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中音樂新課程標准培訓感想
㈠ 跪求高中音樂課感想作文一篇 在線等!
音樂給人的力量
經常是一個人躺在床上,聽著音樂在黑暗中慢慢地入睡。那時候的音樂或許已經不是某種神聖的東西,而是成了一種工具。
我把音樂叫做神聖的東西,神聖不在於它的高雅,而在於給予人的震撼。那種從心底蹦出來的不可名狀的感覺,那種似是而非的欲悲忽喜的沖動,那種蘊涵著大自然陽剛與陰柔的完美結合,那種讓叛逆不道在瞬間歸於平靜的偉大力量。質問一下自己,難道那隻能讓人嘻嘻哈哈的流行音樂也能稱為音樂嗎?
每一節音樂課上老師面紅耳赤地為我們介紹一首又一首世界名曲。我觀看了老師曾介紹過的電影《鋼琴師》,我覺得,音樂的這種力量在電影《鋼琴師》里得到了充分體現。這部「客觀、簡潔到殘忍」的經典影片與《辛德勒的名單》一樣,即使看上十遍,帶給我們的依然是心靈的震撼和感動。千鈞一發,重重危難中,人性的復甦成為廢墟上最感人的詩篇。音樂不是這部電影的重點,但卻是它的靈魂所在。在那個生死攸關的時刻,當鋼琴師在給德國軍官演奏肖邦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時,音樂不但讓他充滿了力量和信心,音樂的力量也震撼了那名德國軍官。後來在這名德國軍官的幫助下,他終於存活了下來。在這樣的音樂中你聽到了什麼?深遠、悠長的嘆息,失去親人、祖國的控訴,廢墟上的哭聲,痛苦、恥辱、恐懼……。在最危險的時刻,音樂戰勝了邪惡,喚醒了良知,讓人們忘記了仇恨。鋼琴家因為音樂挽回了的生命,德國軍官則因此找回了墜入地獄的靈魂。
生命不可以在時間的延續中延續,但是生命的足音可以。所以,有了音樂。時間可以消磨一切,也可以消磨掉足音。但是,透過時間的重低音卻可以不斷地延續下來。於是,我們看到了大師們的音容笑貌,我們在聆聽著這些不世的聲音時,也感受著它們對於時間的永恆。這也許也是音樂的力量吧,我想,它的力量就在於它讓我們的靈魂變得高貴起來,而高貴的靈魂是任何力量都摧毀不了的。
㈡ 對新課標的學習,如何理解和體會
在認真學習的假期里我們聽取了專家們對新課標的解讀,受益匪淺,新標准在原標準的基礎上主要有幾方面的創新和改變,下面就從如下幾方面談一談我對新課標的幾點認識: 一、課程性質更加明確 新標准在前言中把音樂課程的價值作了簡要的概括,而將原標准中的第一部分課程性質與價值改為課程性質,因此將原標準的四大價值簡練地濃縮為課程的三大性質,改變了原標准中的性質與價值混為一談的表述方法,課程性質更加明確。並且在課程性質中集中體現了音樂課程的獨特性質:人文性、審美性和實踐性,其中實踐性是本次改版的標准中單獨在課程性質中提出來的,突出了音樂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區別,並強調了音樂課程各領域的教學只有通過多種實踐形式才能得以實施的必要性。這一觀點在後面的教學理念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確認。 二 課程基本理念更加綜合 原標准中基本理念共有十個,而新標准中將原來分為兩個方面表述的基本理念合並為一個,共有五大理念。如審美和興趣合二為一,改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但基本內容沒有多大變化,增加了音樂的情感體驗,應以多樣化的文化語境出發,以及雙基的學習業要與不同的文化認知有機結合等內容。如原標准中的重視音樂實踐和鼓勵音樂創造合並為: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如弘揚民族音樂和理解多元文化合並為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將原標準的理解多元文化改為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再如原標准中的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在新標准中也合二為一。同時,修改並提出了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的理念,這一理念的提出我想是鑒於前期課改中一些老師過於強調了學科綜合而忽略了音樂特點的做法而提出的,新標准指出要突出音樂特點,並且在表述中具體列舉了音樂的不確定性、抽象性以及時間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徵,指出這些音樂特點要在教學過程中加以強調和體現。 三、音樂特點更加突出 從新標准提出的課程性質和課程基本理念中以及教學建議中,我們都可以感覺到,這次新頒發的標准更加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如新標准提出的音樂的實踐性特點、音樂的不確定性、抽象性以及時間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徵,強調音樂課程各領域的教學只有通過聆聽、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等多種實踐形式才能得以實施。學生在親身參與這些實踐活動過程中,獲得音樂的直接經驗和豐富的情感體驗,為掌握音樂相關知識和技能、領悟音樂內涵、提高音樂素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內容標准更加具體 新標准在分學段的內容標准表述上也更加明確和具體,操作性更強,體現在: 1.