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多元文化與校本課程外國研究

多元文化與校本課程外國研究

發布時間: 2021-02-08 03:34:12

❶ 楓葉國際學校好么

楓葉國際學校還可以。

楓葉教育集團作為中國國際教育領軍者,是中國基礎教育領域開辦最早、規模最大的國際學校辦學機構。

1995年創建以來,秉承「中西教育優化結合,實施素質教育」的辦學理念,致力於不分種族、膚色、國籍,為所有受教育者提供一流教育服務的使命,開創雙語雙學歷獨特的教育模式;

開設中加兩國優化課程;創立小學「快樂教育」、初中「三好習慣養成教育」和高中「理想教育」的育人體系。在先進文化和理念指引下,培養了一批批國際精英人才,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教育品牌。

楓葉國際學校已有18屆1萬多名高中畢業生從楓葉走向世界,被全球28個國家和地區的566所高校錄取,包括美國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澳洲國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和香港大學等。

21年來,楓葉教育不僅改變了很多學生乃至家庭的命運,而且為各地招商引資、改善投資軟環境和社會經濟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楓葉國際學校

❷ 於海波的科研工作

1.論文:☆於海波、金迎九:《農村教師課程實施能力的現實困境與應對策略》,《教學與管理》,2013(16) ☆董博清、於海波:《韓國農村教育政策及發展新趨勢》,《外國教育研究》,2013(2) ☆於海波:《如何打造一堂好課:基於前科學概念、課堂水平分層與教學時間觀的思考》,《天津師大學報(基礎教育版)》,2013(1) ☆馮利、於海波、孟昭輝:《准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現狀調查與提升策略研究》,《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2) ☆郭桂周、於海波:《美國農村教師短缺困境及其補充策略》,《比較教育研究》,2012(6) ☆董博清、於海波:《韓國城鄉教師輪崗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外國中小學教育》,2012(7) ☆郭桂周、於海波:《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新《初中綜合科學課程標准》述評》,《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0) ☆郭桂周、於海波、孟昭輝:《整合技術的科學教學法知識(TPASK):基本內涵與提升策略》,《現代遠距離教育》,2012(01) ☆郭桂周、於海波、孟昭輝:《與環境教育的互動:國際科學教育發展的一個新趨勢》,《外國中小學教育》,2012(04) ☆於海波:《論教師的哲學素養》,《社會科學戰線》2011(9) ☆於海波:《返璞歸真:讓物理感覺成為教學的內在追求》,《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1(4) ☆於海波、劉艷超、孟昭輝:《初中物理教師課程知識的內涵、現狀與優化策略》,《物理教師》2011(3)。人大復印資料《中學物理教與學》2011年第7期全文轉載。 ☆龐芳、於海波:《論新課程背景下中學物理教師課程知識結構的建構》,《中學物理》2011(5) ☆王曉娟、於海波:《大師之殤》,《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3.17 ☆馮利、於海波:《牛頓第二定律教學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中學物理》,2011(7) ☆馮利、於海波:《農村理科教師課程實施能力的問題、成因與對策》,《當代教育科學》,2011(9) ☆於海波:《教師課程實施能力研究》,《當代教育科學》2011(12) ☆於海波、於冰、鄭泰玉:《物理師范專業本科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研究》,《教學研究》2010(12) ☆於海波:《試論「物理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定位與發展走向》,《課程·教材·教法》,2010(9) ☆余雪妹、於海波:《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效開展情感教育》,《中學物理教學探討》,2010(7) ☆王曉娟、於海波:《打造教師的精神家園——教師文化》,《吉林日報-理論版》,2010-11-25 ☆秦玉友、於海波、趙忠平:《區域推進小班化教學的理念選擇與實踐模式》,《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12) ☆於海波:《農村學校布局調整要警惕輟學率反彈》,《求是》,2009(8) ☆於海波:《為基礎教育服務是師范大學的使命》,《教育評論》,2009(6) ☆余雪妹、於海波:《新課程背景下高三物理復習課變式教學的實踐與反思》,《物理教師》,2009(12) ☆張楠、王雙維、於海波:《物理教師課程設計能力的灰色關聯分析》,《中小學教師培訓》,2009(12) ☆於海波:《中國無人獲諾貝爾獎的教育反思思》,《教育時報》,2009-11-25 ☆於海波:《生活視域下的科學課程理想》,《教育時報》,2009-3-4 ☆於海波、王志堅:《科學觀教育價值的多維審視》,《新長征》2009(11) ☆於海波、馬雲鵬:《重建科學課程的生活世界》,《社會科學戰線》,2008(5) ☆於海波、馬雲鵬:《科學課程生活的內在張力》,《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8) ☆於海波:《提高農民科技素養 建設新農村的基礎工程》,《人民日報·理論版》,2008-5-7 ☆於海波、秦玉友:《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指標體系建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2008(8) ☆於海波:《俄羅斯提高農村教師職業素質的策略與啟示》,《外國教育研究》,2008(3) ☆孟凡麗、於海波:《國外多元文化教師培養的探索及啟示》,《高等教育研究》,2008(2) ☆吳曉巍、於海波:《「人教版」「粵教版」必修本「科學探究」內容比較與啟示》,《中學物理參考》,2008(4) ☆劉艷超、於海波:《新課程背景下「物理規律教學」探析》,《中學物理教學探討》,2008(5) ☆劉艷超、於海波:《論物理課程能力》,《大連教育學院學報》, 