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研究工作報告
⑴ 考核形式:運用已經學習過的理論知識,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撰寫一份校本課程開發的工作報告。(字數在1500
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工作報告
一、 開發背景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已經成為我國當前課程改革中的一項重大舉措。同時,這也成為我們弘揚學校文化,凸現學校特色的新契機。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規定新課程的結構時,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了如下闡述:從小學到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信息技術課程已經作為綜合實踐的一個領域,是綜合實踐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綜合實踐活動是由國家、地方和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共同開發的課程領域,所以國家只著眼於對此課程宏觀的指導,而不做強行的、具體的規定。因此,各地區、各學校可根據本地區、本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適合當地需要的內容。基於這樣的一種情況,各學校可自主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其中信息技術課程領域也是如此。
我校以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為依託,結合校內軟、硬體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和家庭資源,開發信息技術校本課程,探索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教學模式、評價體系,體現「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課程改革方針,落實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提高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二、 開發理念
信息技術校本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德,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加強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均衡性與選擇性;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及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體現課程內容的現代化和適應性。校本課程的開發應致力於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與綜合運用,讓學生獲得完整、一貫的經驗,而非零散破碎的事實,以防止學生的知識體系窄化、僵化和脫離生活實際,促使學生個體全面發展。
我校校本課程的開發充分體現「六性一原則」,「六性」即:趣味性、實用性、科學性、開放性、靈活性、可操作性。「一原則」即: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以校為本的原則。課程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大膽創新,充分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力爭做到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全面發展,全體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為給學生的自主發展營造氛圍,為給學生提供一個網路化的學習環境,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基。本課程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學生在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中輕松愉悅地完成學習任務。課程的內容具有挑戰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課程注重了內容的文化內涵,體現科學性、人文性、社會性。關注了教學內容的實踐性,使教材的內容密切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形式多樣的主題教學活動,使理論密切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程的設計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安排了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考慮到要體現群體間、人際間的交往活動,使集體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課程的設計還考慮到了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的行為,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自身創造潛能,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注重學生的合作學習,強調教材的實用性。根據當前社會的實際需求和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課程在內容設置上強調實用性。介紹了一些先進的設備和一些實用軟體,提高了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如本套教材中介紹了列印機、掃描儀、錄音筆等計算機外設和數碼像機、攝像機的使用方法;還介紹了電子相冊的製作軟體、音視頻軟體、PHOTOIMPACT圖片處理軟體等一些實用軟體的使用方法。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大膽創新。課程的設計是以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為前提,對其所規定的教學內容根據實際需求做了一定的增刪,大膽增加新內容。課程的設計還要注重教材的趣味性同時關注學生知識的拓展。
