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數學文化校本課程
⑴ 哪些內容屬於初中數學校本課程
平行線,三角形(包括全等於相似),勾股定理,一次函數,反比例函數,二次函數,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次不等式,特殊四邊形,實數,有理數,整式加減乘除,因式分解,圓,圓與直線,圓與圓,三角函數,統計。
⑵ 談談如何將數學文化滲透到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
隨著我國社會文明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於教學中的文化因素的重視程度版越來越高。將權文化因素融入到各個學科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對於學科教學成效與當代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利用小學數學課堂進行數學文化的滲透,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觀,激發學習數學的動力,發現數學學科的魅力。在新課程標准不斷更新與應用的今天,更多的數學教育教學工作者認識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數學文化滲透的重要性。本文以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為課題,對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數學文化滲透的必要性與方法進行分析。
⑶ 數學文化
1.求「用2除餘1,3除餘2....用m除余m-1」的數.
答:2、3、......m的公倍數減1;專
2.求「用a除屬余a-1,用b除b-1,用c除c-1」的數.
答:a、b、c的公倍數減1;
3.求「用2,3,4,5,6,7,8,9除都餘1」的數.
答:2,3,4,5,6,7,8,9的公倍數加1,即2521、5041、......;
4.求「用5,7,9,11除都餘2」的數.
答:5,7,9,11的公倍數加2,即3467、6932、......。
⑷ 八年級人教版數學第一學期校本課程材料答案
我覺得你買一本課課通之類的教輔書 有配套答案的 還能幫助你學習 你這樣問沒人幫你弄得
⑸ 數學文化相關的書籍有哪些
國內的中國科技大學王樹禾老師的《數學思想史》
國外的
克萊因的《古今數學思想》
⑹ 「如何進行初中數學校本課程的開發」 詳細
常州市北環中學 鄒浩芳 教育的本質是使人得到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標是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可持續的發展。通過教育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越來越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形成並熟練地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可以使學生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發展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可以使學生在「情感與態度」(包括行為習慣、心理品質等)方面得到發展。簡單地說,教育可以使人在知識和技能、能力、人格(情感、態度、價值觀)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我們教數學的不僅要讓學生學會一些數學知識、掌握一些數學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掌握一些方法,養成一定習慣,形成一定觀點。要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頭腦分析問題,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用數學的精神追求理想。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強調,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應體現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筆者本著對數學教育事業無比熱愛的態度,本著對當今數學教育現狀的無限擔憂,通過幾年的思考,於2005 年在《成才導報·江蘇教育周刊》發表了一篇名為《芻議數學教育的課程設置》的文章,該文主要闡述了當今數學教育以及正在實施的課程改革主要還是停留教學層面上,還未正真上升到數學教育的高度;主要還是停留在數學課堂教學方面的研究,還未正真著眼於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上。該文將數學教育課程分為科學數學、藝術數學和計算機數學三大類,並且簡要的闡述了每一類中應該包含那些數學內容以及需要通過那些途徑來實現這些目標。 正是由於新課程教材的編寫、課程的設置、課程的評價標准還沒有發生革命性的改變,因此需要我們這些從事數學教育、教學一線教師不斷的「上下求索」,對於我們來說,及時的開發出一套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數學文化)、完善學生的數學人格(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頭腦分析問題,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用數學的精神追求理想)的校本課程是當務之急,也是實現從數學教學向數學教育轉變的一條必經之路。 校本課程是由學校針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結合學校的傳統和優勢,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自主開發和實施的課程。校本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初中數學校本課程的建設肩負著真正實現數學素質教育的責任和義務,是真正實現數學教學向數學教育轉變的重要途徑之一,它著眼於發展學生的興趣、需要和特長,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體現師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具有鮮明的學校特色。 