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訓練學課程標准
1. 體育課程標准中五個學習領域的內涵是什麼
體育課程標准五個學習領域
1、運動參與,可以從兩方面理解。
一具有積極參與內體育活動的態度和行容為。
二用科學的方法參與體育活動。
2、運動技能
獲得運動基礎知識;安全地進行體育活動;獲得野外活動基本技能。
3、身體健康
形成正確的身體姿勢;發展體能;具有關注身體和健康的意識;懂得營養、環境和不良行為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4、心理健康
學會通過體育活動等方法調控情緒;形成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
5、社會適應
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體育道德
2. 對運動訓練學的認識
(一)課程的性質和特點
《運動訓練學》是研究運動訓練規律的科學,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體育教育專業(本科段)的必修課程。
它系統地闡明了運動訓練的目的、任務、訓練的原則、訓練的基本內容、方法,以及訓練過程的結構、組織、控制和訓練計劃的安排等內容。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1.競技體育與運動訓練概述;2.運動訓練的項群理論;3.運動成績與競技能力的構成 ;4.運動訓練的原則;5.運動訓練的方法與手段 ,重點講述基本方法與種類區分;6.運動訓練中的體能訓練;7.運動訓練中的技能訓練;8.運動訓練中的戰術訓練; 9.運動員心理能力與運動智能及其訓練 ;10、11、12.訓練計劃的制定與組織管理 ;13.運動隊伍的管理。
(二)本課程的基本要求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應考者能夠較為系統地了解運動訓練學的基本知識和學科發展的變化趨勢,能夠利用學習的知識進行運動訓練的基本指導,同時達到培養和提高應考者對運動訓練學學科的分析、總結和創新的一般科研能力。
(三)本課程與相關課程的關系
本課程的前修課程主要是學校體育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其中運動生理學是學習運動訓練學的重要基礎課程。
二、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
第一章 競技體育與運動訓練概述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1)競技體育的概念、構成和基本特點;(2)運動訓練在競技體育在地位、運動訓練的基本特點。
(二)學習要求
了解並掌握競技體育和運動訓練的概念,理解二者之間的關系與基本特點。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領會:競技體育與運動訓練的基本概念。
2、掌握:競技體育和現代運動訓練的基本特點。
3、熟練掌握:競技體育與運動訓練的基本關系。
第二章 項群訓練理論(不作考試要求)
第三章 運動成績與競技能力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運動成績的釋義及其決定因素;運動員競技能力釋義及其構成因素。
(二)學習要求
了解並掌握運動成績的釋義及其決定因素和運動員競技能力釋義及其構成因素。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領會:運動成績和競技能力的釋義。
2、掌握:運動成績的決定因素。
3、熟練掌握:競技能力的構成因素。
第四章 運動訓練的基本原則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運動訓練的基本原則。
(二)學習要求
了解並掌握每個運動訓練原則的釋義、科學基礎和訓練學要點。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領會:運動訓練原則的科學基礎。
2、掌握:運動原則的訓練學要點。
3、熟練掌握:運動訓練原則的釋義。
第五章 運動訓練方法與手段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運動訓練的基本方法與手段。
(二)學習要求
了解並掌握運動訓練方法與手段的概述、方法與手段的基本內容。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領會:運動訓練方法與手段的概述。
2、掌握:運動訓練方法的具體方法和整體方法的區別。
3、熟練掌握:運動訓練方法與手段的基本內容。
第六章 運動訓練中的體能訓練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運動訓練中運動員體能及其構成,以及各項體能訓練的基本方法與要求。
(二)學習要求
了解並掌握運動訓練中運動員體能及其構成,以及各項體能訓練的基本方法與要求。
3. 體育新課標內容是什麼
摘要:
《新體育課程標准》指出:體育老師在教學中應「扮演」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關繫到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要抓住並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首要是弄清主體性的概念。主體性,指在教學中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覺參與學習和自身發展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它具有諸如:自覺性強;意志力持久;有練習策略;好強好思等特徵。其次,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需要教師具備並提供給學生一定的條件;要有主體教育觀;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綜合運用優化的教學手段、方法;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獲得精神動力和學習健體的方法等。另外,豐富教學內容,培養體育興趣與能力,明確鍛煉目標,做練習的主人的做法也可以大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標》要求我們樹立「人本」觀念,我們只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才能彰顯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作用,才能適應新形式下的教育需要。