校本課程開發以學生獲得學習的利益為終極目的。學校以學生為主體,課程本身亦是為學生的學習而存在的。因此,如何適應學生的能力、興趣、經驗以及現實生活的需要,來設計符合學生利益的課程,應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最大原則。就校本課程的內容而言,應選取與學生現實需要密切相關的內容。惟有如此,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對學生的實際生活產生作用。就校本課程的設計而言,應盡可能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切合每一個學生的興趣、生活經驗與文化背景,這樣才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並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其他的情境之中,成為真正有用的知識,進而內化為學生人格的一部分。此外,校本課程的設計還要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巧為安排,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下,進行有效的學習。使校本課程的教學形式更靈活多樣,教學方式更新穎獨特,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創新過程。
三、 課程框架
信息技術課程開發主要以主題單元開發為基本框架,教材內容的選擇上大膽創新,充分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力爭做到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全面發展,全體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給學生的自主發展營造氛圍,為給學生提供一個網路化的學習環境,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基。
遵循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准提出的學科目標: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的評價目標取向:
根據信息技術校本課程所確立的學科目標,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主要採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
⑴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⑵知識與技能方面的達標
⑶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的有效性
評價以表格的形式出現,客觀地反映學生自評、互評以及教師評價三個維度的評價體系。
四、課程類型
1、課程創新
「嚴格意義上的校本課程發展即課程創新,是學校或教師不依賴於外部提供的課程資源而自己獨立開發體現學校特色的課程。這類獨立開發的課程,可以是一門完整的課程,也可以是某些課程板塊、課程單元或課程專題。但其特點一定要體現出「創新」的意義。」「這類課程的內容可以與地方或學校的實際生活緊密相聯。」
本套教材是依據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進行創新處理建構的,它既不是對現有教材的補充,也不是對已有教材的校本化處理,而是在「開放式·個性化」教育理念和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重新開發的一整套校本教材。其中有38%的內容首次出現在信息教材中。如:金山畫王軟體、電子像冊製作軟體、音視頻軟體的使用,其中很多內容是首次出現在小學信息技術教材中,使其真正成為信息技術教材而不是計算機教材。
2、課程整合
「課程整合是指圍繞某一專題將各種不同的知識體系加以統整的課程發展方式,目的是減少因學科分類而導致的知識分割,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知識體系統一起來,使之能夠基本獲得對相關知識的整體的、連貫的和一致的看法。」
作為邊緣學科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勢在必行,因此可以開發和利用的課程資源多種多樣,教師作為課程的開發者,應把那些反映校本特色、本地自然地理和風土人情的、學生感興趣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資源充分吸納到信息學科的課程資源中來。
⑴整合顯性的校本課程資源
教材無疑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但課程資源范圍遠遠超過教材,而且不限於學校內部。課程資源是那些涉及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環境中一切有利於達成課程目標的全部資源,它彌散於學校內外的方方面面,因而課程資源具有廣泛多樣的特點。
A、 來源於學校所在的城市的歷史文化
在開發校本教材的「電子相冊」單元時,我們考慮到榆次是晉商文化的發源地,開發了校本課程《榆次——我的網上家園》,以電子相冊製作軟體和數碼相機的使用作為載體,體現「榆次——我的網上家園」這一主題。
以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組織學生用數碼相機去了解常家莊園和老城,並製作成電子相冊的教學單元。這個單元的設計突出體現了我校信息技術學科校本教材的一個重要特色,那就是「新」。即:教學內容新、學習手段新、教學形式新。這一課程資源不僅有機地整合了諸如攝像知識這樣的科學知識而且還充分地利用了現有資源,體現了校本特色。為了使校本教材真正成為學生的朋友,我們還以「榆次——我的網上家園」為活動主題,舉辦了電子報刊製作電腦作品比賽,充分發掘了校園資源,涌現出了許多優秀作品。其中,有九名學生在晉中市中小學電腦製作比賽活動中榮獲二等獎
B、來源於學生生活:大自然、家庭、學校生活、社會實踐等等。
C、來源於社會:人文歷史、民族風情、地域文化、社區環境等等。
⑵整合潛在的課程資源
豐富的課程資源為信息學科和信息教師因地制宜地開發與利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這種意義上看,一切可能的課程資源都具有價值潛在性的特點。例如:結合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成績的沖破,開發的課程《我心中的奧運英雄》主題網頁設計課,為奧運冠軍們製作網頁;為了吊念5.12汶川大地震設計的《伸出援助之手》一課,指導學生使用PowerPoint自選圖形進行的設計;
⑵ 求高中研究性學習結題報告範文 字數3000字左右 要範文 急!急!