2008(3) ☆於海波、李祖華:《農村校本課程開發的調查與建議》,《教學與管理》,2008(12) ☆於海波:《俄羅斯農村教育現代化及其啟示》,《外國教育研究》,2007(12) ☆於海波、錢柱:《農村物理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的現狀調查與分析》,《物理教師》,2007(11) ☆於海波、孟昭輝:《科學觀的教育價值及其課程實現》,《課程·教材·教法》,2007(9) ☆於海波、孟昭輝:《科學史教育價值的文化解讀》,《中小學教師培訓》,2007(8) ☆於海波、孟昭輝:《論科學觀的教育價值》,《大學物理·教育專刊》,2006(4) ☆於海波、馬雲鵬:《教學反思的內涵、向度和策略》,《教育研究與實驗》,2006(6) ☆於海波、孟昭輝:《「李約瑟問題」對我國科學教育改革的啟示》,《中國科學論壇》,2006(1) ☆於海波、劉艷超:《反思與建構—李約瑟難題對我國高等理科教育的啟示》,《高等理科教育》,2006(6) ☆趙麗萍、王雙維、於海波:《運用粗糙集理論分析新課程實施中的教師因素》,《華中師大學報》,2006(2) ☆於海波:《科學素養理念發展的歷史考察》,《物理教師》,2005(4) ☆劉艷超、於海波:《教學違法現象的理性思考》,《教學與管理》,2005(8)(合作2) ☆於海波:《西方科學課程的歷史考察》,《當代教育論壇》,2005(15) ☆王穎、於海波:《「李約瑟問題」的文化啟示》,《廣西社會科學》,2005(3) ☆於海波、孟昭輝:《科學觀的後現代轉向與理科教學改革》,《現代教育科學》,2004(2) ☆於海波:《科學素養理念的前設、特徵與結構》,《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4(1) ☆於海波:《論科學課程發展的人文化趨勢》,《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4(5) ☆於海波、孟昭輝:《科學課程的文化學研究:內涵、價值和走向》,《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3) ☆孟凡麗、於海波:《課程實施研究:問題與檢討》,《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4(1) ☆於海波:《科學課程結構化運動的時代解讀》,《南通師范學院學報》,2004(3) ☆於海波:《「合法化」時期科學課程思想及其啟示》,《教育史研究》,2003(4) ☆孟凡麗、於海波:《課程實施研究20年》,《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3(2) ☆於海波:《科學課程的文化學研究:依據、價值和目標》,《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3(4) ☆於海波、孟昭輝:《科學文化的建構屬性與科學課程學習方式變革》,《全球教育展望》,2003(11) ☆於海波、孟凡麗:《課程設計研究20年:歷程、問題與走向》,《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3(5) ☆於海波:《科學與技術源流簡考》,《吉林日報·理論版》,2003.3.30 ☆於海波: 《杜威科學課程思想研究正誤》,《教學與管理》,2003(4) ☆於海波:《課程設計研究20年:回顧與前瞻》,《基礎教育研究》,2002(9) ☆於海波、孟凡麗:《論教學系統的自組織機制》,《教育科學》,2002(5) ☆於海波、孟凡麗:《教學策略的定義、操作過程及結構》,《新疆師大學報》(哲社版),2002(2) ☆孟凡麗、於海波:《課程實施研究歷程、問題與展望》,《寧波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3) ☆於海波:《科學與人類歷史的演進》,《吉林日報(理論版)》,2002.4.28 ☆於海波:《科學精神的文化解讀》,《吉林日報(理論版)》,2002.9.21 ☆於海波:《科學與人文的沖突與融合》,《吉林日報(理論版)》,2002.11.24 ☆於海波、孟昭輝:《論優秀物理教師成長的四個階段》,《中小學教師培訓》,2001(10) ☆於海波:《教學論新思維:教學系統的混沌性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 ☆於海波、孟昭輝:《物理概念教學的基本策略》,《現代中小學教育》,2001(9)(4) ☆於海波、王雙維等:《物理實驗能力的認知分析及相關培養策略》,《物理通報》,2000(4) ☆於海波、孟昭輝:《知識分類理論與物理教學策略的選擇》,《現代中小學教育》,2000(12) ☆於海波:《學生創造力的非智力因素分析及其在物理教學中的培養》,《現代中小學教育》,1999.10 ☆於海波:《線性振子微動相圖》,1998東北亞物理演示實驗教學會論文集,1999(12) ☆於海波、孟昭輝:《論物理教學中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人大復印資料·中學物理》,1999(4)
2.著作: 1. 於海波著:《重建科學課程的生活世界》,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12 2. 於海波著:《科學課程發展的文化學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2 3. 於海波主編:《初中物理實施難點與教學對策》,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7 4. 於海波副主編:《高觀點下的中學物理問題探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 5. 於海波參編:《課程論研究2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8

❸ 簡述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主導價值

2001年7月,國家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新的教育哲學和課程理念提出了「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和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 老金廠中學的領導、教師認為《綱要》確定的改革思想和改革目標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對今後較長時間內基礎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全面規劃。我們在2002年伊始就組織學校領導、教師學習《綱要》及有關課改的理論書籍、文章,繼爾就轉變學生學習方式、開發校本課程等課改主題做了實踐探索。現就校本課程資源開發與實施研究作階段性總結。