內容標准各年段的表述指向性更強,如:感受與欣賞(註:原標准中是感受與鑒賞)的音樂表現要素標准中關於對節拍的感受標准中具體指出了:12年級主要是二拍子和三拍子;36年級主要是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在演奏上,新標准還對課堂樂器也做了明確的說明,課堂樂器主要是指豎笛、口琴、口風琴等,並在學習曲目的數量上也提出明確的要求。 2.弘揚民族文化在內容標准中得到具體體現,如在演唱的內容標准中在各學段背唱歌曲的要求中明確提出其中要有背唱中國民歌的數量要求,並且在中高年級和初中階段提出了學習京劇和地方戲曲唱腔的要求。 3.識讀樂譜的要求有所提高,如36年級原標准只要求能夠識讀簡單樂譜,但新標准中提出能夠跟隨琴聲視唱簡單樂譜,具有初步的識譜能力。而這個要求原標准中是在79年級中提出的。新標准在79年級中識讀樂譜的要求也相應提高為:具備識譜能力,能夠比較順暢地識讀樂譜。 五、設計思路更加清晰 新課標在原來的基礎上還增設了一塊內容課程設計思路,其中包括了:凸顯音樂課程的美育功能,以音樂活動方式劃分教學領域;設計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正確處理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審美體驗和文化認知的關系;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發展水平和音樂認知特點,分學段設計梯度漸進的課程學段目標及相應的課程內容,課程內容的設計,在明確的規定性和適度的彈性之間尋求平衡,給教師教學和地方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留有創造和選擇運用的空間。可以說這五個設計思路既解釋了新標准框架如何構建也解答了在課程改革中需要正確處理好的幾個教學問題和教學關系,對指導老師領會新課標精神,更好地貫徹落實新課標起到了重要的啟示作用。 六、新課標中強調創造 造力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在生活中展現出來,也越來越為國人所重視。江總書記就曾指出:創新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揭動力。他老人家的高瞻遠矚更進一步說明了創造力的重要。是啊,對於一個人來說,有創新才有進步,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有創新才有發展,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有創新才有活力。沒有創新就意味著僵化、落後、沉悶,進步發展、興旺發達又從何談起。 時代的要求呼喚創新,社會的發展呼喚創新教育。通過音樂學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新的《課程標准》中也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培養具有創造力的人才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不論教書也好,編教材也罷,努力開發教材的創新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必須強調的。 七 、注重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音樂來源於生活,生活中產生了音樂。音樂課程在中小學教育中是活動性、實踐性最強的課程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生活化,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中有趣地、令人開心地掌握基本的音樂文化知識和技能,獲得審美愉悅體驗,增強進一步學習音樂的興趣和信心,即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從做中學、從樂中學讓音樂充滿人生,讓快樂伴隨終身。這是音樂教育的任務,也是音樂教育的特徵。在新的《課程標准》中也再一次被肯定,這是將來教學發展的趨勢,因而在審視教材的時候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八、 加強學科間的融合,體現知識的完整性 素質教育的需求以及認知方式,要求課程結構、課堂教學要加強學科間的融合。在國外,綜合的課程、課堂教學模式已被廣泛應用,並在進一步的探索之中。設置綜合課程,減少學科分類是新一輪課改的方向,對於音樂教學來說亦是如此。我覺得,在音樂教學中滲透語文、英語、美術教學等,使學生從多種渠道理解音樂,體會音樂中的情感,抒發音樂中的情感,給音樂教學注入更多的內涵,使音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是非常好的。 九、重視趣味 這個話題是老生常談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教材編寫更應重視這一點,為教學生動活撥、豐富多彩提供資源保障。 新的時代喚醒了新的教育,新的教育生成了新思想、新理念,做新時代的教師,緊跟時代的步伐,更新觀念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一個嶄新的理念逐漸在頭腦中形成,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教法的選擇,教學目標的確立,都上升了一個新的高度,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提高音樂文化修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這是時代賦予音樂教師責任。 