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2017學校校本課程規劃方案

2017學校校本課程規劃方案

發布時間: 2021-02-08 16:50:48

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包含哪些內容

課程是指學來校學生所應學習的自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課程是對教育的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方式的規劃和設計,是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等諸多方面實施過程的總和。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

❷ 什麼是《課程綱要》

《課程綱要》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所交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

教師層面上的具體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從概念上講,《課程綱要》是指以綱要的的形式呈現出某門課程的各種課程元素的文本。

具體地講,是指教師依據學校《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和相關課程的性質而寫撰寫的、包含一門校本課程生成所需的各種相關要素的計劃文本,它至少需要回答四個基本問題:即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

《課程綱要》是課程審議、實施和管理的重要依據,也是學校課程委員會及外部督導與評估部門評估該門課程質量的重要依據。

(2)2017學校校本課程規劃方案擴展閱讀:

《課程綱要》在撰寫上雖有一定的要求,但沒有固定的模式,可詳可略,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生成需要,充分發揮自已的創造力去撰寫。一般情況下,包括下述兩部分內容:

一般性項目:包括課程名稱、課程類型、教學材料、授課課時和主講教師、授課對象等內容。

具體內容:

(1)課程目標的陳述:必須全面、恰當、清晰地闡述課程涉及三個維度上的目標與學習水平。

(2)課程內容或活動安排:選擇什麼樣的內容以及怎樣組織這些內容,或安排什麼樣的活動,要求突出重點,按從易到難或恰當的先後順序排列,並處理好它們之間的均衡與銜接關系。

(3)課程實施:包括教學方法、組織形式、課時安排、設備、班級規模等。

(4)課程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涉及評定方式(定性、定量)、成績來源(過程、結果)、記分方式和學分給定等。

❸ 怎樣結合校本教材融入到課堂教材中

開發校本課程不是編寫校本教材

為什麼許多人一提到校本課程就會想到校本教材?為什麼將「教師開發課程」理解為「教師編寫教材」?其根源就在於把課程理解為教材。

校本課程的產品指的是《課程綱要》而不是教材

教材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教師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圍繞教材展開,以致於產生了沒有教材就沒有課程的錯覺。其實,在我國,「中小學教材是指中小學用於課堂教學的教科書(含電子音像教材、圖冊),及必要的教學輔助資料」;「中小學教材是指列入教育部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頒布的《中小學教學用書目錄》的學生用書」。教材是一種特殊的產品,它的編寫、出版、發行、選用都必須符合一定的規定,遵守相關的法規。因此,盡管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沒有對校本課程的產品作出編、審、用的專門規定,但考慮到學生用書的特殊性,建議不要將校本課程的產品稱為校本教材。同時,考慮到校本課程的價值與定位,建議教育行政部門、督導評估部門以及學校不要關注校本課程的教材開發,而應關注學校層面的《校本課程規劃方案》以及由教師開發的《課程綱要》。

什麼是《課程綱要》?它有何意義?

《課程綱要》是指以綱要的形式呈現出某門課程的各種課程元素的文本。廣義來說,大到國家課程方案,小到教師編寫的教案或活動計劃,都是《課程綱要》。狹義來講,《課程綱要》是指包含各種課程元素的某門課程的大綱或計劃書。這里主要取其狹義,是指教師依據《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和相關課程的性質而編寫的、包含各種課程元素的一門校本課程的文本,它至少需要回答四個基本問題,即課程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

《課程綱要》對於課程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它是一份課程計劃,體現了課程的計劃性,體現了校本課程整體規劃與具體各門課程的一致性,避免校本課程開發的隨意性;其次它是一份完整的課程文本,有利於教師從整體上審視一門課程,像專家一樣思考,從一門課程的目標確定、內容選擇與組織到實施與評價等,完整地建設一門課程,從而避免了教教材的習慣做法;再其次它是一種認知地圖,有助於學生在學習前就明確該門課程的目標和主要內容及教學安排,便於學生主動規劃自己的學習;最後它是一種交流工具,有助於課程開發小組間、教師與學生間在課程設計與實施過程中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它是課程審議與管理的重要對象與工具,是學校課程委員會及外部督導與評估部門評估該門校本課程質量的重要依據。

那麼,為什麼說教師經常寫的教學進度表不是《課程綱要》呢?因為,與《課程綱要》相比,教學進度表只有進度,沒有教學;只有課文,沒有課程;只有教師,沒有學生。因此,編寫《課程綱要》不論對校本課程,還是對國家課程,都是值得提倡的做法,特別是開發基於課程標准的《課程綱要》。

教師如何撰寫《課程綱要》?

