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課程設計論文
『壹』 關於自考「工程造價管理」專業《綜合課程設計》科目考試的一個問題,望賜教~
這個復是你專業理論課考完制了才可以報的,要在西南交通大學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現場報名,一般是每年六月份和12月份左右。他和畢業設計一般是同期考的,但畢業設計要所有課程考完,所修學分符合畢業條件才可以報,具體可瀏覽四川自考網西南交大版塊的公告。
『貳』 綜合實踐活動論文600字
引導在說與做中開花結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學,學中做」理論,實踐能力不是通過書本知識的傳遞來獲得發展,而是通過學生自主地運用多樣的活動方式和方法,嘗試性地解決問題來獲得發展的。從這個意義上看,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就是學生圍繞實際行動的活動任務進行方法實踐的過程,是發展小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基本「學力」的內驅。
上學期我組織學生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是《我的地盤我做主》,研究《我為班級添色彩》的活動。學生非常感興趣,都想給班級設計一個新穎別致的面貌。怎麼完成這一活動主題呢?有的學生說在牆壁上來個提醒牌,教育同學要愛護牆壁、桌椅,有的學生提出給牆壁粉刷綠色,好保護我們的眼睛,還可以在四周點綴一下更美觀了……
在活動中,學生提出了這么多頗有創意的設想,但要真正落實到動手做的卻很難。 這個美化班級的建議會不會只停留在設想階段呢?活動前我組織的一個調查顯示,有一半以上的同學對參加勞動實踐很感興趣,但苦惱做起來費時費力費財,困難多多。繼續開展還是放棄呢?我猶豫了,如果只有設想而沒有實際的操作過程,綜合實踐活動豈不成了空對空的頭腦實踐活動?不行,得開展。為了讓學生有創意的設想在現實中實現,我想關鍵在於將學生的「說」與「做」統一起來,讓學生動手做,通過具體實踐活動,讓設想成為現實。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創設真實環境,以說促做
在活動實施過程中,只有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實實在在「做」起來,才能防止綜合實踐活動「形式化」的傾向;只讓學生說說與讓他實際去做,效果完全不一樣?課堂上我們必須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設各種有利於實踐、體驗的環境。
我在設計《我為班級添色彩》的活動中。要求學生自己設計一個《給班級穿新衣》的活動方案,並付諸實施。課堂上我出示了幾種班級風貌圖片,激發學生設計班級文化的活動方案,提醒學生需要哪些材料,怎樣活動。可結果在實施時,不是沒這就是少那,完全是「空手到」.我都傻了眼!
說和做,相去甚遠,要讓指導、設計與想法在現實中實現,只有一個辦法,帶著他們去「做」。給他們創設一個真實的環境,讓他們親歷活動過程,他們才有周到的考慮。
二、改變學習方式,以說愛做
回想給班級添色彩活動,開始我重視了以知識和教室空間為中心的學習方式。這樣的做法很容易使學生遠離自身日常生活,不利於增進學生對自我的感性認識和實際體驗。同時也容易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成為各門認知性的學科課程的延伸,從而窄化綜合實踐活動,使得綜合實踐活動演變成活動認識課。
因此,我沒有就此而止,而是真正的讓學生體驗給班級穿新衣的過程,活動之前我調動學生一切思維,盡量全面的設計活動前需要的准備工作,我先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設計如何把油漆刷得既美觀又整齊,當學生提出制定統一高度時,接著問了這樣一些問題:怎樣既科學又快速定出統一高度呢?學生認真地思考著,他們想法不一,當「兩點定一線的想法」說出來時大家向這位同學投去了贊賞的目光:運用了數學知識。我也情不自禁的為他豎起了大拇指:學以致用,聰明!設計一個給班級穿新衣的活動方案,最後按照小組的方式進行匯報。
這樣的課堂教學仍沒有脫離傳統的學科教學方法。讓學生設計給班級穿新衣,必須讓學生了解刷油漆的過程,這單單靠說和想是不夠的,不妨讓學生走進裝潢公司,(剛好,我的家在裝修,我和家長商量,分批載去)到實地觀察,再設計活動方案。那樣設計出的方案才更全面更細致。讓學生走出課堂,打破現有的課時約束。
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更不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狀況,要革新以知識和教室為中心的學習方式;不能把學生關在教室里進行綜合實踐活動;不能把綜合實踐活動當作一門具有系統知識的課程,一課一課地來教,學生一定要有在開放的情境中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眼動不如心動,心動不如行動,學生運用課堂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才是實踐活動的要旨。
三、在實踐中獲取文本學習 ,讓說開花結果
綜合實踐活動最普遍的學習方式是實踐,讓學生實實在在的「做」。但這一種實踐性的學習活動,其中必然包括一定的文本學習。文本學習是一種符號學習,是對前人積累下來的認識成果通過各種間接學習的方式來獲得。實踐學習與文本學習的關系實際上是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是教師講解與學生自主實踐活動的關系。同時教師一定要注重實踐的深度,要求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真正理解實踐的目的與意義,把握各種不同實踐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領,結合具體的活動情境,恰當地選擇和利用活動工具和相關手段,完成達到活動的具體任務和目的。
如我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親自體驗給班級穿新衣的過程,課前我向學生明確本節課活動的任務,組織學生調制油漆,現場給牆壁油漆。經過討論後同學自主分工,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大家可忙活開了,有給牆壁定高度做記號的、有往地上鋪墊報紙以防油漆灑落地上的,有供應油漆的,有做提醒牌的。大家忙中有序,偶爾油漆濺到臉上,衣服上也都不在意……望著綠油油的牆壁,同學們的眼睛更亮了,笑聲更甜了。
