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初中課程標准2011解讀

初中課程標准2011解讀

發布時間: 2021-02-09 17:37:46

⑴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2011版的基本理念是什麼課程總目標是什麼

l在結構上由原來的6條改為5條,將原《標准》第2條關於對數學的認識整合到理回念之前的文字之中答,新增了對課程內容的認識,此外,將「數學教學」與「數學學習」合並為數學「教學活動」。l原課標: 數學課程—數學—數學學習—數學教學—評價—信息技術l修改後:數學課程—課程內容(新增)—教學活動(合並)—學習評價—信息技術。
總體目標: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1、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2、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⑵ 找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解讀,還有嗎現在

1.這一次的修訂,關於「課程性質」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強調課程的目標和內容須聚焦於「語言文字運用」,突出「實踐性」「綜合性」特點。語文課程的內容十分豐富,語文教學可以因教師風格的差異而異彩紛呈,但是教學目標和內容都必須圍繞一個核心,教學的種種舉措和行為也都應該指向這個核心。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一些背離語文課程核心目標的做法。有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往往會脫離課文的語言文字運用情況,討論、評析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問題。根據語文修訂版課標 「教學建議」的要求,閱讀教學可以從具體語言文字運用現象入手,通過對課文語言的品味、咀嚼,來探索文本的意蘊;也可以從整體閱讀的感悟出發,到語言文字中找出依據。總之,要緊扣語言文字的運用。
還有的教師,特別注重對文本意蘊領會的「深」和「透」,教師「講課」所考慮的重心在於如何把學生給「講懂」了,忽視對文本中語言文字的進一步掌握。其實,一味追求把課文「講深講透」,並不合適,而忽視語言文字運用的教學更是問題。使學生「理解」「聽懂」「記住」,只能是語文教學目的的一部分,中小學生學習語文,還應該多下工夫積累詞語,學會運用詞語進行表達。
有的教師對語言文字的運用也很重視,但他們立足於語言、文字等學科知識點的落實,對語言文字材料的積累感悟用力不夠。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生學習如何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實踐性課程。學習語文的第一步,應該下在對具體語言材料的積累、品味、感悟上,在對語言材料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再根據學生的需要和可能,幫助學生認識語文運用規律。語文課程是要讓學生通過語文的實踐學會「運用」,或者說學會「駕馭」語言文字這種工具。
3、關於漢字教育
關於漢字教育,是這一次修訂工作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
在這方面,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錯別字情況嚴重;書寫質量普遍偏低;有的地區小學低年級學生寫字負擔過重。這一、二兩個方面的問題,既存在於中小學生之中,也存在於成人之中。
要轉變漢字教育的理念,不能簡單地把識字寫字的學習當作閱讀、寫作的附庸。學習寫字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生規范意識、書寫技能、習慣、性格養成的過程,是體會和認識民族文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能增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審美感受力。
此次課程標准修訂,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1)從第一到第四學段始終強調「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強調書寫的規范和質量。(「實驗稿」主要在第一學段「課程目標」中提出這樣的要求,其他學段不再提出)
(2)適當降低第一、二學段識字寫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學段,識字量由「1600一1800」改為「1600左右」,寫字量由「800—1000」改為「800左右」。
(3)針對識字寫字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在「教學建議」中進一步強調「多認少寫」的教學原則,希望下工夫扭轉多年來形成的每學一字必須達到「四會」要求的教學觀念和做法。
(4)在國家語委和有關專家組的支持下,推出《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
過去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普遍是對具有不同教學難度的字,在不同教學階段,採用同樣的方法平均使勁,往往每教一字一概要求學生抄寫十遍二十遍以上。實際上,不同的字學習難度不盡相同,不同的學習階段識字寫字的難度也不相同。《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讓學生在初級階段熟練掌握300個「基本字」。選出的這些高頻字裡麵包含漢字的各種筆畫類型和基本間架結構類型,學生多花一些工夫認識、體會並且練好這些字以後,學習其他的字可以少花時間和力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寫字「教學建議」部分指出:「第一、二、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鍾,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
4、增加了閱讀非連續性文本這一新的學習內容
在第三學段提出「閱讀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在第四學段提出「閱讀由多種材料組合、較為復雜的非連續性文本,能領會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義的結論」。所謂「非連續性文本」是相對於以句子和段落組成的『連續性文本」而言的闋讀材料,多以統計圖表、圖畫等形式出現,如數據、表格、圖表、圖畫、符號、圖解文字、使用說明書、廣告、地圖、憑證單等等。它的特點是直觀、簡明、概括性強,易於比較,在現代社會里被廣泛運用,與人們生活緊密聯系。如果此類文本由多種材料組合而成,就是較為復雜的非連續性文本。在連續性文本中插入非連續性文本,可以提供更多信息和多角度的思考,使文本生動活潑,增強閱讀效果。在一些國家的母語閱讀考試內容里,常常見到多種材料組成的非連續性文本,如政府的統計數據、報刊的輿論調查、物價變化曲線圖、不同產品銷售比例圖等等。這此內容和連續性文本一起,配合各種客觀題、主觀題,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生活在信息時代,能夠順利地從非連續性文本里獲取有用信息,得出有價值的結論,是現代公民必備的閱讀能力。
縱觀修訂版課標,我認為重點可以把它濃縮為一句話,就是「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句話我們可以拆分成三句話,就是「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課程。語文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和內容。綜合性和實踐性是語文課程的兩大特點。
如果把修訂版課標濃縮為一個詞的話,那就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教師在備課、上課過程中都要牢牢抓住這一核心目標,使我們的教學走上正途。
修訂版課標到底該怎麼解讀,還需要廣大教師在認真學習新課標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去領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⑶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准解讀誰有