運用信息技術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研究性學習模式研究(研究報告)一、
課題的提出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突飛猛進,人類步入了信息社會、知識經濟的社會。特別是信息技術,在悄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也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這股強有力的信息技術之風,對傳統教育也起著革命性的變革:過去是教師+教材+學生,現在是教師+教材+信息技術+學生;過去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課堂教學死板、僵化、滿堂灌,學生處於被動學習,氣氛沉悶,效率底下;現在在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積極提倡創新教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特別是新課標的提出,要打破舊的學習模式,建立新型學習方式,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樹立教師學生雙主體的教育思想。而研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教與學的策略與手段,它反對被動地接受、繼承、記憶知識,主張學生主動地理解、應用、探索、創新知識,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過程。那麼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術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如何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開展研究性學習,我們有必要開展相應的研究。
我校是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有著開展課題研究的物質基礎,近幾年來,先後投入1200萬元用於硬體和軟環境的建設,電教設施堪稱省內領先,全國一流,400台方正品牌電腦,100套多媒體演示系統,價值百萬的專業級演播系統,千兆乙太網百兆交換到桌面。同時我們還具備扎實的科研能力,在「九五」期間,「利用校園電視台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研究」,獲江蘇省電教館「九五」優秀電教課題成果獎。「學習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獲常州市「九五」課題成果一等獎,並已被推薦參評江蘇省優秀課題成果獎。我們還有著較為廣泛的學生基礎,學生從二年級開始學習信息技術,連續3次在區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競賽中獲一等獎,獲獎人數及名次均列前茅。基於以上優勢,我們選擇「運用信息技術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研究性學習模式」作為研究課題。
二、
三、
研究目標
1、形成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模式。
2、促使學生全面提高信息素養,學會主動學習,主動開展研究性學習。
3、培養鍛煉一批素質過硬、具有科研能力,能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優秀師資隊伍。
四、研究的措施
(一)作好研究准備
1、學生層面:課堂教學改革+課外活動輔助
開展本課題研究,我們始終立足於把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放在前列,因為學生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基礎與保障。我們首先以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加強課堂教學改革,在充分保證師資力量的情況下,我們首先優選教材,因為好的教材不僅充分體現了大綱的精神,更考慮到學生的學;第二,我們加強學生的基礎實踐操作,特別是漢字輸入、文字編排、電腦繪畫、演示文稿製作、上網瀏覽搜索下載信息、電子郵件收發、留言板論壇的應用等。第三,我們重視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整合,讓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的同時充分滲透學科內容、思想,比如學習powerpoint製作演示文稿,我們要求學生設計學科封面為內容,要學生充分考慮到學科特點以及美術效果、合理性;第四,注重軟硬體的相互應用,同時滲透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是以硬體和軟體為載體的,在利用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問題和故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故障和分析故障、解決故障的能力。如《電腦的研究》基於信息技術課程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從軟體和硬體兩方面根據平時實踐應用的體會,研究分析總結常見問題。第五,課外拓展延伸,分兩方面:一、信息技術興趣小組,培養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的特長;二、開放網路教室。開展本課題研究以來我們堅持開放網路教師,給學生提供課後進行研究性學習提供場所與環境。目前我校學生非常自覺而且主動課余來上網搜集信息查找資料,我們剛剛畢業的學生就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撰寫了一本《畢業小論文集》,題材來源於INTERNET網路,通過電腦輸入,word編排,最後列印裝訂全過程都是學生親手實踐出來的。
