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課程設計的核心任務

課程設計的核心任務

發布時間: 2021-02-11 22:22:40

1. 課程設計任務書是干什麼的

要做課程設計了。做什麼,條件是什麼,完成的成果要求是什麼。這些寫成一個文檔,稱「課程設計任務書」。它告訴接受任務的,要做什麼,條件是什麼,要完成的成果是什麼等信息。

2. 課程設計包含哪些東西

課程設計:大學某一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如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的課程設計,一般是完成一項涉及本課程主要內容的綜合性、應用性的計算機程序開發題目。一般是完成一項公共建築的一系列設計圖紙,包括從方案到部分施工圖等。
課程設計: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有結構的產生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以及教科書等系統化活動。
課程的組成是由學科的分級結構決定,設計的原則有如下:
從簡單到復雜。
從特殊到一般。
現存生物體的生命循環。
從一般到細節。
從一般分類到更細的分類。
不同的定義反映了不同的課程研究取向。
不同的關於課程設計的定義大致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技術取向的,如普拉特認為:課程設計是課程工作者從事的一切活動,這包含他對達成課程目標所需的因素、技術和程序,進行構想、計劃、選擇的慎思過程。
另一類則為理性主義取向,如有學者認為課程設計是指教育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對課程的研究並擬訂出課程學習方案,為決策部門服務,擬訂教育教學的目的任務,確定選材范圍和教學科目,編寫教材等都屬於課程設計活動。

3.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評價體系的三項核心任務是什麼

淺議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能力要求
○鄭珠1,侯友2(1.內蒙古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22;2.內蒙古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內容摘要: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給信息技術教師帶來了角色變化,使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促進者和評價者,成為課程的開發者、設計者。這種角色的變化向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挑戰,我們應認真分析當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對教師的能力要求,以不斷的創新精神推動素質教育,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關鍵詞: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角色;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成為世紀之交的全球性浪潮,我國新課程改革在這次浪潮中異常活躍,新的課程標准已相繼出台。新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就在於教師素養的進一步提升。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以其獨特的身份讓人耳目一新,對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新的教育理念、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等,與教師長久形成的、原有思想觀念和思維行為習慣之間的沖突不可避免,提升信息技術教師的素養也就顯得日益緊迫,培養一批具有優秀教學藝術風格的信息技術教師也是當務之急[1]。
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實踐中,信息技術教師的角色發生很大的變化,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促進者和評價者,成為課程的開發者、設計者。這種角色的變化向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挑戰。因此,當前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具有以下幾方面的能力,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要具有開發、整合、設計課程的能力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是為其他學科打下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基礎,學校教育中學生的大部分學習時間是在各門學科教學中度過的,而信息技術課程在學校課程計劃中不可能占據主要地位,只可能是一小部分,但信息素養對於現代社會的人來說,又十分必要,因此只能通過其他課程的教學活動作為培養信息素養的主要渠道。因此,當前我國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是在各個學科教育中積極應用信息技術,努力實現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教學的有效整合,這就要求教師要具備一定的課程開發能力、課程整合能力和課程設計能力。為此,信息技術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信息技術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的觀念和被動執行的做法。提高信息技術能力的途徑主要是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和在課程中使用信息技術,這就需要信息技術教師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使學習良性互動起來,使學生學到的各學科知識有機的整合起來,並且藉助研究性學習、主題學習等模式在實踐中綜合應用,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最終內化,使知識結構更加有序,減輕學習負擔,提高學習效率。2.信息技術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敏銳的觀察能力是指於細微枝節中看出事物的本質的一般特性和規律的感知能力。贊可夫說:「對一個有觀察力的教師來說,學生的歡樂、驚奇、疑惑、恐懼、受窘和內心活動最細致的表現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一個教師如果對這些現象熟視無睹,也很難成為良師益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實踐中更需要教師具有這種能力。這是因為,在利用媒體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會話、交流和有意義建構時,教師有更多的時間觀察學生的細微變化,揣摩學生的心理感受,捕捉每一點教學信息,從而幫助學科教師發現問題,及時引導和調整教學活動。3.信息技術教師要有創意思考能力。台灣輔仁大學的賴麗珍教授認為:教師創意思考能力是指教師將創造力運用於教學專業的過程,改變過去關於教學的想法、方法及策略,進而發展出新的想法、方法及策略,使得教學的構思和行動更富創意,教學成效亦有增進的能力。教學創意思考能力是教師創造能力的一種具體表現。教師的創造力運用是教學創新的關鍵因素,也是激活學生創造能力的關鍵因素。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無論是從內容的選擇、過程的設計,還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都非常強調教師的創新教學設計能力。4.信息技術教師要具有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特點決定著教師應該是綜合型教師,具備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但是,目前中小學教師的現狀並不能完全適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課的需要。究其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我國師范教育體制還不夠完善。我國的師范教育長期以來偏重培養學科專家型教師,課程體系呈現單一學科縱深發展的特點,專業課、學科課占的比例大,公共課、文化課比例小,使得師范學校畢業生的綜合素養相對較弱。二是學校分科教學的結果。教師的學科角色一旦確定,不少教師便畫地為牢,把自己禁錮在學科壁壘之中,不再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於是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教數學的不研究數學在物理、化學、生物以及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教語文的也不光顧歷史、地理、政治書籍。要改變這種現狀,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信息技術教師要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有更開闊的教學視野,向博學或復合型人才方向發展,這才可能將信息技術有效地運用到各學科教學的實踐中,真正做到學習的良性互動。

