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課程研究
⑴ 如何有效開展體驗式作文教學策略的研究
一、作文來源於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曾說過:「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源頭盛而文不竭。」這番話道出了作文來源於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了解社會,了解生活,了解國家大事,做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們感受生活的充實。可以對家庭中的種種瑣事,校園內的樁樁小事,鄰里之間的不同爭執,乃至街頭巷尾的見聞,去體驗生活,領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盡的源泉,只要把學生引向生活,讓他們在生活的廣闊天地里,以飽滿的熱情去體驗生活,歌頌生活,贊美生活,才會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來。
因為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以接觸的。教師應組織學生經常開展有趣的班隊活動,帶學生參觀游覽,領略大自然無限的風光;走進社會,認識社會的真、善美;參加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用心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導他們在活動中體驗並關注他人在活動中的表現。
只有將生活和作文聯系起來,讓作文素材開發成為無盡的源頭活水,學生習作時才會左右逢源,運用自如。沒有了材料,習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生活是學生習作的主要源泉,學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觀察,用心思考,寫作之源就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二、作文離不開閱讀,閱讀是寫作的基石。
古人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要讓學生廣泛地閱讀,不斷增加詞彙量,並在積累中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正如羅丹所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因此,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到生活的大課堂中學習生活的語言。把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發生的事積累下來,學校中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班級和班級之間發生的事積累下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還要讓學生隨時摘錄,寫感受,有意識地背誦,並隨時評獎。因為小學生正是發展記憶力的黃金時段,記憶是智慧的倉庫,小學階段讓學生多記住一些東西,對他們的一生都大有益處。學生頭腦中儲存的材料就會與日俱增,再也沒有學生對作文「望而卻步」,「無米下鍋」,從而也激發了學生對作文產生了濃厚興趣,也就不再怕寫作文了。
我在教學中還很注重運用多種方法來激勵學生多讀書。我常利用積累時間來開展讀書比賽,優秀詩文朗誦及背誦比賽。激發閱讀興趣,鼓勵他們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讀一些詞句優美、情節感人的詩詞文章。我們規定每個學生必須准備一本讀書筆記,把自己在閱讀中學到的佳詞美句抄錄下來。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日記、觀後感、評論人物時事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也激發了學生寫作興趣,提高了學生寫作水平。
三、創設寫作情境,激發寫作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學習便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勤奮的探索,執著的追求。常言道:「情動於中而行於外」。情感是思維的翅膀,認知的催化劑。作文一定要有感而發,不能無病呻吟,這就要求學生要善於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寫作時找「動情點」,要細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樂,嘗試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學習中的成敗得失,回味經歷過的美好時光。總之,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學生只有在真情涌動、激情盪漾、熱情似火的融情狀態下,才會煥發出忘我的探索精神,實現知識的超越和理性的升華。因此,創設一定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這樣的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才有生活氣息,有真情實感,才能避免寫空話、假話的抄襲的弊端。
⑵ 如何提高小學作文教學有效性研究
在小學階段,作文能力的培養是重中之重,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著重研究小學作文課程的教學方法,以豐富多彩的教學素材與靈活的教學方法,激發小學生學習作文寫作的興趣,促進他們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的養成,從而提高小學生的作文能力,使他們在以後的語文學習中,能熟練地進行閱讀、分析、語言表達,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現狀
