)。
廖伯琴-簡介
廖伯琴1981年獲四川大學原子核物理專業理學學士學位,1988年獲四川大學理論物理專業碩士學位,1999年獲西南師范大學心理學專業認知心理學方向博士學位,1992年破格晉升副教授,1994年破格晉升教授,1994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7年獲全國模範教師稱號以及全國教育系統巾幗建功標兵稱號。全國高等物理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全國基礎教育領域重要刊物《物理教學探討》主編,國家中學物理課程標准研製組組長(主持教育部重大課題——「國家中學物理課程標准研製」,主編全國教材:初中和高中《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