2、師資層面:自學+輔導
學者可以幫助我們明確研究的方向,從理論上指導我們的研究工作;而校內的精英人物或團隊可以更貼近我們的教學,我們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開展具體的研究工作。
為此,我們在首先加強了相關教育理論的學習:支撐信息技術教育的建構主義理論,現代教育理論包括主體教育論、多元智能和研究性學習理論等。與此同時我們還開展了教學設計方法培訓、「INTEL未來教育」培訓和信息技術與研究性學習教學策略的培訓。
每學期堅持邀請至少兩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座,從理論上幫助我們提高理論素養,規范我們的研究行為。同時我們還積極利用校內的精英資源,如在電教課題研究方面,陸一平校長一直是我們的領路人和開拓者,他本身具備扎實的課題研究的理論功底,和較強的科研能力,是全國科研型教師,還有嚴曉東校長、韓玉宇主任、何江燕主任等校內專家都是我們學習的資源,每一次研究活動,我們都邀請他們參加我們的的活動,對我們的研究過程給予指導和幫助,這一點也是我們覺得做的比較成功的方面之一。
我們學校為教師創設了良好的信息技術學習環境,而且從制度層面上做出了公開課必須利用信息技術的規定,學校每學期開展一次課件製作、網站製作評比活動,評比結果直接與教師「五自」考核掛鉤,這些內外在因素促使教師非常自覺地學習信息技術;同時我們一系列的培訓活動,比如:課件製作培訓、網站製作培訓、省教育技術考核培訓等, 大大提高了教師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
3、研究者層面:改進研究活動方式,推進人的動態發展。
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本身就是各個方面的骨幹教師,同時也是多個課題爭搶的對象,同時還有繁重的本職工作。如何協調課題之間的關系,在保證課題研究質量的同時,盡量減輕課題組教師的工作量,就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為此我們從兩個方面解決這一矛盾:
整合課題研究活動,在教科室的協調下,對於不同課題的活動進行整合,對於同一個研究活動,不同課題組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這樣即降低了活動的頻繁程度,還可以借鑒其它課題組的研究成果,開拓自己的思路。
我們原來的主要研究活動方式,就是開研究課,之後評課,對照研究目標進行分析,研究活動就告一段落,這樣出現的問題就是研究不能深入,缺乏系統性,對於研究課的問題不能再次研究。針對這一矛盾,從2005年開始,我們改進了開展研究活動的方式,提出了「基於教師行為跟進的校本研修模式」。 每學期每個學科組或課題組提出一個研究的目標,確定上研究課的教師,確定課題,針對同一教學內容。分三步開展研究活動:第一步,教師備課,拿出第一教案,課題組教師圍繞研究目標進行討論,提出修改意見;第二步,上課教師拿出第二教案,同時第一次上課,課題組教師再次圍繞研究目標進行分析、討論,提出修改意見;第三步,上課教師拿出第二課堂,課題組教師再次進行討論、分析;整個循環用2~3周的時間,促進教師在整個活動中進行深入有序的研究和思考。
(二)開展實踐研究
課題的開始階段,我們從語文、科學和史地生及物理等學科嘗試開展利用信息技術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研究性學習模式的研究工作。這些學科相對而言易於操作,適合研究性與信息技術結合的內容較多一些,通過實踐研究,我們對本模式有了以下幾方面的共識,並將以下共識推廣到其他學科:
1、研究性學習目標的確立
研究性學習的課程目標主要是體驗性目標 ,它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的直接參與和親身體驗。
(1)通過開展對「真實問題」的學習 ,提高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主要是圍繞解決問題而展開的。要求學生從書本中 ,從社會實際生活中發現和提出許多實實在在而又復雜紛繁的各類現實問題 ,如地理學科中各種資源短缺問題、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等 ,科學學科中恐龍到底是什麼原因而滅絕,我們每個人的指紋是否真的都不相同,以及基因問題、人類營養素問題等,語文學科中的麋鹿為什麼失而復得,作家為什麼能成為作家等,物理學科中的力學問題,物體的沉浮條件等,藉助信息技術通過主動探究去解決問題。這樣 ,既打破了傳統的「千人一面」的固有模式 ,又有助於培養學生善於思考、大膽質疑的思維品質。
(2)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提升不同層次學生的創造興趣。傳統的教學以傳授書本知識為主,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受到壓抑。在研究性學習的活動中 ,為了解決問題 ,學生通過網路、電子閱覽室、光碟資料等多種途徑主動獲取課本以及課外的知識,而且不受時空的限制,在教室內可以體驗天馬行空遨遊世界的感覺,這樣 ,更有利於提高學習的興趣 ,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同時 ,由學生自行設計的研究目標與課題 ,形成一個指向不同的個體目標群 ,使每個學生都有發現和體驗、創造的自由空間 ,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的發展。比如,在學《恐龍時代》一課,我們學生遠離恐龍的生活時代幾千萬年,但他們對恐龍了解的知識是廣泛的,興趣盎然,主要得益於資料來源網路有數百個恐龍網站、電影有《侏羅紀公園》等,還有恐龍模型,以及學生參觀了常州恐龍園後帶回的攝制錄像,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體驗、探究發展的空間。