- -。不好意思。我也不懂這個。也是給你搜的。希望能幫到你。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語文《課程標准》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課程目標;第三部分實施建議;第四部分附錄。這個標准,是九年一貫的,把小學到初中畢業的九年分成了四個學段。

第一部分前。

前言的總論部分,首先論述了現代社會對公民的要求,這也就是語文教學所要承擔的責任。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要向著這個方向努力。

總論部分還論述了《課程標准》的制定原則。一個最根本的原則,就是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

前言部分第一節,論述了語文的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這里要強調一個問題,語文是交際工具,交際的內容就屬於文化范疇。所以說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要對學生的情感態度進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這其中,要強調文學教育,只靠語言、文字,實用文的閱讀和寫作,無法全面完成語文課程的任務。文學教育在對學生的情感態度進行熏陶感染方面,在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方面,在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作用。

再談一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爭議問題,工具性的基本內涵和19世紀末、20世紀初興起的科學主義思潮相通,這一思潮是以追求實用的唯功利主義的科學觀為基礎的,關於語文學科的性質,當年提出工具性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它的現實意義,但是片面強調工具性。

的確產生了相當程度的消極影響,於是語文界對此進行了反思,提出了人文性的口號,放眼世界范圍的教育領域,20世紀的大半個世紀里,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兩大思潮的論爭始終沒有停止過,國外兩大思潮的論爭和我國語文教育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爭議,是社會及教育發展到一定時期必然產生的現象。

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的特點,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實際上語文課程這兩個方面的特點是統一的,科學與人文的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可以成為人們的共識。

總論部分第二節,論述了課程的基本理念。共四個方面。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解釋兩個概念,一個是全面提高,一個是語文素養。

全面提高,就是《課程標准》所設計的課程目標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力爭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這一目標,獲得現代公民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另外,要全面發展,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不能偏廢。

語文素養這些年來總是談語文能力,這里提語文素養是什麼用意?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有什麼差別?

能力一詞,《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能勝任某項任務的主觀條件。有的心理學書籍定義為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的心理特。

素養一詞,《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平日的修養,《辭海》解釋為經常修習培養,也就是說,素養屬於個人修養問題。對於修養,《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指理論、知識、藝術、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辭海》的解釋為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和知識技能等方面,經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所達到的一定水平。如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修養、文學修養。

從上述工具書關於能力和素養的解釋來看

能力是指人能勝任、能完成某項工作的自身條件,重在功用性。

素養是指人通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在某一方面所達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長期以來我們已經習慣了的說法語文能力是指讀寫聽說的能力。《課程標准》所提的語文素養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內容。語文能力包含在其中。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教育有以下三點特點應該引起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注意。

1、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把語文課程和自然科學類的課程進行比較,可以看出,語文課程的內容中,具有大量的具體形象,往往帶有強烈的個人感情和主觀色彩。人們對於語文材料的理解,應該有一致的地方,否則人際交流就無法進行。但是在很多情況下,由於各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作品,特別是文學作品,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這是完全正常的,正如人們常說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因此,語文教學特別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

