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形式和課程教學形式
㈠ 新課程需要什麼樣的課堂教學形式
一、關於課程與教學
我們要弄清的一個問題是:教學是課程傳遞和接受的過程,還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 1、什麼是課程?
A .幾種典型的課程理論
· 理性主義的課程理論:以知識為核心,以學科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
· 經驗主義的課程理論:以經驗為基礎,以兒童為中心,以實踐活動為方式。
· 建構主義的課程理論:以「知識建構」為基本理念,以創設「學習環境」為主要任務,以主動學習為核心的教學策略。
以上三種課程理論,前兩種屬傳統的課程理論,後一種屬新課程的理論。
B .傳統的課程理論可概括為以下幾個特點:
· 課程被窄化為學科,課程成為一種指定、指令(專制),教材成為聖經;
· 教學是課程傳遞和接受的過程; · 教師與學生外在於課程。
在傳統的教學論概念系統中,「課程」被理解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而這種規范性的教學內容是按學科編制的,故「課程」又被理解「學科」、「教材」、「教學計劃」、「教學大綱」(這是知識主義課程觀)。這就意味著,「課程」只是政府和學科專家關注的事,教師無權更動課程,也無須思考課程問題,課程和教學成為兩個彼此分離的領域。課程是「專制」的一方,而教學則成為被控制的一方,教學必須嚴格地執行「課程」的要求,兩者機械地、單向地、線性地發生關系。 C .新課程理論有什麼特點呢?
· 課程是民主的、開放的、科學的,課程不僅是預設的,而且是生成的;
· 教學不只是忠實地傳遞和接受課程的過程,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
· 教師與學生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
新的課程觀把教學與課程這兩個概念統一起來,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走向教師,由學科走向學生。課程不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課程標准、教科書等文件),而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和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的課程)。即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主體,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共同創生課程。
上述三種課程理論可以用以下的一個例子形象地加以說明: 【案例】 某幼兒園在一次計算課上,教師設計了一個「分香蕉」的活動:讓3 個孩子為一組,每組分4 個香蕉。結果怎樣呢? 第1 組:1 人1 個,剩下的1 個每人三分之一。 第2 組:把香蕉都剝開,1 人咬一口,咬完為止。 第3 組:1 人l 個,剩下的一個扔掉。 第4 組:1 人1 個,剩下的一個給老師。
評析:如果把3 個孩子分4 個香蕉作為一個純數學問題納入課程,這種觀點符合知識主義課程觀;如果在把這一問題納入課程時又考慮孩子的經驗(如「一人一口輪流咬」) ,這就是經驗主義課程觀;而認為分香蕉的數學問題的解決,在教學實踐中要被孩子們「創造」得五花八門,這種觀念則符合建構主義課程觀的要求。
2、教材觀:教材是「聖經」,還是「跳板」?
有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這樣一句話,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在教學教材中的「例子」時,不能死扣教材,可以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關鍵的是,要把那個「例子」里非常本質的東西挖掘出來,讓學生通過一個「例子」,領會比「例子」更為普遍、更為本質的東西。
【案例】曾經在報上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說是一位記者去一個部隊采訪一位解放軍部隊指揮員,記者問:「部隊里天天訓練,天天喊„一二一‟、„立正‟、„向前看‟,可是有沒有哪個戰士喊著„一二一‟的號子向敵人沖鋒陷陣的呢?」那意思好象是說,你們訓練也太機械了吧?
