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新航路的開辟課程標准
Ⅰ 急需高中歷史「新航路的開辟」的教案,謝謝
新航路的開辟
【學習目標】
1.熟記新航路開辟的背景及影響,掌握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及主要人物。
2.通過分析新航路開辟的背景,培養學生從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以及歷史事件發生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等方面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開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所表現出來的勇於探索的精神、堅強毅力以得惟利是圖、殘酷掠奪殖民地人民的兩重性的了解,培養學生辯證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4.通過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野蠻性和殘酷性。
【教材分析】
一.重點難點與疑點
1.重點難點:新航路開辟的重大影響。
2.難點:15世紀末出現大規模的海上探險活動的原因。新航路開辟的重大影響。
二.教材解讀
教材第一子目《「一切為了香料》正文部分(內容見課本)。
解讀
1.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答案:(1)經濟根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根本原因);社會根源──黃金或尋金熱。15世紀歐洲各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導致自然經濟日趨解體,作為普遍交換和支付手段的貨幣,不僅取代土地日益成為社會財富的主要象徵,而且也日益成為衡量社會地位和權力的重要標志。因此社會各階層人士無不醉心於搜尋黃金和財富。十五世紀改行金本位制以後,黃金成為國內外貿易的惟一支付手段,需求量急增,但是西歐貴金屬產量本來就不高,它的很大一部分黃金是靠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隊從非洲中部轉運而來,這種傳統的供給方式越來越不能滿足商品經濟發展的需求。同時,與東方貿易中出現的巨額逆差又使白銀大量外流,加劇了西歐市場貨幣的普遍短缺。當時的歐洲人渴望得到黃金,並由於《馬可•波羅行紀》在歐洲廣泛流傳的影響而認定只有到中國等東方國家才可以實現他們夢寐以求的黃金夢,到東方去尋金成為一股社會熱潮。
(2)2.商業危機的出現:商業危機主要是指在東西方貿易中因為商路不暢、貨源短缺或轉運成本過高導致東方商品在歐洲市場上價格猛漲,歐洲人慨嘆謂為商業危機。主要原因有兩點:(一)義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間壟斷貿易;(二)奧斯曼土耳其控制傳統商路。
在15世紀以前東、西方貿易的傳統商路主要有三條:一條是完全的陸路,由中亞沿裏海和黑海沿岸到達小亞;其餘兩條則海、陸並用,一條先由海路到波斯灣,然後經兩河流域抵達地中海東岸的敘利亞一帶;另一條從海路進紅海,再穿越蘇伊士地峽前往埃及的亞歷山大。這三條商路最後都匯聚於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東方商品一般先運抵此地,然後轉運歐洲。歐洲需要的外來商品,如香料、樟腦、檀香、絲綢等,都依賴於轉口貿易來獲得,在歐洲市場價格昂貴。高額的利潤讓本區商人羨慕不已,西歐的貴族和商人渴望另闢路徑,發財致富。
(3)歐洲君主們用武力強化王權,積極擴張,航海業發達的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把擴張的目光投向歐洲大陸之外。
(4)宗教根源傳播基督教是推動西歐人向海外發展的精神動力。基督教一開始就以博愛人類為宗旨,並以全人類的宗教自命,他們甚至相信為了普及基督教,即使使用武力也在所不惜。
(5)思想根源:14、15世紀歐洲興起了文藝復興運動,其主流社會思潮是人文主義,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價值,鼓勵人們敢於冒險、勇於開拓進取去挑戰並征服自然,大膽地追求財富並實現個人價值。
2.新航路開辟的條件。
答案:客觀條件(1)物質條件:包括海船、物資和資金。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的興起,為航海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造船技術的進步為航海提供了可能條件。(2)航海技術:指南針的應用是最突出的表現。中國發明的羅盤針,經阿拉伯人西傳後於14世紀時在歐洲普遍使用,使航行不致迷失方向,沒有羅盤針的使用,遠洋航行簡直是不可能的,這是中國古代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3)造船技術:已出現了新型的輕便、多桅多帆、快速、艙寬的大船。(4)地理知識:當時,歐洲已經開始流行地圓學說,繪制地圖的技術也已很先進。
主觀條件:(1)政府為了發展貿易、改善經濟狀況和擴大版圖,大力支持開辟新航路的活動。(2)軍事貴族和騎士視海洋冒險為一種新的職業,渴望以此獲得豐富的戰利品;(3)市民和商人不滿義大利人、阿拉伯人對東方貿易的壟斷,期望新航路的開辟帶來新的財源;(4)葡、西兩國不利的商業地理位置。東面是義大利商人的勢力范圍,北面是英、法和尼德蘭等國商人的活動地盤,這兩個國家只有挺進大西洋,向西面、南面這兩個方向發展,尋找新航路;(5)為了傳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異教徒皈依天主教。
3.葡萄牙和西班牙走在海上探險最前頭的原因
答案:第一,兩國都位於大西洋沿岸,這一地理位置有利於它們向海外發展。兩國向海上擴張的第一步是在15世紀佔領了非洲西海岸沿岸的四個群島:葡萄牙佔領了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佛德角群島,西班牙佔領了加那利群島。在得到這幾個有戰略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群島之後,葡、西兩國更加積極地向海外擴張。
第二,兩個國家都掌握了航海技術,特別是葡萄牙在航海技術上比較先進。葡萄牙王子亨利有著「航海家」的綽號。他重視把水手和造船的傳統經驗同理論知識結合,改進了葡萄牙的航海能力。他曾積極籌劃繞過非洲到東方的航路,他派出一支又一支的探險隊去勘察非洲西海岸。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等人的海上探險活動,也是在葡萄牙、西班牙兩國王室的支持下完成的。
第三,新航路的開辟也同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宗教情緒有關。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從8世紀初起就處在外來穆斯林的統治和壓迫下,經歷長達幾個世紀的收復失地運動,到1492年西班牙才收復了阿拉伯人在半島上的最後據點格拉納達。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斗爭中產生了強烈的民族情緒和宗教情緒,因此,當他們在向海外擴張時也把傳播基督教作為自己的精神動力。
教材第二子目《海上探險活動的活躍》正文部分(內容見課本)。
解讀
1.葡萄牙王室支持下的海上探險活動。