同時要注意,開卷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即使是有益的作品,其含金量也有差異。因此,為了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多受益,提高效率,必須重視對於語文教學內容的認真選擇。

2、語文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語文課程的目標主要指向於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也就是讀寫聽說的能力,不是要幫助學生掌握一個由若干概念、規則、原理構成的理論系統,也不是要系統地傳授有關語言、文字、文章、文學、文化的知識。當然,語文教育是有理論的支撐的,語文課程實踐性很強,不是只要求實踐操作,它會涉及到語音、文字、詞彙、語法、修辭、邏輯、文學等知識,也可能接觸到有關人生、社會、自然方方面面的知識和思想觀念。但是語文課程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不能用例子來圖解原理。

3、學生學習母語重在感性把握。

學生在語文課程中學習的是母語,不是外語。學習母語和學習外語在方法上是應該有所不同的。

學生學習外語,在起始階段,缺乏這種語言的語感基礎,學習的資源和實踐的機會比較少。因此,少不了要學習語音語法知識、文化背景知識,要對詞句結構和語言材料進行一些理性的分析和解釋,要圍繞這些知識和規則進行大量的練習。

學生在學校學習母語,在學前就已經具有了母語的語感基礎,學習母語的主要任務,是從口語轉向書面語,培養書面語的語感。而且,學習母語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都非常豐富。所以,學習母語不需要像學習外語一樣,從學習語音和語法知識入手,圍繞這些知識進行反復操練,用大量機械性的操練來強化對知識的記憶。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倡導自主學習,要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自覺性,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慾和進取精神。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群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開展合作學習,要給學生群體一個共同的任務,讓每一個學生在這任務中積極地承擔個人的責任,學生在學習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問題能協商解決,能通過溝通解決群體內的沖突,對各個人分擔的任務進行群體加工,對活動的成效共同進行評估,通過合作,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合作精神。

探究學習,是指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在探究學習中,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各種學習途徑獲得知識和能力、情感和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探究學習的主要特徵是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課程改革要改變過於強調學科本位、課程內部各部分之間割裂的狀況。語文課程要加強綜合性,溝通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溝通與生活的聯系。在語文課程中學習其他方面的知識和方法;在其他課程、其他場合中也可以學到語文,拓寬學語文、用語文的天地。

實行課程改革,要增強課程的資源意識。語文課程的資源是豐富的。各地學校教學設備方面的條件可能不一致,但是具有的課程資源可能都是豐富的,只是特點不同而已。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需要廣大教師和學生的膽識、智慧和辛勞,也需要學校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支。

語文課程改革要加強現代意識,要引進現代教育技術。新技術新方法在開始階段可能是幼稚的,但是如果沒有初級階段的幼稚,就不會有將來的成熟。

課程標准》的第二部分是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的設計思路是九年一貫,整體設計,盡可能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所以整個目標系統分為總目標和階段目標兩部分。就目標設計的結構框架說,縱向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這三個維度,但這是隱性的線索;橫向則是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這是顯性的呈現。其中綜合性學習屬於學習方式,與前四個方面的內容不在一個層面,在現階段特別需要予以重視,所以把它專門列出,加以強調。

下面我們分類學習一下各項目標的有關內容。

識字與寫字

要注意三點

1、要注意階段目標的連貫性。

初中階段的三項目標,都是在小學的基礎上一步步達成的。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在小學階段,要求學生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要求學生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具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的基礎上,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速度。而小學階段,只要求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速度。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小學階段,要求學生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階段目標的連貫性體現得非常突出。

2、要注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在識字與寫字教學領域的綜合體現。

比如,在小學12年級,就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這就是側重於情感態度的目標。認識漢語拼音、具有相應識字量、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偏旁部首等,就是知識和能力的目標。多種檢字方法的掌握,就屬於過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標。這些目標,可能是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提出來的,但是在整個義務教育階段都要堅持貫徹。