一、 對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幾點認識。

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一個理性、民主、科學的決策過程。校本課程作為課程形態而存在要有其自己的課程理念和內涵,所以,學校開發校本課程必須做好前期的理論准備。校本課程應該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一樣,要有自己的課程理念、課程計劃和評價標准,使之成為真正的「有目標有計劃的教學過程」。

(一)課程本義和校本課程。

1、校本課程開發,就是以校為本,以校長為首的教師群體,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辦學指導思想,按照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基礎,依託校園周圍的人文地理環境,自主地為本校學生設計開發的,具有獨特性、多樣性、可選擇性和補充性等特徵的特色課程。校本課程開發體現學校的辦學思想,促進了學校特色的形成與教師專業的發展。

2、並不是本校教師自己編寫的課程資源才叫校本教材,校本課程資源也不要求都要本校教師來編寫,開發校本課程也不是一定都要要編寫成教材。學校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編寫教材,也可以選擇適合學生實際需要和特點的課程資源作為校本教材。但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確也存在部分學校缺乏規范性、系統性,隨便申報開課,然後將一些活動課、選修課的簡要教案、簡要資料合並起來便稱為校本課程,這是不夠嚴肅的。

3、校本教材並非都要印製成冊,或學生人手一冊,以免增加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又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老金廠中學的做法大體是以下幾種:一是可以讓學生人手一冊,如《我的家鄉—老金廠》等,由學校自籌經費印製,免費發給學生。二是由學校購置一個班級的使用量,上課時發給學生,下課時收回,循環利用,如使用農函大的綠色農業培訓系列教材、計算機技術課程等。三是學校添置部分放在圖書館,如《初中生心理教育讀本》、《吉林省地理》、《生活中的數學》、《農村實用技術》,讓有興趣的學生借閱。四是教師開發生成的教案、講義等資源,用於教師授課用,或只提供給教師滲透課堂教學用,不編印成教材,也不提供給學生。

4、教育的目標是著眼於人的發展。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就是著眼於教師的成長與學生的發展。課程的發展首先是人的思想的發展,沒有教師思想的發展,就沒有課程的發展。因而,活動課、選修課程的開發,有利於提高教師對常規課程的編制的研究能力、整合能力,有利於教師利用專業技能真正成為教材、課程開發的主體和主角,從而更有效地實施教育教學。實踐表明,用活動課、選修課等課程形式,通過安排探究性學習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課程教學方式,可以使校本課程得到較好的實施,使學生得到較好的發展。

(二)開發和實施校本課程的意義。

開發校本課程就是為了補充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不足。學校開發課程不僅可以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形成一個完善的課程體系,實現對國家、地方課程的補充和延伸,使課程形成一個縱向結構,讓課程內容充滿活力,同時,在開發校本課程中,從教師、學校社區等不同角度體現了對學生個性發展的關注與重視。校本課程的實施從學生的興趣、需要,情感和個性特長出發,為學生創造豐富多彩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情境,學生通過親自體驗、實踐活動、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自我調適會大大提高他們的個性化學習能力,促進他們創新品格的形成。

(三)校本課程的開發途徑。

多少年來,我們的教育實踐常常是憑教育者的良好願望讓學生去知道什麼,應該怎樣做,違背學生的意願和需要,所以,《綱要》強調開發校本課程一要依據學校的傳統和優勢;二是依據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例如我校的新編校本教材《我的家鄉——老金廠》。在這個前提下,校本課程資源開發與實施要與時俱進,呈多樣化,具有選擇性,能為不同的學生提供滿足不同需要的可能,所以說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十分理性的過程,也是教育創新的過程。

實際上,在以往的學校教育中已經有了一些校本課程的客觀存在:一種是活動課和選修課,特別是一些興趣小組活動,本身就體現了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是校本課程的原始表現形態;一種是學校從學生發展需要出發,或依據學校特色、當經濟特點而編寫的校「本」教材的實施

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同時,從學生實際需要,對國家、地方課程進行一些適應性的組合與改編的校「本」課程是自編教材為載體開發校本課程。《綱要》中也提到「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所謂「選用」即拿來主義。校本課程的開發也應該重視校外的課程資源,如網路資源、鄉土資源、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的資源。這些資源能否直接形成課程這要看具體的情況,但它總可以作為的參照和補充。

二.老金廠中學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

老金廠中小學是樺甸市第一批九年一貫制試點學校,有許多可開發利用的資源,由於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一個新事物,沒有可借鑒的模式,我校決定由我先行探索,我畢業吉林農業大學,對農業、農村、農民有著自己的看法,在加上這幾年生物教學,二著一結合,形成了以老金廠地區為背景,以學生家鄉為依託,將農業、生物和家鄉有機結合的校本教材,即《我的家鄉——老金廠》就有了 雛形,有了大的方向,下一步就是收集各方面的資料,搜集資料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而整理資料又是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一開始主要依《老金廠鄉志》為藍本,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目的的選擇,現簡單介紹一下:

(一)《我的家鄉——老金廠》的內容

我校開發的校本課程《我的家鄉——老金廠》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它的綜合性,在主題選擇與實施過程中,始終將人、自然、社會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給學生展現的是一個真實、完整、動態的世界,一個與學生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世界。除此以外在生物,體育,數學,語文,地理等學科也有教好校本課程開發,是對《我的家鄉——老金廠》的有益補充。