小學語文是小學生學習中的一個基礎科目,也是很重要的必修科目。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又處於最重要的地位,所以說小學語文作文是重中之重,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是從現代化教學中看語文教學的效果並不盡如人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教的辛苦,學生學的艱難,最終雙方都得不到想要的好成績。小學語文的教學現狀往往是,教師講了很多,學生掌握的很少。為了提高作文教學效果,就必須改變作文教學策略,實現教師有所獲,學有所得。
二、提高作文教學有效性策略
1、作文命題生活化、科學化
作文命題的生活化是指作文命題時應充分考慮學生實際,命題的內容要體現在學生眼前,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可以接觸到。命題的科學化是指教師在擬題時應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心裡結構、認知能力等各方面因素,選擇適合該年齡段的題目,不能太過抽象。我國傳統語文教學中,沒有專門設置小學作文教學的課程,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時也往往沒有專門的輔導。教師在教學時會直接布置題目給學生寫作,學生也會在毫無准備的情況下應付的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這樣的傳統應試教育應該進行改革。針對上述應試教育出現的問題,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貼近實際,讓學生在生活中可以找到素材,易於動筆,樂於表達,逐步讓學生養成關注現實的習慣,讓他們熱愛生活,樂於通過文字將真實情感表達出來。
2、鼓勵學生閱讀,擴大閱讀量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集工具性和人文性於一體。語文的綜合性體現在多個方面,無論從其主題、時代的多樣性,還是語文選材的內容、結構、題材的豐富性都能體現其綜合性學科的一面。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時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閱讀是進行作文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目的,二者相得益彰。古有名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破萬里路」,充分體現了閱讀在作文寫作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作文學習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閱讀,引導學生養成閱讀的意識和閱讀習慣,不斷擴大寫作素材知識庫。但是在鼓勵學生閱讀的同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推薦的閱讀書籍既要貼近現實生活,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興趣特點,不能超越界限,否則將事倍功半。
⑶ 如何提高作文教學課題研究階段性總結
課題從確立實驗方案至今已經快一年了,在這一年裡,我們針對課題的方案進行了一些研究、思考。下面就課題作一下小結。
此課題的研究所運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行動研究,也就是將課題研究貫穿於教學之中,邊學習理論,邊指導研究。在研究中發現問題,在問題中進行研究。具體作了一下的研究:
1.首先我們進行了理論方面的學習。通過對國內外一些文獻的閱讀,我確立了自己課題的研究方向,同時也為此課題的研究找到了依據。新征訂了《大鼻子李教授新體驗作文》,為課題的實施推進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2.依據實驗方案中所提出的目標和實驗內容,有計劃地實施,目標由簡到難,內容由容易到復雜。現在已經完成的和正在進行的有如下幾個方面:
(1)體驗作文目標的開放。
傳統作文教學的目標,一貫是教師制定的,或者是「教參」早已定好的,教師照搬來而已。現在,我們大膽開放作文教學的目標,既可以讓學生參與目標的制定,也可以讓學生自定目標。
如小學教材第十冊習作訓練《農貿市場》教學時,可讓學生在課前去農貿市場參觀實踐,課堂上讓學生圍繞實踐活動,自定目標,自擬題目,選擇感覺興趣的場面或印象最深的事寫下來。
課後翻閱學生的作文,發現內容,題目五花八門:有反映農貿市場繁榮興旺的《今非昔日的農貿市場》、《熱鬧的農貿市場》;有贊頌買賣公平、講誠信、服務熱情周到的市場新風尚的《講誠信的賣菜老伯》,還反映自己買菜、賣菜經歷的《第一次買菜》;也有批評市場環境差的《請保護環境》……
(2)體驗作文內容的豐富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言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作文教學更是如此。
①在閱讀體驗中提高寫作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充分挖掘習作資源,實現閱讀文本的超越,如補寫(補寫背景、補寫結尾、補寫文中的空白點等)、改寫(改變體裁寫,改變人稱寫,改變時空寫等)、仿寫、擴寫、縮寫等等。在閱讀教學中開發學生感興趣的習作資源,創出習作教學的新洞天。如:上《數星星的孩子》讓學生寫《我和星星一起玩》,這就是學生感興趣的習作內容。
②在與其它學科的整合體驗中提高寫作能力。藝術是相通的,其他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習作資源,將寫作教學與其他學科有機融合能起事半功倍的功效,結合美術學科,如低年級記繪面日記,中年級可以創作連環畫,高年級編輯作文小報;結合音樂學科,可以上一堂音樂作文課,如《月光曲》中的盲姑娘和皮鞋匠能聽著貝多芬的《月光曲》產生美妙的幻想,我讓學生也聽著《月光曲》幻想,並把幻想的內容寫下來,而習作中的寫一項體育活動就非結合體育活動學科不可了:還有常識學科中的研究實驗為學生的科學小論文提供了素材;信息學科更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虛擬天地……
3.研究的結論與取得的經驗
(1)作文與閱讀只有打動孩子的內心深處,孩子們才會有自己的「語言」。
許多孩子厭煩習作、畏懼習作,也有孩子「硬著頭皮」寫了幾行語病疊出的作文,更多的孩子從作文選中借鑒改寫了一部分「優秀」的作文,真正達到課程標準的學生只能佔到班級中的1/7—1/5。這樣的現狀讓人憂心,但當閱讀和習作觸動了孩子心底的那樣「神經」,觸動心底里那最柔軟的地方,孩子因「學習」而被「禁錮」的思維打開了,語言因思維而活躍了。許多孩子寫出了平常不能想到不能寫出的話語。