關於《課程綱要》文本的撰寫,我們無意提供一個統一的格式,但是,為了便於交流,提供必須回答的幾個問題還是必要的。

一門課程必須回答下列四個問題:依據什麼確定目標以及目標是什麼?需要什麼樣的內容?如何呈現或實施上述內容?怎麼知道上述目標是否得以實現?上述四個問題是所有課程開發都不能迴避的。當然,如有必要,還可以回答「情景的課程需求是什麼」、「需要什麼樣的課程政策以保障該門課程的實施」等問題。因此,《課程綱要》的撰寫就是圍繞回答上述問題而展開的。如「生命的記憶——植物標本製作」(節選)(見下表)就是《課程綱要》的一種形式。

http://www.xbjy.net/yanj/46395.html

❹ 如何建立建全校本課程的評價體系

專欄·校本課程(八)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崔允漷 秦冬梅 校本課程沒有國家標准,許多校本課程不屬於知識類,應如何評價?沒有合適的評價方案,校本課程的質量與發展如何保障?這些問題讓學校、教師很犯愁。課程評價的模式有很多,但如果按評價對象來劃分,課程評價不外乎三方面:方案評價、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因此,我們就這三個方面與大家一起探討校本課程的評價。 課程方案評價,要整合外部審議和內部自我評價 課程方案是一種課程規劃和設計文本。就校本課程而言,它包括學校研製的《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和教師撰寫的《課程綱要》。前者由地方課程委員會審議,後者由學校課程委員會審議。雖然校本課程審議制度在某種程度上保障了課程方案的質量,但由於校本課程是基於本校教育哲學、學生需要以及可利用的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單靠外部評價難免有所缺失,而內部評估者比外部評估者更熟悉評價對象的背景,也更容易收集到評價所需信息並對問題進行診斷與解決,因此由學校、教師自身對課程方案開展的內部自我評價更具有發展性評價的功能。《校本課程規劃方案》重在考察校本課程開發總目標與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學校教育哲學的適切度;總目標與學生興趣、發展需求的一致性程度;總目標與學校可獲取的課程資源的協調程度;課程結構和門類設置的合理性,等等。《課程綱要》的評價主要涉及教師是否具備開設這門課的意願、知識和能力;課程目標與總目標是否一致;是否符合學生的興趣和需求;課程目標闡述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層次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是否選擇了合適的課程內容;課程內容的組織是否合理;課程的實施策略是否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評價方法是否合理可行,等等。如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設計了一份《課程綱要》的審議與自評參照表(見表1),可以供大家參考。 實施過程評價,教師與學生是當然的評價主體 如果說方案評價是一種靜態的原型評價,那麼實施過程評價就是一種跟蹤式的動態評價,其目的是為了發現在實施方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為校本課程的後續開發提供信息與建議。它評估的是課程的實際使用效果,而教師和學生是最直接的參與者、感受者,是當然的評價主體。教師對課程實施的評價主要集中於以下幾個問題:課程是否達到預期目標;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哪些優點或缺點,是否需要修改和完善課程設計;課程的實際使用是否對學生具有吸引力;課程是否可後續發展,等等。教師的評價可以通過反思進行自我評價,也可以由學校課程委員會等部門設計相關問卷或其他評價工具組織教師參與評價,由教師提供必要的評價信息。學生的評價則可包含:是否喜歡該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有哪些收獲,課程實施的哪些環節需要改進,等等。評價方法可以是由學生針對上述問題開展自評,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訪談、座談或問卷調查等。要注意的是,設計學生評價工具時用語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度,如調查課程實施中哪些環節需要改進時,轉化到問卷上可表述為你認為這門課怎樣上更好?實施過程的評價要體現其過程性、動態性,要注意收集過程中的評價信息。 學業成就評價,要突出過程評價與差異評價 關於校本課程的結果評價,主要指學生通過校本課程學習後的學業成就評價。涉及的問題主要有:是在學生之間進行橫向比較,還是就學生的個人發展狀況進行縱向對比?是形成性評價還是總結性評價?怎樣的評價方式和手段是合適的?評價結果以怎樣的形式呈現,是分數、等級,還是描述性評語?等等。那麼,怎樣的學生學業評價才是合適的呢?顯然,能讓學生發掘自己的潛能和優勢,獲得成功的體驗,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是我們所追求的。因此,筆者提議學生學業評價要注重過程評價與差異評價。校本課程是針對學生發展需求而開設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採取注重過程的形成性評價更有利於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幫助學生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激勵學生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發展水平。另外,基於校本課程的初衷是考慮到學生的能力和發展需求的差異性,評價時也應考慮到這種差異性。在學生修習課程之初,教師可採取前測,對參與課程學習的學生進行知識水平和能力評估,再根據學生的不同發展水平和特點,設計不同維度和層次的評價標准。在後續各個階段的學生學業評價中,評價的重點應放在個體差異性上。在評價的方法上,教師可根據評價目的、評價內容的性質採取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對於可測量的學習結果,可以採取考試、測驗的方式;對於難以測量的學習結果,可通過作品展示、現場表演、實物製作、項目設計、對話交流、檔案袋記錄等多種方式來評價。評價的差異性應考慮到學生個人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不同,盡可能做到使每位學生獲取符合自己能力的進步和成就感,能真正體現校本課程的價值。 總而言之,校本課程每一階段的評價都有特定的信息需求,也都有採取多種評價方法的可能性。無論採取哪一種方法,都要事先明晰評價者的信息需求,明確評價目的,才能獲取真正需要的信息來改進校本課程,促進其健康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校本課程的評價要求評價者具備一定水平的評價素養,而評價素養的養成是一項工程,需要一個過程。因此,我們不能不切實際地要求教師有多高的校本課程評價能力,重要的是讓教師在實踐中提高,並給予持續的專業引領。

