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模型校本課程電子教案
❶ 做科技模型有什麼好處
一 開闊視野 豐富科學知識
科技模型活動具有豐富的知識性,就拿航海模型來說:在航海模型的製作和航行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到船為什麼會漂浮 船是怎樣保持穩定性的 螺旋槳為什麼產生動力 船怎樣跑得快 "泰坦尼克號"受創後為什麼沒有立刻下沉及為什麼躲不過冰山 ……如果深入下去,學生會接觸到無線電。了解到(或掌握)力,密度,重力,壓力,磁場,船的構造,發動機的構造和原理,無線電,材料的選擇……許多知識.這裡面有許多是"課本"上沒有而生活中經常需要的知識.又如,學生在學了《蝙蝠與雷達》這課後,學生便知道了雷達研製是根據蝙蝠夜間飛行本領來發明的,知道了無線電波,接收器,熒光屏等.此時鼓勵學生動手做一個簡易的雷達模型,進一步了解雷達工作的原理.由此再啟發學生還有那些科學技術是從動物身上得到的啟示,年能大膽想像,並做一個科技模型嗎 有的想到蜻蜓與飛機,魚形聯想到魚雷等並能製作一些簡易的飛機模型等.這樣在科技模型活動中學生會接觸,運用上各種各樣的知識,補充了許多書本知識,開闊了學生視野,豐富了學生課餘生活,同時了解到了更多的科學知識.
二 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科技模型活動,要求所有參與者在思維方法上要有辨證性,整體性和嚴格的科學性."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小的科技模型是大的,真實的車,船,飛機按一定比例的縮小製作;它是一個整體,牽一發而動全身.
一架比賽留空時間的模型飛機,都要經過高速爬升和低速滑翔兩個階段,對爬升階段的調整,主要是地拉力線和兩半翼扭曲後的迎角大小的調整.重心位置,機翼和平尾的安裝角及方向舵雖對飛機爬升的姿態也有一定的影響,但這些部位的變動,又直接影響著模型滑翔階段的性能,因此在設計和調整中,必須全面考慮,這兩個階段不同的受力情況和解決辦法.又如"在車,船,飛機模型的設計和製作中對材料的強度,剛度和重量的選擇十分認真,必須從二者中選一最佳方案.因此,科技模型活動,在思維方法上要求青少年必須具有辨證性,整體性,科學性,否則一個小小的失誤,便會使製作出的科技模型性能變差甚至報廢.
可見人最初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的,思維離不開形象和動作,學生在操作活動中,既要動眼看,動手做,還要動腦想,動口說,使外部的操作過程與內部的智力活動中的辨證性,整體性,科學性等有機結合起來,這樣就有力的促進了他們的思維發展.
三 培養良好的習慣
科技模型活動有利於塑造學生良好的個性,培養學生堅強的毅力和開拓的精神,以及細心和耐心,形成做事嚴謹的科學態度等.
1,科學的安排時間.學生面對功課和各種興趣,特長培養,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學生必須科學合理的安排時間才能做到井井有條,忙而不亂.
2,做事有始有終.現在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怕吃苦做事沒有恆心,往往半途而廢,如果選擇他們自己動手動腦的活動,讓他們自己去想方設法來完成一件科技模型作品,興趣又會高漲一些,因為他們都愛玩動力玩具,從這個角度出法,也會使他們慢慢克服製作過程中惰性,而堅持不懈的完成自己的傑作的 .從而也就培養了他們做事有始有終的習慣.
3,集體主義精神.同學們一起設計,一起製作,一起比賽,從中互相幫助,互相比較,互相學習.這樣便培養了學生們的集體主義精神.使學生們心中有別人,學會如何與別人相處.這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才能與別人共創一番偉大的事業.像居里夫婦那樣關起門來熬瀝青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社會需要像阿波羅登月計劃那樣的人才群體的合作才能改造世界,創造未來.
四 激發學生探索科技領域的興趣
一個科學家或發明家,他們無疑是對他所喜愛的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繼而去探索它,研究它,最後在那一領域取得豐碩的成果.如今我們對學生進行科技模型的製作和組裝,讓他們了解到動力的形成,浮力的產生,磁場的影響等,為他們今後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的興趣,並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播下了成功的希望.
