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教學示範課程2013年
⑴ 胡浩的科研及教研項目
1. 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猶太教改革研究」,主持人。2.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近現代猶太社會轉型研究——以德國為中心的考察」,主持人。3. 中國博士後基金第53批面上一等資助項目「猶太教世俗化研究」,主持人。4. 2013年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猶太-中東史團隊,骨幹成員。5. 200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猶太以色列史專題研究」,主要參與人。6.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開封猶太社團史研究」,子課題主持人。7. 2010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猶太啟蒙思想研究」,主要參與人。8. 2010年河南省教育廳項目「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猶太教改革研究」,主持人。9. 2011年河南大學校內基金重點項目「猶太教改革運動研究」,主持人。10. 2009年河南大學校內基金項目「近現代猶太教改革運動研究」,主持人。11. 2012年河南大學世界史博士後流動站研究項目「猶太教在以色列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主持人12. 2011年河南省教學改革項目「一級學科背景下河南省世界史教學改革研究」,主要參與人。13. 2011年河南省世界歷史優秀教學團隊成員,第5名。14. 2011年河南省「世界歷史文獻選讀」雙語教學示範課程成員,第5名。
⑵ 潘愛華的中南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
潘愛華,男,1969年5月生。醫學博士、博士後,人體解剖學與神經生物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中南大學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學與神經生物學系書記,中南大學醫學形態學實驗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解剖學會、中國神經科學會會員、國際眼科與視覺科學學會會員,湖南省解剖學會常務理事。2004年被確定湖南省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為首批國家級教學團隊-形態學教學團隊骨幹成員。是國家首批精品課程(2003年)與首批雙語教學示範課程(系統解剖學,2007)建設負責人之一,教育部「985」II期「馬王堆研究」平台建設負責人之一,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負責人之一。主持省部級教學研究課題8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30篇;主編、副主編教材及教學參考書本14本(部),參編包括國家規劃教材《系統解剖學》、《局部解剖學》等教材及參考書22本,獲省部級教學成果獎7項,2003年獲中南大學第二屆「十佳課件」。主要研究重點為離子通道的結構與功能在感覺與疼痛的作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研究基金課題4項,發表科研論文48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32篇,SCI收錄8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8項。培養在讀碩士生5人(畢業5人),協助指導博士生2人。
⑶ 李玲的研究項目
2012-2014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科學研究規劃重大公關項目主持人
項目名稱:城鄉一體化教育體制的社會支持系統研究;項目批准號:2012ZGXM03
2011- 重慶市雙語教學示範課程主持人
項目名稱:教育質性研究:理論與方法
2010-2013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度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首席專家
項目名稱:構建城鄉一體化的教育體制機制研究;項目批准號:10JZD0041
2010- 國家級雙語示範課程主持人
項目名稱:比較教育理論與方法
2009-2012 教育部2009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 主持人
項目名稱:全球教師專業發展與我國教師素質標准研究;項目批准號:09XJA880012
2009-2012 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9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主持人
項目名稱:國際視野下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師資專業化研究;項目批准號:GJA094002
2009-2011 西南大學教師教育創新平台(「985」平台)建設資助項目主持人
項目名稱:國際視野下的我國教師專業發展問題研究
2009-2011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主持人
項目名稱:全球「城市化」視閾下重慶市中小學教師統籌發展研究;
項目批准號:2009JY06
2008-2012西南大學引進人才科研啟動金主持人
項目名稱:免費師范生教育實施過程中的問題研究
2003-2008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博士基金項目主持人
項目名稱: Stories in Context: Construc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China and Canada;項目批准號:992098591
2006-2007 DKG World Fellowship
項目名稱: Women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theYangtze' Three
Gorges;
項目資助單位: DKG國際婦女聯合會(Sponsored by DKG Women's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2003-2007 加拿大人文和社會科學研究基金主研和研究助理
項目名稱:Ethos of Encounters: Students' experiencesofmedia narrative and
theempirical powerof the imagination;
項目資助單位:加拿大人文和社會科學研究(SSHRC);項目批准號:410-2003-567
2001-2006 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主研
項目名稱:基礎教育階段雙語教育的研究與實驗;項目批准號:DHB010661
2002-2003教育部留學基金主持人
項目名稱:雙語教育國際比較研究;項目批准號:21837147
⑷ 人民大學的英語
Renmin University。
中國人民大學(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簡稱「人大」,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教育部與北京市共建,位列國家首批「雙一流」(A類)、「211工程」、「985工程」,入選「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人民大學在以前的稱呼就是"China People's University",簡稱CPU,後來改成了"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即現在的RUC。究其原因,是因為People和「人民」在內涵上並不完全對應,在翻譯過去的時候別人也不太能夠理解,因為外語裡面並沒有「人民」這個意識形態濃重的詞,因此為了避免誤讀,後來改成了Renmin university。
(4)雙語教學示範課程2013年擴展閱讀:
人民大學截至2016年12月,學校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5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
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8個,國家級精品課程29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7門;北京市「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北京市特色專業12個,北京市精品課程41個。
人民大學據2017年5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共有本科課程2993門,其中全校共同課74門,學科 基礎課605門,專業必修課763門,專業選修課964門,全校通選課571門。
在全校通選課程中,包含通識教育大講堂課程9門,原典選讀類課程14門,暑期學校課程136門,人文藝術類課程235門,法政類課程53門,經濟類課程54門,管理類課程51門,理工類課程19門。
人民大學校訓實事求是。
釋義:「實事求是」一詞出於《漢書河間獻王劉德》,文中說劉德「修古好學,實事求是」。後來唐代學者顏師古將「實事求是」一詞解釋為「務得事務,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為一種值得提倡的務實求真的學風。
毛澤東曾在《改造該們的學習》中作過這樣的論述:「『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大家去研究。」
⑸ 馬穎的項目