音樂新課標的實施,既給教師的音樂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又給音樂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當前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的情況下,如何加強音樂教育教學的自身建設,完善音樂課程體系,推進美育的發展,已成為擺在音樂教師面前的一個十分重要和緊迫的課題。要想在音樂教學中尋求創新,要想創新成功,就必須在思想觀念上革新,改掉幾十年來的舊教學方式,更新教學觀念,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教學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這樣對於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新課程標准明確提出,重視對學生音樂興趣的激發。興趣是學生一切學科中的基礎,如果一個專業教師,把自身學的東西教授給學生,那肯定是行不通的。音樂是情感藝術,音樂教師要善於用音樂之美與自身的一片愛心來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達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要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讓他們從繁重的知識壓力中解放出來。還有就是加強民族音樂文化等等,有了新的教育思想轉變,才可能有新的教育思路、手段。
㈢ 高中音樂教學如何適應新課標
首要的任務抄是要擺正師生襲以往不平等的關系,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特別在中學,由於中學生的心理發展還極不成熟,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會產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不能擺著「師尊」的「架子」,語言應該友善親切,態度應該和藹可親,一改自上而下的傳授方式,無論是講授知識還是與學生交談,輔導學生時,都應充分尊重和熱愛學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
㈣ 《論如何將新課程的理念有效地運用在高中音樂課程中》——有效教學之我見
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這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感受音樂、用音樂美化和豐富人生的前提,足以見得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是至關重要的。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那麼,該如何來激發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呢?讓學生喜歡與期待上我的音樂課呢?通過這幾年對新課標的研讀和教學實踐,我認為可從以下三方面闡述:
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增強自身的教學魅力和人格魅力。
高中音樂課可以說是高中課程中最為輕松的學科了,它既不參加高考也不參與會考,就因為沒有壓力所以沒有動力,學生想聽就聽,不聽就直接睡覺。要想讓學生喜歡與期待上音樂課,作為音樂課的設計者與組織者,首要任務就是通過自身的魅力,使學生對教師自身感興趣。
1、展示教師的教學魅力。每個音樂教師都有各自的專業特長,而高中音樂教師需要更全面的業務素質,不管是器樂、舞蹈、還是聲樂在課堂上都有很好的展示機會。因此教師必須通過現場的表演,展示其自身的教學魅力。尤其是開學的第一堂音樂課,教師必須精心設計,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例如人音版教材第一節《音樂與人生》一課中,在講解音樂要素(即節奏、旋律、和聲、音色、力度、速度、調式、曲式、織體等)時,我先是彈奏一首學生熟悉與喜愛的流行歌曲《青花瓷》,從學生聚精會神的專注眼神中,我感覺到他們被美妙的琴聲所打動。之後用《青花瓷》中的片段音樂來一一講解,由於是熟悉和喜歡的作品,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也變得容易得多,學習興趣很快就調動起來了。同樣,舞蹈也有用武之地。我在一節公開課人音版教材第三節《獨特的民族風》中,我表演一段維吾爾族舞蹈導入,讓學生分辨其民族,待我表演完畢學生掌聲如雷,回答問題時積極踴躍、聲音洪亮,課堂氣氛瞬時活躍起來。又如人音版教材第三十三節《流行風》一課中,我以設問導入:A、同學們平時喜愛什麼風格的作品?B、想聽老師唱歌嗎?請聽老師演唱分辨風格?之後我就唱了三首不同風格的作品,分別是美聲作品《我愛你中國》、民聲作品《望月》、通俗作品《忍不住原諒》,我自我感覺良好,同學們的眼睛一下就發光了,掌聲也隨著響起。音樂教師對學生音樂學習起了表率作用,學生把教師當作榜樣,產生模仿的願望和行為。這樣,學生從內心喜愛教師,自然也會喜歡上這個老師的課了。
