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課程思政教學設計體系探索

課程思政教學設計體系探索

發布時間: 2021-02-12 13:49:40

A. 怎樣進行思想政治課教學設計

評價是泛指對人或對事物的一種價值判斷。發展性教學評價是注意充分發揮評價的學生主體、教師主體和家長主體的作用,全面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以最終實現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體發展、自主發展和個性發展為宗旨的評價。
政治課發展性教學評價是根據思想政治課的課程標准、任務和基本原則,利用一定的評價技術和方法(手段),對教學過程及其效果給予教學價值與教學效益上的判斷,為被評價者提供一個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機會,鼓勵被評價者展示自己的水平和成績,並做出結論或資格證明。在很大程度上,它是檢驗教學效果及教學改革方向正確與否的重要手段,是檢驗思想政治課教學有效性程度的有力措施,也是有效教學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激勵手段。
思想政治課教學評價既包括教學設計方案的評價,也包括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評價。教學設計方案的評價是對思想政治課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方案進行全面的價值判斷;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評價是對教學設計方案實施過程及其有效性如何的評價。設計與實施是教學的不同環節,設計是實施的操作藍圖,實施則是把藍圖變為現實。教學設計的評價側重於對教學方案科學性、創新性、實用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進行評估;而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評價則是側重於對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的探索過程和綜合素質的發展做出評判。兩者既不能截然分開,也不能相互代替,而是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一、評價的基本原則
思想政治課教學評價的指標體系內容十分廣泛,評價對象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集體。一句話,在教學過程中,對一切人與事都可以進行評價。但評價並不是盲目、隨意的,也不是主觀想像的,而要遵循下列基本原則的要求,力求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系統性和權威性。
1.主體性原則
思想政治課教學不同於其他各科的教學,它更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更要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的主體性越突出,獨立探索與合作的機會就越多,創造性情感、學習的慾望就越強,其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養,教學就越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因此,教學評價必須突出主體性原則,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讓學生從被動接受性學習的評價逐步轉向主動參與性學習的評價,自覺地將評價變成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過程,從而使思想政治課教學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樂園」,讓教學活動(過程)充分體現學生是發現問題、探索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行為主體。
2.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教學評價的關鍵,就是要求評價者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教與學的主體。從總體上說,評價是指導教師去大膽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也就是說教學應當是教師去主動地適應學生,而不是去主宰學生。評價是為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服務,而不是學生的發展為評價的需要服務。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全體學生創造力的發展,不能把目光只投向少數尖子生、專長生;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能只突出一方面而偏廢其他方面;還要注重全體發展和全面發展前提下的個性發展和自主發展。因此,教學評價既要考慮全體學生的面上的活動情況,更要重視特長學生的個性發展狀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而奠基。當然,評價也是為了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
3.創造性原則
激發創造情感是實施發展性教育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思想政治課發展性教學的內在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各個環節、各種手段和整個過程,都應該充分體現創造性思維,做到與時俱進,營造無時不創造、無事不創造、無人不創造的生動活潑的環境氛圍,使學生在創造情感的支撐下使創新思維活動得以充分實現,使創造才能和創新精神得以充分展示、外顯。
因此,發展性教學評價的主要原則是創造性原則。沒有創造就沒有發展,沒有創新就沒有教育,創新是發展性教學的靈魂。當然,主要原則並不等於唯一原則,評價標准應當多元化而且必須多層次化。因為單以「創造性」來評價教學過程,就會引導教師單純追求教學設計的創意,追求教學方法、教學媒體的特色而忽視教學過程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4.可操作性原則
可操作性是指將評價的各項指標化為具體的目標或者操作程序,堅持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量化的指標體現質性的規定,並更多地採用質性評價法,並且使用操作性語言加以解讀。例如,設計方案的科學性、有效性是教學設計的目標之一。
但是,科學性是抽象的、原則性的概念,不具有直接操作性。但它包含的指標很多,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選擇以下三項直接可測性的指標來體現「科學性」:一是教學設計與施教方案的觀點、目標、內容、方法是否正確;二是設計方案是否符合現代教學規律,是否體現新一輪課改的方向與精神,教學過程是否優化有序,是否體現教與學的互動、合作、探究;三是設計方案與教學方法是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具有可行性和針對性。總之,評價指標只有用可操作性語言來描述,評價才可能是科學、可行和有效的。
二、發展性評價的重要性
發展性教學評價歸根到底就是以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尤其是促進學生的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為目的教學評價。其核心是以師生為本、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強調在一個有利於培養學生健康、豐富個性的情景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激發學生對知識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體系與意義的主動建構。
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發展性評價是思想政治學教學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課教師與時俱進、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通過這一評價對思想政治課的發展性教學行為進行導向、激勵、鑒定、制約和調整,從而有效地促進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也有利於師生群體整體素質的提高。從實踐上看,發展性教學評價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
1.評價的目標導向功能有利於堅持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正確方向和基本任務。評價向學生傳授馬列主義的基礎知識,宣講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引導學生領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實質,使之成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創新型、合作性和復合性人才。
2.評價的過程反饋調節機制有利於發展性教學模式的優化和有效性的充分實現。一個好的教學模式,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經過協商、討論、辯論、比較等不同的溝通方式進行反復的修改和完善才能得以完成。發展性教學新模式的完善是通過恰當、系統、積極的評價環節來實現的,只有經過評價反饋、調整、反思,才能產生最優化最有效的模式。
3.評價的動機激勵作用有利於調動政治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有效教學活動逐步引向深入。學校領導可以通過發展性教學評價,樹立典型,推廣經驗,表彰先進,激勵後進,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使教學模式不斷創新,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評價的鑒定、總結功能有利於推進思想政治課的有效教學,實現發展性教學的目標。評價可以客觀地、科學地鑒定各種教學模式和教學過程的質量狀態,具有哪些優點和缺陷,有哪些長處和不足,是否體現現代教學新理念,從而激勵政治教師以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風格去設計教學模式,形成教學特色,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展,與此同時提升自身的素質。
三、發展性評價的基本方法
發展性評價的方法已經由傳統單純注重量化的考試分數轉變為更注重質性的評價。對學生來說,具體的方法有:檔案袋評價法、表現性展示評價法、優秀政治小論文評價法、辯論與演講評價法、評價量表、個案分析、課後訪談等等;對教師來說,可以採用開放性訪談、參與型和非參與型觀察、實況錄像分析、即席演講等等。
思想政治課教學發展性評價標準的設計要具有科學性、方向性、可行性、前瞻性。因此,評價標准應該符合發展性教學和新課改提出的要求,應該把評價學生是否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和促進學生的未來發展放在首位,使所培養出來的學生能運用所學書本知識解決現實社會的實際問題,以促進每個個體最大限度的發展,特別高水平學生的全面而充分的發展。與此同時,還要考評教師的創新素質與教學的有效性。

