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緒論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緒論

發布時間: 2021-02-12 15:11:53

『壹』 課程與教學論的徐繼存、徐文彬主編圖書

書名:課程與教學論
作者:徐繼存、徐文彬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年12月01日
ISBN:9 7 8 7 0 4 0 2 8 4 4 1 6
開本:16開
定價:28.50元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基礎
第三章 課程與教學目標
第四章 學校課程規劃
第五章 教學設計
第六章 教學行為
第七章 教學評價
第八章 課程與教學管理
第九章 課程與教學研究
第十章 中國課程與教學論發展展望

『貳』 小學語文課改論文

chaoyang

小學語文課改論文:圍繞信息 自主閱讀

安慧里中心小學 何廣雲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學生應「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是適應時代的新目標,新要求。在信息社會,在提倡創新,張揚個性的今天,如何快速有效地獲取信息,從中識別、區分、篩選,組合信息,這種實用性的閱讀技能越來越重要。所以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掌握這種高效而實用的閱讀技能與方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浩瀚的書海中有所選擇,有所吸收。

一、自主閱讀,搜集信息

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使人們認識到「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們的視野開放了,觀念更新了,從書本延伸到書外,從學校拓展到社會,學生的閱讀范圍,也不僅限於教科書,課外書,報刊,雜志,都是學習語言的材料。因此應該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搜集信息,隨時掌握最新的知識,吸取最鮮活的語言。在教學中,我嘗試從幾個方面引導他們開展自主閱讀,搜集信息,隨時掌握最新的知識,吸取最鮮活的語言。在教學中,我嘗試從幾個方面引導他們開展自主閱讀:

1、課內外想聯系,開放課堂,開放教材,讓學生根據課內知識去搜集資料,補充課文,使課文的內涵跟豐富,學生的視野更開闊,這樣,課文就「只是一個例子」,學生在次基礎上深入,探究,獲得超文本的信息量,把「課本」讀厚了。如學習《九寨溝》我讓學生依據課文搜集有關資料,學生找到許多描寫九寨溝的文章,包括旅遊的介紹文字,有的把九寨溝的圖片資料都列印了出來。這樣的閱讀,篩選,鍛煉了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他們驚喜地認識到知識可以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去獲取,不再是光聽老師耳提面命了。這樣就為他們自己學會了讀書,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學會方法,養成習慣,只有當讀書成為一種自主活動,學生才會去粗取精,淘沙見金。

2、書本與生活相聯系。生活是一本開放的大書,是知識的源泉。在教學中,我竭力引導學生睜開雙眼,用心感受,要他們「兩耳多聞窗外事,一心要讀有用書」,多從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實自己,可以啟發自己的想像與創造,開闊心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大到時事政治,如十六大會議、申奧活動、足球比賽;小到家庭生活、社區活動、校園生活,都要學生留心觀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體味、比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因此,生活與大自然是學生更為廣闊的課堂。有首詩寫道我們走出去了/在大自然為我們准備好的路上/讀小苗/讀小草/讀著翅膀/讀著蜻蜓/讀著小鳥/讀著想像/讀著積雪的梅枝/讀著黃綠綠樹間的田野/讀著無飾的圖畫/我們走出去了/用我們的眼和腦/在讀著大自然/一本又一本的新書。

二、 合作探究,組合信息

未來社會是一個競爭社會,也是合作的社會。沒有極強的團隊合作、相互學習的精神,僅憑個人很難做好一件事情。所以現在提倡合作學習,一起分享成功的體驗。在教學活動中,我結合書本生活,引導學生選擇閱讀方向,合作學習,然後把搜集到的信息加以組合,即進行專題研究閱讀。如《摯愛親情》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閱讀有關父愛,母愛,師愛以及其他描寫親情的文章,並且摘抄下來,然後小組交流,分門別類,整理編輯。其中收錄了《我的背影》,《我的母親》,《紅蓮》,《一碗陽春面》等經典名篇。還有詩歌《媽媽的愛》。有一小組收集了許多老歌《媽媽的吻》,《草鞋》,《好爸爸、壞爸爸》《外婆的彭湖灣》,還有則搜集了童話、童謠;有的小組推薦了電影《我的父親母親》,電視劇《母親》等,學生通過合作閱讀,積累內化大量的語言材料感受著,體驗著,感動著,震撼著。不用說教,他們從中感悟到的東西可以夠他們咀嚼一輩子。這就是教育的本義,教育的真諦。