1. 教育部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項目「發展經濟學與中國經濟發展」(1萬)(1993年);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論發展經濟學的再復興」(5萬)(1995-1998年);3. 武漢大學青年基金「發展經濟學理論與中國經濟發展」(1萬)(1994年);4. 武漢大學教務部項目「武漢大學商學院《西方經濟學》雙語制教學研究項目」(1萬)5. 武漢大學教務部項目「《西方經濟學》精品課程項目」(3萬)6.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課題「發展經濟學前沿理論研究」(20萬)(2005-2010年)7.參與譚崇台教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課題「發達國家發展初期與當今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比較研究」(1萬)8.主持湖北省第一次經濟普查重點研究項目「發揮比較優勢,提升湖北工業市場競爭力」(1萬)9.「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子課題「經濟全球化的新發展與中國經濟發展新模式」(2萬)10.所主持的《西方經濟學》「國家級精品課程」獲批教育部精品課程項目建設經費(20萬)(2008年);11.所主持的《西方經濟學》「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獲批教育部雙語教學示範課程項目建設經費(10萬)(2008年)。12.作為中方主持人主持與德國Oldenburg大學合作編寫英文版碩士研究生教材《Economic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供該校就讀中國經濟專業方向的碩士生、MBA班學員使用)(1.24萬歐元)(2007-2010年)。13. 「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子課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1.45萬)(2011年4月-)
⑹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有與德國的交換生項目嗎機會多不多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有與德國的交換生項目,但成績一般要在前五名才行。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其前身為德國醫師寶隆博士於1907年創建的上海德文醫學堂。1927年改名為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1950年由上海遷至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並,定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1955年更名為武漢醫學院,1985年改名為同濟醫科大學。2000年5月,根據國家教育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按照教育部文件精神,與華中理工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科技部幹部管理學院合並,組建成華中科技大學。2000年6月16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成立並掛牌,是現在全國六大醫學院之一。
醫學院是國家首批批準的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現有博士點63個、碩士點71個,博士後流動站7個。現有9個國家級重點學科、5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56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5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15門國家級精品課程,以及一批國家級特色專業、雙語教學示範課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是「中德醫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有一批國家級教學名師、教學團隊和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團隊、在2013年第三輪國家重點學科評估中,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一;臨床醫學、葯理學、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神經科學與行為科學等4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
⑺ 2020年雙語類本科二批大學有那些
1、內蒙古農業大學
內蒙古農業大學是原國家林業局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是國家西部大開發「一省一校」重點支持建設大學、第一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
學校有水資源保護與利用教學團隊、家畜遺傳繁育系列課程教學團隊、草業科學創新教學團隊、數理化基礎課蒙漢雙語授課教學團隊等23個自治區級教學團隊。
2、四川民族學院
四川民族學院是一所省屬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位於情歌的故鄉——四川省康定市。學校入選四川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四川省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是中央布局在康巴藏區的唯一一所民族本科院校,是省級「園林式校園」。
截至2020年4月,學校著力四川藏學研究,傾心康巴文化傳承。建校以來,已為社會培養本專科畢業生40000餘人,藏漢雙語人才5000餘人,其中近20000人紮根在民族地區基層,傳授現代文明、維護祖國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多數已成為業務骨幹。
3、天津中醫葯大學
天津中醫葯大學是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教育部、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天津市三方共建高校;是教育部高等學校中醫學、醫學人文素質教指委主任委員單位,世界中醫葯學會聯合會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世界一流中醫葯大學建設聯盟成員單位;
學校還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中國-東盟教育培訓中心、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醫葯國際合作基地」和「首批中醫葯國際合作專項建設單位」。
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6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門、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級專業總和改革試點項目1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6門,教育部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1個。
4、內蒙古師范大學
內蒙古師范大學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綜合性師范大學,為自治區重點大學,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卓越教師培養計劃、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是自治區培養基礎教育、民族教育師資和蒙漢兼通少數民族復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學校擁有經濟學專業主幹課蒙漢雙語教學團隊、物理化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現代蒙古語教學團隊、計算機公共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地理科學專業教師教育教學團隊等區級教學團隊。
5、內蒙古民族大學
內蒙古民族大學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建設高校、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二期)支持高校,入選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系歐亞-太平洋大學聯盟成員。
學校擁有教育學(蒙漢雙語)教學團隊、蒙醫基礎理論教學團隊、蒙古文學教學團隊、病理學教學團隊、分析化學教學團隊等多個內蒙古自治區教學團隊。
⑻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有沒有和德國的交換生項目
上一位回答者提到的是「中德醫學實驗班」,六年制,德語教學,畢業時有少數會公派版到德國讀權研,其他的畢業生要去德國留學需要自己申請。八年制臨床醫學第五年暑假有到德國著名的海德堡大學醫學院交換學習的機會。 其他交換項目雖然有,但大多是名義上的,真正受益者寥寥。
⑼ 劉惠好的講授課程
國際金融(本科生課程,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負責人)
金融專題(本科生課程)
銀行管理(研究生課程)
國際金融管理(研究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