《我的家鄉——老金廠》的內容根據新的教育哲學和課程理念提出了「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和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 《我的家鄉——老金廠》主要由概述,美麗的傳說,地名小考,物產資源,歷史戰事五部分主廠主組成。每一個部分可以獨立,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開發和實施過程中,不斷豐富其內容。

1、美麗的傳說:主要是發生在老金廠地區的傳說,七年級學生剛剛從小學進入初中,兒童的心理對他們起很大的作用,他們很喜歡聽故事,也很喜歡自己講故事,校本教材中收集了《借燈橋的傳說》,《老金廠的傳說》,《老牛溝的傳說》,在老金廠這些傳說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學生多少都知道一些,會感到很親切,很熟悉。課堂上以講故事的方式,同學積極參與,合作探究.,課堂氛圍很好,課下學生仍然興趣很濃,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是在講美麗的傳說時用,效果非常好,把學生觀察,思考,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發揮得淋漓盡致。

2、 地名小考:七年級學生來自不同的村小,這種融合促進了同學之間的交流,同學之間願意了解更多的對方的事情,地名小考這一章主要講的是老金廠的五個行政村,以及相關的自然村,絕大多數學生來自這些自然村,了解自己家的一些來歷,可以加深對家鄉的認同感。用活動課來學習地名小考,利用老金廠行政區圖,學生找自己的家,課後收集與家有關的資料。極大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增加了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

3、 物產資源:各種動物和植物是身邊最常見的資源,利用梅花鹿,羊,野豬,狍子,人參,五味子,貝母,黃芪等,讓學生關心身邊的事,與生物建立聯系,讓學習生活化。學生對大自然可觸可摸,一種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被調動起來。利用實踐基地的建設,豐富校園的教育資源,活躍了學校的教育活動,使學生與自然貼得更近,利用網路資源收集的各種圖片,文字以及視頻資源讓學生可以很好的學習動物和植物資源。男生對動物感興趣,而女生對花草較親切,教師在為學生准備材料的同時也有很大的收獲。

4、歷史戰事: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紀念,利用發生在老金廠的一些歷史戰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於歷史戰事的講解主要是以發生在老金廠地區的有名的戰事為主線。通過講故事,扮角色,找資料等形式教學,以相關的主題活動帶動學生的探究,用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來感受當年老百姓的苦難生活,日本侵略者的殘暴,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

5、其他學科也有很好的開發,例如語文在自主性學習的實踐與研究方面取得了教好的效果,養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增強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體育教學在依託本校的實際情況開發了「穿越沙塵暴,做環保小衛士」創編體育游戲;生物學科在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生態農業等方面有教好的開發利用。

(二)、老金廠中學的校本課程的實施

1、 課堂上以講故事的方式,同學積極參與,合作探究.,課堂氛圍很好,課下學生仍然興趣很濃,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是在講美麗的傳說時用,效果非常好,本人寫的《借燈橋的傳說》教學案例與點評被《中小學語文教學案例》採用,發表在2006年第五期。

2、用活動課來學習地名小考,利用老金廠行政區圖,學生找自己的家,課後收集與家有關的資料。

3、 網路資源收集的各種圖片,文字以及視頻資源讓學生可以很好的學習動物和植物資源。

4、 於歷史戰事的講解主要是以發生在老金廠地區的有名的戰事為主線。通過講故事,扮角色,找資料等形式教學。

三、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階段總結

校本課程總是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開發策略之間求動態平衡,兩種策略之間應是互補和融合的趨勢,以至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課改剛剛開始,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也剛剛起步,因此,這里的總結從理論上不可能有更深層次的概括,所以只能談些體會和認識,也可以說是經驗之談。

(一)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推動了學校教育的創新,提升了特色辦學的品位,為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的改革與創新找到突破口和生長點。老金廠中學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確實成為課題實施過程中重要方面,也可以說是子課題研究。

(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搭築了新的平台,開辟了新的途徑,提供了優質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促進了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和提高。
老金廠中學正是通過這三個「教育」推進了教育改革與創新,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的個性特長,無論在藝術、體育,還是在數學,寫作出現「童星」璀燦的好景象。這在社會上已經有了廣泛影響和良好的口碑。

(三)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為學校打造和發展創新型教師提供良好的氛圍和機會,教師積極投身教育科研和貫徹課改《綱要》的實踐中。目前,老金廠中學共有多名教師參加國家、省、市級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科研興教(校)的氛圍基本形成,以課題研究為載體整合了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與此同時,教師積極投身課改實踐中去。例如,開發校本課程不少教師都做了努力,生物教師以「美化生活」主題編寫「美化校園—做學校的主人」;體育教師改革傳統間操模式,創造了「音樂無口令間操」。這些教育改革與創新實踐大大促進了創新型教師的培養和發展。

(四)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要堅持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合力,發掘社會教育資源,擴大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技術性含量。老金廠中學近幾年先後與多個單位建立關系,學校吸納家庭群體中和關系單位中的人才優勢和物質資源,為學生的素質教育創設條件,彌補學校條件的不足。

總之,學校要發展,要進步必須努力參加課改實踐,有些工作早做比晚做好,有些工作必須做,例如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必須做好的事。