2、體現教師的人格魅力。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美國著名課程專家多爾的這句名言,成了新課程標志性的語言之一。當代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人道、和諧、民主與平等的,只有在這個條件下才能營造出寬松、自由、愉快的課堂氣氛。在音樂課堂上,教師要用和藹可親的態度和幽默生動的語言和學生共同探討一首歌曲、一首樂曲或共同交流某一位歌手,對學生的發言要及時予以肯定。在學生音樂表演活動環節上,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掌握表演和創作的主動權,教師要鼓勵並培養學生的信心,使音樂課堂成為學生充分表現自我的舞台。在介紹作曲家及創作背景時可穿插一些相關的趣聞逸事,來幫助學生增強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讓學生處於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覺得上音樂課是很開心的事。教師要像一位向導一樣,讓學生在音樂藝術的海洋中遨遊,任其在這廣闊的世界中探索音樂的真諦,做到師生互動,教學相長。另外,利用課間的休息時間,與學生如朋友式的聊聊天,談談音樂與自己生活的關系、音樂與性格培養的關系以及引導學生學會做人等等,讓學生覺得老師很有親和力。從某種意義上說,音樂學習是一個內心的旅程,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過程,是伴隨人格完善的歷程。
二、教學內容的選擇。
高中音樂鑒賞的教材非常廣泛,由古至今、由中到外。而高中生最為喜愛的是當今的流行音樂,面對浩瀚樂海中的經典音樂、嚴肅音樂則是態度默然,也缺乏相應的鑒賞能力,新課程的教材雖然比舊教材在內容風格上有很大的變化,但有些內容還是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如何提起學生上音樂課的興趣,教師還得從欣賞的作品入手,適當的對作品進行選擇、刪除與增加。
1、不必照搬教材上的作品,可以選擇同樣體裁或相同風格的其他作品。如人音版教材第三節《獨特的民族風》一課,重點介紹三大民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的音樂風格和特點。在講解蒙古民歌長調、短調時,不必用課本上的《遼闊的草原》這部作品,可先讓學生欣賞《天堂》和《嘎達梅林》,然後分析長調、短調的區別,接著欣賞流行歌曲《月亮之上》,引導學生分析這首歌屬長調還是短調。同樣介紹藏族民歌時,可選擇《青藏高原》這首同樣具有藏族山歌風格的作品,高亢嘹亮也體現了藏族民歌的演唱特點。然後讓學生欣賞韓紅05年春晚的作品《天路》,他們對這首歌很熟悉,能從頭到尾跟著音響深情演唱,學生興致高漲。這樣既讓學生感受歌曲表達的音樂情緒,又領略藏族舞蹈的魅力,從視聽結合的角度,了解藏族的歌舞特點。學生從作品中體驗音樂的美,享受欣賞音樂的樂趣,增進他們對音樂的熱愛。
2、由流行風格的作品導入新課。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和開始的導入有關,導入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能使課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此我選擇了流行風格的作品導入。如《鋼琴音樂奇葩》一課,我以周傑倫的《夜曲》導入:這首歌曲描述了因戀人最愛聽肖邦的夜曲,所以選擇用彈奏夜曲的方式,紀念已逝去的戀人和愛情。有鋼琴詩人美稱的肖邦,一直是學習古典音樂出身的周傑倫非常欣賞的音樂家,大家能談談對周傑倫的偶像肖邦的認識嗎?這樣同學們就會興致很高地想了解自己偶像的偶像是什麼樣的人物。又如人音版教材第二節《高亢的西北風》一課,我以張傑演唱的西北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作為導入,從學生專注的表情我知道他們已經進入了學習的狀態了,課堂導入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整堂課的教學效果,它就像一根導火線,能點燃學生聆聽音樂的慾望,激發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主動、專注地參與課堂學習,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熱愛。
3、選擇與教材有對比性的作品。對比欣賞法是新課標中過程與方法目標中的一個重要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將不同體裁、形式、或風格等作品進行比較,或是將題材相同而體裁不同、體裁相同而形式不同、形式相同而風格不同等作品進行比較,有利於學生形成對音樂的深刻印象。如人音版教材第八節《京劇大師梅蘭芳》一課,在重點介紹京劇《貴妃醉酒》選段《海島冰輪初轉騰》時,我剪輯了兩個視頻:一個是梅蘭芳的兒子梅葆玖演出的《海島冰輪初轉騰》唱段,另一個是美聲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海島冰輪初轉騰》的唱段,通過對比,讓學生感受同一個京劇唱段兩位藝術家的不同唱腔和不用的演唱風格,同時還讓學生欣賞李玉剛演唱的《新貴妃醉酒》,通過欣賞了解到傳統的京劇藝術和現在的通俗音樂相結合,更深刻的了解到京劇藝術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發展與創新的。又如人音版教材第十三節《拉丁美洲音樂》一課中,在最後環節拉丁舞片段欣賞時,我又選擇了兩個片段讓學生進行比較,一個是世界級大師表演的而另一個則是青少年表演的拉丁舞蹈,讓學生能夠以自己的審美觀點來評價兩段舞蹈,從而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運用比較的方法,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興趣和審美注意力,而且有利於學生音樂思維的發展,有利於學生分析與評價音樂能力的提高。