答案:(1)1487年,葡王若奧二世派遣迪亞士率領3隻船自里斯本出發沿西非海岸向南航行,到達非洲的西南端。若奧二世認識到發現非洲西南端的重要性,稱它為「好望角」。
(2)1497年,葡王曼努爾派遣達•伽馬率領3隻船自里斯本出發,沿迪亞士的航線繞過好望角,1498年5月達印度。這樣,從歐洲繞過非洲到達亞洲的航路被開辟出來了。1499年達•伽馬回到里斯本,帶回的奢侈品出售後獲利達到航行費用的60倍,初步反映了開辟新航路的目的。
2.西班牙室支持下的海上探險活動。
答案:(1)1492年義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女王伊薩貝拉和她丈夫斐迪南大公支持下,率領3隻船由巴羅斯港出發,橫渡茫茫的大西洋,到達了歐洲人過去不知道的一塊「新大陸」。哥倫布誤認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稱當地居民為「印第安人」。(後來另一個義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證實哥倫布到達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新大陸」,於是「新大陸」就以他的名字而被稱為「亞美利加洲」。但是哥倫布最初到達的南北美洲大陸間的島嶼,一直被叫做西印度群島。哥倫布不僅發現了「新大陸」,而且開辟了歐洲到美洲的航線。)
(2)1519年,住在西班牙的葡萄牙海員麥哲倫受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之命,率領船隊作環球試航。他橫渡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繞過美洲南端的海峽(後來叫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直到菲律賓群島。麥哲倫在同菲律賓人的沖突中戰死,他的同伴經印度洋,繞好望角,於1522年回到西班牙。這樣,從歐洲繞過南美洲到達亞洲的航路也被開辟出來了。這次航行,從實踐上證明了地圓學說。
3.對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家的評價。
答案:他們都有冒險精神,有豐富的航海知識和經驗,有恆心,有毅力,開拓進取。但是,他們進行航海的目的卻有著被金錢利益驅使的因素,有惟利是圖的一面。同時,他們遠航給當地的居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教材第三子目《新航路與西歐的商業革命》正文部分(內容見課本)。
解讀
1.理解商業革命的三個內涵。
答案:(1)新航路開辟以後,世界上原來相互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世界各地區的聯系加強。(2)歐洲和亞洲、非洲、美洲之間的貿易日益發展,世界市場擴大。美洲所特有的一些農產品傳播到世界各地,如玉米、馬鈴薯等,增加了人類的食物供應,促進了人口數量的增長。(4)歐洲的貿易中心發生了轉移,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義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等商業城市衰落下去,而葡萄牙、西班牙、尼德蘭、英國的商業地位日益重要,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一些商業中心城市興起。義大利是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地區,但是,義大利在以後的歷史中不是資本主義發展最快、程度最高的地區,原因就在這里。而尼德蘭和英國成為了資本主義發展最快和較早發生資產階級革命的地區。(4)人類眼界開闊。新航路開辟後,人類的視野大大開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完全改變了。
2.理解價格革命的概念。
答案:價格革命:新航路開辟後,由於西方殖民者的掠奪,大量貴金屬源源流人歐洲,造成金銀貶值,物價猛漲,對歐洲國家的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以致被稱為價格革命。其影響主要表現在:①殖民侵略者掠奪的金銀等貴重金屬大量流人歐洲,造成金銀貶值,使一部分按傳統方式收取定額貨幣地租的封建主的實際收入因貨幣貶值而減少,他們日益貧困破產。②城鄉雇傭工人也受到嚴重損害,他們因日用品價格上漲,實際工資下降而日益貧困化。③貨幣貶值,必然會造成商品增值,物價猛漲,那些擁有豐富商品的手工工場主、資本主義農場主、按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牧場的新貴族,還有繳納定額貨幣地租的富裕佃農獲取了暴利。④對英法等國家來說,價格革命還初步理順了從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時期的價格體系,所以說它有力地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3.如何理解資本原始積累?
(1)資本原始積累的含義:資本主義的產生需要兩個歷史前提:一是在少數人手中積累了為組織資本主義生產所必需的相當數量的貨幣財富;二是存在兩種意義上「自由的」工人,一方面他們出賣勞動力不受任何拘束或限制,另一方面他們脫離土地和脫離任何生產資料。因此,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完全確立以前,通過暴力使小生產者同生產資料分離,把生產資料和貨幣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使之轉化為資本的過程,就叫作「資本原始積累」。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起點。
(2)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形式:①對農民土地的剝奪。此類形式中典型的是英國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的結果,一方面,造成土地的集中,為資本主義的大農場或大牧場的出現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失去土地的農民無以為生,淪為農場或工場僱傭的自由勞動力。 ②對殖民地的血腥掠奪。西方殖民者在美洲、亞洲和非洲通過劫掠金銀、發展大種植園、販賣黑奴以及欺詐性的貿易等方法,積累了巨額財富。後來轉化為資本,用來發展資本主義工業。 ③「價格革命」。由於西方殖民者的掠奪,大量黃金、白銀等貴重金屬流人歐洲,造成金銀貶值,物價上漲,這就是價格革命。在這一過程中,新興工商業資產階級一方面以高價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另一方面付給工人以貶值的貨幣工資,因而經濟力量愈益增長。而 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額的貨幣地租受到價格革命的影響,實際收入減少,地位削弱。小手工業者和農民的兩極分化加劇,大部分人淪為出賣勞動力的工人。 ④商業戰爭。16-18世紀西、英、荷、法等歐洲殖民國家之間的戰爭大多為商業戰爭,戰爭的主要發起者是工商業資產階級,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奪取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壟斷國際貿易。三次英荷戰爭就是典型的商業戰爭。在上述資本原始積累的形式中前兩種是最主要的。