三、體會創新,加工信息

學會自主搜集,學會組合遷移,還應該學會創新。在閱讀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不同體會,感悟,意會,或是從中受到啟迪,引起共鳴,引起思考,這時會情動心動,欲有感而發,這就是要引導學生把這些信息,思維,想法靈感加工,創造,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這是更深層次的交流。如《摯愛親情》中學生有感於親情的偉大,感於父母深恩,感於祖輩厚愛,應使他們的情感更熱烈,拿起手中的筆,或寫或畫,寫出自己心中情思,拿起手中的相機,或拍或攝,記下生活中珍貴的瞬間。用眼、用心去觀察、體會;用行動去體驗,去回報。比如寫父母二十年前後的肖像,自己過生日時與父母時的對比。然後結輯成文,再來交流再來感受。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洗禮。

http://www.kecheng.net/2006-1/200612085027.htm

『叄』 用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闡述在五大領域的 教學中教師該注意什麼問題

一、重點

緒論的重點問題是 中國古代語文教學的特點、經驗和弊端 。這也是緒論開宗明義的問題。

(一)特點。教材中總結的三個特點是:

1.語文教學與文史哲等方面的教育綜合在一起; 2.發蒙先識字,後讀經書; 3.讀經為主,文選為輔。

三個特點中,第一個是語文教學內容方面的特點,即古代語文沒有獨立設科,語文教學的內容不具有獨立性,而是包含於文史哲教育當中,具有綜合性特色。第二個是教學策略方面的特點,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語文教學採用先集中識字,後讀書的辦法來進行蒙學教育。集中識字的著名蒙學讀物是「三、百、千、千」;讀書指讀儒家經典。第三個是課程教材方面的特點,主幹課程教材是《五經》、《四書》,這是儒家經典,對漢語文教學貢獻極大;輔助讀寫訓練的主要教材是《昭明文選》、《文章正宗》、《文章軌范》、《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等。

(二)經驗

1.識字教學的經驗主要有5條。第一,集中識字,為讀寫打基礎。第二,使用韻語和對偶,便於朗讀、記誦。第三,正確處理「文」與「道」的關系。第四,聯系日常生活。第五,激發兒童的興趣。這些經驗符合漢語言的特點和規律,符合兒童認知規律,符合兒童心理特點,並且貼近生活。

2.閱讀教學的經驗主要有兩點。第一,熟讀,精思,博覽。熟讀是領悟的前提,只有在熟讀的基礎上才可能整體感知。而精思則指閱讀必須深入思考,才能理解,才能真正受益。博覽是指閱讀要有量的積累,要廣泛涉獵,開闊視野。第二,評點法。這是古代閱讀教學的主要方式。這些經驗至今仍然使語文教學受益。

3.寫作教學。寫作教學經驗主要有四點。第一,注重基本功訓練。比如學作詩先練屬對,學寫議論文先進行單項等。這是關於寫作教學的經驗。第二,多讀多寫多改。尤其是有精於改文的傳統。第三,作文從模仿入手。第四,先放後收。這三點是關於學習寫作的經驗,體現了閱讀與寫作、改文與寫作、模仿與寫作的關系,以及學習寫作的原則。

(三)弊端

根據張志公先生的概括,古代語文教學的弊端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脫離口語實際。2.脫離應用實際。3.忽視文學教育。4.忽視知識教育。

這些弊端是從對古代語文教學特點的分析中總結出來的。而這些也正是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應該大力加以改進、改革的。

二、難點

緒論的難點在於正確理解語文教學觀念傳承與發展的關系。

語文教學觀念包括目標觀、內容觀、方法觀、發展觀。

目標觀主要應理解目前語文課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的三維目標,以及三維目標所體現的幾方面嶄新的價值觀:知識觀、學生觀和教學回歸生活的觀念。