我們在開發校本課程的時候要充分考慮以上幾個要求,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從教師、學生的實際出發,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可持續發展考慮。因此我們為《初中數學校本課程的開發》進行了基本的定位:以通俗易懂、激發興趣、拓展視野和教材補充進行研究為我們的基本要求,以挖掘數學文化中的教育功能為我們的研究方向,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完善學生的數學人格為我們的核心宗旨。 在確定了課程開發的基本要求、研究方向和核心宗旨以後,就要進行本課程基本框架的 構建工作了。陶行知先生早就說過:「在現狀下,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經過我們反復的思考和研究,同時邀請專家親臨指點,最終我們確定本課程的基本框架,本課程的設計理念就是要「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所有的過程基本上都是以學生的活動展開的,真正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變革,本課程共分為六個章節,分別是:《古老的數學》,《好玩的數學》,《有用的數學》,《智慧的數學》,《先進的數學》和《美麗的數學》。 在《古老的數學》一章中,並不是把數學史作為一門研究數學的起源、發展過程和規律的學科,而是根據現代心理學發現的一個體現數學史的認知功能的「遺傳法則」。從數學一次又一次的飛躍中尋找數學發現的故事,用故事的形式讓學生了解這些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體會數學家們為尋找這些知識的付出的艱辛。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從本質上更好的理解自己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作為人生觀與價值觀教育的教材,讓學生體會「只有付出努力才會獲得成功的人生道理」,「為實現理想而不懈追求的數學精神」。 在《好玩的數學》一章中,利用心理學中「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的規律,以一系列數學游戲為載體,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並不是「枯燥」的代名詞,真正的數學其實可以是樂趣無窮的,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以這種興趣作為他以後學習數學的動力和源泉。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主動意識到自己愛玩的游戲原來與數學緊密相連,從而為學生學好數學培養內在驅動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學生玩游戲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鞏固看似乏味的知識,讓學生的學科知識在游戲中得到鍛煉和提升。 在《有用的數學》一章中,根據《數學課程標准》: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設計了很多貼近學生、符合實際、利用學生現有知識能夠解決的生活實例。這樣做可以使學生深刻的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這些在生活中經常碰到的數學問題需要我們去探究,學生通過對這些數學問題的解決,能夠更具體更深刻的理解什麼是數學,知道學習和學好數學是很有用的,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內在驅動力。 在《智慧的數學》一章中,通過穿插一些有趣的數學小故事,以改變人們認為科學研究枯燥無味的看法。本章內容主要包括有趣的數學問題、經典的數學問題、奇怪的數學問題。通過對「有趣的數學問題」的研究,使學生對數學中的存在的智慧產生強烈的好奇與追求,從而激發學生天生的求知慾;通過對「經典的數學問題」的研究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數學方法,學會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通過對「奇怪的數學問題」的研究,幫助學生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先進的數學》一章中,主要學習和研究數學軟體「幾何畫板」的使用方法。通過對幾何畫板軟體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改變學生「數學枯燥論」和「數學無用論」的觀點;可以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實現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另外,通過對幾何畫板軟體的學習,可為學生學習其他計算機軟體打下了一個結實的基礎,從而提高學生的電腦素養,為學生終身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做出數學教育上的貢獻。 在《美麗的數學》一章中,展示給大家的是數學的美麗無所不在,數學的符號、公式、演算法、圖形、表格、方程、解題思路、解題方法
⑺ 數學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什麼是數學?曾經有一種非常普遍的說法,即「數學是鍛煉思維的體操」,學數學就是為了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對於數學,絕大多數人的印象是嚴格、抽象,或者還有單調、枯燥,就象數學家G·波利亞所擔憂的:「數學在各門課程中是最不得人心的一門功課,其名聲不佳……」.那麼,數學真的不過是一種「思維體操」,僅此而已?隨著新世紀的到來,隨著人們對數學更深層次的認識,數學的文化現象已明顯的凸現了出來.「數學是一種文化」,已成為定論,而作為文化是可以被繼承和發展的.細細想來,事實確是如此,世界上的語言、文字、宗教、黨派都有地域之分,但世上只有一種數學,數學定理又能萬世流傳,數學確實是最具有文化特徵的了.