(3)資本原始積累過程的本質:盡管資本的原始積累存在著不同形式,但一切原始積累形式的實質都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前,資產階級使用暴力手段使勞動者(小生產者)同生產資料相分離和生產資料與貨幣在少數人手中迅速積累的過程,也就是以暴力來剝奪勞動者生產資料的過程,即用暴力促進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化。馬克思說:「這種剝奪的歷史,是用血與火的文字,寫在人類的編年史中的」。
(4)資本原始積累與資本積累的關系:①區別:A資本的原始積累是強迫勞動者同生產資料分離,它在一極造成「自由」的無產者,在另一極造成貨幣所有者即資本家;而通過剝削雇傭工人的剩餘價值積累資本的過程叫資本積累。B.資本原始積累「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而是它的起點」;資本積累發生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過程中,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而發展的。C資本原始積累的手段是赤裸裸的、強盜式的直接掠奪;資本積累的手段是具有間接性和隱蔽性的剝削。 ②內在聯系:資本積累以剩餘價值為前提,剩餘價值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前提,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又以資本的原始積累為前提。
(5)生產資料和貨幣本身並不是資本,只有當它們為資本家所佔有,並用作剝削手段時才成為資本。葡萄牙、西班牙封建統治者通過對殖民地的掠奪獲得了巨額財富,但被他們揮霍一空,沒有轉化為資本而被本國工商業所吸收,所以很快衰弱下去了。
4.新航路開辟對世界的影響。
答案:(1)引發商業革命,促成西歐商業經營方式的重大轉變。初步形成世界市場。(2)西歐商業經營方式變化,新的商業組織在歐洲紛紛出現,(股份公司的建立,期貨貿易產生,支票、期票等信用工具使用。(3)美洲的傳統社會遭到滅頂之災,其金銀礦的開采和種植園經濟為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做了重要貢獻。(4)非洲成為獵獲黑人奴隸的場所。(5)白銀大量流入亞洲,刺激了亞洲經濟的發展。(6)全球逐漸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系,各民族由分散孤立發展開始走向整體世界。
5.股份公司經營的優越性(資本主義經濟與股票)
答案:股份公司這種企業組織形式的產生,是商業上的重大變革,在這以前,商人從事商業活動,是個人負責到底的,他們從投資、轉運到各種買進、賣出等活動,都是親預其事,合夥經營也是如此。股份公司則不同,它把投資與經營管理、商業活動分開,使投資者從經營管理的責任下解放出來,可以調動大量資金投入商業冒險事業。任何想把少量資金投入貿易事業的人都用不著自己操心,只是以認購股票的形式進行投資就可以了。股份公司在組織上逐漸趨於完備,一切管理事務委託給通過選舉產生的董事會,再由董事會選出可靠的人去管理經營業務。這種商業組織形式有利於把分散的資金集中起來,用於大規模的商業冒險事業,是動員經濟力量從事海外貿易的最有效的工具。
Ⅱ 高中歷史 新航路開辟的下一課題是
第二單元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第五課開辟新航路
第六課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第七課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八課第二次工業革命
Ⅲ 高中歷史新課標一卷二卷三卷是什麼意思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1]與特點(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小農經濟的缺點:封閉性、脆弱性。對環境的依賴過大。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原始時期便有了商業,但商代才出現商人。請注意他們的區別。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戰國重農抑商的表現:貶低商人地位、限制活動范圍、鹽鐵官營。
漢代重農抑商的表現:貶低商人地位、嚴禁購買土地、鹽鐵官營。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積極後果:促進了農業發展,強化了封建階級統治。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2 第二單元 編輯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
(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3 第三單元 編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2010年,喀什。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2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4 第四單元 編輯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 影視 互聯網
概況 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5 第五單元 編輯
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
(第1課)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結合課本82頁新航路開辟圖記憶)
時間航海家支持的王室 開辟的航路 意義
1487年迪亞士葡萄牙王室
歐洲到非洲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開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7—1498 年,達.迦馬葡萄牙王室
繞非洲海岸到達印度,開辟了東西方之間最短的海上路線。
1492年哥倫布西班牙王室 歐洲到美洲發現美洲新大陸
1519年,麥哲倫西班牙王室 歷時三年,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環球旅行。
3、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對西歐的影響:歐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歐洲、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初步形成了一個廣闊的市場;歐洲的主要商路和國際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對美洲的影響:美洲傳統社會遭到破壞,但是美洲的種植園經濟為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做出了重要貢獻。
對亞洲的影響:歐洲人用美洲的白銀來購買亞洲的商品,刺激了亞洲經濟的發展。
(第2課)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1、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掠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1)海上馬車夫——荷蘭:
背景: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經商傳統、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政治上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獲得獨立。
地區 基本情況
亞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據點、奪得馬六甲和錫蘭,侵入印尼一帶,一度占據中國台灣
非洲 從葡萄牙手中奪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2)「日不落帝國」——英國
戰爭 結果 備注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班牙失敗,西班牙海上實力的喪失和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三次英荷戰爭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 由英國頒布的《航海條例》引起
英法七年戰爭英國奪取了大片法國的殖民地,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2、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擴張與掠奪
歐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是世界市場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掠奪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它們正常的歷史進程,使它們發展緩慢、貧窮落後,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後。
(第3課)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1)、工業革命的開始——珍妮機的問世(英國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棉紡織業)
(2)、瓦特改良蒸汽機解決動力問題,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2)、工業革命在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促使世界面貌發生了變化
(3)、工業革命還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的變革,產生了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4)、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時間:19世紀中後期)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和飛機;
化工技術的發展;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19世紀末20世紀初)
5、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 第六單元 編輯
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第一課)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
1、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1)貧富差距擴大(2)股票投機活動(3)分期付款方式的隱患(4)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點:(1)范圍廣(2)時間長(3)破壞性大
3、影響:(1)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美國、法國社會動亂;德國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勢動盪不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危機反而惡化
(第二課)羅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經濟危機爆發後,總統胡佛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經濟危機非但沒有克服,反而更加惡化。1932年羅斯福在大選中獲勝,1933年上任後實行新政。
2、羅斯福新政的起止時間:1933——1939
3、新政的內容:(1)整頓銀行與金融業(2)調整農業政策(3)復興工業:藍鷹行動(4)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4、羅斯福新政的意義:(1)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2)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避免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發生(3)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政府的權力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4)※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對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5、政的實質: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
6、特點:指導思想方面:放棄自由放任思想,轉向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內容方面:國家加強對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預;影響方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誕生。
(第三課)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了解二戰後美國、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新變化
1、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表現:
戰後二十年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場;應用先進的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延續並發展社會福利政策。
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滯漲」。