4. 課程設計任務書

我已經發到你的E-mail里去了!

5. 如何做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curriculum design)
不同的定義反映了不同的課程研究取向。不同的關於課程設計的定義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技術取向的,如普拉特(Pratt)認為:課程設計是課程工作者從事的一切活動,這包含他對達成課程目標所需的因素、技術和程序,進行構想、計劃、選擇的慎思過程(黃政傑,1991,85 頁);另一類則為理性主義取向,如有學者認為課程設計是指教育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對課程的研究並擬訂出課程學習方案,為決策部門服務,擬訂教育教學的目的任務,確定選材范圍和教學科目,編寫教材等都屬於課程設計活動(白月橋,1996,227頁)。
新近的對課程設計的研究成果則試圖綜合這兩種觀點。如《簡明國際教育網路全書 課程》中對課程設計的定義為「課程設計是指擬訂一門課程的組織形式和組織結構。」並指出「它決定於兩種不同層次的課程編制的決策。廣義的層次包括基本的價值選擇,具體的層次包括技術上的安排和課程要素的實施。」 其中,所謂廣義的層次大致相當於理性主義的課程設計取向定義,而具體的層次則相當於技術取向的課程設計定義。但也有學者認為除了這兩個層次的課程設計外,還存在一個更微觀的課程設計層次,並且不同層次的課程設計要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

6. 教育心理學 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任務是什麼,應從哪些方面著手工作

定義: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現象,及其產生和變化規律的心理學分支。它是一門介於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歷史與發展:教育心理學在十九世紀末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歷史上的許多教育家已能夠在教育實踐中根據人的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給人知識,而是使知識自己產生的產婆」這樣的教育心理學思想。

近代西方教育思潮傾向於把教育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這是促進教育心理學成為獨立學科的前提條件。德國心理學家赫爾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學》、《心理學教科書》等書,對教育心理學的建立起到開拓作用。雖然當時尚未使用「教育心理學」這一名稱,但實際上已把教育學與心理學結合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赫爾巴特在教學理論中,把教學分為教育的教學和非教育的教學兩種,前者指倫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養,後者指傳授知識、技能的智育活動,這兩方面都必須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在討論教育和教學問題時,他特別重視「興趣的引起」,並把興趣分為經驗的興趣、思辨的興趣、審美的興趣、同情的興趣、社會的興趣和宗教的興趣等六種。這些心理狀態,可以引導兒童的注意力定向,並引起心理快感,促進思想活潑和精神旺盛。對興趣的研究成為把教育學和心理學聯結起來的一個重要聯結點。赫爾巴特之前的裴斯泰洛齊在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上對啟發後來的教育理論家重視心理學在教育上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影響。