指揮員怎麼回答呢,他說:「一二一」的號子戰場上是不需要的,但通過「一二一」的號子訓練出來的一切行動聽指揮、一絲不苟的作風卻是戰場上所必需的。
……這個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教材是例子,教學的關鍵是要引導學生領會「例子」後面更為本質的東西。
按傳統教學觀的解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是教學工作的「法律」,教材是「聖經」,教師要絕對執行,要「以綱為綱、以本為本」,教學、考試如果「超綱」,將被視為「大逆不道」。 【案例】 期末考試閱卷期間有一位初中數學老師打電話問:「試卷中有一道題在修訂的課本中刪除了,屬超綱題,怎麼評分?」我問:「學生根據本學期學習的知識要點,通過推理能解答出來嗎?」他回答:「能解答,比較難。」我事後和同事聊:這是典型的考什麼,教什麼,教多少,學多少的教學觀。把課本當「聖經」念去了。
新的課程計劃和課程標准為教學活動預留了充分的空間,視教材為案例,開放教材,鼓勵教師充實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為教學活動的真正「跳版」、成為學生學習和創新的有力憑借。
【案例】一位教師教學「平均數」,有這樣一道題:某班18名男生平均身高為142厘米,22名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問全班學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教師和學生對這個練習的討論片斷如下: 生1 :(142+140÷2=141(厘米)
生2 :不對。(l42+l41)÷2隻有在男女生人數相同時才可以這樣計算。
生3:(l42+140)÷(l8+22)=7.05(厘米) 師:想一想,人的身高可能是7.05 厘米嗎? 生4:應該這樣計算:(l42×18+140×22)÷(18+22)=l40.9(厘米)
師:現在對嗎,男生的總身高加上女生的總身高除以全班總的人數就是全班學生的平均身高。
生5 :我是這樣想的。22 > 18,女生人數多,男生人數少,平均身高應該偏向女生,142與140的中間數是141,所以全班的平均身高應該在140厘米和141 厘米之間。(這個學生對於數學問題的敏感度很好,出乎教師的預料之外。) 師:太好了!你真聰明!請你再說一遍。
……通過上面的教例,使我們不得不思考:平均數的教學難道僅僅就是讓學生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嗎?平均數教學的最重要的價值是什麼?我們的教學是否有可能使更多的學生通過學習建立起這樣的敏感度呢?
㈡ 什麼是慕課 慕課的特點和教學形式
一、慕課(MOOC),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是「互聯網+教育」的產物。英文直譯「大規模開放的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新近涌現出來的一種在線課程開發模式。
二、特點:
1、大規模的:不是個人發布的一兩門課程:「大規模網路開放課程」(MOOC)是指那些由參與者發布的課程,只有這些課程是大型的或者叫大規模的,它才是典型的的MOOC。
2、開放課程:尊崇創用共享(CC)協議;只有當課程是開放的,它才可以稱之為MOOC。
3、網路課程:不是面對面的課程;這些課程材料散布於互聯網上。人們上課地點不受局限,無論你身在何處,都可以花最少的錢享受美國大學的一流課程,只需要一台電腦和網路聯接即可。
三、教學形式
課程不是搜集,而是一種將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授課者和學習者通過某一個共同的話題或主題聯系起來的方式方法。
盡管這些課程通常對學習者並沒有特別的要求,但是所有的慕課會以每周研討話題這樣的形式,提供一種大體的時間表,其餘的課程結構也是最小的,通常會包括每周一次的講授、研討問題、以及閱讀建議等等。
(2)課程形式和課程教學形式擴展閱讀:
慕課在中國:
MOOC課程在中國同樣受到了很大關注。根據Coursera的數據顯示,2013年Coursera上注冊的中國用戶共有13萬人,位居全球第九。而在2014年達到了65萬人,增長幅度遠超過其他國家。
而Coursera的聯合創始人和董事長吳恩達(Andrew Ng)在參與果殼網MOOC學院2014年度的在線教育主題論壇時的發言中談到,現在每8個新增的學習者中,就有一個人來自中國。果殼網CEO、MOOC學院創始人姬十三也重點指出,和一年前相比,越來越多的中學生開始利用MOOC提前學習大學課程。
以MOOC為代表的新型在線教育模式,為那些有超強學習慾望的90後、95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和幫助。Coursera現在也逐步開始和國內的一些企業合作,讓更多中國大學的課程出現在Coursera平台上。
而在中國的MOOC學習者主要分布在一線城市和教育發達城市,學生的比例較大。目前,我國上線慕課數量已達5000門,學習人數突破7000萬人次,慕課總量、參與開課學校數量、學習人數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我國已成為世界慕課大國。
2019年4月9日,參加中國慕課大會的600位代表匯聚北京,為辦好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中國高等教育,就中國慕課的更快建設、更好使用、更有效學習、更有序管理,共同發表《中國慕課行動宣言》。
㈢ 什麼是課程實施的形式
一、講授式的教學方法
1、定義:教師主要運用語言方式,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傳播思想觀念,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2、具體實施形式:
⑴講解教學方法
⑵談話教學方法
⑶討論教學方法
⑷講讀教學方法
⑸講演教學方法
3、運用講授式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主要體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⑴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
⑵教師的教學語言應具有清晰、精練、准確、生動等特點。
⑶善於設問解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積極的思維活動。
二、問題探究式
1、定義:教師或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學生比較獨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動,探求問題的答案而獲得知識的方法。
⑴問題教學法
⑵探究教學法
⑶發現教學法
3、運用發現教學法與探究教學法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要求:
⑴努力創設一個有利於學生進行探究發現的良好的教學情境。
⑵選擇和確定探究發現的問題(課題)與過程。