❹ 2016杭州市實驗外國語學校第21屆英語節視頻

1、 總體介紹:校長 石惠新Principal Shi Huixin現任上海市第11屆政協委員。曾任上海市第11、12屆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中小學外語教師優秀園丁、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教育科研先進工作者、上海市「三八」紅旗手、浦 東新區首屆十大傑出青年、浦東新區青年突擊隊標兵、浦東新區十佳「三八」紅旗手、浦東新區優秀園丁、浦東開發建設傑出人才等榮譽稱號。帶領下,福山人銳意進取,勇於實踐,不斷創新,將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弄堂小學辦成一所享譽國內外的大型特色學校。自1995年9月任福山外國語小學校長以來,她帶領老師認真研究學生特點,積極探索教學規律,走出了一條以自編外語教材、營造語言環境、創設情趣教學、強化口語鍛煉為主要內容的外語特色教學之路。近年來,她倡導實施國際理解教育並取得了卓著成果,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她主編的《國際理解教育小學生讀本》(一至五冊)成為廣受歡迎的校本教材。課題研究成果《小學實施國際理解教育的研究與實踐》獲得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學校根據教育發展的需求探索教育委託管理,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成效顯著。託管是新區的教育改革舉措,由政府購買專業化服務,委託優質學校管理相對較薄弱的學校,為的是在後者內部植入新的教育理念與校園文化,迅速提升其辦學水平和教學效率,從而實現區域的教育均衡發展。從2007年開始,學校託管浦東新區高行小學、福山同樂幼兒園;並接受南匯區教育局委託,結對南匯工商外國語學校附屬小學,幫助工商附小在管理、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及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獲得了比較明顯的進步。Adhere to the advance of school connotation in a sustainable way.Within just over a decade, Fushan staff explored courageously the new approach to the ecation renovation, and thus obtained great achievements accordingly with itsIdeas of school running with future sightAbundant teaching strengthSubstantial teaching facilities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ssuredA growing momentum of school development.2、發展歷程:1987年建校,佔地面積9.7畝,公建配套小學。1991年確立外語特色發展,在全市率先開設低年級英語課。1993年成立大中小幼英語教學聯合體,把英語教學作為學校辦學特色,注重教材開發、師資培訓、科學研究,積極進行學生行為能力培養等方面的實踐、研究。1998年,在全市率先開展雙語教學實踐,開設數英、美術、音樂學科的雙語教學,自編了完整的一套數英教材。2000年,兼並了原瑞華小學,擴大了辦學規模和優質教育輻射面,實現了辦學史上第一次發展。2002年,與陸家嘴花園小學拆二合一,更名為福山外國語小學,實現了歷史上第二次發展。2004年,為滿足浦東百姓享受優質教育的需求,學校拓展至城郊結合部,建立了第四個校區。至此,學校總佔地 4萬多平方米 ,學生總數近 2800名 。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學校同步思考管理創新,建立了一整套學校管理制度和文件,重新架構了管理層模塊,把項目管理、質量管理引進學校管理。學校發展勢頭良好,百姓對四個校區的質量一致認可。二、依託國際理解教育品牌 引領學校發展Depend on the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cation brand to guide the school development.國際理解教育(E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在國際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中,為增進民族、國家、地區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寬容,促進全人類及與自然和睦相處,培養兒童認同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尊重、了解其它國家、民族、地區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風俗習慣,初步學習、掌握與其它國家、民族、地區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處的修養與技能,探討全人類共同價值觀念的教育實踐。它是學校在全球化、中國入世、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等機遇與挑戰面前,貫徹「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方針,為「世界的中國」培養能在世界范圍內交往、競爭、創新的中國人所做的努力。(一)國際理解教育理念引領下的課程體系Construct a curriculum syst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idea of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cation1、國際理解教育理念引領下的基礎課程(包括國家規定的有關課程)2、國際理解教育理念引領下的特設課程(包括國際理解教育課,各項主題、專題活動,興趣小組等)3、國際理解教育理念引領下的研究課程(包括各種學科類的探究活動,各種知識、技能的拓展學習活動等)學校從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依據課改精神,結合國際理解教育理念開展課程建設,努力構建使科學與人文、過程與結果、本土與國際、預設與生成相融合的新型課程體系,實現教育觀念、師生角色、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教學管理和規則的全面變革,為小學生適應未來國際社會競爭奠定基礎。課程設置上形成適應不同需求的形式結構。單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系統課程與專題課程相結合,長課時與短課時相結合,規定課程與校本課程相結合,有形課程與無形課程相結合。在拓展型、探究型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發展個性,實現因材施教和因趣選學,更好地促進教師的專業能力的進步,學生的個性和綜合能力的發展。● 從教學特色發展為特色學校Developed from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to characteristic school福山人抓住浦東開發開放的歷史機遇,從英語起步,艱苦創業、勇於探索,敢為人先,走出了一條以自編教材、營造校園語言環境、創設英語情趣教學、英語戲劇教學、嘗試雙語教學、探索多語、強化學生口語「實戰」鍛煉為主要內容的外語特色教學之路。2002年,學校成為上海市唯一的公辦外國語小學,並被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育專業委員會命名為「外國語實驗學校」。