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課程觀與教學觀
Ⅰ 學前教育課程與教學什麼叫大課程觀
課程觀是對課程的各種認識和看法的總稱,包括對課程的概念、課程的編制、課程的實施、課程的評價等各個方面的認識。
Ⅱ 談談您的課程觀
《數學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十分強調數學課程意識的重要,前言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自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這里突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學的基本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也提出課堂教學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更反映了課堂中應以課程觀為指導的宗旨。
課程觀要素分析
數學教學要體現課程觀,就必須正確理解課程改革中教師、學生、教材、環境這些要素與我們以前的理解所發生的變化,比較全面地把握課程觀的要素,才能使數學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標准》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就有別於傳統意義上教師的內涵,具體地說,在新的課程下,教師由傳授者轉化為組織者與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的「神仙」轉化為平等的合作者。這就是教師角色的轉換,意味著教師的教學行為與教學方式要發生徹底的變化。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這次課程改革的核心。那麼,以往給學生的定位也就要發生深刻的變化。學生單純、被動的接受式學習在我國習以為常,而且在教師們頭腦里也根深蒂固了。《標准》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採取發現學習、探究學習與研究學習等主動學習方式,是新課程觀下學生的內涵。同時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學習經驗,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是教學中要考慮到的問題。關注這些問題,就是把學生看作教學的主體,而不是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客體。
數學學習通常認為是做數學題,忽視了學生對數學知識要採取探索、發現與研究的方式獲得。實質上就是否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談不上學生參與、自主探索的學習,這也是教師缺乏課程觀造成的。
數學教材不是惟一的數學工具,這一觀念是課程觀的重要內容。教材由原來的「控制」和「規范」功能轉向為「為教學服務」的功能。教材不再神聖,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去選擇和增添教學資源,只要有利於教學的課程資源都可開發利用。這種教材觀是教育的「社會控制職能」和制度化教育強化的結果。提倡「材料式」教材觀,是課程觀的基本要求。
充分發掘數學教學資源以濟教材之不足,是當前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凡是同教學內容相關的數據、圖表、圖形、現象,都要盡可能地運用到教學之中,以豐富課堂教學。取生活之靈氣以濟數學,成為當今數學課堂教學發展的主流。
教育環境包括課堂教學環境和課外學習環境。我們過去強調比較多的是課堂環境的整齊性、權威性與規范性,忽視了建立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課程觀下的課程教學環境講究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的環境。
課外學習環境也需要教師營造與指引。比如,學生要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調查,教師必須就調查的外部環境為學生疏通,不能產生阻礙學生調查活動開展的因素等。
課程觀在課堂教學中的體現
最近發現了這么一件事,一位公認為很優秀的教師,採用《標准》編寫的數學教材,課上得頭頭是道,但經專家一評論,急得她哭起來了。哭什麼呢?專家說,沒有體現課程觀。由此可見,課堂教學中要體現課程觀任重道遠。那麼,怎麼教學才能體現課程觀呢?
1.教師必須樹立新的教材觀。
教師是「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更不是把教科書奉為聖旨,要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
課程資源的開發是這次課程改革中值得十分重視的新課題。數學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畢竟是有限的,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僅滿足於教材上那些內容,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同時,知識的教學也遠遠不能體現社會對人們掌握課本知識的要求,更多是需要人有敏銳的洞察力與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素材,給學生提供辯論、思考的材料,學生從課堂模擬現實的思考中,掌握今後對自己發展需要所具備的素質。
比如,「求平均數」的教學,如果僅滿足於教材上介紹的求平均數的方法,而不去思考平均數的應用價值,那麼,學生掌握再多的求平均數的妙法,也是沒有價值的。因為算平均數單純是機械的計算,即使數據再復雜,有計算機或計算器一下子就能完成,這樣簡單的勞動,是不需要人用過多腦筋的。因此,求平均數的重點應該放在學生對平均數內在含義的理解上,學生應該了解平均數在生活與社會實際中的應用。為此,教師可提供下列素材:
(1)據世界衛生組織剛公布的排名表,日本人的平均壽命是74.5歲,居世界第一。
(2)據蘇州日報報道,2001年上半年蘇州市區平均房價為每平方米1739元。
(3)據深圳日報報道,深圳市「第三屆十大傑出青年企業家」平均年齡僅35歲。
(4)有關專家預測,今後100年,地球平均氣溫將升高1.4℃~5.8℃。
(5)歌手大賽時,去掉一個最高分與一個最低分,再計算平均分,就是歌手的最後得分。
……
這些材料呈現在學生面前,會引起他們對平均數的思考,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就不會僅限於教材上所提供的例子了。
2.讓學生真正主動而有效學習。
學生主動學習,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但真正落實在課堂上就顯得非常單薄,很多所謂的主動學習,就是學生簡單地回答教師提的幾個沒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做幾道練習題,或者熱熱鬧鬧一陣誰也聽不清楚的討論,或是裝模做樣操作幾下學具。諸如此類的教學現象,可以說不勝枚舉,特別表現在比賽課中,有些人還美其名曰是「課堂氣氛熱烈」。其實,這是教學上的形式主義,也是教師缺乏課程觀的體現。
我們主張學生的主動學習,就是靠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發現,使發現式學習、探索性學習與研究性學習進入學生的學習方式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問題為中心,引導學生主動而有效的學習。
例如,學習圓的周長與面積時,可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小明家想做一個直徑是1米的餐桌,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板?如果吃飯時每個人佔用餐桌60厘米的弧長,這張桌子夠多少人一起吃飯?