⑶有序組織教學,積極引導學生的探究發現活動。
4、問題探究式教學方法的實施的基本步驟:
⑴創設問題的情境
⑵選擇與確定問題
⑶討論與提出假設
⑷實踐與尋求結果
⑸驗證與得出結論
三、訓練與實踐式
1、定義:通過課內外的練習、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等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性活動,使學生鞏固、豐富和完善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實踐能力。
2、訓練與實踐式教學方法中的各種具體教學方法的內涵和基本要求
1)、示範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示範操作和講解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教學方法。在示範教學中,教師對實踐操作內容進行現場演示,一邊操作,一邊講解,強調關鍵步驟和注意事項,使學生邊做邊學,理論與技能並重,較好地實現了師生互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本課程中示範教學主要應用於創造變異方法的教學中。如各種作物的雜交自交技術、人工誘變技術、原生質體的分離、雜交技術、基因工程操作技術等。
2)、模擬教學法
是在模擬情境條件下進行實踐操作訓練的教學方法,模擬教學法通常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後,實踐操作前進行。本課程實踐教學嚴格受作物生長季節的限制,一個完整的實踐教學項目實施至少需要一個生長季節,甚至幾年的時間,因此,教學中應注重模擬教學法的應用。本課程模擬教學法主要應用於雜交親本的選擇、雜種後代的處理等實踐教學項目。
3)、項目教學法
以實際應用為目的,通過師生共同完成教學項目而使學生獲知識、能力的教學方法。其實施以小組為學習單位,步驟一般為:咨詢、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項目教學法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提倡「個性化」的學習,主張以學生學習為主,教師指導為輔,學生通過完成教學項目,能有效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既掌握實踐技能,又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既學習了課程,又學習了工作方法,能夠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本課程作物育種目標制定、雜種後代單株選擇、株系選擇、自交系配合力測定等均可應用項目教學法。
教學模式的研究是當代教學論中的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其核心是用系統、結構和功能等觀點研究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論的或實踐的基礎,從而形成一種系統化和多樣化相統一的教學模式體系。理論界對教學模式的理解很不一致,有多種認識。一種比較流行的看法是,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的轉化形式,它是用於設計課題、選擇教材、揭示教師活動的基本框架。
就語文學科而言,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也一直是有識之士研究的課題。目前比較被人們認可的有以下幾種模式:
(1)中學語文教學「三、五、七」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打好三個基礎,建立五條常規,註定七項禁忌。
(2)語文目標教學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教材有明確的目標,教師為實現一個個特定的目標而教,學生為達到一個個特定的目標而學,教學領導人員以及招生考試部門的組織者和命題人員,以同樣的學習目標為基本依據進行教學測量、考核、評估、考查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檢驗老師的教學效果。
(3)語文「訓練式」教學法,其核心內容是教師講授新課時,把一篇課文的內容根據教學目的化解為各種題型的訓練題,讓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習題,教師當堂評講這些習題,從而達到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課文內容,應用課文內容的目的。
(4)「情知對稱」四分教學模式。其核心內容是藉助教材所蘊含的情感因素,在教學中,不能把語文只作為單純的知識達標課程,而應該讓它成為培養學生「情知對稱」的人格與智能雙向平等發展的黃金三角洲。「四分」的含義是指情知分類,能級分層,訓練分步,教材分型。
本回答由科學教育分類達人 吳俊鵬推薦
舉報| 評論
0 1
瘋瘋由01
採納率:97% 擅長: 英語考試 院校信息 學習幫助
其他回答
教學模式的研究是當代教學論中的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其核心是用系統、結構和功能等觀點研究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論的或實踐的基礎,從而形成一種系統化和多樣化相統一的教學模式體系。理論界對教學模式的理解很不一致,有多種認識。一種比較流行的看法是,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的轉化形式,它是用於設計課題、選擇教材、揭示教師活動的基本框架。 就語文學科而言,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也一直是有識之士研究的課題。目前比較被人們認可的有以下幾種模式:(1)中學語文教學「三、五、七」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打好三個基礎,建立五條常規,註定七項禁忌。(2)語文目標教學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教材有明確的目標,教師為實現一個個特定的目標而教,學生為達到一個個特定的目標而學,教學領導人員以及招生考試部門的組織者和命題人員,以同樣的學習目標為基本依據進行教學測量、考核、評估、考查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檢驗老師的教學效果。(3)語文「訓練式」教學法,其核心內容是教師講授新課時,把一篇課文的內容根據教學目的化解為各種題型的訓練題,讓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習題,教師當堂評講這些習題,從而達到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課文內容,應用課文內容的目的。(4)「情知對稱」.
