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
Ⅰ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語文等19個學科課程標准(2011年版)將於2012年秋季開始執行,課程標准將
B、 C具體內容:強化「德育為先」
突出能力培養
創新課程內容
對小學低、中年級適當回減少了寫字量,答高年級相應增加了寫字量,整個小學階段識字寫字總量保持不變,仍然要求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會寫。
容量控制力爭實現減負
Ⅱ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出版社是哪個
1、《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是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2、該書主要介內紹了當容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時代賦予中國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是時代發展和社會前進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長和全面發展的需要。歷史教育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傳承人類文明的優秀傳統,使學生了解和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更好地認識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初步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Ⅲ 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與200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的最大差異是什麼
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修訂的依據是什麼?
2001年開始執行的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實驗稿》),「實驗稿」三字說明是一次課程方面的教育改革實驗。將課程改革定為「實驗」,體現的是變革現實理想與科學探索態度的結合。教育實驗大致過程是:以新的理論作指導,設計實驗措施,根據研究目的,在自然條件下,有計劃地貫徹實驗措施,在規定的時間內,就實驗效果進行比較分析或重復實驗,證明、修正或證偽原來的理論假設,揭示教育因果關系,改進教育現狀。此次實驗歷經十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准》)終於在2011年定稿出版。修訂的依據大體有如下幾點。
1.十年中,教育部組織了兩次全國性的調查。2003年教育部對實驗區教師、教研員,就課程標準的認識與建議,開展了第一次調查。2007年為配合《實驗稿》的修訂,按「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對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准(實驗稿)徵求意見的通知」,在29個省市42個國家級實驗區的城市、縣鎮、鄉村,對不同辦學水平學校的骨幹教師、教研員進行問卷調查。這次調查規模大,內容豐富。問卷分客觀題與開放題兩種。對客觀題的選項作頻度分析,對開放題的問題作出歸類——這些問題不作任何二次加工,真實保存原樣——再對問題的類別作頻度分析。修訂組根據整體性的統計分析開展修訂工作。
2. 修訂組收集了十年來報刊書籍網路上的相關文章,對《實驗稿》的教育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作出判斷。召開了多次座談會,進行了多次聽課考察,實地了解實驗狀況,聽取各種意見,研究教學中的新問題、新經驗。修改過程中,教育部還多次組織多學科專家、作家、院士、社會人士「會診」語文課程標准,聽取他們的寶貴意見。
3. 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的精神,作為標准修訂的基本指導思想。
4.研究十年來世界教育的新變化、新進步,了解別的國家母語課程、母語教學的新發展,據此調整我國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內容和具體建議。
二、《語文課程標准》堅持了《實驗稿》的哪些基本精神?
經過廣泛的而又長期的實驗檢驗,廣大教師與專業人士基本認同《實驗稿》,支持《實驗稿》的理念、目標與內容。所以,這次修訂堅持了《實驗稿》的基本精神,主要體現在 「課程的基本理念」上面。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 是指中小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價值觀等人格修養。這一理念追求的是語文方面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全面發展,而不能忽略任何一面,也不宜以「某一方面為核心」;這些素養要求體現在《語文課程標准》的總目標及學段目標內容里。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嚴格說,由於主體認識的局限性,人們很難說自己能夠「正確把握客觀事物的特點」,所謂「正確把握」也只是一種願望。只能說我們學習歷史,正視現實,規劃將來,在現階段對「語文教育特點」有如下認識;
(1)重視人文內涵的深刻影響,又尊重學生感受的多元;
(2)重視語文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又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獨特體驗;
(3)重視實踐,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培養語文實踐能力;
(4)特別要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據此開展語文教學……
這些認識基本上是語文教師、語文課程專家的共識,是現階段里我們都認可的「正確把握」。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堅定地確立「學生是學習主體」。 「平等對話、自主閱讀、自由表達」;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這些具有強烈時代意義的表述,是「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具體說明和可操作性保證,是語文教學必須堅持的基本理念。
4.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繼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與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新時代語文課程必須處理好的一個重要主題。處理好了,語文教學既有豐厚基礎又有現代活力。語文課程的開放與活力還體現在「以校為本」的課程發展,體現在教師對語文課程更新發展。在當代中國語文教學中產生重大影響的優秀教師,在課程標准和語文教材的運用上,從來不墨守陳規,常常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實踐創新。
有了這幾條理念,學習與落實課程標準的「目標內容」可能就能站得高一些,看得遠一些。
Ⅳ 歷史課程標准對教師的歷史教學提了哪些合
東海縣初級中學 丁訓貴一、處理好課程標准與教材的關系。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將面對兩本書:一本是頒布的歷史課程標准,一本是各學校自選的歷史教科書。面對著兩者,教師應處理好二者的主從關系。教師應明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的,就是通過改革傳統教科書的體例結構來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促進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現行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要求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掌握這一時期的基本史實和基本特徵,而不要求學科體系的完整和知識點的面面俱到。從而為教師創造性地教,學生創造性地學留有餘地。歷史教科書雖有多套,但課程標准卻只有一個。大同小異的各套歷史教科書都是根據歷史課程標准,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去對某一歷史階段重大史實去闡發。教科書是實施課程目標的載體,是學生獲取歷史基礎知識與培養基本能力的依託。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深入學習課程標準的基礎上,以教材為依託。從課程目標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去實施教學,去落實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二、處理好教材課文部分與其他部分的關系。根據課程標准,北師大版採取時序與專題相結合的體系,根據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自古至今地講述歷史;同時圍繞表現每一歷史時段突出特徵的,又適合中學生學習特點的主題或專題進行敘述。課本每一單元之後有一活動課。這些內容課文是基本要求,其他部分均不作統一要求,但並不是說沒有要求,而是要教師視學生具體情況而定。教科書後列有大事年表,好書和歷史站。
Ⅳ 義務教育階段歷史學科課程標准有哪些新變化
參考暑假的遠程教育培訓。
Ⅵ 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的總體設計思路是什麼
設計思路《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標准》)的總體版思路是:面權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課程標准所規定的目標;高度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為其主動適應未來社會打好基礎。 《標准》包括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准和實施建議四個部分,主體是課程目標和內容標准。 課程目標規定了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個方面應達到的總體目標。內容標准規定了學生在上述三個方面應達到的具體目標。 內容標准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六個學習板塊,每個學習板塊又分為若干學習主題。使用學習主題的呈現方式,可以更好的體現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利於改掉難、繁、偏、舊的現象,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又能兼顧歷史發展的時序性與學習內容的內在聯系,以反映歷史學科的特點。
Ⅶ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包括高中歷史嗎
不包括
高中階來段的歷史源課程與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都屬於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之間存在著繼承與發展的辨證關系,所以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在許多教育理念的敘述上,有著與義務教育歷史課程一致的地方,比如都強調歷史課程的基礎性和發展性的功能;
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關注歷史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發展性的歷史教育評價和教學評價;重視《歷史標准》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開發多種歷史教學資源;
適當淡化歷史教科書作為歷史課程資源的核心地位;在課程目標方面,都充分發揮和挖掘歷史課程在人文素養、民族意識、改革意識、開放意識及國際意識等方面教育功能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