綜上所述:積極開展科技模型活動,是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的跨世紀勞動者和接班人的有效措施之一;積極開展科技模型活動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科學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精神及全民健身計劃,全面實施黨的十五大提出的"科教興國"戰略的有效措施之一.
❷ 怎麼製作科技模型
1、自製羽毛球
准備材料:空飲料瓶一隻,泡沫水果網套兩只,橡皮筋一根,玻璃彈子一顆。
製作過程:
1.取250毫升空飲料瓶一隻,將瓶子的上半部分剪下;
2.將剪下的部分均分為8份,用剪刀剪至瓶頸處,然後,將每一份剪成大小一致的花瓣形狀;
3.將泡沫水果網套套在瓶身外,用橡皮筋固定在瓶口處;
4.將另一隻泡沫水果網套裹住一粒玻璃彈子,塞進瓶口,塞緊並露出1厘米左右;
5.剪下半隻乒乓球,將半球底面覆在瓶口上,四邊剪成須狀,蓋住瓶口後用橡皮筋固定住。
6.美化修飾後,一隻自製羽毛球完成了。用羽毛球拍打一打,看看效果怎麼樣?
2、自製香皂紙
製作材料和工具:
吸濕性較好的白紙,小塊香皂,一支毛筆和一次性飲料罐。
製作方法:
先把香皂切碎後放在罐里,盛上適量的水後把杯子放在爐上加熱,等香皂融化,將白紙裁成火柴盒大小,一張張塗透皂液,再取出陰干就成了香皂紙。
3、自製熱氣球
1.首先我們用軟紙裁出6~8個葉狀的紙片。
2.將它們對折並用膠水將它們的邊粘在一起作成一個氣球。
3.用膠帶將四根連線粘到氣球底部。用橡皮泥將線的另外一端固定在桌子上。
4.盡量將電吹風的速度調的很慢。將吹風口向上對准底部的開口並且打開開關。氣球會慢慢變大拉緊細線並且離開桌面。
4、自製手電筒
具體製作方法是:將一隻廢易拉罐(如露露飲料罐)起掉一頭蓋子,另一頭用圓頭榔頭敲凹。用厚瓦楞紙板捲起兩節一號電池,電池正極朝上、負極朝下裝入罐中。找一個合適的塑料蓋(如神奇大大卷的盒蓋正好可以扣在露露飲料罐上),在盒蓋中央挖一個圓形小洞,洞的大小以使燈泡插緊為宜。將燈泡底座插入小洞。取一段尋線兩端剝去線皮,一端繞在燈座上,另一端從塑料蓋側面扎一個小孔穿出。將塑料蓋蓋在易拉罐上。檢查一下,燈泡、電池是不是緊密接觸。到這里一次性手電筒就做好了。使用時,用大拇指把從側壁穿出的導線按在從拉罐無油漆的焊縫上,手電筒就會發光,大拇指離開導線跳起,手電筒就滅了,使用非常方便。
5、自製太陽灶
找一個大號手電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質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長約4厘米的圓柱體,直徑以正好能緊緊塞進反光碗的圓孔為宜。在圓柱的一端橫向鑽一個細孔,穿入一根直徑相當於孔徑的鐵絲,然後將露在圓柱外的鐵絲兩頭扳折成90°,各留5厘米即可。把圓柱塞入反光碗的圓孔內,再將鐵絲兩端插在一塊泡沫塑料或木質底板上。將一根細竹簽的兩頭削尖,一頭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圓柱上,另一頭插上一小塊土豆。把該裝置放在太陽下,讓反光碗朝著太陽方向,然後,耐心調節竹簽長度,讓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於發光焦點上。要不了多久,土豆就會被太陽光烤熟,發出香味。
6、指南針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用途,它是根據磁學原理製作的。
取三合板一塊, 鋸一直徑為120毫米的底板。把表面和邊緣用砂紙磨光。在一張鉛畫紙上標好符號,按尺寸把盤面剪下,貼在底盤下,取一枚大頭針或縫衣針,從底盤背面中心穿過,將尖頭露出盤面做軸。根據尺寸把一塊白鐵皮剪成指針形狀,並鑽一個直徑2毫米的孔,把一顆紐扣固定在指針上。用一塊永久磁鐵觸指針數次,使指針磁化。最後,把指針放在軸上。注意哪頭指向北,就這頭塗成紅色。
