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風箏教學課程
⑴ 風箏一課的主要內容
主要寫的是魯迅回憶時的一件少年往事,並由此發發出了懺悔,自責的思想感情內。
弟弟喜歡放風箏容(天真活潑)
「我」鄙視嫌惡(專制,手足之情)}為下文做鋪墊
弟弟精心制風箏(弱小、可憐、毫無抗爭)}對比
「我」粗暴毀風箏(蠻橫、粗暴、專制、冷漠)}「精神虐殺」
弟弟全然忘卻(不覺悟、麻木不仁)
「我」自責、補救、心情學生(嚴於自省,自我解剖)
也反映出魯迅對弟弟的手足之情。
⑵ 風箏一課
沉墮的風箏
——魯迅《風箏》解讀
偶翻新編的中學語文教材兩種:語文教育出版社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無獨有偶,兩種教材都在初中第一冊選進了魯迅的《風箏》。有感於既往語文教參對魯迅作品的闡釋,又翻開了相應的兩種教學用書。它們對《風箏》的主題大致作了如下幾種闡釋:從兒童教育角度理解,《風箏》批判了封建的兒童教育思想和方法,提倡近代兒童教育的科學觀念;從批判封建教育思想和倫理道德的角度理解,《風箏》批判了封建教育思想和倫理道德;從自我解剖的角度理解,《風箏》表現了一個革命者勇於正視自己的缺點的高尚品質;從親情角度去理解,《風箏》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溫馨之歌,讓人沉醉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里;從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風箏是故鄉春日的象徵,是美好青春的象徵,《風箏》很熱切地表現了對春天、對青春的懷念,對美好事物的醉心和探求,對這些東西逝去的悲哀;從多角度理解,把批判主題和自責主題相結合……於是,忍不住有話要說。
僅從文本中間回憶部分的解讀,得出種種主題闡釋,不無道理,然而文章還有一個開頭和結尾,它們與中間部分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蘊蓄了意蘊生成的可能,任何撇開開頭和結尾的解讀,都不可避免的會因肢解而多少有些偏差。
文章開篇就提到身處「北京的冬季」。他鄉、嚴冬,因而即使是只有一二風箏,即使是浮動在遠處,也引起「我」的注意,觸動「我」的心。與其說是風箏引起「我」的注意,不如說是「我」本來就在尋找、在希求。「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人只有身處異鄉,才能更明白故鄉對自己意味著什麼;人只有置身冬季,才更明白春天的溫暖和煦。冬天裡的他鄉遊子,於故鄉的春天該是怎樣地渴求、嚮往和懷想!有了這份感情的依系,就有了一份溫暖、慰藉和寄託。哪怕四周嚴寒酷冷,在心靈深處,仍有一個角落,溫暖著、柔和著、滋潤著,足以勉強地時而地安置自己,或者在嚴酷中給自己一個氣孔,不至於窒悶難當。因此,雖然故鄉春的信息,給「我」的是驚異和悲哀,雖然故鄉久經訣別春天也久經逝去,還是忍不住要回望。明知不能回望而回望,現實生存的嚴酷和心的渴求可想而知。這種回望,強化了現實生存的困境性和非生存性。故鄉的風箏時節,在「我」充滿神往珍愛的回憶中雖然仍不無凄哀,然而畢竟有了「一片春日的溫和」。「我」能攀扯著這伶仃的一二風箏,飄離這肅殺的嚴冬嗎,哪怕只是一會兒?
