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什麼課程與教學評價

什麼課程與教學評價

發布時間: 2021-02-09 18:11:42

⑴ 第七章 課程與教學的評價 一,簡答題 1.課程與教學評價有哪幾種基本取向

。。。。。

⑵ 現代課程與教學評價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一)人本性、發展性
(二)全面性、多元性
(三)層次性、差異性
(四)過程性回、綜合性
(五答)尊重性、欣賞性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尊重性特徵表現在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或引導、組織學生進行評價時,應將學生置於平等的地位和受尊重的地位。教師應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與價值。如對於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不應對其學習成績以言相譏;對於有過錯的學生不應隨意當眾批評或羞辱學生;對於與教師有不同意見者教師虛心聽取與交換看法等等。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是具有個性特點的人,學生是在成長過程充滿優點與缺點的統一體。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孩子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獨特性、興趣、愛好、特長以及取得的進步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還有學生在活動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為集體和他人所付出的勞動與智慧,甚至是學生對教科書、對教師的觀點提出的質疑;在生活或實踐中產生的奇妙的問題等等這些現象,教師應該做的就是給予支持和極富贊許的欣賞性評價。這是將學生身上閃現的閃光點、成長點得以發揚得好途徑、好方法,是新課改對教師教學行為得意向重要得要求。

⑶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模式主要有哪些

課堂教學評價能夠達到不同的功能,這些功能的實現是由評價目標和相應的課堂教學評價來實現的。因此,在課堂教學評價活動中,評價目標和要求是評價的起點,不同的評價目標,其評價體系的架構內容也截然不同。如,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了解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是否完整,那麼評價體系的重點將會在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上;如果評價的目的是了解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互動,那麼評價體系中關注更多的將是有關互動的環節。評價目的實際上體現了課堂教學評價本身的導向作用,即期望通過課堂教學評價把教學活動引入某個方面,或者在教學評價中體現某種新的思維和理念。

如,北京市教材編審部制訂的《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課堂教學評價方案》以學生的學習狀況來評價課堂教學,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該方案認為,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的過程,教是為了學,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應該首先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來反映課堂教學狀況,來反映教師的教學狀況,來體現教學過程的本質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觀念,來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課堂教學實踐。在這里,明確了評價的目的即評價的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狀況,期望通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基本狀態來了解教師的教學狀況和體現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本觀念的情況。因此,在評價體系的建構中,核心將圍繞著學生的學習狀況而展開。

⑷ 什麼是基於課程標准的教學與評價

教學是一個充滿問題的專業領域,「為什麼教」、「教什麼」、「怎麼教」和「教到什麼程度」應該是該領域的四大核心問題。然而,人們一直以來對「教什麼」和 「怎麼教」關注較多,而對「為什麼教」和「教到什麼程度」探討得較少。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總是沒有把教學置於「課程」的視域下來思考,沒有整體地、一致地關注著同樣重要的上述四個問題。

在我國第八次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盡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1)中規定: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也就是說,關注「為什麼教」和「教到什麼程度」等問題的「國家課程標准」應該成為課程實施的依據,即教學應該是基於課程標準的。但是,走進中小學的課堂卻發現,這一意圖至今並未很好地得到實現。盡管在教師的日常話語中,課程標准已經代替了教學大綱,但課程標准似乎並沒有給教學實踐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影響。新課程到底倡導什麼樣的「新」教學,教師應該根據什麼來組織和開展教學:是根據上級或專家規定的「好課」的標准上課,還是按照課程標准所倡導的理念與目標來開展教學;是根據教材按部就班(即「教教材」),還是基於課程標准自主處理教材(即『明教材教」);是模仿別人的「優質課」,還是基於課程標准創造自己的優質課。這些問題還依然存在。更進一步地,關於作為學生應知和能做的「期望列表」——課程標准如何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中的討論,就更是鮮見了。

因此,本文首先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我國的課程實施取向,指出當前我們應當基於課程標准來實施課程,進而探討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的基本特徵以及如何設計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以期為我國推進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實踐提供一個參考框架。