1.科技小製作的特點 科技小製作的特點就在於一個「小」字。「小」在哪裡呢? (1)結構簡單。一般只要製做幾個零件,再組裝起來就做好了。 (2)材料好找。很多材料在家裡就可以找到,如空紙盒、牙膏皮、泡沫塑料、罐頭筒、廢圓珠筆芯、壞了的玩具、鐵絲、鐵片等。 (3)加工容易。多數項目工藝技術要求低,小學生可以掌握。 (4)花錢少。有些項目甚至可以不花錢,不會增加家庭負擔。 (5)見成果快。不少項目只要一天、半天就可以做成,這符合少年兒童心理,容易推廣普及。 2.活動形式 (1)開設科技課,使學生普遍受到科學教育,並輔導學生製作。 (2)建立興趣小組,輔導學生製作。 (3)鼓勵學生自己選題,獨立完成小製作,必要時給予適當的輔導。 3.活動內容和輔導方法 (1)依照圖紙、說明,或印製好的材料進行製作。 (2)以培養創造能力,發展智力為中心的科技小製作。主要以製做兒童喜愛的玩具為主,有下列幾種形式: ①教師介紹一種小製作的方法和科學道理,並用實物演示,引起學生興趣,學生根據這個道理自己去創新製作。如「小雞吃米」,是利用杠桿原理製作的抽拉玩具,抽拉時兩只雞頭運動方向一致或相反,是由於杠桿力點、支點的位置不同。學生在了解道理之後,各自設計、製作了許多新穎的杠桿抽拉玩具,如我坐火箭去太空、小貓釣魚、打乒乓球、過峽谷等。 ②變廢為寶的科技小製作。教師利用實物講解如何利用廢舊鍾表的齒輪和廢舊玩具設計製作新的玩具。有些學生受到啟發,自己完成了構思新穎、質量較高的活動玩具,如手操縱電動旱船、電動碰碰車、機器人、滑稽人跳舞、貓頭鷹和老鼠等。 ③專題科技製作競賽。根據不同年級提出不同專題要求,各班學生人人設計製作,班內選拔出代表隊,再進行年級競賽。如一次四、五、六年級進行風力車比賽。我們規定賽車的輪子必須是用厚紙自製的,不能用現成輪子或其他代用品,其他大小、重量、樣式不限。又一次進行橡皮筋動力車比賽,只限定必須用統一規格和長度的橡皮筋,其他不限。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設計製作的賽車多種多樣,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培養了他們的創造能力。 4.注意事項 (1)要按年齡、知識水平、動手能力、興趣愛好分開檔次,選擇不同的製作內容。低年級要選擇很容易製作成功的內容,如小降落傘;中、高年級則要從難度上有所提高。 (2)要提倡創新。 (3)不包辦代替。 (4)強調製作中要注意安全
在使用時,不要讓指針接觸磁性很強的磁鐵,以免影響指南針的磁極 。
❸ 請大家給我提供些初中七年級勞技課的課題和教案~謝謝了~
1.基於直接經驗,面向現代
現代社會對人們的技術能力和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現代的教育教學講究與時俱進。勞技教育包含著技能教育與技術教育,這種技能技術應該與時代的需求相結合,與時代的發展相輝映。因此,動手和創新為主的手工課程(如布藝、編結等),都要努力研磨和打造與時代相結合的課程內容。
2.回歸生活,體現開放性
(1)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如科技節)
(2)體現每一所學校的特色(如航模、汽模製作)
(3)反映每一所學校所在社區的特色(如剪紙)
(4)善於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選取探究課題或問題(研究性學習)
3.面向實踐,突出實踐性
勞技教育的目標「會動手、能設計、愛勞動」要能夠充分地貫穿於勞技課的始終,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最好選擇一些講練結合、手腦並用的操作課,這樣更能夠反映我們勞技學科的特點。
三、校本課程內容開發示例
日常生活中,一些沒用的廢紙、報紙,雞蛋殼、不同形狀的落葉、糖紙、包裝紙、各種顏色的布頭、線條、貝殼、魚骨、羽毛、石子等都可用在勞技教學中。把這些廢棄材料作為一種資源收集起來,變廢為寶,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材料利用意識、環保意識以及動手能力、創新能力、還減輕了學生與家長的經濟負擔。在活動中,學生通過假設、想像、討論、方案設計、實驗操作、進行收集、處理和提取信息;運用有關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在研究過程中與人交流和合作,這些是一種綜合性的手工製作訓練。
