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的作用
Ⅰ PLC課程設計的設計目的
本課程設計是抄PLC課程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發展,是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之間的銜接。課程設計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某一生產設備的電氣控制裝置的設計實踐,了解一般電氣控制系統設計過程、設計要求、應完成的工作內容和具體設計方法。通過設計也有助於復習、鞏固以往所學的知識,達到靈活應用的目的。設計必須滿足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的要求,因此,設計之前必須了解設備的用途、結構、操作要求和工藝過程,在此過程中培養從事設計工作的整體觀念。
課程設計應強調能力培養為主,在獨立完成設計任務的同時,還要注意其他幾方面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如獨立工作能力與創造力;綜合運用專業及基礎知識的能力,解決實際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查閱圖書資料、產品手冊和各種工具書的能力;工程繪圖的能力;書寫技術報告和編制技術資料的能力。在專業知識與研究方法方面為日後的畢業設計乃至畢業後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Ⅱ 課程設計的目的及意義我想寫進前言,,,跪求!!!!
課程設計的目的和意義是很明確的,就是通過一個課題或項目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融入實踐,即可以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同時還可以在實踐中認識不足。
Ⅲ 關於畢業設計和課程設計的關系和作用
課程設計,顧名思義,是對一門課程的知識技能應用,比如你修了單片機,臨結課的時候回要做單片機的課程設計,答可以理解為對一門課的總結。
畢業設計是對你大學四年所學知識和技能的考核,一個好的畢業設計,可能由很多門課程的知識來構成。
課程設計相當於期末考,畢業設計相當於結業考。
Ⅳ 課程設計的目的和意義
以下是我做課程來設計時寫的,希望能源夠幫你
目的:
根據課堂講授內容,學生做相應的自主練習,消化課堂所講解的內容;通過調試典型例題或習題積累調試C程序的經驗;通過完成輔導教材中的編程題,逐漸培養學生的編程能力、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C語言課程設計過程總結:
回顧起此次課程設計,至今我仍感慨頗多,從理論到實踐,在整整半個月的日子裡,我學到很多很多的東西,不僅鞏固了以前所學過的知識,而且學到了很多在書本上所沒有學到過的內容。通過這次課程設計使我懂得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起來,從理論中得出結論,才是真正的知識,才能提高自己的實際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設計的過程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同時在設計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對以前所學過的知識理解得不夠深刻,掌握得不夠牢固,通過這次課程設計,把以前所學過的知識重新溫故,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Ⅳ 從教師角度試述課程設計的意義
針對課程中應知應會的知識點進行一個過程完整的結合實際應用的實踐訓練。使書本知識變為學生的實踐本領。
Ⅵ 開發自己的課程有什麼好處
課程設計的基礎和核心,圍繞課程目標的確定及其實現、評價而進行課程設內計的模式。容目標模式是20世紀初開始的課程開發科學化運動的產物。因此,目標模式被看做課程發、課程設計的傳統、經典模式,其主代表是被尊為「現代課程理論之父」的拉爾夫?泰勒(R.Tyler)所創立的「泰勒模式」。
Ⅶ 課程設計的背景及目的
課程設計主要是考察隊所學知識的一種檢驗。但具體的說就是你以後的職業方向。 很多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沒有,那麼課程設計也只是考試應付。沒有意義。
課程設計的背景是學校為了給教育部的要求給的一種答復。說自己培養的學生怎麼怎麼好。
我們最主要的還是社會應用。不是在學校的學校。
Ⅷ 求網站課程設計的目的和意義
程設計的意義:
1、有利於基礎知識的理解
通過《初中信息技術》必修部分的學習,學生掌握了一些信息時代生存與發展必需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了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基本態度與基本能力。但是,學生對於程序、病毒的內涵,程序與文檔、數據的區別,計算機運行的機理等知識內容的理解比較膚淺。學生如果接觸了程度設計,就能真正理解,從而進一步打破計算機的神秘感。
2、有利於邏輯思維的鍛煉
在許多常規學科的日常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現象,不少學生的思維常常處於混亂的狀態。寫起作文來前言不搭後語,解起數學題來步驟混亂,這些都是缺乏思維訓練的結果。程序設計是公認的、最能直接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科之一。即使一個簡單的程序,從任務分析、確定演算法、界面布局、編寫代碼到調試運行,整個過程學生都需要有條理地構思,這中間有猜測設想、判斷推理的抽象思維訓練,也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預測目標等能力的培養。