在識字與寫字教學方面,尤其要注意學生的情感態度。

學生學習識字寫字,就是為了掌握一種交際工具,有沒有情感態度的要求呢?我們認為,工具是被人所掌握的,使用工具的人就有一個情感態度的問題,而語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尤其是我們的漢字,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識字寫字方面,同樣應體現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有鑒於此《語文標准》中首先加強了在情感態度方面的要求,這首先表現在重視識字寫字的興趣和良好習慣的培養,第一學段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第二學段提出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以此為前提,強調逐步培養獨立識字的能力,到第四學段實現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

為了落實美育方面的要求,注意通過識字寫字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在第一學段提出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但僅限於朦朧的感受,在第二學段開始要求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通過書法練習,要求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體會書法的審美價。

3、要注意識寫要求分開,提出認識和學會兩種目標。

整個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要求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這樣做,目的是多認少寫,擴大閱讀量,減輕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

閱讀

實現閱讀教學的目標,關鍵是要建立現代閱讀理念。

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課程標准關於閱讀的目標,在理念上有比較大的變化。現代的閱讀觀認為,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語文課程的閱讀同樣也應該這樣理解。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這一閱讀理念,是以現代對話理論為基礎的。對話理論認為,作者與讀者的關系,就其本質而言,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閱讀行為也就意味著在人與人之間確立了一種對話和交流的關系。這種對話和交流是雙向的、互動的、互為依存條件的,閱讀成為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讀者的閱讀,尤其是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正是一種共同參與以至共同創造的過程。所以讀者絕對不是消極被動的,讀者也是文學活動的主體。

現代對話理論已經被許多國家的教育家認同,並吸收到政府制定的母語教育有關文獻之中,例如美國賓西法尼亞州閱讀能力評估咨詢委員會給閱讀所下的定義是閱讀是一個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構建意義的動態過程,構建意義的實質是讀者激活原有的知識,運用閱讀策略適應閱讀條件的能力。

英國的英語課程大綱關於閱讀的表述是應鼓勵學生做充滿熱情的、獨立的、反思的閱讀者,應指導學生具體深入地思考讀物的質量和深度,鼓勵他們運用自己的想像力對作品的情節、人物、思想、詞彙和結構作出反應,加拿大語文課程標准認為應該著重強調閱讀活動並非僅僅為了獲取信息、汲取知識,編排周詳的閱讀課程,會為學生們提供許多旨在為了愉悅、為了自我發現、自我充實的閱讀機會。

因此在制定《語文標准》閱讀目標的時候,充分顧及了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

在這種閱讀觀念的指導之下,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該注意

第一,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閱讀教學中,存在著多重對話關系,如學生與作者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教師與作者的對話,學生、教師與教材編者的對話等,這些都為學生的個體閱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但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構建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從這層意義上說,我們的語文課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讀本。

第二,要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既然每一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個性的反應,如對文本中自己特別喜愛的部分作出反映,確認自己認為特別重要的問題,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應甚至是突發奇想,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作者的意圖進行比較,為文本的內容和表達另作設計等等。在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不要刻意去追求標准答案。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學生在閱讀中,並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

第三,教師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也是閱讀中的對話者之一。一般來說,教師作為文本與學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準、人生經驗、審美水平要高於學生,他可以起到向導的作用,但絕對不能取代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過去流行一種談話法教學,是由教師預設好結論,然後千方百計引導學生猜測,這其實仍是一方強行灌輸、一方消極接受的方式,與閱讀作為一種對話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此外,課堂閱讀教學在一個集體中實施,與完全個人化的閱讀畢竟不同,這里還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因此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也十分重。

第四,實現閱讀的教學目標,還要注意培養語感,注重積累。

為實現這一指導思想,首先要從閱讀的數量著手,這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擴大閱讀面,要求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擴展自己的閱讀面,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二是規定課外閱讀數量,第一學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以後逐年增加,第二學段不少於40萬字,第三學段不少於100萬字,第四學段閱讀量有了顯著的增加,並擴大了閱讀范圍,比如閱讀一般現代文,由6年級的每分鍾不少於300字,提高到每分鍾不少於500字,背誦優秀詩文的數量,由56年級的60篇增加到80篇。

閱讀總量由56年級的100萬字提高到不少於260萬字,並明確規定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也就是說79年級要閱讀的名著總量將不少於69部,九年累計應達400萬以上,這一數量是在作了一些調查研究後確定的,大多數教師反映能夠達到,《語文標准》還倡導讀整本書,並在附錄中提出了關於課外讀物的建議。

其次提出積累各種語言材料、加強背誦的要求。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