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是由誰來修訂的
❶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小學數學教科書修訂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具體可以去看一下人教網,專門就新課程標准教科書修訂做解說。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的教育教學理念、內容和要求,特別是本次課程標准修訂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
從2001年實施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到目前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修訂稿)》,經過10年的探索和實驗,人們不斷思考和探索數學教育與數學課程問題,形成了許多新的認識。這些新觀點將推進數學課程與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新修訂的課程標准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變化,一個是在理念上的變化:對數學及其功能做了重新闡述,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的「四基」,提高學生的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培養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等10個核心概念。二是在內容的選擇上,根據10年實驗和廣泛徵求意見與建議的結果,在具體內容的安排做了適當調整,三個學段的內容都有所增刪。例如,在第一、二學段中的統計與概率內容有所減少,有些內容移到第三學段。
本套實驗教材的編寫以《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的基本理念和內容目標為具體依據,本次課程標准修訂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將作為此次教材修訂的最重要的依據。
2.實驗教材10年實驗研究和使用經驗的總結成果。
2001年6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試點階段,此時本套教材的主要研究編寫者正在開展「十五」課題「新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開發的研究與實驗」。隨著本套小學數學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在全國部分省、市、自治區的部分市、縣進行實驗,上述「十五」課題的子課題——「新基礎教育小學數學課程教材開發的研究與實驗」同期展開。
「新基礎教育小學數學課程教材開發的研究與實驗」課題研究於2001年1月正式啟動,以本套教材的主要研究編寫者為核心成員的課題組,組織了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的17位省級小學數學教研員參與了課題研究。並以8個國家級實驗區、4個志願參加的實驗區以及由河南省部分學校組成的河南實驗點為基本單位開展實驗研究。實驗研究圍繞著使用新教材這一核心載體,展開了數學教育教學新觀念的建立,課堂教學新模式的探索、學生學業評價方式改革、教師教研活動的創新,教師專業成長途徑的探索,等等涉及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多方面的研究。從2001年9月至2005年12月期間,課題組和各實驗區的研究工作在各地教師和教研員的積極參與下,順利的完成了課題研究的大部分實驗工作,並於2007年9月完成了課題的總結,形成課題成果集《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教材實驗與課題研究並行7年,獲得了豐富的關於教材使用、數學教學、學生數學能力、數學素養發展等多方面的經驗成果和觀點,這些將成為此次教材修訂的重要的依據。
3.近年來社會各界對實驗教材提出的意見和修改建議。
本套實驗教材使用的時間長、范圍大,我們採用了兩種途徑收集教材實驗的資料數據。一種途徑是針對所確定的實驗樣本定期、系統地收集教材實驗信息,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深入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使用的資料收集方法包括問卷調查、教師和專家訪談、課堂觀察、測驗等。另一種途徑是針對所有教材使用地區,大面積地、不定期地收集教材實驗信息,收集信息的方法更加多樣靈活;使用的資料收集方法包括實驗區回訪、召開教師和教研人員的座談會、聽課、培訓交流、讀者來信,等等。對於通過不同渠道收集到的關於實驗教材的意見與建議,我們進行了分類、歸納整理,並逐條進行了分析研究。
社會各界對實驗教材提出的意見和修改建議將成為此次教材修訂的重要的依據。
4.實驗教材的編寫者、研究人員多年來的專題研究的成果。
近年來,本套教材的主要研究編寫者進行了多項課題研究,為教材的修訂做了許多基礎工作,這些專題研究的成果將成為此次教材修訂的必要依據。主要科研項目有:
(1)國內外教材的比較研究。
① 從2006年開始,本套實驗教材的研究編寫者參與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新課改後各類教材特點的比較研究」的其子課題——新課改後各類小學數學教材特點的比較研究」的研究,課題通過對我國當前使用面較廣的三套小學數學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在體現新理念、目標、內容、結構等方面進行比較系統的比較研究,總結本套實驗教材的優點和不足,為本套實驗教材的修訂完善提供依據。目前這項研究已經完成,正在結題之中。
② 從2009年開始,本套實驗教材的主要研究編寫者參與了 「各科教材橫向縱向銜接研究」,該課題重點研究和處理各科教材橫向縱向銜接問題。例如,各科教材與生活的聯系問題;各科教材中探究活動的設計問題;強調學科體系與關照學生經驗、學習心理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研究目標是,通過審視教材,發現橫向縱向銜接上存在的疏漏,在教材修訂時加以完善。
③ 本套實驗教材的主要研究編寫者從2008年開始進行了中外教材的比較研究。研究者收集了目前可以找到的美國、日本、新加坡教材和我國的台灣、香港地區的較新版本的多套教材進行研究。分別對各套教材在教材結構、內容選擇、呈現方式、欄目設置、滲透思想、敘述風格、對學習和教學的指導等各方面進行歸納和提煉,分析了特色和優勢。
(2)針對本套實驗教材初次研製時,未能深入研究或是當時尚有爭議的問題等疑難問題的攻關研究。即關於「解決問題」的研究;關於估算教學安排的研究。例如,關於解決問題的研究。在收集、分析對教材意見與建議的基礎上,重新領會課程標准關於「解決問題」的理念,利用國內外教材比較研究的成果,研究並提出教材中落實「解決問題」課程目標的處理方案,徵求部分一線教師和各個層次教研員的意見,部分內容設計送到學校去試教,等等,在反復研討修改的基礎上確定教材修訂方案。
(3)實驗教材修訂研究。在上述各項研究的基礎上,對有關實驗教材的所有問題因素進行評估,對每一問題或主題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討,之後提出對整套教材的修訂方案和對每冊教材的具體修訂方案。
❷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什麼時候修訂的
是2011年新修訂的,簡稱新課標。
❸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修訂的背景是什麼
2001年印發的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准(實驗稿),在十年的改革實踐中,極大地促內進了容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大范圍引導了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方式轉變,得到中小學教師的廣泛認同。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也發現了一些需要進一步提高與完善的地方。如有些學科容量偏多,難度偏大;有些學科具體內容體現循序漸進的梯度不夠;相關學科、學段間的銜接有待加強等。課程標准有待修改完善。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與時俱進,推進課程改革的任務要求。基於上述背景,教育部委託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組織開展了此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修訂與審議工作。