在開展這一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文本學習是必要的,但如果把實踐學習完全變成告訴式的文化學習過程,那麼,綜合實踐活動也會名存實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始終保持著學習的熱情,正是由於我們正確處理了實踐學習與文本學習的關系。從而使學生表現出了極強的求知慾望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在實際給班級穿新衣的過程中進行了一次研究性學習,學習過程是學生主動探究的,印象深刻,正是由於我們沒有隻是「紙上談兵」,而是實實在在讓學生去做,貼近生活,快樂來了,學習效果十分明顯。
綜上所述,脫離「做」的「說」,容易讓學生走過場,造成眼高手低,「做」的過程是綜合實踐活動的生命力所在,否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性是難以真正體現的,何談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課程與教學回到學生「說」與「做」的統一中,將學生想的付諸於實際行動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可以開啟學生的心智,使他們能夠更好的和生活融為一體,並且把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體現了實踐出真知的教育理念。對解決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存在的脫離實踐的問題是大有裨益的,有利於逐步形成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萌發創新意識,讓課程落在實處!這也是傳統的課程所缺少的,真正體現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正如學生在寫活動體會中這樣說,「這樣的綜合實踐很有趣我非常喜歡,活動中讓我有很大的收獲,也懂得了一些道理,做事要有理有據、有始有終,通過體驗才會覺得快樂
『叄』 《網路綜合課程設計》題目:小型企業區域網的設計與配置 論文請發郵箱[email protected]
首先你要弄清楚一個個步驟再說,你要先給我素材和資料OK?笨小孩!還是笨大孩?還是說笨老頭??????……
『肆』 怎樣寫小學數學的綜合實踐課論文
畢業論文是學術論文的一種形式,為了進一步探討和掌握畢業論文的寫作規律和特點,需要對畢業論文進行分類。由於畢業論文本身的內容和性質不同,研究領域、對象、方法、表現方式不同,因此,畢業論文就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按內容性質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畢業論文分為理論性論文、實驗性論文、描述性論文和設計性論文。後三種論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學生可以選擇的論文形式,這里不作介紹。文科大學生一般寫的是理論性論文。理論性論文具體又可分成兩種:一種是以純粹的抽象理論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嚴密的理論推導和數學的運算,有的也涉及實驗與觀測,用以驗證論點的正確性。另一種是以對客觀事物和現象的調查、考察所得觀測資料以及有關文獻資料數據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對有關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抽象,通過歸納、演繹、類比,提出某種新的理論和新的見解。
按議論的性質不同可以把畢業論文分為立論文和駁論文。立論性的畢業論文是指從正面闡述論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一篇論文側重於以立論為主,就屬於立論性論文。立論文要求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密,以理和事實服人。駁論性畢業論文是指通過反駁別人的論點來樹立自己的論點和主張。如果畢業論文側重於以駁論為主,批駁某些錯誤的觀點、見解、理論,就屬於駁論性畢業論文。駁論文除按立論文對論點、論據、論證的要求以外,還要求針鋒相對,據理力爭。
按研究問題的大小不同可以把畢業論文分為宏觀論文和微觀論文。凡屆國家全局性、帶有普遍性並對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導意義的論文,稱為宏觀論文。它研究的面比較寬廣,具有較大范圍的影響。反之,研究局部性、具體問題的論文,是微觀論文。它對具體工作有指導意義,影響的面窄一些。
另外還有一種綜合型的分類方法,即把畢業論文分為專題型、論辯型、綜述型和綜合型四大類:
1.專題型論文。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直接論述的形式發表見解,從正面提出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的一種論文。如本書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淺析領導者突出工作重點的方法與藝術》一文,從正面論述了突出重點的工作方法的意義、方法和原則,它表明了作者對突出工作重點方法的肯定和理解。
2.論辯型論文。這是針對他人在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的見解,憑借充分的論據,著重揭露其不足或錯誤之處,通過論辯形式來發表見解的一種論文。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農村集體所有制性質嗎?》一文,是針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農村集體所有制性質」的觀點,進行了有理有據的駁斥和分析,以論辯的形式闡發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並沒有改變農村集體所有制」的觀點。另外,針對幾種不同意見或社會普遍流行的錯誤看法,以正面理由加以辯駁的論文,也屬於論辯型論文。
3.綜述型論文。這是在歸納、總結前人或今人對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加以介紹或評論,從而發表自己見解的一種論文。