● 實踐雙語教學 開展多語探索Carry out bilingual ecation, experiment on multi-language ecation research早在1998年,福山就開始了雙語教學的探索。我們相繼在數學、音樂、美術、體育、手工勞動及國際理解教育課程中進行雙語嘗試。2003年,成為上海市首批雙語教學實驗校。2004年9月,福山的法語興趣班開班。●國際理解教育 多元文化融合The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cation, the knowledge of multi-cultural integration1、 特設課程The ad hoc curriculum:精選國際知識、全球問題,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加以組合,成為可接受的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國際知識,培養國際交流能力、全球視野。該課在全校一至五年級每個班開設,每周一課時。作為一門以學生實踐為主的課程,它打破了固有的教學模式,教師運用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給學生更大的自主活動餘地和更多的交流機會。2、 主題活動The theme activities:以體驗多元文化,增強國際理解為主題,結合學生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實際開展的活動,學生在主動參與,主動探究的過程中,系統全面地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樹立全球概念。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活動,鍛煉了學生採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用歷史的眼光、發展的眼光、全球的眼光看問題的科學的思想方法,交流、溝通、合作的技巧,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生命、熱愛自然的情感,開發了學生多元智能。3、 學科整合The integration inter-subjects:將國際交往所需要的知識、技能融合於有關學科的教學之中,營造潛移默化的國際理解教育環境,各學科形成合力,使國際意識植根於學生心靈深處,引導他們開闊視野,了解知識,掌握技能。l 參加國際聯考 蜚聲海外The students attending international joint examination enjoy good reputation overseas2002年,我校開始參加由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教育測驗中心主辦的「國際聯校學科評估」,當年捧回了「三金三銀」,一鳴驚人。2003年更是成績斐然,9金42銀。獲獎人次為參評人次80%,獲獎層次之高、獲獎人數之多為該次國際聯校評估之最。2005年7金21銀,福山的優異成績受到了評估委員會的關注,組織方盛情邀請福山學生前往香港領獎。(二)一流的管理保障一流質量First-class management guarantees first-class quality● 制定質量手冊,制度化管理The quality reference handbook ensures the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引進國際質量認證體系,編制學校質量管理手冊,實施全面質量管理。規范工作流程,制定評價標准。管理標准化、制度化。● 重構內部管理機構,整合人力資源Reconstructed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integrate human resource成立7個職能部門,設立項目組。專業指導服務工作和常規事務性工作分離,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機制保障。● 實施項目管理,促進教師發展Practice the management of research item, promote the teachers』 development以項目管理進行學科建設,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增強系統思維,改進行為方式,提升工作品質,發揮團隊作用。(三)輸出國際理解教育品牌 拓展優質教育資源Spread out the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cation brand, develop the high quality ecation resource澳大利亞駐滬領事館,堪培拉學校代表團、台灣海峽兩岸學術交流團,英國皇家督學、美國猶他州大學客座教授、美國學校師生、國際研討會的各國代表、英國校長、聯合國亞太地區教科文組織負責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全委會秘書長、香港東華教育代表團以及國內外不少市教育代表團和國內學者相繼來到我校參觀訪問。在加拿大文化周期間,加拿大總理也寫來賀信。我校還多次應邀在校內或校外為兄弟學校舉行業務培訓。把先進的辦學經驗、教學方法、理念無私地傳授給他人,使這些學校的辦學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我們成立了教育管理機構,將接受政府委託,輸出福山國際理解教育品牌,實施專業化、標准化管理,使更多的學生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對外交流、指導地點一覽: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英國、韓國、阿曼、印度尼西亞、紐西蘭、法國江蘇無錫、蘇州、常州、浙江杭州、衢州、寧波、諸暨、江山、溫州、餘姚、台州、雲南昆明、武定、湖南、香港、台灣、海南海口、廣東深圳、珠海、福建廈門、山東青島、遼寧沈陽、大連、北京、天津、重慶、河南鄭州、甘肅蘭州、江西、吉林、廣西桂林、貴州貴陽、山西太原、安徽、陝西西安、黑龍江(四)信息技術為學校管理和國際理解教育品牌輸出插上雙翼ICT accelerate the school management and the out-spread of the international ecation brand● 四個校區一網聯Four-campus jointed internal network各校區通過網路進行互聯,共享一個網路中心,在統一的網路應用環境下運作,教師在任何校區都能訪問相同的網路資源。採用Messenger技術和視頻會議系統,突破地理位置上的局限,為各校區開展活動創造了條件。● 構建方便、安全、穩定的應用環境Construct a convenient, safe and stable environment for application構建信息化網路環境預警系統,有效維護網路運行環境。整合學校信息化應用的各種資並實現單點登陸。● 構建高效的應用管理平台Construct a highly efficient platform for management of application採用C/S(B/S)架構的平台,自行開發辦公平台,實現電子辦公。集成電子郵件系統,進行流程管理。● 為師生、家校溝通提供平台,促進學校民主管理Provide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the family and the school a platform for communication, promote the school democratic management師生每人一個帳號,獲取網路資源,延伸交流時空,增加學習和展示的平台。創建互動論壇,方便探討工作。● 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評價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評價ICT used for ecation evaluation利用數據處理的優勢,進行動態的縱向和橫向相結合的評價,提高了評價的質性。