實驗心理學的產生是教育心理學成為獨立學科的另一重要條件,這導致實驗教育學的出現。實驗教育學是教育心理學的先驅,是實驗心理學與教育學結合的產物。德國的萊和莫伊曼都把實驗心理學的理論廣泛地與教育和教學理論相結合。萊所著《實驗教學論》一書,實際上是以教育心理學為內容的著作,為教育心理學成為心理學中的獨立學科奠定了理論基礎。

測驗學在教育心理學的形成發展過程中起了重要的觸媒作用,它促使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結合,為教育心理學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和方法。教育學上常提到因材施教原則,是由於學生存在著個別差異。如何適應個別差異而因材施教,則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共同課題。智力測驗和教育測驗是實行班級教學制度所必須掌握的兩種了解學生心理狀態和教學效果的工具。學校招生和入學後測量學生的學業成績以及對學生的個案研究,都要應用各種測驗。

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應該歸功於桑代克。他於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學》一書,以學校情境詳盡說明學習的概念,這是近代教育心理學的真正開端。1913年,這一著作擴充為三大卷,內容包括人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個別差異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學習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備律、練習律)及個別差異理論,成為20年代前後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由於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習心理方面,導致了中國的教育心理學界長期把學習心理作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20年代前後,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等學派的學說傳入中國,對近代中國教育學產生一定影響。格式塔學派介紹到中國以後,教育心理學開始重視「頓悟」在學習中的地位,不再局限於嘗試錯誤、刺激與反應等聯結主義,心理學所提出的教育心理學問題,使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范圍擴展到桑代克的學習三大定律之外的「頓悟」問題,也將格式塔學派的「整體的概念」,「轉移的概念」、「精確律」、「完成原則」等等原理、原則應用到教育上來。

行為主義理論則促使30年代的中國教育心理學界重視人的行為的研究,注意環境對人的心理的影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使教育心理學重新重視意識的研究,特別是潛意識和下意識問題。教育心理學重視情感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把心理衛生知識引進教育和教學過程中,也都是受這一學派的影響。

巴甫洛夫學說傳入中國以後,在20世紀50年代不僅影響了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也影響了教育心理學。他的兩種信號系統學說,給教育心理學提供了新的理論根據,也給教育心理學找到了與自然科學相聯系的紐帶。第二信號系統學說的提出,使兒童言語與思維的問題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為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學的任務不斷增加,研究對象的范圍逐漸擴充。教育心理學在發展初期偏重於學習心理的研究和學習律的討論,並且大多集中於智育方面的問題。隨著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日益重視,也就越來越重視道德行為、道德情感以及審美情感的培養。

近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近代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醫學及精神病學的發展都對教育心理學產生影響,促使它不斷更新內容,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教育心理學家曾對教育心理學的任務和對象提出具體建議。

1947年,美國心理學會成立了對教育心理學研究進行規劃的委員會,認為教育心理學應包括五個方面,即人類生長和發展,包括遺傳與環境,一般生長和發展,社會與情緒的發展,動機的基本理論,智慧、性向與興趣,以及個別差異等;學習,包括學習的本質,影響學習的因素,學習的動機,技能,推理與問題解決,態度,特殊科目的學習,以及訓練的轉移等;人格與適應,包括情緒,學生與教師的心理衛生,特殊兒童,品格,以及社會活動;測量與評價,包括測量的基本原則,智力與性向的測量,學習的測量,適應的測量,以及測量結果的應用;教育心理學的方法與技術,包括教育問題的科學研究,統計技術,以及為教師所提供的研究方法。

