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改革課程改革新聞
A. 新課程改革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哪些新變化
去新浪新聞看一下近30年教改就知道了。
B. 淺談如何應對新課程改革
由於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同時代發展的要求和肩負的歷史重任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反思,因此,我國掀起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高潮。對於我們一線教師來說,如何面對這新課程改革呢?我覺得,關鍵在於更新觀念。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教育觀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率的作用,一切教學改革的嘗試都是新舊教育觀念斗爭的結果。教育觀念不轉變,教學改革無從談起,教學只有更新了觀念,才有可能有全新的教學行為。 更新教師觀 1、「權威性」向「民主性」轉變 面對新的形式,教師必須確立這樣一種觀念:教師不再是「知識的主要載體」,不是一錘定音的絕對權威,而是幫助學生處理各種信息、幫助學生學習、與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更重要的是解惑、啟疑,教育肩負的任務不僅僅是傳遞知識,更重要的是激勵思考。在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教師應當是一位參謀、一位顧問、一位幫助發現問題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差教師向學生奉獻真理,好教師引導學生發現真理」,教師要實現由「權威性」向「民主型」轉變。 2、「經驗型」向「反思型」轉變 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強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要進行反思,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面對日益深入的新課程改革,努力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師,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時期教師專業化發展與成長的迫切需要。 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新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過去的經驗和理論難以解釋和應付的。教師不能被動的等待著別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門來,再不假思索地把這些成果應用到教學中去。教師要以一個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這樣,教師才易於面對各種紛繁的教育教學現象、問題,才能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提高教學水平。 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強調,不寫教研文章的老師只不過是經驗型的,而常寫者極有可能是創造型。寫得多、寫得好的未必是名師、大師,但不寫者則一定不是名師、大師。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是從寫教學日記開始,成為著名教育家的。他贊成不斷反思總結、勤奮寫作,教學日記積累了無數本。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成為膚淺的知識。為此,他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這個公式反映了反思對教師順利成長的重要作用。試想,一個教師教了幾十年書,教育教學實績平平,歸究原因恐怕與他因循守舊、不善反思是有密切關系的。面對新課程改革,教師們只有由「經驗型」轉向「反思型」,才能更好的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 更新學習觀 傳統的被動、單一、封閉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主體性喪失,導致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它已經成為影響素質教育在課程教學中推進的一大障礙。試想,如果一個在學校中度過九年或十二年學習生活的孩子,整天處於被動應付、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復之中,對於所學的內容總是生吞活剝、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麼,我們怎麼能夠想像和指望他會成為一個高素質的人?基於此,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它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倡導適合時代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還給學生自由的空間。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理應成為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人。但傳統教學過分強調「教」,以「教」為中心、以「教」為基礎,淡化忽視了學生。學生的自主性喪失了、萎縮了。為此,在新課程改革中,強調自主學習,教師可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學習形式、學習夥伴,並給學生創造優良的自主學習的空間,讓他們擁有充分自主的學習時間。這樣,學生擁有充分展示的平台,他們的潛能會得到充分挖掘。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一旦教師尊重學生,學生就能離開僵化走向靈活,離開依賴走向自主,離開戒備走向自我接受,離開束縛走向創造。 2、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學會共同生活,學會與他人一起生活。」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因此,合作學習成為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那麼,教師如何倡導小組合作這一學習方式呢? a、合作學習的問題要有價值。在合作學習時,要選取課文中沒有直接告知,而要通過推想才能得出結論的問題或概括性強又提到節骨眼上的有意義的問題。這樣,學生才樂於合作,也需要合作。 b、合作學習的分工要明確。為了確保合作學習順利進行,小組內必須合理分工,明確責任。如匯報員、記錄員、檢查員、整理員等,讓小組中的每個成員共同參與,人人都有事可做。這樣,能充分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也使那些膽小怯弱、被動的學困生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充分體驗自身的價值。 c、合作學習的時間要充分。合作學習關注學習過程,關注小組中每個成員積極主動的閱讀、探索、分析、補充、歸納的過程。要完成這一過程必須有一定的時間做保證。 d、合作學習的組內要競爭。合作與競爭相結合的教學效果明顯高於單純競爭的教學效果。作為學生個體,不僅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也要與其他組員密切合作,才能在競爭中取勝。學生好勝心強,哪一組也不甘落後,為了比其他組學得更好,每一位組員都會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之中。組內既有分工,更有合作與鼓勵,思維的伙花會不斷閃現。 3、強調學習的探究性。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當然,強調探索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經歷結果表面上卻一無所獲。但是,這都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替代「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綜上所述,面對新課程改革,教師要更新觀念,轉變學習方式「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C. 教學改革的核心是什麼
教學改革的核心是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
教學改革的核心是變革教學關系。學校需要將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讓師生形成真正的「師生學習共同體」,並開展五要素課堂。
課堂五要素包括有明確、可測的學習目標;有足夠的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活動時間;有科學的學習策略指導;有指向學習目標的真實學習反饋;以及有民主平等、積極反饋的學習。
對於技術對課堂的作用,她認為,技術支持促進了課堂的互動開放與精準反饋。
(3)教學改革課程改革新聞擴展閱讀:
教學的本質是是師生之間的交往與互動。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凸顯、個性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真正的「師生學習共同體」。
教學改革,旨在促進教育進步,提高教學質量而進行的教學內容、方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動教學改革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1)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社會的變革,包括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及意識形態的變化;
(3)教育科學及其他邊緣學科的發展影響到教育觀念的變化。
教學改革可分為:
(1)單項改革。僅就某門學科內容、某一制度(如考試制度)、某一原則和方法進行改革。
(2)整體改革。指對有關教學的計劃、任務、內容、方法、制度進行總體的協調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