(3)培養科學精神 ,增強社會責任感。研究性學習是本著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開展學習的,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客觀公正,以事實為依據開展研究性學習。如地理環境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當今世界的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等都嚴重影響著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開展研究性學習 ,有利於學生了解和體驗地理學習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手段電視采訪、錄像、數碼相機等社會調查、網上查閱資料等 ,再通過excel統計分析,形成數據統計圖,從強烈的數據對比中、鮮活的現實生活中激活了原有的知識儲蓄 ,在不斷的發現中發掘了創造的潛能,在試圖解決這些真實問題的過程中 ,逐步形成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
(4)提高了學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現代社會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合作。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和學習夥伴交流、可以和老師交流、可以和專業人士交流,這樣增強了對社會的了解與關注。在學習活動中 ,學生要善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 ,同時耐心地聽取他人的意見 ,學會分享與交流研究成果 ,加強人際之間的合作。
(5)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系。研究性學習密切了師生關系 ,對我們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這里,教師的職能從傳授知識向激勵思考轉移。教師的著眼點在學生能力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上。教師的角色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①為學生創設學習的情境 ,教師成為學生自主活動的「領路人」 ;②有效地推動活動的進展 ,教師成為學生實踐探索的「指路人」;③善於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 ,教師成為學生集體研討的「組織者」。
2、研究性學習內容與方法的選擇
(1)內容。我們選擇部分學科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它具有開放性、綜合性、社會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是學生感興趣的、易於學生操作的,令學生產生困惑的,有一定價值取向的。一是從教材中確定研究專題。教師可以通過課堂的研究性學習滲透 ,在每節課後設計列舉一些研究課題 ,還可以結合學生生活、社會生活 ,提出值得研究的問題。二是從教材中引申並合學生實際 ,提出問題 ,探究解決問題的途徑。如淹城遺址的開發、中國乒乓在世錦賽上的走向、我們的飲食文化、生活中的物理等方面的內容,引導學生關心生活實際,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策略。①由於研究性學習過程依賴於學生主體的信息加工 ,因而課題選擇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且考慮到不同層次的需要;②課題設計以增進學生的創造才能為主要任務,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避免把學生引向單一性的思維;③研究性學習不僅在於獲得問題解決的結果,更注重學生創造性與主體人格的培養,並以此作為研究性學習活動開展的重要目標;④教師要重視三個環節的評價與指導:選題的評價與指導、中期檢查與指導、結題時的評價。
(3)方法。研究性學習的方法一般有:①文獻法。通過查閱各類資料、圖表等 ,分析、比較得出結論。②調查法。通過實地調查、考察 ,運用有關的理論 ,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③實驗法。藉助有關的實驗、分析有關數據,尋找答案。
研究性學習的一般過程可以是:發現並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實施並修正方案———匯總成果———交流評價。
①發現並提出問題。最初可以由老師提出可行性研究專題,讓學生自由選擇,逐步發展到學生自己主動發現、提出問題 ,確定研究專題。在這一階段信息技術主要對研究專題進行價值評判分析,如《麋鹿》一課,我們可預先網上搜索一下有無關於麋鹿的資源信息,如果沒有的話,畢竟麋鹿遠離我們生活,很少見,就不能確定為研究專題。