4.綜合型論文。這是一種將綜述型和論辯型兩種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寫成的一種論文。如《關於中國民族關系史上的幾個問題》一文既介紹了研究民族關系史的現狀,又提出了幾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因此,它是一篇綜合型的論文。
『伍』 專業綜合課程設計是畢業設計嗎
不是,專業綜合設計是運用你大學里所學的所有知識來設計一個綜合的東西,一般在大四上學期做,為畢業設計打下基礎。而畢業設計是最後畢業的一份設計,在大四下學期完成!
『陸』 華師綜合活動課程設計作業-學校門口 的小溪怎麼變臟了要寫一篇論文,該怎麼寫
找到原因再把原因寫出來方案,處理方法等。怎麼去完善
『柒』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相關論文
到這里下載就可以專了屬http://wenku..com/view/010debd8ad51f01dc281f168.html
『捌』 淺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設計論文應考慮哪些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是現代教育中的個性內容、體驗內容和反思內容,與傳統教育片面追求教育個體的發展、共性和知識有所不同,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態化空間,學生是這個空間的主導者,學生具有整個活動絕對的支配權和主導權,能夠以自我和團隊為中心,推動活動的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更謀求獨立完成整個活動,而不是聆聽教誨和聽取指導。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這個生態化空間里,只是一個絕對的引導者、指導者和旁觀者。
目錄
基本定義
教育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的意義
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性
編輯本段基本定義
與傳統實踐活動強烈的目標性不同,綜合實踐活動更強調多種主題,多種任務模式,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這種復合不是來自教師的人為復雜化,而是來自於學生個體對實踐活動主題的更深入認識和挖掘過程。 在國外,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被童子軍組織、民間公益組織、社區管理組織所分解,學校只是起到了輔助和輸送的作用。在中國,綜合實踐活動通過課程改革被推動,附加在課程體繫上的課標教材、封閉實踐基地、素質報告承擔了更多的實際責任。
編輯本段教育課程
☆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號) ☆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包括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四部分內容。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聯系社會實際,通過親身體驗進行學習,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學校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安排、確定綜合實踐活動各部分內容和組織形式。 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 勞動技術教育主要對學生進行勞動觀念和一般勞動技術能力的教育,進行現代職業意識、職業技能的培養和就業選擇的指導。 社區服務主要通過學生在本社區以集體或個人形式參加各種公益活動,進行社會責任意識、助人為樂精神的教育,為社區的建設和發展服務。 社會實踐主要通過軍訓和工農業生產勞動對學生進行國防教育、生產勞動教育,培養組織紀律性、集體觀念和吃苦耐勞精神。學校可以結合實際,為學生走出學校,深入社會創造條件。」(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號)
編輯本段綜合實踐活動的意義
☆綜合實踐活動是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 它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等領域,並滲透信息技術教育。 作為一種獨立形態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超越具有嚴密的知識體系和技能體系的學科界限,強調以學生的經驗、社會實際和社會需要和問題為核心,以主題的形式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的課程,以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因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經驗性課程。 作為一種獨立形態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尤其注重學生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方式,轉變學生那種單一的以知識授受為基本方式、以知識結果的獲得為直接目的的學習活動,強調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如探究、調查、訪問、考察、操作、服務、勞動實踐和技術實踐等。因而,綜合實踐活動注重學生對實際的活動過程的親歷和體驗,它是一種實踐性課程。 作為一種獨立的課程形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在活動時空上向自然環境、學生的生活領域和社會活動領域延伸,密切學生與自然、與社會、與生活的聯系。因而,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向學生生活領域延伸的綜合性課程。 作為一種獨立的課程形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集中體現了新的課程管理和發展制度。