2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過程中,有兩條基本線索,一條是在實驗室中研究動物和人類的學習規律,另一條是在真實的學校和社會情景中探究人類學習的規律,研究如何改進教和學。
教育心理學發展歷程簡介

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時間並不長。一般認為它經歷了初創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發展期(20年代末到50年代末)、成熟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和完善期(80年代以後)等四個時期。
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過程中,有兩條基本線索,一條是在實驗室中研究動物和人類的學習規律,另一條是在真實的學校和社會情景中探究人類學習的規律,研究如何改進教和學。教育心理學主要研究教育實踐領域中的各種心理學問題,因此,教育實踐是推動教育心理研究的強大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廣大中小學教師因為具備非常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因此也具有掌握教育心理學基本原理的實踐基礎。
我國傳統教育理論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心理思想,我國許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提出過一些閃耀著教育心理學思想的教學原則,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學相長」、「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因材施教」、「長善救失」等;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將孔子和荀子的言論合在一起,就是現代教育心理學思想中所特別強調的知、情、意、行四者合一的知識學習原則。這些教育心理思想在我國學校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中一直發揮著作用,而且即使在今天也不失其先進性。
在國外,教育心理學的許多思想也早有萌芽,例如,19世紀前後,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中就包含了教學要使學生的頭(心智)、心(情意)、手(行動)三者均衡發展、重視學生的興趣、教學中講究准備、提示、比較、概括、應用五個程序等教育心理學思想;捷克的誇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也提出了許多教育與心理學相結合的原理、原則,如教材必須符合學生發展水平、應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等。
1903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學》一書,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它奠定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基礎。1913~1914年又擴充為《人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和《工作、疲勞與個別差異》三卷本。書中提出的學習律(效果律、准備律、練習律)以及個性差異觀點成為20年代前後教育心理學的主要課題。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是用普通心理學原理來解釋教育實踐中的問題。
經過30多年的努力,從60年代開始,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問題漸趨集中,教學與發展、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差異心理、德育心理、教學策略、教學評估、教師心理等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這一時期,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為學校教育服務的研究取向日益明確,教育過程的探討、學生學習心理的研究、教材、教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等受到高度重視,這種研究取向一直延續至今。
另外,教育心理學家還把視野擴展到社會心理因素的研究,把學校和課堂看成為社會情景,對其中影響教學的社會心理因素進行研究。這一時期,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研究也受到重視,而且這種研究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而迅速深化,如多媒體環境下學生學習的特點、如何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學習的自我監控問題等都得到了深入研究。這些研究深刻地影響著當前的基礎教育改革。
80年代以來,教育心理學漸趨完善,在如下四個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1)主動性,即如何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對自己的心理活動作更多的控制;(2)反思性,即從內部理解所學知識的意義,研究學生對知識的建構過程,研究元認知、學習的自我監控機制等;(3)學習中的合作與交流,即「學習共同體」的營造,教學情景的設置,以使「學習共同體」中成員能夠共享教學環境中的一切學習資源,師生、生生之間合作交流活動的組織,等等;(4)把學生的學習看成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上的建構活動,研究社會文化對學習的影響。
近來,由於建構主義思潮的興起和日益受到重視,教育心理學領域正發生著一場深刻的變革。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主要以學校教育為背景,由於各民族均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文化傳統,因此,如何使教育心理學研究植根於本民族的教育、心理文化傳統之中,立足於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來理解、解釋和干預我們的學校教育生活,是今後教育心理學需要面對的一個主要問題。
實際上,在世界范圍內,心理學家們也都提出了心理學研究本土化問題。有的心理學家認為,以普通心理學原理為理論基礎,進一步在學校情景中進行有關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個別差異、教學評價和測量等研究,從而更加深入地認清學生學習以及學校教學的內在規律,並以此為依據改進我們的教育,使學生在一個有效促進認知和情感健康成長的教育環境中學習,應當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題。 關於學習心理的研究,是教育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3教育心理學是心理科學與教育學相結合的產物,她既是最經典的心理學分支,也是心理學諸分支中發展最為迅速的領域。教育心理學在心理學的發展過程中已經逐漸獲得了其獨立性,並非只是普通心理學的應用。