教師不需要講解什麼,學生圍繞求木板面積與求桌子的周長展開探索。求周長的繩測法學生很容易得到,求面積時,他們也會提出自己的見解,如分塊求,用正方形的面積代替圓的面積等。很多方法都會在學生自己探索中產生,教師只參與、組織學生的討論,並與學生合作想辦法,最後再上升到建立模型——圓的周長與面積公式。這一過程,就是學生真正參與學習的過程,排除了教師的過分干預而降低學習的有效性。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幫助者。只有這樣,學生的有效學習才能到位。而一些設置過多的鋪墊性提問或練習,把學生的思維圈定在一個小范圍內,不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所以,以往的復習提問,大多數是無效的,不能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應該擯棄。
3.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標准》在「總體目標」中設立了「情感與態度」目標:
●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
●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這是我國第一次關注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情感與態度及價值觀,教學中應該得到充分的體現。如學習一個數學知識時,教師要觀察學生的表情,由學生談談學習的心裡感受,經常與學生聊聊學習數學的體會,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互教互學的教學氛圍。
1998年,教育部在為制定課程標准所作的一次調查中,有學生寫道:「一到考試數學,我緊張得直作嘔。」「上數學課,我只想睡覺。」諸如此類,都是學生對學習數學的感情出現了問題,教學中必須予以重視。
在教學中要體現課程觀,還包括很多方面,如課堂文化氛圍的營造、實踐活動的開展等都蘊涵了豐富的課程觀內容,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地總結與運用,才能使新課程改革達到預期的目的.
Ⅲ 新課程倡導什麼樣的教學觀
1、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
(1)鼓勵學生參與教學。
(2)創設智力操作活動內。
(3)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容並加強訓練
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1)知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過程
(2)知道學生了解學科特徵,掌握學科研究方法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
(1)結論和過程的關系:教學相長。
(2)提倡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的意義。
4、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1)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理念的局限:重認知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
(2)關注人的教學理念的表現: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3)什麼是課程觀與教學觀擴展閱讀:
基本要求
1、課堂上教師、學生的活動交替安排,形成有機的整體。
2、課堂練習要當堂完成,須背記的內容要當堂熟練背記。
3、課外作業量要適度。
4、教師要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推介不同的學習材料,引導學生探求並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5、教師要督促學生充分利用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並檢查學習效果。
Ⅳ 課程意識,教學意識和能力意識三者有什麼區別
這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過去十多年了,十多年來上上下下為這輪改革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是當我們回望這輪改革的時候,不得不遺憾地承認,十多年來我們由許多地方許多老師將課程改革與課堂改革混為一談了。
大家其實都清楚,這次課改的動機其實就是要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設置與內容。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位一體,互為補充,以實現著眼於學生發展的教育目標。遺憾的是我們許多地方和學校,尤其是教師對課程改革的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或者沒有對它進行認真的研究,更因為課程改革不只是一件技術活,更重要的還是理念的、思想的,尤其是要讓每一個教師在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課程意識,建構屬於自己的課程更難。
「改課」就不一樣了,幾乎是純技術層面的,是「看得到摸得著」的,是相對省事的活兒,也是容易出成績、出政績、出效益的活兒。於是一個又一個的「高效課堂」,一個又一個的「教改」模式,一個又一個的流派,一所又一所的「課改」名校就這樣誕生了。
或許因為課改的設計者們忽視了我們這個國度的教育實際,也或許因為他們在選擇參照系的時候出了某些偏差,更或許因為是一些歪嘴和尚將「課改經」給念歪了。「課改」就這樣變成「改課」了,相反它的初衷卻被越來越多的學校和教師給忘卻了。
正是出於以上的思考,我們策劃了這樣一個話題,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注。
課程意識:優秀教師專業發展的標桿