(2)感受:感動不是一件精美的印刷品。
總以為孩子的心很容易被感動,這你就大錯特錯了,他們的心靈並還缺乏敏銳,但當你用成人的方式去熏陶感染時,就會遭遇《感動中國》的尷尬。《感動中國》是中央電視台一檔很優秀的節目,特別是每年歲初的頒獎晚會,獲獎人物的「豐功偉績」總會讓人熱淚盈眶,但孩子拒絕這種「高雅的感動」他們容易接受感性和直觀,即使是六年級的學生。如果你把一件精美的印刷品帶進課堂,別指望什麼「出彩」,教師必須讓孩子有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否則「藝術品」也罷,只能高高在上。
(3)體驗:主題,一道豐盛的閱讀和習作大餐。
課題開展的主題教學給全校語文教師形成了一種視聽的、超常規的沖擊,特別是主題閱讀,圍繞一個閱讀主題,以一篇文章的閱讀為主幹,附以2—3篇精美短小的文章,讓孩子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和體悟。如《奇跡》一課,以《奔跑的母親》為主幹,附以《母親的速度》、《「拔河」》兩篇課文,形成了有機的整體,表現了母親在對子女愛的作用下作出的「奇跡」,從而讓孩子們明白了,在母親的心中,孩子是最主要的力量,作為孩子要珍惜母愛,理解母愛,體諒母親,報答母親。豐富的主題閱讀積累了孩子們的語言,開闊他們的視野,激活了他們的思維,在此基礎上進行批註的感悟,思想就有了「語言的載體」。許多善於聯想的孩子寫出了很多優美作文。
4.存在的問題與希望
(1)問題:課題有研究因學校過於繁忙的工作,受了一定程度的干擾,雖能按計劃有序開展,但各位課題組成員深入的程度還不夠。本課題相關書籍數量遠遠不能滿足研究需要。課間活動內容與形式有待進一步豐富。學生參與體驗活動時對活動本身的關注過多,而到寫作文時仍有「有話倒不出」的現象。
(2)希望:課題組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合作,積極構建優秀團隊,確保課題研究時間,課題研究有序穩步推進。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在彼此感恩的情感激盪中,課題研究將更多些理性,更多些穩健,更多出成果。
⑷ 《如何有效進行高中作文教學》課題研究
高中作文如何訓練實踐證明,在高考作文輔導過程中進行系列化作文訓練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這種訓練方法不僅充分體現了新課標改革的科學高效的教學原則,而且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健全思維素質、優化作文教學過程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就系列作文訓練而言,它的前提是語文教師要大量積累、深入研究、精心准備。具體做法是針對特定的題目、材料、寫作要求,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表達方式出發作具體、深入地引導,讓學生積極大膽思維,多向發展、多向表現,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條分縷析,讓大家分門別類地投入寫作,逐漸達到由徑入谷、出谷登山的境界。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就要合理安排時間,讓學生們在引導、討論、分析中得以開闊思路,在靈感迸發之時或做口頭作文或做片段設計或做大作文。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每學期設計幾次系列作文訓練,讓學生就一個內容、一個主題或一個材料,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不同角度,逐層登高,寫通寫透。系列作文在設計中力求全方位開拓學生潛能,使學生在完成作文訓練之後人人有收獲,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寫作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從審題的角度、立意的方向、材料的使用、結構的優化等方面為學生鋪路搭橋,創造寫作契機,使學生有章可循,有樣可學,有主題可表達,有素材可用。這樣,幾乎所有的學生因自信有所創造而願意寫作文,因常常體會到成功感而愛寫作文,因愛寫而寫得好。此外,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隨時把寫作空間轉移向閱讀和生活,及時引入社會時事、新聞熱點、校園新人新事新思想作為素材,引導學生了解歷史,關心社會,把握時代脈搏,激發寫作興趣。
⑸ 通過小學作文課題研究,學生發生了哪些變化
一.問題的提出: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作文評改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從作文教學過程來看,這是學生由對文題的理解、籌備、起草、成文等過程的信息反饋的過程。文章只有在不斷的修改中才能得以完善,學生作文水平也應在不斷的修改中得以提高。
傳統的作文評改是以老師為主,老師批改能有效地了解學生的寫作水平和思想狀態,便於教師選擇恰當的作文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技巧,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素質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因此,學生的參與應是必然的。但實際教學中我們往往忽視了這一點,把學生置於事外,單憑教師的批改去代替學生的自批自改,錯失了學生自我修正的大好機會,嚴重影響了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每次寫完作文,老師對於每本作文要精批細改,要有眉批、夾批、總批,寫評語更是絞盡腦汁,既要指出學生文章不足,又要照顧學生面子不傷害學生自尊心,寫出鼓勵性話語。而高年級學生對於老師的勞動總是表現出不在乎,要麼匆匆看一眼了事,要麼置之不理,甚至有逆反不服氣心理。這樣,教師作文批改的效用就很難顯示出來。這樣看來,學生參與批改作文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也是提高學生作文興趣和作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學實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