❹ 課程標准修訂的主要原則有哪些,其具體內涵是什麼
1、適應性原則:課程計劃必須依據社會各方面的發展變化,不斷豐富和修訂其內容。
2、民主原則:職權在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但是不是教育行政人員可以單獨完成的,需要發揚民主,讓多方面的有關人士參與。
3、彈性原則:要使課程計劃有一定的靈活性和變通性,以適應各地區、各學校的不同情況。
4、系統組合原則:根據課程各要素的特點和發展以及兒童身心發展的水平,調整建立課程各要素之間的聯系、溝通和配合,以獲取教學計劃的整體優化。
❺ 最新版的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是哪一年修訂的
2009
❻ 目前使用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是那一年修訂的
現在市級是2012年
縣級及以下是2003年
❼ 小學科學是什麼時候開始開設的課程標准最早什麼時候出台,修訂過多少次了
是的,2001年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更名為科學,2017年進行修訂,秋季開學實行《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1-6年級)》
❽ 新課程標准堅持了什麼,修訂了什麼
堅持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的統一、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統一、全面版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權新課程引導人才培養模式變革、致力於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基本思路。
修訂了1)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學科中的滲透。2)進一步鞏固和深化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理念
❾ 課程標准依據什麼進行修訂
1.課程標准修訂的指導思想 語文課程標準的研製和修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從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為實現我國在戰略機遇期成功轉型的高度著眼,確定語文課程建設的指導思想;認真研究外國母語課程改革的經驗和理念,從本國語文教育的傳統和現實狀況出發,明確當前語文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堅持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鞏固改革成果,總結十年課程改革的成功經驗,針對語文教育中存在的新老問題,修訂課程目標和內容;進一步研究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和語文課程的特點,提出切合實際的課程實施舉措;從善如流,吸納來自各方面的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2.課程標准修訂重點關注的若干問題 (1)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本學科中的滲透。本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修訂,有必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思想導向,並努力把它有機地滲透到課程的功能和性質、課程基本理念、課程的目標和內容等方面,與學科教學盡可能水乳交融,緊密結合。 (2)進一步鞏固和深化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理念。教育規劃綱要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要「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教育規劃綱要還指出,要「堅持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的統一、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統一、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要「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堅持全面發展」。 修訂工作組認為,語文課程應該將人文關懷和道德品格的教育、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的教育,融入語言文字運用的教學中。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為了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更加豐富語文課程的價值追求,促進學生在語文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思想觀念多方面和諧地發展。 修訂工作組通過研討認為,必須在語文課程中繼續堅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採用「語文素養」作為新課程的一個核心概念,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課程理念,表達了語文水平高低是學生多方面因素綜合體現的思想,語文教育必須促進學生在語文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思想觀念多方面和諧地發展,「語文能力」包含在「語文素養」之中;強調「綜合素質」和學習內容的「綜合」,在教學中努力避免過度細分、低效高耗的狀況,是和黨中央關於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各個方面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理念相符的,是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精神相符的。 (3)突出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的導向,注重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根據兒童認知發展規律和學習語文的特點,系統梳理並適當調整課程目標和內容,注意減輕學生過重的負擔。(5)針對語文教學和社會語言文字運用中的突出問題,增強改革力度。關於漢字教育,是這一次修訂工作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 在漢字教育中,要關注寫字的姿勢和習慣,注重書寫的育人功能,培養學生的規范意識和辨識正誤美醜的能力;要關注寫字過程,引導他們摒棄浮躁情緒,靜心求實,認真練習,努力提高書寫質量。 寫字教育需要有一系列的配套舉措,要抓緊抓實,持之以恆;同時,又要注意提高效率,盡可能不加重學生的負擔。在第一學段降低寫字量的要求,使課程目標更加切合低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要求在小學階段每天安排練字的時間。 另外,還設法爭取國家語委和有關專家組的支持,在課程標准附錄中增加《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以此為寫字教學、教材編寫和教學評估等提供依據。 (6)關於課程性質的表述和課程標準的「知識內容」與「結構體例」。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沒有直接回答「語文課程是什麼」的問題,因為顧及長期以來語文教育領域里的種種習慣說法,盡可能少用新的表述,以維持穩定,減少波動。要想繞開矛盾,避免爭論,實際上在這裡面形成了許多糾結。這一次修訂需要對此有一個明確的闡述。在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有關的語文知識內容已包含在課程目標中。根據本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標准沒有像其他一些學科的標准,分「課程目標」和「內容標准」兩個部分,而是將「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要求結合在一起。
❿ 高中數學課程標准時什麼時候修訂的修訂了幾次
是人教版還是滬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