1.粉筆雕刻 在粉筆上面進行各種雕刻活動,讓學生體會粉筆微雕的魅力。包括花瓶、酒杯、橋、汽車、人物等內容。(4課時)
2.石膏板雕刻 在石膏板上進行各種創作活動。包括花卉、動物、人物、石膏板的鏤空雕刻等內容。(4課時)
3.印章 在一方小小的石塊上感受篆刻的樂趣。包括文字、生肖、風景等內容。(4課時)
4.剪紙 包括民間剪紙、現代剪紙、染紙剪紙及其創造。(4課時)
5.拼貼 利用火柴、火柴盒、牙簽等進行創作活動。(2課時)
6.網兜製作 利用各種材質的線製作實用的網。(2課時)
7.紙燈籠製作 利用一次性的制備製作逼真的燈籠。(2課時)
8.模型製作 利用廢棄的木料製作各種汽車、飛機、輪船等模型。(2課時)
9.金屬絲成型 通過展示、觀察、範例分析金屬絲作品,啟發學生嘗試金屬絲模擬自行車模型的設計。(2課時)
10.小木工製作 用一次性的筷子進行創作活動。包括小水桶、飛機、房屋、板凳等,是滲透環保教育的絕佳內容。(2課時)
❹ 校本課程開發的校本課程開發類型
從校本課程開發的具體活動方式來看,校本課程開發可以分為課程選擇、課程改編、課程整合、課程補充、課程拓展和課程新編等類型。
1.課程選擇
課程選擇是校本課程開發中最普遍的活動,是指從眾多可能的課程項目中決定學校付諸實施的課程計劃的過程。選擇活動使教師能夠在決定教什麼的問題上發揮積極的作用。課程選擇至少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即教師要有選擇的權利,同時還要有可供選擇的空間。此外,課程選擇對教師的專業資質也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因為課程選擇會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重要而長遠的影響,所以教師必須掌握課程選擇的專業知識,並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和發展。
課程選擇有多種層次和方法,其中最綜合的選擇形式是課程計劃中的科目選擇。大多數具備校本課程開發機制的教育系統都會為學校提供一系列供選科目清單,學校要從中選擇它們所要開設的少數科目。通常是中央教育行政部門對選擇的原則提出一些規定和建議,學校也有權開設供選科目清單中沒有的科目。
2.課程改編
課程改編是指針對與原有課程准備對象不同的群體進行的課程上的修改。校本課程開發中的課程改編主要是指教師對正式課程的目標和內容加以修改以適應他們具體的課堂情境。此外,它也包括某些學校對國外引進課程的翻譯和本土化改造。在一個日益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社會中,教師可能面臨越來越多的課程改編任務。
進行課程改編需要充分考慮很多方面的因素,但這些因素大致可以歸納為五大類,即(1)目的;(2)內容選擇;(3)內容組織;(4)學習經驗;(5)學習資料。教師應該對上述5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通過增加、刪減和改變順序與重點等方式對指令性課程、引進課程等加以修改,從而更好地適應學校和班級的具體情況,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3.課程整合
課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識體系而以關注共同要素的方式來安排學習的課程開發活動。課程整合的目的是減少知識的分割和學科間的隔離,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識體系統一聯結起來,傳授對人類和環境的連貫一致的看法。課程整合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必須減少知識劇增對課程數量的影響,防止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課程整合的常用方法有開發關聯課程和跨學科課程兩種。其中開發關聯課程是要在課程設計時就科目間的相關問題進行協調,往往體現的是兩門左右學科間相對狹窄的聯系。比如物理科學和數學關聯課程就意味著物理和數學專題的編排順序應該是把那些解決物理問題所需運用的先進數學方法安排在前面。跨學科課程是把不同的學科作為一門課程來學習。例如,美國學校的社會學科就是作為一門課程來開設的,它把地理學、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有時還有歷史等串聯在一起。20世紀80年代,科學、技術與社會在國外成為一門廣泛採用的學校課程,這也是課程整合的產物。