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由國家統一制定課程標准和指導綱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門根據地方差異加以指導,學校根據相應的課程資源,進行校本開發和實施。因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僅僅是哪一級的課程,它體現了三級課程管理制度的特徵和功能。因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最能體現學校特色、滿足學生個性差異的發展性課程。 綜上所述可見,綜合實踐活動不是教學層面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而是課程層面的一種具有獨立形態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實踐性的綜合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是著眼於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發展性課程。(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與實踐》) ☆定義:綜合實踐課程是一門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以學生自主選擇的、直接體驗的、研究探索的學習為課程基本方式,以貼近學生現實的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科學實踐的主題為課程基本內容,以學生個性養成為課程基本任務的非學科性課程。(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綜合實踐課程標准) ☆「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信息技術教育」、 「勞動與技術教育」是國家為了幫助學校更好地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而特別指定的幾個領域,而非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全部。四大指定領域在邏輯上不是並列的關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關系。「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基礎,倡導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方式滲透於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部內容之中。另一方面,「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 則是「研究性學習」探究的重要內容。所以,在實踐過程中,四大指定領域是以融合的形態呈現的。 除上述指定領域以外,綜合實踐活動還包括大量非指定領域,如:班團隊活動、校傳統活動(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學生同伴間的交往活動、學生個人或群體的心理健康活動等等,這些活動在開展過程中可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定領域相結合,也可以單獨開設,但課程目標的指向是一致的。 總之,指定領域與非指定領域互為補充,共同構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鍾啟泉、張華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 ☆綜合實踐活動是由國家設置,地方和學校根據實際開發的課程領域。因此,國家著眼於宏觀指導而研製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地方和學校要根據綱要所設定的基本框架規劃中小學活動的基本類型和具體活動方案。(張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念與框架》)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理念的生長點。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我國課程體系中的確立,不僅意味著一種新的課程形態的誕生,更主要地是標志著一系列體現時代精神的新的課程理念的生成: 1.課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機構成,而不是孤立於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 2.學習者是自己課程的主體,而不是別人提供的課程(哪怕這種課程是無可挑剔的)的被動接受者; 3.每一個人的學習方式都是其獨特個性的體現,課程應尊重每一個人的學習方式的獨特性; 4.分等劃類的考試等量化評價方式不是課程評價的唯一形式或最好形式,質性評價更能體現人的發展的特殊性; 5.個性健全發展是課程的根本目標; …… 這些課程理念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可到充分展現,也必將會向其他課程領域逐步滲透。滲透了這些課程理念的課程,就是真正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課程,就是21世紀中國的理想課程。(張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念與框架》) 1.實踐活動的組織線索: 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選擇和組織要圍繞四條線索進行: ⑴學習者與自然的關系; ⑵學習者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 ⑶學習者與文化的關系; ⑷學習者與自我的關系。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墾站與實施應以學習者為核心,實現上述四種關系的均衡與整合,最終指向於學習者個性健全發展。
編輯本段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性