一、課程實施的三種取向

盡管人們對「課程實施」有不同的理解,如有學者認為,課程實施是教師怎樣將規劃好的課程方案付諸於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有學者認為,課程實施除上述提及的學校/課堂層面的教學外,還應包括地方層面的課程推廣,但是,不管怎樣,教學是課程實施的重要范疇。本文將課程實施限制在教學范疇來探討。

關於課程實施取向的研究,最為大家熟知和廣為引用的是Snyder等人提出的忠實(fidelity)取向、相互調適( mutual adaptation)取向和課程創生(enactment)取向。[1]這三種取向構成了一個連續體,囊括了實施中一切可能與不可能的情況。事實上,對任何政策、方案或計劃的實施都可以拿這個框架去分析,因此,在理論上它具有廣泛的解釋力。但是,回到我們課程實施的現實情況,一方面,忠實取向的課程實施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課程實施中的兩個主體——教師和學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教學離不開他們的情感、動機與價值觀,何況學校與課堂在情境方面又存在著如此大的差異,教師勢必要靈活地處理這種差異;另一方面,三種取向的劃分缺乏現實的執行力,如「相互調適」如何調適,調適的依據與標準是什麼,「課程創生」創生什麼,創生的依據與標准又是什麼,這些核心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因此,它對教學缺乏實際的指導意義。更關鍵的是,它無法為回答我們前面提到的、我國當前正面臨的課程實施問題提供適宜的概念工具。這促使我們從我國的傳統和現實出發,嘗試提出更具本土性的課程實施取向分類。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國的課程實施或教學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二是基於教科書的課程實施,三是基於課程標準的課程實施(教學)。當前,盡管有了國家課程標准,倡導教師應該基於課程標准開展教學,但事實上絕大部分教師還是依據教科書來實施課程。

(一)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

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就是教師憑借自身所具備的知識和所信奉的理念開展教學,「教什麼」和「怎麼教」主要依賴於教師自身的經驗,「為什麼教」和「教到什麼程度」還沒有真正進入教師關注的領域。這種課程實施取向主要存在於普及教育和教科書(正式的學生課本)出現以前。

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的基本特徵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中的課程與教學系於教師一身。教師成為教育內容的活的載體,教師所具有的經驗成為課程的內容,教師所具有的教育理念左右著課程實施的格局,教師的素養決定著教育教學的質量。「教什麼」和「怎麼教」都由教師自身有什麼可以教和他所信奉的怎麼教得好的理念所決定。(2)教師在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中扮演著神聖的角色。也正因如此,在漫長的教育史上,教師往往被看成是某種神聖的或社會主導性觀念的傳播者。教師有如牧師,是聖訓的代言人,或者,是統治者聲音的發布者。(3)在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中,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為教師的教育理念和他所擁有的經驗主宰著學生的發展方向和學習結果。

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也具有一定的歷史合理性。在古代,由於受教育的人數少,對教師的要求高,能擔當教師這一角色的大多數都是那個時代的精英,他們的言傳和身教被社會認可,被人們奉崇,具有權威性。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需求逐漸擴大,基於教師經驗實施課程失去了它的現實性。即便教學真的如有些學者所認為的:「教師所能教給學生的只有自我。」[2]那麼,教師的自我也必須有質的規定性,有底線的要求。不然,教學就存在太大的隨意性。也正是從這種意義上,有學者指出,「不少時候,語文教師在教學生的,還是小集團內流行的或個人現行生產的『知識』。而那些闡釋、變異、生產,往往是不自覺的、即興的、無理據或者僅以『我以為』的個人性反應為理據,從來沒有被要求作學理的審查。僵化和隨意性過大並存,是語文教學內容的嚴重問題。」[3]其實,不僅語文學科如此,凡是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都可能存在這一嚴重問題。