語文教學內容觀的傳承與發展,體現在以下方面:語文內容決定語文形式,而語文形式表現語文內容,二者是統一的;語文和思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二者是共生關系;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全面訓練,協調發展,幾個任務應合理安排,不可有所偏廢;語文課程資源要優選重構,課內課外、學校、社區、家庭的語文課程資源要溝通,構建開放、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和語文實踐環境。

語文教學方法觀的傳承與發展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建立良好的交往互動關系;優化選擇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發展觀表現在兩方面:首先是要辨證地認識語文教學內部的矛盾性,這種矛盾性是推動語文教學發展的動力;第二是要樹立新的理念,否則語文教學無法健康發展。

在對以上內容的學習中,請大家建立兩個聯系:一是聯系自身實際,將目前所進行的新課程教學實驗中的教學實踐活動與推行新課程和新的語文教學法之前的傳統語文教學活動聯系起來,進行對照和思考;二是聯系古代語文教學觀,將新的教學觀念與之進行比照和分析,這樣可以深化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同時又解決了較難理解的問題。

三、其他一些重要內容

除了上面提到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外,以下內容也應該掌握:

《奏定學堂章程》是我國現代教育的起點,從此,語文單獨分科;

20世紀初,「國文」名稱出現;

1920年,現代文開始進入語文教學,古代語文教學以「傳道」為主開始逐步向現代語文教學以學習語言文字為主轉變;

1949年,「語文」名稱出現;

1953年「關於《紅領巾》教學討論」的得與失;

1956年的漢語、文學分科實驗;

張志公先生的「工具說」與「加強雙基」;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和第五套全國通用教材的歷史貢獻;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初審稿)》提出的語文學科課程整體結構、聽說讀寫訓練體系、教學原則。


一、重點

本章的重點是語文課程的性質。教育部制訂並頒發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中這樣描述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基本特點:「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正確、深刻地理解這個定性,是我們學習《中學語文教學研究》這門課程以後各章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我們從事語文教學改革實踐的保障。短短的兩個句子,所涉及的語文學科性質這個世紀「難題」,關乎復雜曲折的演變過程,包含了豐富的內容。

為什麼語文性質問題是個「難題」?因為它實際上是個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問題。中國百年現代語文教育史上,一直存在著性質問題的爭鳴。20世紀前50年的爭鳴主話題是「文言」與「白話」;建國初到文革前主話題是「文」與「道」;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主話題是「工具性」與「思想性」。90年代至今,主話題集中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特別是90年代以來,人們圍繞課程與教學取向進行了反思、討論、研究、爭鳴,非常激烈,影響所及,超過以往任何時候。《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中的定位表述非常明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性質的基本特點。那麼,究竟如何理解這個定位呢?巢宗祺教授這樣解釋:「『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指明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於突出這兩方面的功能。我們相信,科學與人文的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可以成為人們的共識,也反映了社會各界對語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提法符合當前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於課程目標的展開和實施。」

關於「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要抓住其中的兩層含義:一是要抓住語文是交際工具,一是應理解它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作為交際工具,語文的作用體現在思想、學習、工作、生活四個方面。而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則凸顯出語文這個交際工具的重要性——它不是唯一的,但卻是不可替代的。

關於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語文的人文性,教材上從語文自身以及語文的內容屬於文化范疇;語文包含文化的多樣性使它具有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傳承作用兩方面進行了簡要闡釋。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深入理解這個問題。首先,語文教材、課文的教學和學習、訓練,體現出編選者、教師、學生的一種文化選擇。課文內容、教師和學生對課文的闡釋、理解和評價,編選什麼、如何闡釋、理解了什麼,都體現或是說實現著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次,漢語言本身就內蘊著漢民族的文化意識;第三,語文行為(聽、說、讀、寫)的習得和訓練過程就是一種對人生、社會各種事物的認識的積累和練習;第四,語文課程、語文學科目標、語文教學內容之所以確定為這樣而不是另外的內容,是特定價值觀篩選的結果,體現著特定價值取向。