4.課程補充
課程補充是指以提高國家課程的教學成效為目的而進行的課程材料開發活動。課程補充材料可以是矯正性和補救性練習、報紙和期刊剪報、聲像材料、教學片和電影短劇、圖畫、模型、圖表、游戲和電腦光碟等,這些材料有助於實現內在於正規課程中的課程目標。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或者選擇提供的補充材料,或者與同事一道合作開發,也可以獨自進行開發。
5.課程拓展
課程拓展是指以拓寬課程的范圍為目的而進行的課程開發活動。課程拓展材料的目標是拓寬正規課程,為學生提供獲取知識、內化價值觀和掌握技能的機會。這些東西與學生所學課程專題有關,但超出了正規課程所覆蓋的廣度和深度。
6.課程新編
課程新編是指全新的課程單元開發。例如,突出學校特點的「特色課程」、地方性專題課程即我們所說的「鄉土教材」以及時事專題課程,就可以歸為這一類型。此外,學校還可以開發新興的專題或學科領域,以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變革和科技進步,這也屬於課程新編活動。地方性專題課程可以在某一具體科目中進行安排,也可以在相關學科的整合課程中加以安排。地方性專題在地理教學中運用得最為常見,實際上最初的地理課程單元所涉及的現象都與學生的周圍環境密切相關。學習地圖的最初步驟是根據「由近而遠」的原則加以安排的,從與學生周圍地區有關的專題開始,這樣就把學生的個人經驗與學校的正規學習整合起來,這樣的課程單元可以在地方層次上由當地教師的積極參與而做出最好的准備。大多數學校科目都有地方性專題,像地方史或與當地有關的著名歷史人物。
❺ 科技模型有哪些。怎麼折科技模型。
廣義上講,舉個常見例子,航模也是一種科技模型。狹義上講,只有按照一定比例一定數據在電腦上或者一個特定地域上進行的科學建模,建出來的模型就是科學模型。
❻ 小學生科技製作教案 二年級上 第一課 不倒輪 小學生科技製作教案 六年級上 第一課 筆桿魚類 2冊全部教案
本發明涉及一種音叉式微機械陀螺及其製作方法。微機械陀螺主它是由第一基板及其上的四組驅動用條形固定對電極和兩組檢測用條形固定對電極、固定在第一基板上的中間錨點和兩側錨點、懸在第一基板上方的第二基板組成;第二基板包括可沿驅動方向振動的兩個結構相同且對稱的驅動質量塊、中間錨點與驅動質量塊相連接的第一彈性梁、兩側錨點與驅動質量塊相連接的第二彈性梁、連接兩個驅動質量塊的耦合彈性梁、可沿垂直於驅動方向的檢測方向振動的兩個檢測質量塊、檢測質量塊與驅動質量塊之間的連接彈性梁組成。本陀螺採用微電子機械繫統技術製作,採用變面積電容實現驅動和檢測,驅動和檢測方向均具有滑膜阻尼,靈敏度較高,是一種實用的微機械陀螺。
1.一種音叉式微機械陀螺,其特徵在於: (A)它是由第一基板(1)及其上的四組驅動用條形固定對電極(1a、 1b)和兩組檢測用條形固定對電極(2a、2b)、固定在第一基板上的中間錨點(4)和兩側錨點(5)、懸在第一基板(1)上方的第二基板(12)組成; (B)第二基板主要包括可沿驅動方向振動的兩個結構相同且對稱的兩個驅動質量塊(2)、中間錨點(4)與驅動質量塊相連接的第一彈性梁(6)、兩側錨點(4)與驅動質量塊(2)相連接的第二彈性梁(7)、連接兩個驅動質量塊的耦合彈性梁(3)、可沿垂直於驅動方向的檢測方向振動的兩個檢測質量塊(8)、檢測質量塊(8) 與驅動質量塊(2)之間的連接彈性梁(9)組成; (C)第一基板上的兩組檢測用條形固定對電極(2a、2b)分別在前兩組驅動用條形固定對電極(1a、1b)之間和後兩組驅動用條形固定對電極 (1a、1b)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