80年代,里根上台後,減少政府開支,緊縮通貨,削減稅收,建設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使美國經濟復甦。
90年代柯林頓倡導介於自由放任與國家干預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對經濟進行改革,經濟持續增長,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
2、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表現:
20世紀5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進入持續高速發展時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殘余勢力,社會秩序比較穩定,發展經濟:(2)政府採取市場經濟、國家調控、社會保障三者相結合的經濟政策,注意發展科技和教育;(3)美國的扶持政策,通過馬歇爾計劃對德國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國經濟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
7 第七單元 編輯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1、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
2、了解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與作用:
3、認識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國人大《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標志蘇俄開始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 新經濟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後進入國內戰爭、外國武裝干涉、物質匱乏 國內戰爭結束後,戰時共產主義弊端日益顯現,領導人卻希望藉此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引起人民不滿。國內隱藏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喀琅施塔得兵變)
農業 實施余糧收集制 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核心內容)
工業 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 允許部分企業由私人或外國資本家經營;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
貿易 取消自由貿易 改變國家壟斷,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分配 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國家配給制,實物分配製 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按勞分配
結果 使蘇維埃取得了國內戰爭(1918--1920)的勝利,鞏固了蘇維埃;但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促進經濟迅速恢復,起到鞏固工農聯盟、穩定政治形勢的作用,使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它是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但因後來的領導人對其認識不足而被過早的終止。
新政策的特點:(1)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2)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政治方面:(1)高度集權,破壞民主集中制;(2)幹部職務終身制,對幹部沒有形成必要的監督;(3)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經濟方面:(1)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影響國民經濟平衡和持續發展;(2)實施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價值規律作用(3)阻礙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4)犧牲廣大農民利益,挫傷他們生產積極性,造成蘇聯農業生產的長期停滯不前。
5、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120頁,):
農業: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撤消全國的機器拖拉機站,把所有的農業機械賣給集體農庄;大規模開墾荒地,提出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
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將中央一部分權利下放到地方,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許可權;精簡機構;大量壓縮國民經濟計劃指標。
政治: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平反冤假錯案。
6、了解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主要內容與後果
戈爾巴喬夫改革 經濟改革 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調整所有制結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沒有迅速取得預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變指導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2)改變共產黨領導地位:1990年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從憲法刪去關於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條文;蘇共「二十八大」宣布蘇聯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多黨制,並放棄黨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壟斷」,實行政治和意識形態多元化。
逐漸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脫離了蘇聯國情。最終導致改革失敗,蘇聯解體。
(1).蘇聯解體的標志:1991年阿拉木圖宣言。
(2).蘇聯(1922—1991)解體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體制上的弊端和錯誤政策長期得不到糾正,沒有從實際出發,建設符合蘇聯國情的社會主義;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錯誤方針