在理解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內涵之後,還必須強調的一點是二者的統一,忽略這一點,就不是對語文學科性質的完整理解,而落實這一點,則是每位語文教師應該勇於探索、自覺實踐的重要內容。

語文的其他特點:基礎性,實踐應用性和綜合性等,清結合自身工作認真理解。

二、難點

本章的難點是語文課程各項任務之間的關系。

語文課程的任務是:豐富語言材料的積累;發展語文能力;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構建和應用必要的語文知識。各項任務之間的關系可以這樣理解:豐富語言材料的積累是基礎任務,不完成這個任務,其他任務都是空談;發展語文能力是主要任務,它是著眼於學生終身發展而提出的語文課程必須擔負的;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基於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質而賦予語文課程的特殊任務;構建和應用必要的語文知識,是從完成語文知識觀的轉變角度,著眼於語文素養的提高而提出的任務。這四項任務是辨證統一的整體,共同服從於語文課程的目標。同時,在語文教學中,四項任務並不是各自完全獨立體現,而是相互交融、相互滲透,呈現出一種有機的整體聯系,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堅持全面理解和認識語文課程任務,探索落實任務的正確途徑。

三、本章需要注意的其它重要內容

語文課程的基礎性 語文課程的實踐應用性 語文課程的綜合性 積累語言材料的具體要求

語文的一般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內容 語文的應用能力包括哪些內容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具體任務
2

第二章「語文學習方法指導」的設立,體現了本課程對於這個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方面的重視,也是對於新課程改革理念的一種呼應,體現對語文新課程標準的一種積極實施的態度。新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掌握語文學習方法,對於學生的終身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對於這個問題,以前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忽略,希望通過本章的學習喚起重視,並促使各位學員在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對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加以探索、總結和運用、提高。

一、重點:指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

理解和掌握這個重點問題,有三個層次:學習方法;語文學習方法;如何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前兩個問題是第一節中的問題,是掌握如何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的基礎。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是第二節的重要內容。

(一)學習方法

在這里,應該對幾種在現代學習理論指導下出現的、影響很大的學習方法加以認識,以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便於結合教學實踐對語文學習指導方法問題加以研究。這些現代學習理論即: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

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是基於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從活動的結果對學習性質作出界定的研究成果,他們將學習的結果看成是行為上的變化,從這里出發,他們把學習定義為:由練習或經驗引起的行為的相對持久的變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積極意義在於以行為變化來定義學習,使學習成為可觀察、可測量的科學概念,使課程設計、教學過程遵循一定的順序和步驟,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知識獲取的速度;但沒有解決和回答學習的本質,把人的學習機械化、被動化、簡單化,忽視了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不能回答學習是否一定會引起行為的變化。

認知主義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是立足於從學習者個體內部尋求突破,解決學習的本質問題。根據認知學派心理學家的一系列實驗,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學習的本質在於學習者大腦中的認知結構發生了變化,而不是行為上的變化。在很多情況下,個體在外在行為上並沒有表現出差異,但內部的思想態度卻各各不同,如果他們不表露出來,那麼這些內部變化就很難為人所知。認知學派強調整體,認為個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不是彼此孤立的知覺反應,而是集知覺而成意識的整體反應。認知學派的加涅認為:學習是人的傾向或能力的變化,這種變化要能保持一段時期,並且不能單純歸因於生長過程。從這個認識出發,可以明確學習應是行為潛能的持續變化,這種變化發生在內部,人們必須通過外部行為推斷出學習是否發生了,並且這種內在變化和外部行為不一定完全同步,要多次觀察和測量才能推測出來。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積極意義在於強調了學習是學習者利用原有認知結構對外部刺激信息主動選擇、加工的過程,重視和突出學習是認知結構的建立與組織。

