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心理課程教學反思
A. 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_教學反思_教學隨筆
對於畢業班學生,他們由於過重的課業負擔及其他因素,產生心理擔憂的現象,急需發泄的現象。我們五年級學生正處在不穩定的青春適應期,情緒活動應屬正常現象,也是與外界環境磨合時必須付出的代價,在這個可塑性極大的階段,作為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強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是十分必要和關鍵的,學生的心理健康平時很難看出什麼問題,我們能為學生的心理健康做些什麼呢? 一、為學生提供一個民主、寬松的班級環境 在學校中,由於我們與學生所處的特殊地位和學校管理的需要,常常容易形成帶有很多強制性的管教方式。對學生的行為規定了許多(校規、班規、----),這也不準,那也不準,似乎學生的一切必須服從老師的意志,容易使學生覺得生活在沒有「自由」、不能越「雷池」半步的環境之中,結果學生要麼感到自己無能、羞怯、退縮,形成過分服從與依賴等不良心理品質,要麼形成反抗、仇視、不信任、不合作等不良行為特徵。隨著學生的年齡增長,其生活適應能力越來越強,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活動能力。於是我就充分發揮學生的民主自製能力,通過在班級中建立一定的鼓勵懲罰機智,從而還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我以營造班級氣氛為關鍵,以民主、活潑的風格來組織班級生活,開展集體活動,無疑將有利於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在班中定期開展評比活動,將一周學生的行規情況進行評比,定期開展才藝展示,各類故事比賽等,讓學生在活動評比中得到一個寬松的環境。 二、幫助學生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心情開朗、輕松、安定、精力充沛、對生活充滿樂趣和信心,對身體有良好的自我感受,這是穩定而良好的情緒狀態的標志。它對個人的心理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個人患得患失、喜怒無常、憂心忡忡、情緒狀態不穩定,而自己又不善於排遣和調節,就會導致心理障礙,嚴重者甚至精神失常。因此,要維護和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學生的情緒控制力是較差的,常常喜怒形於色。而且,由於獨生子女受到家長的遷就過多,容易形成沖動、自私的特點,患得患失,稍不如意就覺得委屈了自己。這樣就容易形成不良的情緒狀態,影響心理健康。因此,我在平時工作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情緒自控能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情緒狀態。本周,在我班就發生了一件另人意外的事情。我班的小徐,是個活潑開朗的女孩,但因為家庭因素,父母上月離婚後,對她打擊很重,覺得心情壓抑,但是她是住宿生平時都和同學在一起,和別人說這事會讓人笑話,壓抑在心中的憤怒無人傾訴,於是就在某天早上將別人的眼鏡丟在垃圾筒里。以尋求發現,事後她還不肯承認,在我的誘導下她終於承認,我立刻和其家長取得聯系,一邊批評教育,一邊做她的心理輔導,告訴她有不開心和壓抑要和老師家長溝通,而不要自己尋求一種不合理的方法解決,這是很愚蠢的。她終於在我們的開導下認識到自己這種行為的錯誤,並表示再也不做這樣的傻事了。 三、給學生傳授一些心理保健知識 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還依賴於我們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授,讓學生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狀況,以便對日常心理行為能進行正確地鑒別,分清是非。如在課外閱讀中,學生能辨別哪些是健康的有益的。對個別有心理障礙的學生,結合自己的切身體驗,傳授一些心理保健知識。 四、積極誘導學生構建並完善自我調控機制 在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非積極因素和動向是正常的,也是能夠預料到的,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正確引導學生及時發現並隨時鏟除消極心態,努力按社會的規范調節自己的情緒、需要和行為。在每一學期的期中、期末復習考試前,總有一部分同學視考試為無所謂的態度、消極怠學、虛度時光,一發現這些學生的消極思想後,就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多給予一些鼓勵等;於是這些同學又有了一定的學習興趣。 總之,班主任老師的工作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環,也是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生優化環境,教學生自我調整,做到防患於未然,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於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反思,希望對你有幫助!
B. 關於心理課怎樣合理調適自己的情緒的教學反思怎麼說
情緒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情緒,如快樂、幸福、滿意等,有助於身心的健康;而消極情緒,如煩悶、痛苦、不滿意等有害於身心的健康。如果不良情緒在較長的時間內得不到緩解或轉變,個體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或心身疾病。
職業倦怠使我們產生消極情緒,而消極情緒長時間的作用,可以導致我們的日常工作進入一個惡性循環中:情緒低落——工作熱情降低——工作效率降低——進一步的情緒低落……最後導致職業發展機會減少,人際關系淡漠,自我評價降低,未來的發展前景越來越暗淡。
情緒調節是當個體情緒的成分發生了變化時,運用一定的情緒調節策略,對情緒進行合理的控制,使個體能夠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情緒調節不僅可以降低消極情緒,還能增強積極情緒,同時還能調節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之間的平衡。因此,一個心理成熟的人,不是沒有消極情緒的人,而是善於調節和控制自己情緒的人。
如何使自己的身心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最佳狀態,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去迎接復雜多變的工作帶來的各種挑戰,可以試用下面幾種技術和方法:
(1)認知調適法。
當遇到挫折時,冷靜的思考,回顧自己的工作經歷並進行客觀分析,讓自己保持心理平衡。當然,學會合理認知,不只是被動、無奈的調整自己的認識,接受已發生的事實,而應該積極、樂觀的去看待每一件事。選擇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繼而積極的改善倦怠情緒。
(2)轉移法。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發生強烈的情緒反應時,人的大腦中存在一個較強的「興奮灶」,而如果另外建立一個或幾個「興奮灶」,便可以抵消或緩沖原有的優勢「興奮灶」。轉移的方法很多,如欣賞音樂、體育鍛煉、冥想、旅遊等。因此,當消極情緒出現時,可以有意識的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以此來緩解不良情緒的困擾。
C. 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反思怎麼寫
一要反思教學行為是否達到教學目標;
二要反思教學活動是否能「溝通」和「合作」;
三要反思是否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D. 心理健康教育課《如何與父母溝通》教學反思
首先復,要認為家長始制終是愛自己的;其次,理解家長,他們的辦事或處理事情,甚至愛我們的方式可能不被我們認可,但是,我們要盡最大可能理解;再次,用合適的口吻告訴父母自己的心理想法,讓他們有機會有可能理解自己;最後,多跟父母聊天,增近了解和關心,等等、、、太多的方式都可以跟父母溝通啦,良好的溝通,去享受更多的父母之愛,加油吧。
E. 世上只有一個我心裡健康教學反思
教學質量的高低取決於教師的敬業精神和教研水平的高低,教師要想在教學上有所突破,除了認真鑽研教材,還要投入大量的時間進行反思。
所謂「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實踐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動、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它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有關研究證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和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因此,「反思」被廣泛地看作教師職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十分簡潔地提出了教師成長的規律:「經驗+反思=成長」,並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教師如果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其發展將大受限制。可見教學反思對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新課標理念下,教育理論界一直認為應該培養反思型教師,提倡反思性教學,那麼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進行反思呢?