②設計方案。問題提出後,要認真分析產生該問題的背景,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然後設計出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信息技術提供方案設的平台,可以用word工具編輯而成,並且把不同的方案發布在網上,供不同小組交流、比較,從中選擇最佳方案。計
③實施方案,匯總成果。學生依據課題要求,收集有關文章、數據、圖片等資料,並進行整理歸類,和有關的實驗等。當然實施過程中我們也要不斷的微調方案,以使方案更趨完善;最後要將研究成果表現出來。收集資料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勢,不僅可以利用網上現成的,而且可以通過網路交互功能調查采訪專業人士獲取更多信息;整理歸類、實驗可藉助現有的office辦公軟體、幾何畫板、以及各種模擬實驗室來進行操作。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可以是圖畫形式、小論文形式、電子板報形式、也可以製作成演示文稿或網站形式等。
④成果交流,總結評價。成果交流可以採取班級匯報、辯論賽或者網路共享等多種方式。研究性學習的評價要以形成性評價為主 ,評價時側重「四重」 :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評價結果的表示可以是定量的 (分數、等第等 ) ,還可以是定性的 (如評語 ) ,也可以是定量與定性的結合 ,以定性評價為主。評價時可借鑒多元智能理論,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 ,關注學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別收獲 ,給予肯定和鼓勵。
五、問題探討
1、「利用信息技術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研究性學習模式」的課題研究,對學生的信息技術提出了挑戰。在具體操作中,雖然我們從二年級開始就將計算機教學作為我們學校的校本課程來開發,力求使所有學生都能具備計算機操作能力,但實際上學生在技術上的差異較大,這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一些學生由於受技術的影響而難以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因此,如何將信息技術教育與課程進行有機整合,使學生具備較高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養,是我們今後一個階段要研究的課題之一。
2、「利用信息技術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研究性學習模式」的課題研究,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它不僅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還要求教師抽出更多的時間去瀏覽、去設計、去製作,在無形中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量,這也對學校管理提出了挑戰。因此,如何解決教學需求提高與教學資源不足之間的矛盾,這也成為本課題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3、在信息技術環境中,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師生、生生的情感交流薄弱,有待進一步研究。需要研究的主題或知識點的呈現方式還值得商榷。
⑶ 幫我弄一份校園文化的研究性學習報告!!!!!
以下資料供參考:
前一段時間,在日趨激烈的升學競爭之下,學生的文明素養大受冷落,出現學習成績上升、人文價值失落的倒掛現象。德謨克利特曾說過:「如果沒有德性,知識越多,造成的罪惡越大。」我國著名學者葉稚珊也指出:「人文和科技相比,人文更帶有導向性,科學家本身的思維也離不開他自身的人文素質。」
校園文化的建設不僅是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融入經濟全球化的迫切需要,更是作為我們這所有60多年辦學歷史的國家級示範高中、江蘇省首批四星級高中實踐新課程理念,積淀與傳承校風、校訓,培養優秀人才,實現辦學目標的需要。
所以,今天的學校,呼喚文明素養;今天的師生,應當加強文明素養;今天的教育,迫切需要弘揚文明素養。在新課程理念下,人文精神的培育成為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重大前沿課題。加強文明素養的熏陶能夠促進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反過來,和諧的校園文化又能以感染、凝聚、激勵等方式,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向有利於人才成長的方面發展。
「和諧校園」,必須從學校文化建設入手,以喚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識,積極構建開放、民主、和諧的校園文化,全面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這是個每所學校都可以實施,但每個學校實施角度又不僅相同的課題。我們要建設的校園文化是和諧而富有家鄉特色的校園文化。射陽地處鹽阜老區,是新四軍當年戰斗過的地方。射陽人民身上處處透射著新四軍「鐵軍精神」的光芒。這里灘塗富饒,是著名的國家級丹頂鶴自然保護區所在地。近代實業家張騫親臨開墾,形成了悠久的墾殖歷史。這里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濃厚的人文精神,構成了富有鶴鄉特色的風土人情。本課題研究將在此基礎上,著力通過挖掘、繼承、兼容、重組、提升、創新,以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的文明素養來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培養具有豐厚人文底蘊、良好思想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的高素質師生群體。