3、有利於與其他學科的整合
在程序設計中,我們可以解決其它學科有關問題,也利用其它課程的有關知識來解決信息技術中比較抽象很難理解的知識。在信息技術課中整合其它學科的知識,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例如,在編寫「一元二次方程求解」程序時,就復習了數學的相關知識。而在講解邏輯運算的知識時,我們又可以利用物理中的電路知識進行講解,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有利於治學態度的培養。
程序設計中,語句的語法和常量變數的定義都有嚴格的要求,有時輸了一個中文標點、打錯了一個字母,編譯就不通過,程序無法正常運行。因此,程序設計初學階段,學生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可能要通過幾次乃至十多次的反復修改、調試,才能成功,但這種現象會隨著學習的深入而慢慢改觀。這當中就有一個嚴謹治學、一絲不苟的科學精神的培養,又有一個不怕失敗、百折不撓品格的鍛煉
Ⅸ 什麼是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curriculum design) 不同的定義反映了不同的課程研究取向。不同的關於課程設計的定義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技術取向的,如普拉特(Pratt)認為:課程設計是課程工作者從事的一切活動,這包含他對達成課程目標所需的因素、技術和程序,進行構想、計劃、選擇的慎思過程(黃政傑,1991,85頁);另一類則為理性主義取向,如有學者認為課程設計是指教育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對課程的研究並擬訂出課程學習方案,為決策部門服務,擬訂教育教學的目的任務,確定選材范圍和教學科目,編寫教材等都屬於課程設計活動(白月橋,1996,227頁)。 新近的對課程設計的研究成果則試圖綜合這兩種觀點。如《簡明國際教育網路全書 課程》中對課程設計的定義為「課程設計是指擬訂一門課程的組織形式和組織結構。」並指出「它決定於兩種不同層次的課程編制的決策。廣義的層次包括基本的價值選擇,具體的層次包括技術上的安排和課程要素的實施。」 其中,所謂廣義的層次大致相當於理性主義的課程設計取向定義,而具體的層次則相當於技術取向的課程設計定義。但也有學者認為除了這兩個層次的課程設計外,還存在一個更微觀的課程設計層次,並且不同層次的課程設計要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
編輯本段以科目為中心的課程設計
這種課程設計的共同點在於都把內容用作課程的橫向、縱向結構的基礎,而其他課程成分(目的、目標、學習活動等)對課程的組織所起的作用不大。在這種課程設計的類別中,三個具體設計的例證是科目設計、學科設計、大范圍設計。 一. 科目設計 科目設計強調把課程組織成為許許多多的科目,每一個科目有意識地闡述專門的、同質的知識體系。科目可以是研究方面的分工,如物理、化學、歷史、文學、哲學等。此外,還包含目前一些實踐性領域,如家政、打字、汽車機械等。 贊成科目設計的人認為,它是使學生熟知文化遺產要素的最系統、最有效的組織形式,通過學習有組織的題材體系,學生就能有效而經濟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當然,這一論點的基本假定是:科目的內在「邏輯」符合學生學習科目時的心理過程;為了在將來的生活情境中能夠使用,這樣的組織使題材儲存和檢索變得簡便易行。 當然,這一設計也受到了一些批評。有人認為,這一設計的性質傾向於割裂知識,從而割裂了學生的理解力,脫離現實世界所關心的以及發生的時間,沒有恰當考慮學生的需要、興趣和經驗,對學和用是無效的課程安排等等。 二. 學科設計 學科設計出現與二戰之後。跟科目課程一樣,學科設計以內容的內在組織形式為依據。然而,兩者間卻有著重要的區別。科目設計對於用來確立科目究竟是什麼的原則完全不明顯,諸如數學、家政、駕駛培訓等多種領域都可以接納為「科目」,而學科設計則把知識體系確立為學科。 學科設計的倡導者把完全熟悉知識學科視為教育的基礎,但他們強調理解學科的要素,而不是像科目設計那樣,強調的是佔有材料和信息,鼓勵學生明確學科的基本邏輯或結構,即學科的關鍵概念、觀點和原理的種種關系,理解學科獨特的探究方式。此外,科目設計的講解過程和記憶特徵,在學科設計中為學習的「發現法」所取代,允許學生以自己的學習步調來發現結論。 贊成學科設計的基本論點實質上是科目設計的論點,即它是傳遞文化遺產最系統、最有效的組織形式,是保存人類知識整體性唯一的組織形式。此外,它以合理的方式給學生提供題材,不是一套要記憶並且在需要時回憶的事實和原理,而是來源於學生自己的活動和思維的概念、關系和理智過程。 這種設計同樣也受到了不少批判。如,它給學生呈現的是破碎的課程,而沒有提供使知識一體化的手段;它沒有論述學校教育同生活的關系,沒有充分考慮學生興趣和經驗等。雖然它在許多方面改進了科目設計中人為化的線性邏輯,但它卻堅持學科結構是組織原則,沒有考慮心理學研究已經表明了存在著的各種學習方式。 三. 大范圍設計 它是學科中心設計的變體,最早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大范圍設計強調把兩門以上有關的科目合並成單一的大范圍教程以克服科目課程的破碎形式與固定框架的弊端。例如,在小學階段,讀、寫、拼、講、作文合並為語言藝術,而中學階段,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質合並為普通科學。大范圍設計也有其缺陷,由於它為學生提供的只是各門科目中分散的信息,因而缺乏深度,並且培植的是膚淺性;在某種程度上它也是破碎的,生性就脫離現實設u,無力培養學生的經驗和興趣,無法恰當地說明學習者的心理結構;大范圍設計傾向於強調的目標是內容覆蓋以及信息獲得,很少提供機會來實現認知或情感方面的過程目標,盡管它在這些方面要比科目課程做得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