人本主義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思想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創始人是馬斯洛,繼承人是羅傑斯,他們提出的思想核心是「以學習者為中心」,認為傳統教學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師生是絕對的命令於服從的關系,損害了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復制教師的思想,難以適應社會的變化;忽視情感的交往,造成知情分離。因此,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充分尊重學生個體,高度重視學習中的情感因素,主張教學應立足於學生個性發展,強調知識對學生的個人意義,強調親身體驗和自我評價,倡導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提倡「非指導性教學」,即教師應在教學中扮演學習促進者的角色,更多地採用間接的、啟發式的、非命令的形式與學生交往,幫助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

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簡單地由教師自然傳遞給學生,而是需要學生自動地建造到自己的頭腦中,學生不是「得到」想法,而是「產生」想法。學習者需要個別發現復雜的信息,並再自己頭腦中加以轉換,才能有所收獲。建構主義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動者,在策略上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即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每位學習者運用現有的知識、興趣、態度、目標來選擇、解釋當前的信息,主動建立自身的知識結構,是屬於有意義的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於語文課程的學習具有特別意義。英國應用語言學家皮特?科德在其著作《應用語言學導論》中指出:「語言學習不僅僅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結合的過程。」「語言結構是『許多系統的系統',或者說各種相互有關的范疇的『網路',其中沒有哪個部分是完全獨立的,或者完全從屬於另一部分的。就語言來說,在把一切學到手以前,沒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學會的。」我國學者李海林也在《言語教學論》中表達了相同的觀點:「……語文課的程序是一種非知識論的程序論,它不以語文知識體系為參照背景,而以學生的言語結構為參照背景,它不以知識結構為教學活動的序列,而以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規律為教學活動的序列。」「語文能力的心理結構是一種無先無後、無主無次的心理圖式,但它們組合在一起,最後構成一個整體,它與客觀對象存在對應關系。」也就是說,沒有一個現成的簡單線型序列模式適合於母語學習。再結合語文課程的綜合性性質,也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學生的語文學習規律。

『肆』 如何講好緒論課

緒論課是指每門學科正式教學開始前的前言課、簡介課、概論課、導人課。
其內回容主要是答對該學科進行綜合性的概括和介紹,使學生對這門學科有一個總體的、大概的認識。
同時,了解該學科的教學特點、學習方法和教學總體安排,為今後的教學溝通與配合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實踐深感講好緒論課有著非常重要的教學意義,尤其是在大力倡導索質教育,強調教學相長、互相溝通的今天,緒論課更是教師教學過程中應該引起特別重視的一個特殊的教學環節...
重視緒論、明確其重要性是上好緒論課的前提
精心設計,認真備課是上好緒論課的基礎
教法靈活,寓教於樂是上好緒論課的保證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上好緒論課不可或缺的內容
......