(二)基於教科書的課程實施

I9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於普及教育的需要,教科書開始在西方出現。[4]在我國,真正的教科書(正式的課本)是20世紀初「廢科舉,興學校」以後的事。教科書的不斷運用和完善,極大地改變了教學的面貌。教科書越來越成為課程實施的主要依據,對「教什麼」和「怎麼教」起著決定作用。「教科書是學校教育的心臟,沒有教科書就沒有學校。」[5]教科書是「支配性的教室資源」,甚至決定該學科80%的課程內容。[6]

基於教科書的課程實施的基本特徵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基於教科書的課程實施中的「課程」幾乎等於教科書,大家把教科書視為唯一的課程資源,把教科書看做是學科知識體系的濃縮和再現,是學科知識的載體,是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呈現。(2)教師在基於教科書的課程實施中成為照本宣科的「教書匠」,無論是農村的教師還是城市的教師,無論面對的是怎樣的學生,也無論在什麼樣的學校,「教科書是教材的權威,是教學方案的心臟;沒有教科書就沒有學校,應該教什麼?如何教?幾乎完全取決於教科書。」[7]也正因為如此,許多教師對新課程帶來的教材更是持抱怨的心態。在他們看來,教材改變了,原來他們習慣並熟練了的教學內容都變了,所以給他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並且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3)學生在基於教科書的課程實施中,成為了一個被不斷灌輸的容器,他們視教科書的內容為定論的知識,學生的學只是圍繞著感知、理解和記誦教科書而展開。長此以往,學生形成了死記硬背的習慣,批判、反思和意義建構等能力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很難得到發展。

基於教科書的課程實施,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教教材」。在奧恩斯坦等人看來,「 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教科書依然是課程的重點。如果問教師和類似的其他人,在某年級或某地區課程是什麼,他們最普遍的回答會指向教科書。教科書極大地影響著甚至決定著一門課程的性質和作用,它的這種影響力深深地影響著學生們的學習經驗和獲得的知識。」[8]教科書的影響如此之大,以及師生對其極強的依賴性,需要我們對基於教科書的課程實施進行必要的反思。

(三)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教育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人們不再僅僅滿足於「有書讀」,而是希望「讀好書」,於是教育質量就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一方面,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在教育質量監控的名義下紛紛立法或制定國家標准,產生了「基於標準的運動」;另一方面,隨著教師專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已經不滿足於教師即「教書匠」的形象,希望教師分享到部分課程權力,除了關注「教什麼」和「怎麼教」以外,還需要關注「為什麼教」和「教到什麼程度」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在第八次課程改革出台了國家課程標准之後,也正在倡導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

課程標准反映了國家對學生學習結果的統一的基本要求,是對學生在校期間應達到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闡述。因此,課程標准限定的是學生的學習結果,而非教學內容。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就是教師根據課程標准對學生規定的學習結果來確定教學目標、設計評價、組織教學內容、實施教學、評價學生學習、改進教學等一系列設計和實施教學的過程。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給了教師一種方向感,它既為教學確立了一定的質量底線,又為教學預留了靈活實施的空間,因此它要求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適當處理教學內容,根據課程標准倡導的理念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而且還要求教師開展基於課程標準的評價。

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不是要求所有教師教學標准化,也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更不是像有些教師認為的「課程標准涉及到的內容我就教,課程標准沒有涉及到的內容我就不教」。確切地說,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教師「像專家一樣」整體地思考標准、教材、教學與評價的一致性,並在自己的專業權力范圍內作出正確的課程決定。

⑸ 課程與教學論和教育學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一、專業性質不同

1、課程與教學論:是「教育學」領域的一個概念,屬於是「教育學」的二級學科。

2、教育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教育活動及其規律的社會科學。

二、課程基礎不同

1、課程與教學論:一些部屬和省屬師范院校都招收「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碩士研究生,少數學校招收博士研究生。「課程與教學論」這一學科下面有包含有「課程論」、「教學論」「學科教學論(語文教學論、數學教學論、物理教學論、化學教學論等三級學科)」。