1 國外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現狀

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是以1913-1914年桑代克(E.L.Thordike)三卷本《教育心理學》的出版為標志的。在西方教育心理學近一個世紀的發展中,她經歷了從科學地位的取得受到懷疑、再從恢復聲譽到達作為教育主導科學的目標。當前國外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潛力巨大,有望獲得更高的社會評價。

1.1 學科理論體系進一步完善國外教育心理學在20世紀60年代後各認知派觀點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理論建構已沖出狹隘和零散,向著完善與整合的方向發展。20世紀80年代後東西方教育心理學相互吸引,前蘇聯維果茨基的思想廣為流傳,建構主義就是在皮亞傑、布魯納、維果茨基思想基礎上整合的結果,被稱為當代教育心理學中的一場革命。西方教育心理學學科理論的完善還突出表現在對教育心理學的定義上。1987年美國心理學會(APA)教育心理分會委員會給該學科提供了一個新的定義: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它關心的是發展評價和運用人類學與教的理論和原理以及由理論衍生出來的能增進畢生教育活動和過程的教育材料、計劃、策略和技術。這個定義既是對教育心理學研究現狀的總結和歸納,也是對未來教育心理學發展趨勢的規劃和展望。

1.2 研究領域進一步拓寬沃爾勃格(Wallberg,1992)通過廣泛的引文分析,調查了近年來許多有關教育心理學方面的書和雜志的中心議題,概括出了當前教育心理學研究的8個熱門話題,主要集中在以下4個教育心理學研究領域:①閱讀理解和寫作教學。關注於鼓勵學生確定目標,促進他們自身的進步,並且在必要時運用不同的策略;②歸因研究。關注於歸因的模式、動機、情緒及教師的期望,學生的表現等;③正式教育的發端問題。關注於嚴重缺陷學生進入正式課堂學習的問題;④有關教育研究的歷史觀點,以及社會對教育的期望,這些期望對學習和教學行為的影響等。

最近十幾年來,國外教育心理學界特別關注實際教育中各種不同類型策略和元認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①著重探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活動所存在和採用的各種策略與元認知的問題,探索這些策略、元認知的本質及其與學生認知活動的關系;②探索這些策略、元認知與學生的個別差異、認知方式的結合,即探討這些策略和元認知對不同類型學生的有效性問題。

1.3 學術成果進一步豐富
1994年布魯納在美國教育研究會的專題特邀報告中,精闢地總結了教育心理學十幾年來的成果,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①主動性(agency),研究如何使學生主動參與教與學的過程,對自身的心理活動做更多的控制;②反思性(reflection),指從內部理解所學內容的意義,研究元認知和自我調控的學習,過去是講學習的傳遞,現在講知識的建構和獲得;③合作(cooperation),共享教與學中所涉及的人類資源,重視在一定背景下組織起來一起學習,如同伴輔導、合作學習、互動式學習等,把個人的科學思維與同伴合作相結合;④社會文化對學習的影響,任何學習的發生都不是在白板上進行的,而是在文化背景上建構而產生的。

2 我國教育心理學發展的現狀

我國的教育心理思想源遠流長,在對古代文獻的研究中,挖掘整理出了大量豐富的教育心理學思想,證實中國從孔孟時代起就產生了許多關於教育心理學思想的記述,孔子就提出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因此,可以說,教育心理學的源頭是在古代的中國。然而,使教育心理學正式成為一門科學卻是後起的西方,我國的教育心理學反而成了一個「舶來品」。