關鍵詞:主體性
正文: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為實踐性很強的體育,在教學中更應該注意弘揚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教師要改變過去全控性的教學模式,主動轉變角色,由「主宰」變為「服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學生的自主創造性和真實情感體驗,給學生留足自主學練的空間,教師作以適時點撥引導。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呢?在多年的教學中,我認真探索,不斷總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充分了解學生,抓住學生主體性發揮的特徵
什麼是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指在教學過程中,處於認識客觀世界主體地位的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和自身的發展所表現出來的一種主觀能動性。仔細觀察,充分了解,你會發現學生主體性發揮有許多鮮明特徵:
1、學習主動積極,自覺性強
學生在對體育學習有正確的認識,把學習的目的明確為自身需求和對社會的責任感這種高水平動機上後,就會表現出學習積極主動,自覺性很強。
2、好強、好奇、好思、好問
好強,表現為任何事情不甘落後,敢於挑戰和超越他人與自我,有很強的自我表現欲;好奇,再現為強烈的求知慾,好奇心,好標新立異,好奇思妙想;好思,表現為好獨立思考,琢磨學習中的問題,自己努力尋求解決辦法,甚至經常關注老師的教,發表自己的見解;好問,好向教師質疑提問,好追根問底,尋根溯源。
3、在支配與調節自己的學習活動時,表現出意志力持久
體育學習不是娛樂,它不可能時時生趣,處處有樂,學生的體育學習總是在有趣與無趣交織,歡樂與困難同在的狀態下進行的。因此體育學習需要意志支撐。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正表現在能以持久的意志力調節自己的學習行為,尤其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仍堅持不懈上。
4、能掌握並運用學習策略
學生掌握了學習策略,能根據學習環境,學習任務,學習內容,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學習方法,高效地進行創造性學習,這也是學生主體性高水平發揮的重要特點。
二、學生主體性發揮必備的條件
要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取得教學的成功,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1、確立主體教育觀
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首先要求教師樹立主體教育觀,確立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明確學生才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而不是被動受訓和盛納知識的容器。傳統教育,過重強調教師的主體作用,結果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被抹殺。主體教育觀正是要糾正這一偏差,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獨立人格,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力。
2、喚醒學生主體意識
主體意識強弱直接關繫到主體性的發揮水平 「欲圖體育之功效,非動其主觀,促其對於體育自覺不可」,可見體育的功效與主體意識有直接關系。教師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一是要加強對學生的學習目的教育,提高動機水平,二是要教育學生認識學習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取決於自己主觀能動性發揮的作用大小。主體意識是主體性發揮的前提,教師要在教學中重視這個基礎的訓練與培養。
3、營造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
心理學研究證明,愉快的感情是認識和實踐能力的動力機制。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學生主動思維,大膽學練、質疑,嘗試探究的前提條件。學生置身於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之中時,情緒就會受到感染,激勵,主動性也油然而生。而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高高在上,讓學生敬畏三分,教學語言總是命令式的,那麼教學氣氛沉悶、呆板、壓抑,學生情緒低落,思維窒息,主動性消失,也就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注意主動營造課堂的良好氣氛,重視感情投資,把自己的愛傳遞給學生,用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理解等去熏陶感染學生,點燃學生的求知探究之火,樹立學習的信心,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以取得高質量的教學成效。
4、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