三、教學形式的改變。
1、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高中音樂新課程標准強調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鼓勵學生根據指定專題或自選專題,主動收集文字、圖片、音像等資料進行交流。如人音版教材第三節《多彩的民歌》一課中,我讓三位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探究有關蒙古、新疆與西藏的地理、語言、風俗等知識概況,還有蒙古、新疆與西藏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讓他們准備好課件在課堂上向全班作展示匯報。這樣學生由台下走到台上而變成小老師,他們的多元智能得到有效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也大大加強了。另外,學生也可以自選課題,自由組合成立音樂課題小組。自主安排教學內容,自己擔任主講自編、自導、自演,一切由學生來完成。小組成員各自發揮所長:選出組織能力強的同學當組長;有電腦特長的負責課件製作;有文學特長的負責撰寫文稿;有口才的負責主持;其餘同學負責收集資料等。在四川大地震發生後不久,我所教的一個尖子班的同學就在班幹部帶領下共同完成了名為《玉樹!加油!》的音樂課題。課題表現的形式多種多樣,有配樂朗誦、圖片展示、MV視頻欣賞、還有全班的大合唱。特別是最後的大合唱環節,他們作了精心准備。在文藝委員帶領下全班同學利用課余時間學會了一首歌叫《愛的翅膀》,然後每人准備一對蠟燭,手腕系著黃絲帶。由文藝委員領唱,其餘同學合唱,深情地演唱感人的《愛的翅膀》,演唱結束後,全班同學伴隨著《愛的翅膀》背景音樂,把已經寫好的祝福心願卡,貼在已准備好的愛心牆上。這節音樂課真是讓我很意外很感動。在這堂音樂課里,學生最大程度地參與到音樂教學活動中,成為音樂課堂的真正主人。而教師作為學生的助手,主要在對教學內容的安排,各環節的教學設計,以及課件製作等方面提供幫助,並及時針對學生展示交流中的優缺點作恰當的指導與評價,提高學生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2、讓學生當演員在課堂上充分展示才藝。《課程標准》指出: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的藝術實踐過程。因此,在所有的音樂教學活動中,都應重視藝術實踐,將其作為學生獲得音樂審美體驗和學習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基本途徑。這種由聽眾向演員的轉變,就是努力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的一種教學方法。隨著素質教育不斷深入,有音樂、舞蹈、樂器等方面特長的同學越來越多。一些通過練習便能進行表演的作品可先布置學生進行練習,而後讓他們在音樂課上表演。如人音版教材第十六節《藝術歌曲舒伯特》一課,在上完這節課後我給學生安排了作品《魔王》中的一段戲劇表演作為段考作業,讓學生自由編排,可以是搞笑版、原版、海南版、東北版等等,這一安排收獲很大,有很多同學自己動手做道具、有的表演催人淚下、有的表演笑翻了肚皮。於是音樂聲、掌聲匯成一片,課堂效果很好。又如人音版教材第十三節《拉丁美洲音樂》一課,我讓學生創編一段拉丁舞作為導入,這樣學生表演的舞蹈一下子就吸引全班同學的興趣,他們很自然就被拉丁舞自由奔放的節奏和獨特的個性所征服。再如人音版教材第十七節《鋼琴音樂奇葩》一課,我事先安排鋼琴演奏水平較高的同學去練習肖邦的《降e大調夜曲》,在介紹肖邦的創作背景和作品賞析後,讓學生登台演奏這首作品,其餘同學欣賞演奏並隨著音樂律動同時感受作品表達的音樂情緒。這樣做,可使有藝術特長或喜歡表演的同學有用武之地,激發這部分同學繼續學習藝術的熱情。教師應善於體會蘊藏在學生內心的同外部世界交流的渴望,善於發掘學生主動性發展潛質,給學生創造一些展示的機會,讓個性和特長得到充分發展。同時,由本班的同學來演繹音樂作品,比欣賞錄音、錄像更讓學生覺得親切,更能引起他們欣賞的興趣。
以上的案例說明,無論是作為一種課程形態,還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探究在新課程中都有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價值。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從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人格魅力與教學魅力、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形式的改變這三個反面結合實踐教學中的課例進行闡述,激發了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讓學生喜愛與期待上音樂課,有效地將新課程的理念應用在高中音樂課程中。
《音樂課程標准解讀》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4年《音樂課程標准研修》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