我國解放前的教育心理學研究,主要是引進和借鑒西方的教育心理學研究,特別是桑代克的聯結論、早期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學習理論。建國後到1966年,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從過去借鑒西方轉為向前蘇聯學習,以前蘇聯的研究成果和經驗為依據,重建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體系,並且全盤否定西方的教育心理學思想。1966-1976年間,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在我國受到嚴重影響,基本上處於停滯不前的局面。

但是,我國教育心理學真正擺脫過去的種種束縛,走上健康成長和自我發展的道路的時間還不長。綜觀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程,主要還是借鑒的多,獨立研究的少。如我國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絕大多數研究內容都來自於西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也大都從西方移植而來。當前我國還未有被廣泛承認的學習理論、教學理論等基本理論,只有一些零散的研究,這些研究雖有特色,但尚未形成思想體系,影響也小,這種狀況顯然不符合我國的歷史和大國國情。當前我國教育心理學研究急需中國化、本土化。

3 當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趨勢

美國教育心理學專家根據他們近期研究總結出教育心理學研究與發展的趨勢是:有關教育心理研究的自然觀察方法論(informaleyeballmethodology)思想占統治地位。這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①在活躍的認知加工領域中,「問題解決」的深入、細致的研究;②在教育情境中的動機與社會認知的研究;③能力和策略的個性差異及其與之有關的元認知的研究;④寫作與修改技能獲得的研究。綜觀國內外教育心理學發展規律,筆者認為未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教育心理學將進一步借鑒和吸收心理學的理論成果。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MultipleIntelligencesTheo ry)將智力(Intelligence)作為復數(Intelligences),並且用「多元」(Multiple)來強調這種復數的意義。他的智力新理論一經創造,就一直成為心理學最重要的理論之一,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卡爾?羅傑斯於上世紀中期提出「人本主義」觀點以來,教育心理學界積極引進和發展了這一理論,認為現代高等教育的核心是「人的發展」,教育應該「以人為本」,主張了解人,強調在教育中應當突出使學生理解自我的本來面目,以建立起適當的自我表現,形成和諧的自我表現觀念與介入者觀念的關系。作為培養人才的教育工作,應當致力於對學生心理、觀念體系的了解,「通情」地掌握關於人的特點,在此基礎上針對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個性特點施教。

個別差異和個別化教育研究將繼續受到重視。隨著對人類研究的不斷深入,個體的獨特性越來越受到重視,加之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學生可以不再受到嚴格的學校教育的時間限制和各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空間限制,自由地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因而,學生學習過程的特點、如何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和自我監控能力等都需要教育心理學進行深入研究。

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將進一步完善。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將逐步完整化、系統化,進而有一個比較統一的體系。其內容將包括有關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動機理論、發展理論、教育社會心理理論相互聯系的五大塊,理論觀點上除了認知觀外還將吸收行為主義、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等心理流派和理論學說的精華,充實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體系。
4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特點與規律的一門科學。心理現象主要分為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個方面。其中心理過程包括諸如感知、記憶、思維等認識過程、情緒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個性心理包括個性心理傾向性和能力、氣質、性格等特徵。
5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這個實驗是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設計完成的。

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並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後,教授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並找到食物。

於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又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跡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羅森塔爾教授這時才對他們的老師說,自己對這幾個學生一點也不了解,這讓老師們很是意外。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是"期望"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羅森塔爾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在人們心中有很高的權威,老師們對他的話都深信不疑,因此對他指出的那幾個學生產生了積極的期望,像對待聰明孩子那樣對待他們;而這幾個學生也感受到了這種期望,也認為自己是聰明的,從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對自己的要求標准,最終他們真的成為了優秀的學生。

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
鼓勵你的孩子,培養他們的自信,你的期望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孩子的未來。信不信由你。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並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後,教授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並找到食物。