B. 提質培優新階段思政課程教學設計該如何改進

1.只要是想學技術,認真對對待就好。
2.另外,如果想學一門技術的話,建議選專擇一所專業性較強屬的技術學校。
3.要根據學校的辦學級別,再加上看學校的資質是否正規!設備是否完善!辦學規模如何!辦學實力及師資力量情況如何,教學成果等方面都去實地了解清楚.

C. 如何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高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高校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工作。黨中央、國務院的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為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指明了方向,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提供了遵循。

近年來,各地各高校也在不斷進行實踐探索,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以點帶面,目前已初步形成高校普遍重視、院系廣泛動員、教師積極參與的局面。

在此基礎之上,如何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躍升?經廣泛調研、深入研究,教育部出台《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作出國家層面上的整體設計和全面部署。

「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政工作的戰略一招、關鍵一招、管用一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表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專業全面推進,讓每一位教師承擔好育人責任,讓每一門課程發揮好育人作用,將專業課程與弘揚真善美結合,讓「乾巴巴的說教」向「熱乎乎的教學」轉變。

這一轉變,如何實現?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核心

《綱要》立足於教學工作,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做什麼、怎麼做、誰來做」,對地方、高校、院系、教師各個層面,對公共課、專業課、實踐課各類課程,對文理工農醫教藝各個學科專業,提出了非常明確、非常具體的要求。

「把大水漫灌變精準滴灌,為高校和教師撥開了認識上的『迷霧』,讓每位教師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提高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吳岩表示,在建設目標上,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促使課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廣泛共識,廣大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全面提升,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基本健全,進一步提高高校立德樹人成效。

在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看來,「課程思政建設是『三全育人』整體格局下的一項系統工程,不是只建幾門課的樣板房工程,要按照所有課程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負有育人職責的『兩個所有』要求全面建設。」

上海市經過十幾年的實踐探索,課程思政已實現3個「全覆蓋」,所有高校全覆蓋開設「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程,所有高校全覆蓋開展綜合素養課程改革,所有高校全覆蓋開展專業課程育人改革。復旦大學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已覆蓋所有院系,示範專業已覆蓋所有哲學社會科學院系,並向理工科院系持續延伸。

為充分發揮課程育人主陣地作用,中國農業大學將課程教學大綱變更為「育人大綱」,修訂突出以學生為中心,強化思政教育有機融入教學全過程的方式方法,明確課程教學目標與人才培養目標達成度的關系,推動課程育人改革走向深處、落到實處。

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教育部明確了主要工作思路,要堅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實現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一體化推進;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各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既形成「驚濤拍岸」的聲勢,也產生「潤物無聲」的效果;堅持統籌協調和分類指導相統一,既加強頂層設計協調推進,也針對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強化分類指導;堅持總結傳承和創新探索相統一,及時總結經驗、選樹典型、以點帶面、全面推進。

在佳木斯大學校長孟上九看來,「貫徹『四個相統一』,要處理好『食材』與『食鹽』的關系。『食材』與『食鹽』如同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關系。食材視之有形、食鹽品之有味。課程思政追求的境界是『吃鹽不見鹽』。專業課教師如同『大廚』,要拿捏好『火候、口味』,烹制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餐』,以專業課程之體載思政育人之魂。」