❺ 什麼是校長的領導力具體體現在幾個方面

決策力與執行力是領導力的兩個支柱,也是提升校長領導力的兩個著力點。

❻ 上海福山外國語小學

1、 總體介紹:

校長 石惠新

Principal Shi Huixin

現任上海市第11屆政協委員。

曾任上海市第11、12屆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中小學外語教師優秀園丁、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教育科研先進工作者、上海市「三八」紅旗手、浦 東新區首屆十大傑出青年、浦東新區青年突擊隊標兵、浦東新區十佳「三八」紅旗手、浦東新區優秀園丁、浦東開發建設傑出人才等榮譽稱號。帶領下,福山人銳意進取,勇於實踐,不斷創新,將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弄堂小學辦成一所享譽國內外的大型特色學校。

自1995年9月任福山外國語小學校長以來,她帶領老師認真研究學生特點,積極探索教學規律,走出了一條以自編外語教材、營造語言環境、創設情趣教學、強化口語鍛煉為主要內容的外語特色教學之路。近年來,她倡導實施國際理解教育並取得了卓著成果,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她主編的《國際理解教育小學生讀本》(一至五冊)成為廣受歡迎的校本教材。課題研究成果《小學實施國際理解教育的研究與實踐》獲得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

學校根據教育發展的需求探索教育委託管理,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成效顯著。託管是新區的教育改革舉措,由政府購買專業化服務,委託優質學校管理相對較薄弱的學校,為的是在後者內部植入新的教育理念與校園文化,迅速提升其辦學水平和教學效率,從而實現區域的教育均衡發展。從2007年開始,學校託管浦東新區高行小學、福山同樂幼兒園;並接受南匯區教育局委託,結對南匯工商外國語學校附屬小學,幫助工商附小在管理、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及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獲得了比較明顯的進步。

Adhere to the advance of school connotation in a sustainable way.

Within just over a decade, Fushan staff explored courageously the new approach to the ecation renovation, and thus obtained great achievements accordingly with its

Ideas of school running with future sight

Abundant teaching strength

Substantial teaching facilitie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ssured

A growing momentum of school development.

2、發展歷程:

1987年建校,佔地面積9.7畝,公建配套小學。

1991年確立外語特色發展,在全市率先開設低年級英語課。

1993年成立大中小幼英語教學聯合體,把英語教學作為學校辦學特色,注重教材開發、師資培訓、科學研究,積極進行學生行為能力培養等方面的實踐、研究。

1998年,在全市率先開展雙語教學實踐,開設數英、美術、音樂學科的雙語教學,自編了完整的一套數英教材。

2000年,兼並了原瑞華小學,擴大了辦學規模和優質教育輻射面,實現了辦學史上第一次發展。

2002年,與陸家嘴花園小學拆二合一,更名為福山外國語小學,實現了歷史上第二次發展。

2004年,為滿足浦東百姓享受優質教育的需求,學校拓展至城郊結合部,建立了第四個校區。

至此,學校總佔地 4萬多平方米 ,學生總數近 2800名 。

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學校同步思考管理創新,建立了一整套學校管理制度和文件,重新架構了管理層模塊,把項目管理、質量管理引進學校管理。學校發展勢頭良好,百姓對四個校區的質量一致認可。

二、依託國際理解教育品牌 引領學校發展

Depend on the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cation brand to guide the school development.

國際理解教育(E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在國際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中,為增進民族、國家、地區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寬容,促進全人類及與自然和睦相處,培養兒童認同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尊重、了解其它國家、民族、地區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風俗習慣,初步學習、掌握與其它國家、民族、地區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處的修養與技能,探討全人類共同價值觀念的教育實踐。它是學校在全球化、中國入世、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等機遇與挑戰面前,貫徹「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方針,為「世界的中國」培養能在世界范圍內交往、競爭、創新的中國人所做的努力。

(一)國際理解教育理念引領下的課程體系

Construct a curriculum syst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idea of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cation

1、國際理解教育理念引領下的基礎課程(包括國家規定的有關課程)

2、國際理解教育理念引領下的特設課程(包括國際理解教育課,各項主題、專題活動,興趣小組等)

3、國際理解教育理念引領下的研究課程(包括各種學科類的探究活動,各種知識、技能的拓展學習活動等)

學校從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依據課改精神,結合國際理解教育理念開展課程建設,努力構建使科學與人文、過程與結果、本土與國際、預設與生成相融合的新型課程體系,實現教育觀念、師生角色、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教學管理和規則的全面變革,為小學生適應未來國際社會競爭奠定基礎。

課程設置上形成適應不同需求的形式結構。單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系統課程與專題課程相結合,長課時與短課時相結合,規定課程與校本課程相結合,有形課程與無形課程相結合。

在拓展型、探究型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發展個性,實現因材施教和因趣選學,更好地促進教師的專業能力的進步,學生的個性和綜合能力的發展。

● 從教學特色發展為特色學校

Developed from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to characteristic school

福山人抓住浦東開發開放的歷史機遇,從英語起步,艱苦創業、勇於探索,敢為人先,走出了一條以自編教材、營造校園語言環境、創設英語情趣教學、英語戲劇教學、嘗試雙語教學、探索多語、強化學生口語「實戰」鍛煉為主要內容的外語特色教學之路。2002年,學校成為上海市唯一的公辦外國語小學,並被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育專業委員會命名為「外國語實驗學校」。

● 實踐雙語教學 開展多語探索

Carry out bilingual ecation, experiment on multi-language ecation research

早在1998年,福山就開始了雙語教學的探索。我們相繼在數學、音樂、美術、體育、手工勞動及國際理解教育課程中進行雙語嘗試。2003年,成為上海市首批雙語教學實驗校。