外部原因:西方敵對勢力長期的「和平演變」戰略
(3).蘇聯解體給我們的啟示:
A.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社會主義制度要通過不斷的改革來逐步自我完善。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的特點;
B.社會主義建設要遵循客觀發展規律,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8 第八單元 編輯
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第一課)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
(2)、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成立。它們都是國際金融機構,美國從中取得了決定性的控制權。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3)、《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
(4)、「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作用:
積極: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統一的標准和基礎;擴大了世界貿易;擴大了世界購買力;有利於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
消極: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
1947年簽定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構成了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課)當今世界的經濟區域集團化
1、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三大區域集團是: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2、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
3、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問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的經濟集團。
5、1989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漢城宣言》正式確定該組織的宗旨和目標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茂物通過《茂物宣言》,提出了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時間表。
1995年通過了《執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動議程》,使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目標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
(第三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了解世界貿易組織由來和發展;
理解世界貿易組織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經過;
認識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1、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它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世貿組織的前身是: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把多邊貿易組織改名為世貿組織。
2、世貿組織的目的是: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3、世貿組織的作用:(1)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促使成員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貿關系中的強權政治
4、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
機遇:(1)有利於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2)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並在平等條件下參與世界競爭(3)有利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有利於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維護合法權益
(5)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挑戰: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5、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1)新航路開辟使世界經濟聯系逐漸增多
(2)工業革命後,世界經濟朝著全球化方向發展
(3)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
6、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7、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對於發達國家:最大受益者
對於發展中國家:
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挑戰: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
Ⅳ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經歷了幾個版本
2013年,我國全面啟動了對2003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的修訂工作。本次修訂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指針,深入總結21世紀以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寶貴經驗,充分借鑒國際課程改革的優秀成果,努力將我國高中歷史課程標准修訂成既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又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綱領性教學文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