抓好主力軍、主戰場和主渠道

高校教師的80%是專業教師,課程的80%是專業課程,學生學習時間的80%是專業學習。多年的調查表明,80%的大學生認為,對自己成長影響最深的是專業課和專業課教師。吳岩表示,4個80%是提出課程思政建設這一重大命題的現實依據。其中前3個80%也構成了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抓手,就是要緊緊抓住專業課教師「主力軍」、專業課教學「主戰場」、專業課課堂「主渠道」,深入推動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緊密融合。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其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決定著課程思政建設能否取得實效。《綱要》提出,要注重能力提升、注重合作交流、注重示範引領、注重資源共享、注重理論研究,推動廣大教師進一步強化育人意識,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見功見效。

近年來,各地各高校也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開展積極探索。如天津市2019年組織了全市首場課程思政網上集體備課,集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方法途徑;江西省試點雙師同堂,部分高校試點推進思政課教師與其他學科專業教師同堂授課、指導實踐教學;武漢大學「六院士同上一門課」,面向本科新生開設「測繪學概論」專業基礎課;北京理工大學推出「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能力提升系列午餐工作坊,將「課程思政」作為每一位專家分享的必選內容;山東省成立高校課程思政研究中心,統籌負責省內高校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工作,建設專門網站,定期推送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依託。明確教學內容重點、科學設計教學體系、分類推進課程思政,《綱要》要求,各地各高校在實踐中要抓住這些課程建設「主戰場」的重要抓手。

東北師范大學《新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指導性意見》將「師德規范」「家國情懷」等育人指標置於畢業要求之首,並嚴格各門課程對其支撐關系及權重,確保課程育人落實落細;華北電力大學2019年啟動了「一院系一課程」課程思政示範課建設計劃;大慶師范學院以大慶鐵人精神為課程育人特色,將「培養具有鐵人精神特質的師范教育和石油石化行業人才」納入學校人才培養總體目標;南京大學李向東教授在「宇宙簡史」課程教學中,將哲學和天文學緊密融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濟大學「科學、文化與海洋」課程由著名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領銜打造,凝練「海洋強國」文化,塑造學生科學文化精神;南京農業大學在以「尚茶」「農業栽培學」等為代表的課程中,將「家國情懷、法治精神、社會責任、文化自信、人文素養」融入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中;北京中醫葯大學的「中醫葯與中華文明」課程,升華對中醫葯的認識,提振了中醫文化自信。

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抓住課堂教學「主渠道」,一方面要把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另一方面要綜合運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正如湖南大學副校長李樹濤所言:「每一門課程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但這些思政資源不是直接顯露在課程內容之中,而是蘊含在各個知識點的背後,隱含在科學理論的深處,需要教師主動去發掘、加工和利用。」

近年來,各地各高校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近千萬大學生參加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170萬名大學生參加了「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探索並實踐了「滴灌式」「浸潤式」「體驗式」課程思政模式,開出了一堂最大最有溫度的思政大課,積累了實踐類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成功經驗。

強化「三重保障」,讓學生「嘗甜頭」

「從前期各地各高校的實踐探索來看,課程思政的功能是綜合性也是突破性的。」上海科技大學紀委書記吳強表示,大家深刻體會到,高質量的教學不僅要回答「教什麼」和「怎麼教」問題,還要進一步回答「為誰而教」「為什麼而教」的深層次價值追問。

然而,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真正落地落實、見功見效,必須長效化、常態化,務實有效、久久為功。吳岩表示,這需要建立一系列機制,比如教師培養培訓機制、優質資源共享機制、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組織保障機制,等等。其中,尤其需要強化「三重保障」,即強化組織領導保障,讓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有勢頭」;強化激勵機制保障,讓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有勁頭」;強化考核評價保障,讓學生通過課程思政「嘗甜頭」。

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此次新政明確要從3個層面健全組織領導,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質量。在宏觀層面,教育部成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協調小組,組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在中觀層面,各地加強對課程思政建設的領導,結合實際研究制定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機制,加強政策協調配套;在微觀層面,各高校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務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聯動、院系落實推進、自身特色鮮明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格局。

課程思政建設的最終受益者是廣大學生,人才培養效果是評價的首要標准。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此次新政要求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建立健全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效考核評價體系和監督檢查機制,研究制定科學多元的課程思政評價標准,把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情況和教學效果作為教師考核評價、崗位聘用、評優獎勵、選拔培訓的重要內容。

「課程思政是專業課程與弘揚真善美的結合,這個結合要有一個勘探、發掘、冶煉、加工的過程。廣大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轉換表達方式,寓教於課、寓教於樂,不斷提升學生的課程學習體驗、學習效果。」吳岩表示,這個過程是一個化學反應,是把教師的「我要告訴你」向學生的「我想學什麼」轉變的過程,是讓課程思政有情有義、有溫度、有愛的過程。(本報記者 萬玉鳳)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