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方亞琴 蔡 偉(教授)
摘要:闡述了課程意識的概念及其意義,指出課程意識是優秀教師專業發展的標桿。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課程意識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教學改革和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影響,最後從獲取專業自主權、轉變課程觀、培養反思能力三個方面提出了提升教師課程意識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課程意識;教學意識;教師專業發展
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要求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齊頭並進,新時代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只有在課程理念引導下不斷地完善其教育理念,才能不斷地完善新型教師所具備的內在要求。因此,具有課程意識成為優秀教師專業發展的標桿,也是教師自我完善的重要標志之一。
一、課程意識及其意義
關於課程意識,有多種界定,但在筆者看來,課程意識或稱課程覺察或課程自覺,就是教師對課程的特點、意義、功能等等有一定的認知,並將這種認知,較為自覺地應用到實際教學過程中,再通過教師的總結、反思與提升,使課程意識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從而促進教師專業快速成長。
教學意識與課程意識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課程意識通過教學意識來實現,沒有教學過程,課程意識也就得不到體現。它們既相互作用又有所區別,教學意識更多地關注教學過程中所體現的技術問題,即關注教師「教什麼」的問題;而課程意識則更多地是關注教師的價值取向,即關注教師「為什麼教」的問題。課程意識同時也決定著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角色定位以及教師的情感態度等內容。課程意識還涉及到教師如何重新構想課程,如何使構想的課程在實踐中發揮其積極作用,這些都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觀、教學質量觀以及教育評價觀。教師的課程意識來源於教師日常實踐中的決策的課程,是囊括了同實踐互動的動態的課程。具有課程意識的教師會以「跑道」為語源的課程形象,轉換為以知性、文化為經驗的快樂之「旅途」。[1]以教師為「向導」,使學生獲得知識的共鳴。教師和學生超越了課程的一般范疇,化解了「教」與「被教」之間的對立關系,成為通向知識領域的共同探險者。
二、課程意識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作用
(一)課程意識改變了教師的課堂教學
美國著名課程專家施瓦布(Schwab)曾提出「教師即課程」的觀點,強調教師要有課程意識,才能使靜態設計的課程轉化為動態的課程實施。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課程實施的取向已經從「忠實取向」發展到「創生取向」。課程實施的「忠實取向」是教師僅僅作為「課程執行者」,認為教師只是把教育管理部門和課程設計專家制定的課程內容傳遞、灌輸給學生。課程實施的「創生取向」是在傳遞中心課程的基礎上,去尋求超越「制度化的知識」,使教師從單方地向學生灌輸「制度化知識」轉化成為雙向的、多維的對話,以累積多種多樣的發現與發明之中創造出新的知識。
以這種「創生取向」的視角來看,課程實施就是一個對課程意識重新解釋的過程,是一個教師課程意識與課程設計者、課程內容、學生以及課程實踐情境之間持續對話的過程。在教師對課程內容進行消化、課程設計重新組合、課程實踐合理化進行、教師的課程意識得到實現時,也是一名優秀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一個過程。
(二)課程意識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改革
吳剛平教授在總結歷次教學改革的經驗教訓時,認為「歷次教學改革僅僅站在教學的立場謀劃教學改革,往往看不出問題的本質,難以找到有意義的突破口和生長點,教學改革迫切需要強化課程意識」。[2]
在課程論體系中,課程是學校教育的一個最重要器官,就如我們的「心臟」,而教師的教學又是課程實施的必要環節。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有些也許是教學實施的問題,但更多的可能是課程設計自身存在的問題。對課程問題,如果只是依靠教學或教材的改革,應了老話「換湯不換」,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是應該從最重要的器官「課程」改革著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取得實質性的效果。比如某些學生不喜歡學習,人們往往會認為是教師的教學方式或方法有問題。事實上,這很可能是課程內容本身的「難、繁、偏、舊」,脫離了學生的興趣和未來發展的需要,甚至連教師自己都不推崇和喜歡的內容,卻硬要灌輸給學生,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也就不難理解了。
可以這么說,如果社會、教育管理部門、學校、教師沒有課程意識的整體轉向,而只是著眼於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的修修補補,很難取得預期的成效。
(三)課程意識促進了教師的教育研究
斯騰豪斯(Stenhouse)曾提出「教師作為研究者」的觀點,強調的是教師的課程意識要建立在研究的立場上,以研究的方式展開課程實施過程,才能表現出有效的課程行為。當前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突出地反映在教學反思和校本課程開發兩個方面。
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但如何反思、以什麼樣的理論作反思的指導會有不同的反思效果。如果教師沒有課程意識作為基礎,教學反思的對象只能局限在課堂教學,其基本的反思形式是「課堂評價」或「教後記」。如果教師以課程意識作為堅實的後盾,那麼教學反思就不再局限於對教學過程的反思,還包括對課程的目標、編制、實施、評價等諸多環節的全方位反思,其主要形式是撰寫教學案例。
