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准規定的閱讀
Ⅰ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各學段對閱讀有哪些具體要求
1-2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3-4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5-6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第一學段(1~2年級)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第二學段(3~4年級)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第三學段(5~6年級)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1)課程標准規定的閱讀擴展閱讀: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要求規定:
1、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
2、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
3、教材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語文知識、課文注釋和練習等應少而精,具有啟發性,有利於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
Ⅱ 《語文課程標准》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該是多少萬字以上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敗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三、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1.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之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這四個學段,分別提出「階段目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2.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知識與技能 目標:
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識和學科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獲取、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過程與方法
目標:過程——指應答性學習環境和交往、體驗。方法——包括基本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具體的學習方式(發現式學習、小組式學習、交往式學習……)。過程與方法貫穿於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的全過程,科學探究的過程一般包括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觀察、實驗、製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與結論,表達與交流七個環節。不同的環節採用不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目標:
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的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和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1~2年級為「寫話」,3~6年級為「習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4.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部分,對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評價等,提出了實施的原則、方法和策略,也為具體實施留有創造的空間。
Ⅲ 什麼是基於課程標准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你好
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所涉及的問題極為廣泛的一門教學,對它的研究與認識是永無止境的。往往是舊的問題尚無定論,新的問題又接踵而來。反思與發現,回顧與展望,這些都是在研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常出現的現象。應該承認,對閱讀教學的規律,我們的認識還是很有限的,尤其是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增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帶來新的挑戰。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發的心態,創新的思維,對人們的語言文學運用能力和文化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語文教學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於是,我們便迎來繼2001年之後十年的又一次新課標的出台(2011版)。今天,我就個人對新課標下語文閱讀教學的學習、認識與大家共同交流、分享。由於個人水平有限,不妥之處還希望得到同行們的批評指正。
引言
閱讀,對於一個正常的、當代人來說,大概和吃飯穿衣、成家立業一樣,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人之間需要交流於是便有了語言,先是口頭語言,口頭語言作為文化、思想、情感的交流、傳承的載體或形式,有它的局限性,受時空的限制,於是便有了文字,有了書面語言,也就有了文章。於是,便有了閱讀。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可見,讀書也是人生大事。
吃飯,在社會生產力低下的時候,不大講究吃法,即吃飽為最好;當吃飽問題得到解決的時候,便思考如何吃好的問題了,於是便有了膳食醫學,營養均衡;有了色、香、味,有了品嘗和欣賞,有了食文化。不講食法,就有可能吃出病來。讀書也是如此,開卷未准見得有益,因為書有品位的高低,有經典、有一般、也有糟粕。讀書,還要講究讀法,因此,讀書就要有所選擇,就必須講究方法,否則,書雖讀萬卷,未准就能從中吸取精神所需營養。於是便有了閱讀教學,閱讀教學就是教人讀書,當然是教人讀好書。既要讀書,又要學會讀書的方法,才是一個完整的閱讀教學。書海浩瀚無邊,課本所選文章,只是滄海一粟而已,只是為今後學生讀更多的書奠定基礎,只讀而不得法,學生在未來的書海里就有可能迷路。閱讀教學要以學生的終身閱讀為計,既要讀書,又要得法,即讀與法的結合。
一、閱讀和閱讀教學
(一)閱讀
關於閱讀的定義,說法頗多。
說法1:認為閱讀是以理解為核心的認知活動,即讀者以視覺感知書面語言的方式去領會和把握文章的內容實質和表達形式的思維過程。
說法2:認為閱讀是一種從印的或寫的符號中取得意義的心理過程。
說法3:認為閱讀是從看到的言語向說出的言語的過渡,在這個過渡中,不是機械地把原文說出來,而是要通過內部語言來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和段落,從而把原文中的思想變為讀者自己的思想。
以上說法基本上體現了閱讀的概念,說清楚了閱讀是怎麼一回事。可見閱讀可以學習知識,可以獲取信息,還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喜歡閱讀,學會閱讀,終生閱讀,是一個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我們所說的閱讀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閱讀,而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閱讀。2011版新課標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取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一般意義上的閱讀和閱讀教學中的閱讀是有很大區別的。(1)閱讀教學中的閱讀,在意義目的上,在要求和任務上,在方法過程上,在價值取向上,都有它各自的特點和規律。(2)閱讀教學中的閱讀,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學習理解語言,掌握閱讀方法,吸取知識,提高認識,發展思維,豐富思想感情的過程。
(二)閱讀教學
2001版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而2011版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同時新課標強調:
強調1: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強調2: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強調3:閱讀教學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
強調4:閱讀教學要善於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
強調5: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由此可見閱讀教學就是以語文課程標准為依據,以語文課本為憑借,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並且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語文閱讀實踐活動。
滿意請採納
Ⅳ 新課程標准規定小學生應有哪些閱讀能力
「聽說讀寫」能力是語文教育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其中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回高在所有的答能力當中至關重要。因此上,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我們就應特別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新課標下,教師要通過激發興趣,引導邁入閱讀門檻;創設氛圍開拓廣闊閱讀空間;指導讀法切實提高閱讀效果;激勵評價,推進持續讀書熱情等新舉措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
Ⅳ 新課標規定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是多少
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要求第二學段(專3—4年級),積累屬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5)課程標准規定的閱讀擴展閱讀:
新課標的相關要求規定:
1、教材內容的安排應避免繁瑣化,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注重情感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2、教材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語文知識、課文注釋和練習等應少而精,具有啟發性,有利於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
3、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
Ⅵ 語文課程標准規定,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應是萬字
用精英特快速閱讀記憶訓練軟體的話,一切都是浮雲
Ⅶ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中小學生每學期的閱讀量是多少
一般小學語文課本,每學期只有幾十篇課文。如果讓學生僅局限於學習課文,根本滿足不了學生的閱讀需求。所以每學期各校對學生課外閱讀都有「量」的要求。
小學語文新教學大綱中要求,除了提出要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外,還指出「課外閱讀的總量六年制不少於"150萬字」,這是量的最低要求。只有擴大閱讀面,學生才會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才能增強理解能力,這樣才能更有利於進一步的學習。
Ⅷ 《語文課程標准》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該是多少萬字以上
《語文課程標准》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該是145萬字以上。
詳析:《語文課程標准》對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是這樣要求的:
第一學段(1—2年級):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第二學段(3—4年級):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第三學段(5—6年級):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8)課程標准規定的閱讀擴展閱讀:
語文學習的階段目標
第三學段(5~6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
2.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
3.能藉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4.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
5.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6.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7.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10.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11.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54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