於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又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跡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羅森塔爾教授這時才對他們的老師說,自己對這幾個學生一點也不了解,這讓老師們很是意外。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是"期望"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羅森塔爾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在人們心中有很高的權威,老師們對他的話都深信不疑,因此對他指出的那幾個學生產生了積極的期望,像對待聰明孩子那樣對待他們;而這幾個學生也感受到了這種期望,也認為自己是聰明的,從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對自己的要求標准,最終他們真的成為了優秀的學生

7. 本科生課程設計任務書,設計報告 怎麼寫

中北大學
微機原理與匯編語言
課 程 設 計 說 明 書

學生姓名: 學 號:
學 院:
專 業: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題 目:
成績
指導教師 喬志偉、陳夠喜、徐志永

2011 年6月9日

1. 引言(大標題黑體四號字)
該題目的意義等 (小四號字宋體,1.5倍行距)
2.需求分析
該題目的需求分析(小四號字宋體,1.5倍行距)
3.總體設計
該題目的設計方案與系統構成,主要由文字組成,在必要時,可以添加一些圖或者表格。
4. 詳細設計(這一部分每個人應該是不同的)
用文字說明自己具體負責模塊的實現過程和實現原理以及設計的程序的流程圖,必要時可以添加說明性的圖形或表格。
必須要寫出,為什麼這樣做來,也就是說,必須在掌握的基礎上編寫程序。
5. 軟體測試
說明自己模塊的測試過程和測試原理。如果是組長,則要說明總體的測試情況。給出測試報告。
6. 程序清單
給出自己設計模塊的程序清單。
7. 參考資料
說明自己在課程設計中參考的文獻資料,參考資料的格式如下:
[1] 作者1,作者2 . 圖書名稱 . 出版社 . 出版社地點 . 出版年. 參考頁碼范圍

裝訂次序:
1.課程設計說明書封面 2.任務書封面 3.任務書 4. 設計說明書正文

8. 一份課程設計的組成部分都有哪些,與教學設計的區別

課程設計是由教學任務,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組成的,和教學設計的區別:

一、對應層次不同

1、課程設計是把學習者作為它的研究對象,所以教學設計的范圍可以大到一個學科、一門課程,也可小到一堂課、一個問題的解決。

2、教學設計:就是教學的內容文本指導老師自己上課用的,從研究范圍上講教案只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教學設計與教案的層次關系是不完全對等的。

二、設計的出發點不同

1、課程設計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為基礎。教師應在設計中設計教學和學習。如何使學生學得更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是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2、教學設計是教材和教師意圖的體現。其核心目的是建立在教師對教學內容理解的基礎上的純「教學」案例。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而忽視學生的主導地位。

三、原則不同

1、課程設計的原則

①、從簡單到復雜。

②、從特殊到一般。

③、現存生物體的生命循環。

④、從一般到細節。

⑤、從一般分類到更細的分類。

2、教案設計的原則

①、系統性原則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由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評估等子系統所組成,各子系統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②、程序性原則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諸子系統的排列組合具有程序性特點,即諸子系統有序地成等級結構排列,且前一子系統制約、影響著後一子系統,而後一子系統依存並制約著前一子系統。根據教學設計的程序性特點,教學設計中應體現出其程序的規定性及聯系性,確保教學設計的科學性。

③、可行性原則

教學設計要成為現實,必須具備兩個可行性條件。一是符合主客觀條件。主觀條件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已有知識基礎和師資水平;客觀條件應考慮教學設備、地區差異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學設計應能指導具體的實踐。

④、反饋性原則

教學成效考評只能以教學過程前後的變化以及對學生作業的科學測量為依據。測評教學效果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反饋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學設計。

(8)課程設計的核心任務擴展閱讀:

教學設計的方法:

1、教學設計要從「為什麼學」入手,確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目標。

2、根據學習目標,進一步確定通過哪些具體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習者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即確定「學什麼」。

3、要實現具體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掌握需要的教學內容,應採用什麼策略,即「如何學」。

4、要對教學的效果進行全面的評價,根據評價的結果對以上各環節進行修改,以確保促進學生的學習,獲得成功的教學。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