2、教育學:19世紀中葉以後,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為教育學的科學化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實踐的廣泛性、豐富性,更進一步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

三、培養目標不同

1、課程與教學論:課程與教學論需要系統學習。課程與教學是老師的基本工作,系統學習是掌握學習學科知識的技術和基本途徑,學好課程與教學論將幫助你在今後更好地勝任小學教育工作。

2、教育學:通過對各種教育現象和問題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深入研究教育本質問題,教育、社會、人三者關系問題,教育目的、內容、教育實施的途徑、方法、形式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問題,教育過程問題,教育主體問題,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問題等。

⑹ 教育學 《課程與教學論》作業 ;現代課程與教學評價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教學方式變革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1,現代課程與教學評價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從評價功能看――體現最新的教育觀念和課程評價發展的趨勢。關注人的發展,強調評價的民主化、人性化的發展,重視被評價者的主體性及評價對個體發展的建構作用。
從評價對象看――評價對象綜合化,重視知識以外的綜合素質的發展,尤其是創新、探究、合作與實踐等能力的發展,以適應人才發展多樣化的要求;評價標准分層化,關注被評價者之間的差異性和發展的不同需求,促進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發展的獨特性。
從評價主體看--評價主體多元化,從單向轉為多向,增強評價主體間的互動,強調被評價者成為評價主體中的一員,建立學生、 教師、家長、管理者、社區和專家等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饋信息促進被評價者的發展。
從評價結果看--評價的結果在於促進發展。淡化原有的甄別和選拔功能,關注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發展中的需要,突出評價的激勵與控制功能,激發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內在發展動力,促進其不斷進步,實現自身價值
從評價內容看--評價內容綜合化,重視知識以外的綜合素質的發展,尤其是創新、探究、合作與實踐等能力的發展,以適應人才發展多樣化的要求;評價標准分層化,關注被評價者之間的差異性和發展的不同需求,促進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發展的獨特性。
從評價方法看--評價方式多樣化,將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方法相結合,適應綜合評價的需要,豐富評價與考試的方法,如成長記錄袋、學習日記、情景測驗、行為觀察和開放性考試等,追求科學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
從評價者和評價對象之間的關系看--關注發展過程,將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過程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而總結性的評價結果隨著改進計劃的確定亦成為下一次評價的起點,進入被評價者發展的進程之中。

2, 教學方式變革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教學方式變革的價值
(1)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改變過去在教學過程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形成較高的學習興趣,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2)滿足學生發展的多樣化需求
傳統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獨特個性。因此,教學方式變革實現了教學方式的多樣化,使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傾向性、學生的特徵、教學內容的特徵等合理地選擇搭配多種教的方式。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傾向性、教學內容的特徵等有效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⑺ 課程與教學評價對改進我國課程與教學評價有哪些啟示

目標取向的評價在本質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對被評價對象的有效控制和改進。這種評價取向推進了課程與教學評價科學化的進程,它簡便易行、好操作,因而一直在實踐中處於支配地位。這種評價取向的缺陷在於忽略了人的行為的主體性、創造性和不可預測性,忽略了過程本身的價值,對於人的高級心理過程而言它的作用非常有限〈3分);
過程取向的評價在本質上是受"實踐理性"所支配的,它強調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交互作用、強調評價者對評價情境的理解、強調過程本身的價值。這種評價取向的價值在於開始承認評價是一種價值判斷的過程,把人在課程開發、實施及教學運行過程中具體表現作為評價的主要內容,對人的主體性、創造性給予一定的尊重。該取向的不足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完全走出目標取向評價的藩籬,對人的主體性的肯定不夠徹底(3分);
主體取向的評價在本質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導對評價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與解放作為評價的根本目的。評價者與被評價者、教師與學生在評價過程中是一種"交互主體的"關系,評價過程是一種民主參與、協商和交往的過程,所以價值多元、尊重差異就成為主體取向評價的基本性格。主體取向的評價體現了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時代精神(3分)。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