數學確實是一種文化.
王梓坤先生在《今日數學與應用》一文中總結了數學在四個方面的巨大作用,其中一條就是「對全體人民的科學思維與文化素質的哺育」.他進一步指出:「數學文化具有比數學知識體系更為豐富和深邃的文化內涵,數學文化是對數學知識、技能、能力和素質等概念的高度概括.」我們學習數學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更能通過數學學習接受數學精神、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熏陶,提高思維能力,鍛煉思維品質.前蘇聯數學家辛欽也指出:數學教育不僅可以培養人正直與誠實的品質,也能鍛煉人頑強的意志與勇氣.難怪英國的法律大學,抑或美國西點軍校,都開設了許多高深的數學課程,其目的不言而喻.
日本數學教育家米山國藏在從事了多年數學教育之後,說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學生們在初中或高中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在進入了社會之後,如果沒有什麼機會應用,那麼這種作為知識的數學,通常在出校門後不到一兩年就會忘掉,然而他們不管從事什麼工作,那種銘刻在人腦中的數學精神和數學思想方法,會長期的在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無疑是對數學文化內涵的一個精彩注釋.
由此可見,數學的文化性體現在: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自然,了解世界,適應生活;它可以促進我們有條理的思考,有效的表達與交流,運用數學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它可以發展我們的主動性、責任感和自信心,培養我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可以這么說,良好的數學修養是人的一生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未來社會里,沒有相當的數學知識,就是沒有文化,就是「文盲」.
數學是一種文化,那麼,數學究竟是精英文化還是大眾文化?看看偉大的數學家龐加萊是怎麼說的,龐加萊說:
科學家研究自然並不是因為它有用,他研究它是因為他喜愛它,他喜愛它是因為它美.如果它不美,它就不值得被人知道,而如果自然不值得知道,人也就不值得活下去.當然,我這里說的並不是那種激動感官的美———那種品質上和外觀上的美;並不是我低估那種美,遠遠不是如此,但那種美跟科學不相干;我說的是各部分之間和諧有序的更深刻的美,是一個純潔的心靈所能掌握的美.
顯然,龐加萊指的「科學」主要是理論科學,包括數學.他似乎也支持科學(包括數學)是一種精英文化.
今天看來,龐加萊的觀點似乎叫人難以接受.我們認為,數學過分地遠離公眾,並不是一件好事;數學所具有的客觀性,是任何智慧生命所不可避免的「命運」;一個數學問題或理論,如果只有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研究過,無法繼承下去,最終只能成為後人從陳年故紙堆中翻出來的思維調料,這樣的數學就算不上是好的數學.數學作為一種文化要被繼承和發展,並不是幾個數學家的事,而是大眾的事,這註定了數學是一種大眾文化.
當我們打開現行數學新教材時,無論是初中教材還是高中教材,數學的「文化味」撲面而來,那一幅幅充滿「人性化」的插圖,那一篇篇「通俗化」的閱讀材料,無不透射出當代數學教育的「人性化」、「通俗化」、「大眾化」的教育理念.的確,以弘揚「數學文化」為核心的數學教育才是科學的數學教育,才是完整的數學教育.然而,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的數學教育依然存在著某些誤區:數學課程過分強調它的「邏輯性」、「演繹性」、「封閉性」;課堂教學中,解題教學占據了主導地位.通過大量練習來學習數學,是當今我國數學教學的主旋律.通過大量模仿性練習,這對提高學生基本運算能力、邏輯推演能力和解題能力的確有效,但培養這樣的學生除了暫時能解幾道題,還能幹什麼呢?他們無法體會到數學的文化價值,更缺乏創新精神,這不能不說是數學教育的一個嚴重的缺陷.要徹底改變這種現狀,教材的改革固然重要,但歸根到底還是取決於選拔人才機制的變革,取決於教育理念的更新,而教師有著責無旁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