『伍』 小學語文教研論文可以取哪些題目

緒論

一、小學生的寫作活動與小學寫作教學

二、我國小學寫作教學的發展狀況

三、我國小學寫作教學研究的總體狀況

第一章 小學寫作教學的教學論問題

第一節 對寫作及寫作教學的重新理解

一、寫作觀念的審視

二、寫作教學的重新理解

第二節 小學寫作教學目標與取向的變化

一、小學寫作教學與學生的發展

二、小學寫作教學的基本取向

三、小學寫作教學的目標分析

第三節 小學寫作教學設計與指導的基本策略

一、激發興趣、建立自信、強化動機、培養習慣

二、貼近學生生活,適應社會需要

三、小學生心理能力與個性的發展特點與寫作教學

四、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關系與寫作教學

五、閱讀和寫作的關系與寫作教學

六、師生關系及良性寫作教學環境的創設

第二章 小學寫作教學的心理學問題

第一節 作文心理過程

一、作文心理轉換理論

二、作文心理加工理論

三、作文心理維度操作理論

第二節 作文能力結構與作文能力發展

一、寫作能力的內涵

二、寫作能力的構成

三、小學生作文能力發展

四、學生作文能力發展的年齡特徵

第三節 作文心理障礙

一、小學生作文心理障礙的表現與歸因

二、小學生作文心理障礙的預防與克服

第三章 國內外寫作教學的實驗與模式

第一節 國內幾種寫作教學實驗例說

一、作文分步訓練

二、作文素描訓練

三、作文分格訓練

四、先放後收的作文訓練

五、讀寫綜合的訓練

六、情境作文訓練

第二節 國外寫作教學指導模式介紹

一、觀察指導模式

二、文學指導模式

三、日常生活指導模式

四、認知指導模式

第四章 小學寫作教學的序列安排與指導過程分析

第一節 小學寫作教學的序列安排

一、對小學寫作教學序列安排的一般認識

二、《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中寫作教學序列設計思想的簡要分析

第二節 小學寫作教學的指導過程

一、寫前准備階段的指導

二、寫作過程中的指導

三、寫作後的指導

第五章 第一學段寫話教學指導與案例分析

第一節 寫話教學的意義與目標

一、寫話教學意義的理解

二、寫話教學目標的認識

第二節 寫話教學的內容與指導方法

一、寫話教學的基本內容

二、寫話教學的設計與指導

第六章 第二學段習作教學指導與案例分析

第一節 第二學段習作教學的特點與目標分析

一、第二學段習作教學的特點

二、第二學段習作教學的目標

第二節 第二學段習作教學的內容與指導方法

一、第二學段習作教學的基本內容

二、第二學段習作教學的設計與指導

第七章 第三學段習作教學指導與案例分析

第一節 第三學段習作教學的特點與目標分析

一、第三學段習作教學的特點

二、第三學段習作教學的目標

第二節 第三學段習作教學的內容與指導方法

一、第三學段習作教學的基本內容

二、第三學段習作教學的設計與指導

第八章 小學生作文評價的理論與實踐

第一節 小學生作文評價的目的與評價維度

一、小學生作文評價的目的

二、小學生作文評價的維度

三、小學生作文評價的原則

第二節 小學生作文評價的基本方法

一、作文的批改

二、交流與評議

三、培養學生作文自改能力的一般方法

四、作文講評課常用的講評方法

參考文獻

後記

『陸』 概述、緒論、序言、導言、引言和前言有何區別

概述、緒論、序言、導言、引言和前言的區別為:指代不同、出處不同、側重點不同。
一、指代不同
1、概述:大略地敘述。
2、緒論:學術著作的開頭部分。
3、序言:寫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4、導言:書籍或論文開頭說明主旨和內容的部分。
5、引言:寫在書或文章前面類似序言或導言的短文。
6、前言:前面說過的話。
二、出處不同
1、概述:辛小羽《我的小學》:老師簡要地概述了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2、緒論:瞿秋白 《海上述林·別林斯基的百年紀念》:「 別林斯基論普希金的許多文章的前面,還有一篇很長的關於歷史的緒論,是說明從狄爾若文到普希金的俄國文學史的。」
3、序言:宛思鴻《感情專家》:感情是人生的一部分,親情是序言,友情是目錄,愛、恨、戀、想是感情故事的主題。
4、導言:《楚辭·離騷》:「理弱而媒拙兮,恐導言之不固。」

白話譯文:理由不足說話就顯得笨拙,驚恐中說話就很難鏗鏘有力。
5、引言:葉聖陶 《文心》十七:「 振宇把方才的一段話作了引言。」
6、前言:所雲平 史超 《東進東進》第七場:「 陳將軍 ,聽說省韓終於撕下偽裝,背棄前言,出動大軍向黃橋進攻了?」
三、側重點不同
1、概述:論述需要詳細的描述該事實的前因後果。
2、緒論:緒論里會講一些這門課程的基本概念,以及所學這門課程的方法和實用性和這門課程所關注的領域重點以及前景。
3、序言:通常是該書的導讀和說明,如創作意圖,創作原則。
4、導言:用於說明自己撰寫著作的目的、過程、資料來源,並扼要地說明書中闡述的觀點和結論。
5、引言:提出文中要研究的問題,引導讀者閱讀和理解全文。
6、前言:由作者向讀者說明撰寫本書的意圖及書中闡明的主要問題。其內容包括對書稿的介紹,閱讀時應注意的問題。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