㈣ 學校課程通常以選修課和()課的形式出現。
著重點在於「學校」二字。
所謂學校課程,即校本課程,它(基於學校、為了學校)是學校在確保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有效實施的前提下,針對學生的興趣與需要,結合學校的傳統和優勢以及辦學理念,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自主開發或選用的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其目的在於盡可能滿足各社區、學校、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和參與性,通常以選修課或特色課的形式出現,學校課程的開發可分為新編、改變、選擇和單項活動設計等。
㈤ 課程有哪些類型
課程的類型是指課程設計的不同種類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設計思想產生的。隨著課程理論的發展,學校課程日益豐富和定型並形成了不同的理論。
(1)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
根據教學內容是重知識體系還是重生活經驗來分類,可將課程分為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這是課程的基本類型。
學科課程,亦稱「分科課程」。它是根據學校教育目標、教學規律和一定年齡階段的學生發展水平,分別從各門科學中選擇部分內容,組成各種不同的學科,彼此分立地安排教學順序、教學時數和期限。學科課程論認為各學科的邏輯體系,反映了客觀事物和現象的本質,教學內容應以學科知識為中心,嚴格地按每門學科的邏輯體系組織教材。分科學習,能使學生正確地認識世界。
在當代出現的「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核心課程」等課程形式,都是對傳統學科課程的改進和擴展,是對其主流地位的鞏固和加強。
活動課程是相對於系統的學科知識而言,側重於學生直接經驗的一種課程形式。它認為課程應是一系列由兒童自己組織的活動,兒童通過活動學習,獲得經驗,培養興趣,解決問題,鍛煉能力。
(2)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從課程的表現形式或者說影響學生的方式來區分,課程可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顯性課程,亦稱「正式課程」、「公開課程」「官方課程」。是指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正式列入學校教學計劃的各門學科以及有目的、有組織的課外活動。它按照編制的課表實施,是教材編輯、學校施教、學生學習和考核的依據之一。
隱性課程,又稱「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隱蔽課程」,與顯性課程相對,是指學校通過教育環境(物質的、文化的和社會關系結構的),有意或無意地傳遞給學生的非公開性的教育影響。
㈥ 品德與社會課程常用的教學形式分別有哪些
《品德與社會》課程常用的教學活動形式有:
討論
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
資料調查
在成人的指導下,通過圖書、報紙、電視、電話、網路等途徑搜集資料是兒童自主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
現場調查
通過組織兒童到現場觀察或與當事人交流,使兒童對所關注的問題能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直觀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
是為了讓兒童獲得某些難以身臨其境去學習的體驗、經驗、知識等,而有目的地創設某種情景,令其經歷的模擬性演習活動。
操作性、實踐性活動
這類活動包括兒童自己動腦動手的小實驗、小製作、飼養、種植等活動,適用於開展科學探究學習、發展情趣和操作技能、學習實際的勞動本領等方面的活動。
教學游戲
這是在教學中所採用的帶有「玩」的色彩而又與學習內容配合的活動方式。
參觀訪問
這類活動旨在充分利用各種校外教育資源,讓兒童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學習、實踐,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發展實踐能力。
欣賞
這是一種以兒童的體驗、感受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活動。欣賞的對象可以是人文作品、自然景色,也可以是兒童喜歡或佩服的同伴或其他人物。
講授
這是以教師言語傳授為主的活動形式。為讓講述生動、有效,應在充分了解兒童理解水平的基礎上,盡量利用各種直觀教具、故事和能夠調動兒童積極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