❺ 如何建立建全校本課程的評價體系求答案

課程方案評價,要整合外部審議和內部自我評價課程方案是一種課程規劃和設計文本。就校本課程而言,它包括學校研製的《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和教師撰寫的《課程綱要》。前者由地方課程委員會審議,後者由學校課程委員會審議。雖然校本課程審議制度在某種程度上保障了課程方案的質量,但由於校本課程是基於本校教育哲學、學生需要以及可利用的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單靠外部評價難免有所缺失,而內部評估者比外部評估者更熟悉評價對象的背景,也更容易收集到評價所需信息並對問題進行診斷與解決,因此由學校、教師自身對課程方案開展的內部自我評價更具有發展性評價的功能。《校本課程規劃方案》重在考察校本課程開發總目標與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學校教育哲學的適切度;總目標與學生興趣、發展需求的一致性程度;總目標與學校可獲取的課程資源的協調程度;課程結構和門類設置的合理性,等等。《課程綱要》的評價主要涉及教師是否具備開設這門課的意願、知識和能力;課程目標與總目標是否一致;是否符合學生的興趣和需求;課程目標闡述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層次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是否選擇了合適的課程內容;課程內容的組織是否合理;課程的實施策略是否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評價方法是否合理可行,等等。如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設計了一份《課程綱要》的審議與自評參照表(見表1),可以供大家參考。
實施過程評價,教師與學生是當然的評價主體如果說方案評價是一種靜態的原型評價,那麼實施過程評價就是一種跟蹤式的動態評價,其目的是為了發現在實施方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為校本課程的後續開發提供信息與建議。它評估的是課程的實際使用效果,而教師和學生是最直接的參與者、感受者,是當然的評價主體。教師對課程實施的評價主要集中於以下幾個問題:課程是否達到預期目標;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哪些優點或缺點,是否需要修改和完善課程設計;課程的實際使用是否對學生具有吸引力;課程是否可後續發展,等等。教師的評價可以通過反思進行自我評價,也可以由學校課程委員會等部門設計相關問卷或其他評價工具組織教師參與評價,由教師提供必要的評價信息。學生的評價則可包含:是否喜歡該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有哪些收獲,課程實施的哪些環節需要改進,等等。評價方法可以是由學生針對上述問題開展自評,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訪談、座談或問卷調查等。要注意的是,設計學生評價工具時用語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度,如調查課程實施中哪些環節需要改進時,轉化到問卷上可表述為你認為這門課怎樣上更好?實施過程的評價要體現其過程性、動態性,要注意收集過程中的評價信息。
學業成就評價,要突出過程評價與差異評價關於校本課程的結果評價,主要指學生通過校本課程學習後的學業成就評價。涉及的問題主要有:是在學生之間進行橫向比較,還是就學生的個人發展狀況進行縱向對比?是形成性評價還是總結性評價?怎樣的評價方式和手段是合適的?評價結果以怎樣的形式呈現,是分數、等級,還是描述性評語?等等。那麼,怎樣的學生學業評價才是合適的呢?顯然,能讓學生發掘自己的潛能和優勢,獲得成功的體驗,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是我們所追求的。因此,筆者提議學生學業評價要注重過程評價與差異評價。校本課程是針對學生發展需求而開設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採取注重過程的形成性評價更有利於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幫助學生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激勵學生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發展水平。另外,基於校本課程的初衷是考慮到學生的能力和發展需求的差異性,評價時也應考慮到這種差異性。在學生修習課程之初,教師可採取前測,對參與課程學習的學生進行知識水平和能力評估,再根據學生的不同發展水平和特點,設計不同維度和層次的評價標准。在後續各個階段的學生學業評價中,評價的重點應放在個體差異性上。在評價的方法上,教師可根據評價目的、評價內容的性質採取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對於可測量的學習結果,可以採取考試、測驗的方式;對於難以測量的學習結果,可通過作品展示、現場表演、實物製作、項目設計、對話交流、檔案袋記錄等多種方式來評價。評價的差異性應考慮到學生個人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不同,盡可能做到使每位學生獲取符合自己能力的進步和成就感,能真正體現校本課程的價值。
總而言之,校本課程每一階段的評價都有特定的信息需求,也都有採取多種評價方法的可能性。無論採取哪一種方法,都要事先明晰評價者的信息需求,明確評價目的,才能獲取真正需要的信息來改進校本課程,促進其健康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校本課程的評價要求評價者具備一定水平的評價素養,而評價素養的養成是一項工程,需要一個過程。因此,我們不能不切實際地要求教師有多高的校本課程評價能力,重要的是讓教師在實踐中提高,並給予持續的專業引領。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