傳統的體育教學以講解示範獨占課堂,學生是在教師的全力灌輸下,進行接受收式學習。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學生的依賴心理,壓抑和阻礙了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形成。雖然講解示範是基本教法,但絕不可視為是唯一方法,提高體育教學質量,要注重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防止單一的方式使學生產生訓練和學習的興趣疲勞。可運用發現法、討論法、嘗試法、分析比較法、游戲法等多種方法的合理運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者變成主動求知者。
5、讓學生體驗成功,獲得精神動力
成功是激勵學生主體性發揮的重要動力源泉。成功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出歡樂與喜悅,而且更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堅定「我行」的信念,使學生對未來學習充滿期待。因此,教師教學中充分創造條件,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成功,避免一生多受失敗而產生消極心理。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向更高目標努力,不斷超越自我,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對學生的點滴成功給予及時恰當的激勵評價,強化主體動機,激發主體性的發展。
6、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與健體的方法
只有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健體,學生才能真正具有學習與鍛煉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可能形成科學自覺的學習鍛煉品質,在任何環境與條件下從事科學的身體鍛煉。學生會學習、會健體是主體性發揮的高質量的體現。因此,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習與健身方法;其次,要教會學生善於依據客觀實際選用學習健身方法及內容;再次,要教會學生制定學習和鍛煉的目標和計劃;最後要教會學生對學習與健身過程進行自覺有效地調控,客觀地檢查與評價學習與鍛煉的效果。
三、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興趣和能力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做到「以人為本」。要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教師要成為學生的「服務者」,充分考慮學生發展的各種需求,精心安排內容,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於被激活狀態,養成主動學習的品質習慣。
1、教學內容的公開化
每個學生各有自己的特長與特點。因此,每節課前,教師可先公開教學內容,徵求學生意見,了解學生最想學哪些內容,或對哪些活動最感興趣,怎樣組織才最受歡迎等。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有利於消除學生因為內容不適合自己而產生的消極、被動心理,使學習更具主動性。
2、教學內容的多樣化
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的興趣愛好,要求教師精心選編多種教學內容讓學生選擇。如素質練習,一般都由教師安排固定節目。如上肢力量訓練,學生同做多少個俯卧撐;腰腹力量練習,學生共做多少個仰卧起坐等。學生沒有選擇的餘地,不利於個性的發展和主體性的發揮。因此,諸如上面的訓練可以這樣安排:事先多選擇准備多種訓練上肢力量或腰腹力量的項目,讓學生從幾個項目中任選一個項目練習,運動量以達到自己最大強度的百分之多少來確定。學生從「訓練項目超市」中,自由選擇練習內容,其練習的興趣和鍛煉實效將大大提高。
3、教學內容的綜合化、開放化
在體育教學中縱向發展的基礎上注重橫向的擴展,啟發、引導學生運用各種學科的知識經驗,從各種思維角度去研究,去理解,從而解決體育學科中的問題。這就要求體育老師在內容選擇與制定上綜合化,促使師生將體育學科的教與學的成果重新整合,有效激活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俗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要適應的個性化發展,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正確引導學生走向社會,放開手腳讓學生自主選擇,使教與學更具開放性,更適應時代需要。
四、讓學生明確目標,做體育練習的主人
讓學生明確教學目標,也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前提條件,學生若不明確教學目標,課堂練習中就會漫無目的,充滿盲目性,處於被動練習狀態。
體育教學目標具有導向激勵及評價的功能。要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目標的功能,促使學生主動地、活潑地進行體育練習。體育教學目標一是要明確具體;二是要通過學生努力,可以實現,先讓學生看到希望,再提高要求,注意目標梯度。過去教學中目標抽象、模糊,空洞,讓教學中的訓練程度和評價都很難把握,教學效果也不好。如教材中把「提高學生投准能力」,改為「用沙包向8米遠,直徑為1米的地面目標投准,命中度一級指標為70%以上,二級為60%以上,三級為50%以上。這樣具體操作性強的目標,練習起來學生目標明了,心中就有數了,不在把練習當作應付老師的負擔,就會積極認真的做好每一次練習,做學習和鍛煉的主人。
總之,在如今「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指引下,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不能降低教師的作用和地位,而且會因向教師提出更高要求,而使教師主動具備更高的職業素質。因為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發揮不可能自然生存發生,需具備相應的條件,而這些條件要教師來創造和提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不能降低,只是角色發生轉變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