2004年9月,福山的法語興趣班開班。

●國際理解教育 多元文化融合

The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cation, the knowledge of multi-cultural integration

1、 特設課程

The ad hoc curriculum:

精選國際知識、全球問題,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加以組合,成為可接受的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國際知識,培養國際交流能力、全球視野。該課在全校一至五年級每個班開設,每周一課時。作為一門以學生實踐為主的課程,它打破了固有的教學模式,教師運用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給學生更大的自主活動餘地和更多的交流機會。

2、 主題活動

The theme activities:

以體驗多元文化,增強國際理解為主題,結合學生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實際開展的活動,學生在主動參與,主動探究的過程中,系統全面地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樹立全球概念。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活動,鍛煉了學生採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用歷史的眼光、發展的眼光、全球的眼光看問題的科學的思想方法,交流、溝通、合作的技巧,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生命、熱愛自然的情感,開發了學生多元智能。

3、 學科整合

The integration inter-subjects:

將國際交往所需要的知識、技能融合於有關學科的教學之中,營造潛移默化的國際理解教育環境,各學科形成合力,使國際意識植根於學生心靈深處,引導他們開闊視野,了解知識,掌握技能。

l 參加國際聯考 蜚聲海外

The students attending international joint examination enjoy good reputation overseas

2002年,我校開始參加由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教育測驗中心主辦的「國際聯校學科評估」,當年捧回了「三金三銀」,一鳴驚人。2003年更是成績斐然,9金42銀。獲獎人次為參評人次80%,獲獎層次之高、獲獎人數之多為該次國際聯校評估之最。2005年7金21銀,福山的優異成績受到了評估委員會的關注,組織方盛情邀請福山學生前往香港領獎。

(二)一流的管理保障一流質量

First-class management guarantees first-class quality

● 制定質量手冊,制度化管理

The quality reference handbook ensures the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引進國際質量認證體系,編制學校質量管理手冊,實施全面質量管理。

規范工作流程,制定評價標准。

管理標准化、制度化。

● 重構內部管理機構,整合人力資源

Reconstructed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integrate human resource

成立7個職能部門,設立項目組。專業指導服務工作和常規事務性工作分離,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機制保障。

● 實施項目管理,促進教師發展

Practice the management of research item, promote the teachers』 development

以項目管理進行學科建設,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增強系統思維,改進行為方式,提升工作品質,發揮團隊作用。

(三)輸出國際理解教育品牌 拓展優質教育資源

Spread out the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cation brand, develop the high quality ecation resource

澳大利亞駐滬領事館,堪培拉學校代表團、台灣海峽兩岸學術交流團,英國皇家督學、美國猶他州大學客座教授、美國學校師生、國際研討會的各國代表、英國校長、聯合國亞太地區教科文組織負責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全委會秘書長、香港東華教育代表團以及國內外不少市教育代表團和國內學者相繼來到我校參觀訪問。在加拿大文化周期間,加拿大總理也寫來賀信。

我校還多次應邀在校內或校外為兄弟學校舉行業務培訓。把先進的辦學經驗、教學方法、理念無私地傳授給他人,使這些學校的辦學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我們成立了教育管理機構,將接受政府委託,輸出福山國際理解教育品牌,實施專業化、標准化管理,使更多的學生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對外交流、指導地點一覽:

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英國、韓國、阿曼、印度尼西亞、紐西蘭、法國

江蘇無錫、蘇州、常州、浙江杭州、衢州、寧波、諸暨、江山、溫州、餘姚、台州、雲南昆明、武定、湖南、香港、台灣、海南海口、廣東深圳、珠海、福建廈門、山東青島、遼寧沈陽、大連、北京、天津、重慶、河南鄭州、甘肅蘭州、江西、吉林、廣西桂林、貴州貴陽、山西太原、安徽、陝西西安、黑龍江

(四)信息技術為學校管理和國際理解教育品牌輸出插上雙翼

ICT accelerate the school management and the out-spread of the international ecation brand

● 四個校區一網聯

Four-campus jointed internal network

各校區通過網路進行互聯,共享一個網路中心,在統一的網路應用環境下運作,教師在任何校區都能訪問相同的網路資源。

採用Messenger技術和視頻會議系統,突破地理位置上的局限,為各校區開展活動創造了條件。

● 構建方便、安全、穩定的應用環境

Construct a convenient, safe and stable environment for application

構建信息化網路環境預警系統,有效維護網路運行環境。整合學校信息化應用的各種資並實現單點登陸。

● 構建高效的應用管理平台

Construct a highly efficient platform for management of application

採用C/S(B/S)架構的平台,自行開發辦公平台,實現電子辦公。集成電子郵件系統,進行流程管理。

● 為師生、家校溝通提供平台,促進學校民主管理

Provide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the family and the school a platform for communication, promote the school democratic management

師生每人一個帳號,獲取網路資源,延伸交流時空,增加學習和展示的平台。

創建互動論壇,方便探討工作。

● 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評價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評價

ICT used for ecation evaluation

利用數據處理的優勢,進行動態的縱向和橫向相結合的評價,提高了評價的質性。

❼ 張家港市外國語學校

。。。。。。。。。。。。。。。。。。。。。。。。。。。。我是常青藤的學生!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