學校是個文化場所,是思想與思想交流、感情與感情溝通、生命與生命對話的場所。學校從事的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創新的工作,但學校不會自然地生成文化,它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有意識地建設和積累。我校自本世紀初以來,一直致力於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以及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訓練的研究,學生的人文底蘊、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都表現出較好的發展趨勢。課題提出後,我們將以此為起點,以「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發展觀」為指導,突出文明素養滲透的系統性、漸進性、全面性,從而使學生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人文素養和豐厚的文化底蘊,行為實踐在文化價值和人文動力影響下趨於高度自覺、規范、文明,最終探索出有效的途徑和操作策略,從而構建和諧而富有鶴鄉特色的校園文化。
研究目標及內容:
1、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實踐學校「以人為本,以德立校,讓每個學生健康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著眼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融洽的人文環境、豐富高雅的校園文化,全面提升學校文化品位,把學校建設成最適宜學生成長發展的育人環境,營造民主、科學、人文、開放的育人環境,體現教育對人的終極關懷。
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就必須有一種和諧、自由的校園氛圍。這里不僅要有綠化美化的自然環境,詩情畫意的文化環境;更重要的是,這里應沒有歧視、沒有體罰、沒有人際間的勾心鬥角、沒有過重的課業負擔;在這里應是人心思進,在思想上體現進步與創新,行為上體現文明與儒雅,心理上體現健康與愉悅,競爭中體現智慧與合作,評價上體現公正與科學,這樣的校園方能體現時代的氣韻與現代的風采。
構建「富有鶴鄉特色的校園文化」,借新課程實施的東風,讓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的開發及社區服務的開展,深入到家鄉中去進行調查研究,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及優良的革命傳統,從而把這些精神帶到校園中來,使得我們的學生既要有強烈的家鄉意識,又有開放的氣魄和寬容的胸懷。因此,要讓學生了解家鄉文化的優良傳統,了解先人創業的艱辛;引導學生刻苦學習,更好地建設我們的家鄉;同時也使學生在文化價值和人文動力影響下的行為實踐趨於高度自覺、規范、超越。
2、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教師素質提高的研究」。和諧校園文化建設首先召喚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識,承擔起「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通過本子課題的研究,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管理理念,提高教師師德品質和文明修養,鼓勵教師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師的教改實踐,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2)「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科教學活動的研究」。課堂是課題研究的主陣地,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是和諧校園的一個主要標志。利用課堂學科教學,滲透文明素養熏陶,構建和諧校園文化氛圍,讓學生身在和諧、文明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實現全面、健康和協調的發展。
(3)「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鶴鄉風情的尋訪研究」。課外實踐活動是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的第二課堂,也是富有個性和特長發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更是學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社會性完善和檢驗。通過本子課題的研究,重點讓學生探索家鄉的風土人情,取長補短,提升自己的文明素養,從而豐富我們和諧的校園文化。