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綱要的提出,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被提到前所未有重要程度。保障教育公平發展的基本手段,從綱要中,我們可以解讀出有如下手段:教育資源重新分配;管辦評分離;提高教育評價信息化。這些手段具有非常強勢的行政含義,我們在破除教育行政色彩的同時,又在持續加強教育的行政背景。 實際上,破解教育公平難題的核心,還是在於綜合實踐活動。從本世紀初開始,綜合實踐活動逐步在各層面推廣,走過的彎路有:綜合實踐活動開課難,缺乏詳細的開課流程;各層部門缺乏對綜合實踐活動的一致認識;相關的實踐基地使實踐活動逐漸變味;綜合實踐活動逐漸淪為走形式,走過場。 實際上,綜合實踐活動難以有效推廣,在於我們沒有把這種教育形式提高到足夠高的層次上,沒有把綜合實踐當成基礎教育的半壁江山去思考。 作為學生個體的學習基礎,三維學習需求模型包含了群體-個性、知識-體驗、發展-反思,從這個模型我們可以看出,群體、知識與發展是國內當前教育模式的基礎,它們代表了教育的外在表現。可是如果沒有有效的實踐過程,我們就無法推動教育走向個性、體驗和反思的內涵層面。 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出,綁縛在綜合實踐上的社會責任非常多,可是從2001年以後,我們對於這種活動給予的關注又越來越少。 3維學習模型
因此,綜合實踐活動在新綱要中,應當擁有足夠的關注。具體推動的幾個舉措如下: 1、繼續推動綜合實踐活動過程化管理的深化,從國家層面,對小學低年級、小學高年級、初中、高中、職業教育、大學等各階段的實踐活動流程模板進行確認。 2、建設實踐活動標准評價與檔案體系,強化過程評價和過程檔案,把素質報告逐漸提升為包含學業評價和實踐評價的綜合標准電子檔案。 3、加強教育部門與共青團組織的聯系,推動開放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以開放、有序、安全的模式,建立開放社會實踐基地,逐漸取消當前封閉實踐基地的設立和經營。推動青少年榮譽體系的建設。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與社會各部門的關聯。 4、深化基礎教育學分制, 改進分數評價,逐漸使用素質模型、榮譽體系、招生改革等模式,提高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程度。
『玖』 軟體工程綜合課程設計題目: 小論文
這位同學是湖北工業大學的吧,我是任課老師,課程設計不要網路··········
『拾』 自考綜合課程設計視覺傳達
(一)論文名稱
論文名稱就是課題的名字
第一,名稱要准確、規范。准確就是論文的名稱要把論文研究的問題是什麼,研究的對象是什麼交待清楚,論文的名稱一定要和研究的內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確地把你研究的對象、問題概括出來。
第二,名稱要簡潔,不能太長。不管是論文或者課題,名稱都不能太長,能不要的字就盡量不要,一般不要超過20個字。
(二)論文研究的目的、意義研究的目的、意義也就是為什麼要研究、研究它有什麼價值。這一般可以先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指出現實當中存在這個問題,需要去研究,去解決,本論文的研究有什麼實際作用,然後,再寫論文的理論和學術價值。這些都要寫得具體一點,有針對性一點,不能漫無邊際地空喊口號。主要內容包括:⑴研究的有關背景(課題的提出):即根據什麼、受什麼啟發而搞這項研究。⑵通過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學實際,指出為什麼要研究該課題,研究的價值,要解決的問題。
(三)本論文國內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文獻綜述)
規范些應該有,如果是小課題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廣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尋找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從而確定本課題研究的平台(起點)、研究的特色或突破點。
(四)論文研究的指導思想
指導思想就是在宏觀上應堅持什麼方向,符合什麼要求等,這個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學、政治理論,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發展規劃,也可以是有關研究問題的指導性意見等。
(五)論文寫作的目標
論文寫作的目標也就是課題最後要達到的具體目的,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也就是本論文研究要達到的預定目標:即本論文寫作的目標定位,確定目標時要緊扣課題,用詞要准確、精練、明了。常見存在問題是:不寫研究目標;目標扣題不緊;目標用詞不準確;目標定得過高, 對預定的目標沒有進行研究或無法進行研究。
(六)論文的基本內容
研究內容要更具體、明確。並且一個目標可能要通過幾方面的研究內容來實現,他們不一定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大家在確定研究內容的時候,往往考慮的不是很具體,寫出來的研究內容特別籠統、模糊,把寫作的目的、意義當作研究內容。
基本內容一般包括:⑴對論文名稱的界說。應盡可能明確三點:研究的對象、研究的問題、研究的方法。⑵本論文寫作有關的理論、名詞、術語、概念的界說。
(七)論文寫作的方法
具體的寫作方法可從下面選定: 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經驗總結法、 個案法、比較研究法、文獻資料法等。
(八)論文寫作的步驟
論文寫作的步驟,也就是論文寫作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論文寫作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系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從什麼時間開始,至什麼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課題研究的主要步驟和時間安排包括:整個研究擬分為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起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