一要反思教學行為是否有效。一堂好課,歸根結底還要落實到課堂教學的效果上來。在課堂改革不斷深入之際,其中突出的一點是如何來評價一堂課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華東師范大學崔教授有他獨到的見解,他認為:一堂好課沒有統一的標准,但總有一個邊界,他把這個邊界歸結為「十二個字」:教得有效,學得愉快,考得滿意。要求每個老師圍繞這個邊界自己去創造。「教得有效」指要精教精學,別浪費學生的時間,「學得愉快」指學習過程應該是愉快的,「考得滿意」是指學生學習的成績要好,各方面的能力要有發展。只要這節課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利於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這才是一堂實實在在的好課。
二要反思教學活動是否互動。雅斯貝爾斯曾說,「人與人的交往是雙方(我與你)的對話和敞亮,這種我與你的關系是人類歷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說,任何中斷這種我與你的對話關系,均使人類萎縮。」因此,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多元理解的自覺對話,是解決現有課堂教學互動「失真」問題,還課堂教學以互動的本真面目的重要途徑。成功的教學過程,應該形成多種多樣的、多層面、多維度的溝通情境和溝通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不再是「人——物」關系,而是「我——你」關系;教師不再是特權式人物,而是與學生平起平坐的一員;教學便是師與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師生應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他們都作為平等的一員參與學習過程,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精神的交融。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是只有教學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假教學」。
三要反思是否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教材歷來被作為課程之本。而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為教與學的一種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權威文本,而是以一種參考提示的性質出現,給學生展示多樣的學習和豐富多彩的學習參考資料;同時,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因為本次課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實驗性質,不是定論,不是新教條,不是不允許質疑的結論,還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發展和完善。因此,我們在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時,可以在「課後反思」中作為專題內容加以記錄,既積累經驗又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設性的意見,使教師、教材和學生成為課程中和諧的統一體。
四要反思教學過程是否利於學生發展。在新課程理念下,由於對形式的認識差異,出現了截然不同的錯誤傾向。首先是形式運用的絕對化、簡單化,忽略了形式與內容的結合,出現了為形式而形式的現象。這樣的片面強調,無疑又會反過來促使教師過度追求形式本身,導致形式主義的流行。作為一個教師,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謂的「好課」標准:教學環節中的「龍頭」、「鳳尾」、「銅腰」個個精雕細琢,教學手段中的「電媒」、「聲媒」、「光媒」一個不能少;學生討論熱熱鬧鬧,回答問題對答如流。這種「好課」似乎無懈可擊,但有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小組合作學習有沒有流於形式?討論是否富有成效?「滿堂灌」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沒有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的變化?學生的創造性何在?對這些「內傷」必須認真回顧、仔細梳理、深刻反思、無情剖析,並對症下葯,才能找出改進策略。
五要反思教學過程中是否迸發出活力。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重要的是如何引領學生在情境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會於不經意間產生出「奇思妙想」、生發出創新火花,教師不僅應在課堂上及時將這些細微之處流露出來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組整合,並借機引發學生開展討論,給課堂帶來一份精彩,給學生帶來幾分自信。更應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提煉,既為教研積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教學的寶貴資料,以資研究和共享。
六要反思教學過程是否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須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長秉賦優點,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類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讓性格各異的學生爭奇斗艷,各領風騷,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與機會。換言之,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讓基礎好的學生「吃得飽」、跑得快,讓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動,讓學困生「吃得了」、不掉隊。因此,無論是情境的創設還是內容的呈現,無論是問題的設置,還是釋疑解惑,均應「為了一切學生」,多層次、多維度、多渠道地開展教育活動。因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盡可能地創設條件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
總之,通過反思,促使教師主動地將與教育教學行為有關的因素納入到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中來,慎重審視自己教育教學活動所依據的思想,並積極尋找新思維、新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教師將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自覺而有效的反思者,從而不斷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
F. 心理健康教案我是什麼樣的人 教學反思
三、總結
今天,我們對自己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每人都有出類拔萃的長處,每人也會有需要努力改正的缺點,在進步中成長,在進步中提高,揚長避短,揚起自信的風帆,相信每一名同學都會成為未來之星。
四、課後延伸
讓父母說說眼中的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據父母說的想一想以後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