教師課程意識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得到實現,也就是意味著教師的課程意識從覺醒狀態進入到實踐狀態。[3]因此,教師具備什麼樣的課程意識將成為校本課程開發的關鍵,具體來說要有課程的權利意識、鑽研意識、價值意識和全局意識。權利意識是指教師作為課程的主要實施者,應具有的課程權利意識,在教學實踐中恰當地行使自己的權利;鑽研意識是指教師應具有一種鑽研課程理論的精神,使自己的課程意識結晶充滿科研智慧;價值意識是指教師必須以學生的多元價值的實現為目標的課程意識,如教育價值、政治意識形態價值、倫理價值、藝術價值、產業價值等;全局意識是指教師能夠抓住稍縱即逝的教育機會,及時的做出決策,將課程開發做為教學生涯的有機組成。
三、提升教師課程意識的有效途徑
強化教師的課程意識是新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教師專業化發展與基礎教育改革在新時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使課程意識的強化得到了實現的可能。
(一)獲得專業自主權,提升課程參與意識
賦予教師充分的專業發展權,是提升教師課程參與意識的重要保障。唯有獲得相應的專業自主權這一基本權力,教師的課程參與意識才能得到提升。因此,一方面學校層面要賦予教師相應的專業自主權,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到課程開發和創生中去。另一方面,教師獲得專業發展權後,也要履行自己的職責,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原則,審視課程目標的合理性和課程內容的價值,思考課程實施的方式和方法,反思課程實踐中的得失。
(二)轉變課程觀,提升課程生成意識
課程觀是教師的課程哲學和課程方法論。只有課程觀念發生了合理的轉變,才可能提升課程意識。教師必須拋棄各種偏執的課程觀,整合生成新的課程觀。新的課程觀與教師的教育理念、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真實的教育情境緊密結合,這樣更有利於處理好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發展需要的關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培養反思能力,提升課程反思意識
課程意識的強化離不開教師教育實踐中的反思意識。教師的反思性教育實踐是指教師自發的,對自身教育教學理論素養的再思索,以及對在相關教育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實踐行為的思考,從而總結出教學實踐中的亮點與不足,並研究出改善策略與方法,提高教學能力。因此,教師應自覺培養反思的能力,提升反思意識,使教師成為反思性實踐者,讓課程意識成為優秀教師專業發展的標桿。
參考文獻:
[1] 佐藤學.課程與教師[M].鍾啟泉,譯.北京:教育科學,2003:21.
[2] 趙炳輝,熊梅.教師課程意識與專業成長[J].教師教育研究,2008(1):3-7.
[3] 吳剛平.教學改革需要強化課程意識[J].教育發展研究,2002(11):44-46.
課程意識:從認知到行動
鄺紅軍
摘要:課程意識的提出並受重視既是基礎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論思考的結果,也必將推動基礎教育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認知取向的課程意識是必要的,它自然傾向於比較不同的課程觀,並要求課程觀的轉變。更重要的是行動取向的課程意識,它要求自覺地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驗,組織教育經驗,並評估教育目標是否實現。
Ⅳ 傳統的課程觀與教學觀跟新的課程觀與教學觀之間的比較
傳統的是以老師為中心 新的是以學生為中心
Ⅵ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
一、現代教師角色轉換:
1、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2、教師從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3、教師要從「教書匠」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
4、教師要從學校的教師轉變為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二、教師行為的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6)什麼是課程觀與教學觀擴展閱讀:
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觀念:
1、整合教學與課程。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課程發展,教學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
2、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關系是平等、雙向、理解的人與人關系,是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
3、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目標體系:結構與過程的統一、認識與情誼的統一;
4、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
5、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Ⅶ 新課程需要什麼樣的教學觀念
1、整合教學與課程.2、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目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