4、「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學校與家庭、社會的關系研究」。學生在學校通過學習熏陶,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素養,把它帶到每家每戶中去,從而提升每個家庭的素質,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⑷ 中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校本課程)調查報告
宣漢中學是宣漢中學最好的翻開宣中厚重的歷史,一股淳樸的文明之風撲面而來。明朝萬曆元年即公元1573年,在宣漢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誕生了「來鹿書亭」;民國5年即公元1916年,同盟會員、宣漢知縣景昌運改建「來鹿書院」為宣漢縣中學堂,高舉起新學的大纛,揭開了辦學的新篇章。從這時起直到1949年,宣中一直處於革命運動的前沿。王維舟、王波、修陶、宋更新、郭俊鐸、陳自卑……這些閃光的名字就與宣中緊緊聯系在一起。穿過彌漫硝煙,歷經時代風雨,百年學堂青春煥發,朝氣蓬勃,1958年便成為達縣地區重點中學。改革開放以來,幾代宣中人不懈努力,不負眾望,宣中終於在2000年4月跨進了省級示範高中的行列,2006年1月順利爭創為「國家級示範高中」。從來鹿書亭至今,四百餘年教化一脈相承。今天宣中早已成為一所學生嚮往、家長放心、社會矚目的川東名校,它正以矯健的步伐邁向國家級示範高中。辦學路漫漫,上下而求索。近年來,宣中以「厚德勤學,勵志篤行」為校訓,以「嚴謹篤學,求是創新」為校風,以「敬業愛生 博學求真」為教風,以「自強自律、勤學思創」為學風,始終圍繞育人這一中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確立了「以人為本,全面育人,和諧發展」的辦學思想,為了提高辦學效益,宣中大膽突破單一辦學模式,建立了國家課程、校本課程、實踐課程三結合的課程結構。特別是在文科教育中,突破書本限制,變革課堂形式,探索考試模式;書籍報刊、電視網路成了學生求取真知的平台;研究性學習深入高效,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對下崗擇業、社會低保、城市環保、川劇嬗變、地質災害等社會問題作調查研究,拓展了學生視野,培養了社會實踐能力,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宣中文科教育現象。學校活動豐富,形式多樣。每年定期開展元旦晚會、「五·四」藝術節、九月軍訓、金秋歌手賽、秋季運動會、中學生成人儀式等活動。不定期舉行反對邪教,篤信科學;遠離毒品,珍愛生命;拒進網吧,熱愛學習等活動。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夏令營活動。英語、寫作、科創、電腦、田徑、舞蹈等10多個興趣小組有聲有色,校園電視台成為亮麗風景,《德育》《來鹿文學》《今日宣中》特色鮮明,學生的特長和個性得到了很好發展。10餘名學生獲得大學英語四級證書,上百人次獲奧賽獎、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獎、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獎,600多篇習作在全國各類報刊發表,形成了數百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美術作品獲「中日少年兒童藝術展」特等獎,單人舞《雨花》獲省中學生藝術節一等獎,武術比賽獲省一等獎,各級各類體育比賽屆屆受矚目,次次有獎杯。宣中把握時代脈搏,搶占教育制高點,不斷改善辦學條件。1999年投資數百萬元,新建和裝備了集信息技術、實驗、圖書於一體的科教大樓。建有3個網路教室,15個多媒體演播室,6個理化生標准實驗室,5個儀器保管室,3個閱覽室;擁有圖書10餘萬冊,微機300多台;班班實現了「三機一幕」,形成了「三網合一」信息技術教育平台。2000年引資400萬元修建了設施齊全的學生公寓。極大地提高了辦學檔次。進入21世紀以來,學校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現有教學班91個,學生6000餘人,教職工410人。其中特、高級教師68人,中級教師122人;專科以上學歷375人,研究生課程結業64人。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宣中領導班子是一個團結勤政,廉潔高效,勇於探索,與時俱進,富於戰鬥力的團隊。省「百名優秀中小學校長」、市「十佳校長」鄭雄策學識淵博,德高望重,極具人格魅力。副校長王專、張武坤、章雲格學高身正,團結協作,富有極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為宣中發展群策群力,傾情奉獻,充分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事業發展得紅紅火火。從厚重的歷史中,從競爭的現實里,宣中充分認識到: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學校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為此,學校實施了「師表工程」「青藍工程」「名師工程」,建立了「一幫一」制度,推出了「教師校本培訓工程」,大力造就一批師德高尚、學識淵博、教藝精湛的教師隊伍。學校鼓勵教師在職進修,先後派出5名一線教師到日本、英國、新加坡等國家考察學習;2000年與西南師大聯合開辦研究生課程進修班;2002年選送英語教師周伶俐到英國諾丁漢大學進修。學校與中國教育研究中心、川大、西南師大、四川師大、達師專、市教科所等建立了科研協作關系,與北大附中、北京四中、黃岡中學、成都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