一個「但」字徹底摧毀了我們的希冀。「精神虐殺」一幕的追憶追思使我們不禁和作者一樣沉痛沉重。充滿閱讀想像的,總是那個未及成型便被摧毀的「風箏」。的確,文本中的「風箏」是一個富有象徵意味的意象。韋勒克和沃倫在他們合著的《文學理論》中對於象徵曾作這樣的解釋:「象徵具有重復與持續的意義。一個『意象』可以被轉換成一個隱喻一次,但如果它作為呈現與再現不斷重復,那就成了一個象徵,甚至是一個象徵(或者神話)系統的一部分。」「風箏」不僅是文題,是線索,而且在文中反復地持續地出現,說它是一個象徵的意象,或許並不牽強,不然,我們回到文本看看。
作為兒童的玩具,「風箏」象徵一種出於活潑童心的精神。它充滿生氣、希望、歡樂。這是一種頑強的精神,抗拒著外界的寒冷、肉體的多病瘦小、生活的貧窮和家長的壓制,頑強地存活、飄突。這是未被吃未吃人的「真的人」所具有的精神,是人生的亮色,是社會人生的希望。正因為「風箏」有這層象徵意義,禁止放風箏、毀壞弟弟的風箏,才是「精神的虐殺」。
「風箏」的遭遇,又象徵了一種悲劇性的人生。它曾經努力地飄飛,寂寞而艱辛,但未及飛高,還未成形,就虐殺於「長子」之手。孩子的「風箏」破碎了,曾經嫩綠的心乾枯了、沉默了。而覺醒的虐殺者由於猛察了身上的罪惡,自我的確定性也破碎了,他的「風箏」沉重地墮下去、墮下去。他不過是幾千年來吃人者中的一個,也不是「真的人」,是早經虐殺而又成了虐殺者。而虐殺的動機竟是為了愛,因為恨鐵不成鋼。這種虐殺,由來已久,也將長久蔓延,成了惡性循環的長鏈。虐殺者往往就是愛「我」者,且往往不覺,即使覺醒了反省了想補救了,也無從補救無從得寬恕,因為被虐殺者往往不覺、不恨、不怨。人們往往不自覺地在造成他人的悲劇的同時也造成了自身的悲劇。那破碎的風箏,就像那無可把握的人生。
「風箏」還是作者心態的寫照。置身於嚴酷和窒息的環境中的遊子的悲哀,系於那零落的一二風箏,飄向故鄉的風箏時節。記憶中的風箏,有著童年的辛酸,浸透著回憶者的悲涼和沉痛。被毀的風箏,是一顆重創的心。充滿無可解脫的咎悔的心「又不覺地墮下去,而不至於斷絕,它只是很重很重的墮著、墮著。」風箏的意態已直接隱於心態的描寫中。回憶而生的無可把握的悲哀就如那沉重無著的風箏。隨著「風箏」不同形態的出現,悲哀漸深漸濃漸重。
於是我們明白了,文末的「無可把握的悲哀」,並不僅僅是人教社教參所說的指悲哀「意想不到」,「想忘也忘不了」,而是因為「精神虐殺」一幕的回憶,猛察了自身的罪孽,自我的肯定和確定性轟然倒塌,對缺乏自我自覺的「全然忘卻」的痛入肺腑。這種悲哀於人是連根拔起的,致命的。人一旦陷入了這種悲哀,他憑以確認生存價值和意義的最根本的、最後的一塊舢板也盪然無存了,生存的勇氣和熱情隨之喪失,充滿活力的生命,自覺的價值人生已先行結束於生物生命未及完結之時。因此,我惟願「躲倒肅殺的嚴冬中去」,而「四周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因為回望之路的殘酷斷絕,困境已成了絕境,成了別無選擇中的唯一選擇。確立自我、確立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只有在對嚴冬的直面和體味中,只有在對絕境的穿踏奔突中。《風箏》表現了陷於困境、處於絕境的現實生存,彌漫著濃重的悲哀,唯一的出路就是投身於寒冬而抗戰。這就是魯迅式的絕望中的抗戰。
《風箏》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回憶性敘事文本,它是放在《野草》中的,和《野草》的諸多篇章一樣,繼續著魯迅對孤獨個體生存的呈現和探討。《野草》不像魯迅的其他作品:「所說的話,常與所想的不同……不願將自己的思想,傳染給別人。」②而是寫他怎麼想的,是直通它的心靈,內化他的內心世界的,只是寫得很含蓄很隱晦。《野草》有著迷人的深度,魯迅悲壯的人生樂章在此得到最為精粹的呈現。我以為,這樣的作品是不適合放在初一的。一定要放在初一,就只能避開真正的內蘊,淺層解讀種種,而這樣的解讀訓練是否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有益,不得而知。
注釋:
①韋勒克、沃倫著《文學理論》204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年11月版。
②《兩地書·第一集》,《魯迅全集》第七卷97頁,1925年5月30號致許廣平信。`
⑶ 21課<<風箏>>的課後研討與練習怎麼回答
一、整體把握
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說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從手足之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為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要討小兄弟寬恕。同胞手足之情溢於言表。
從游戲的意義上看,「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游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後,願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後的偏見,願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
從魯迅的自省精神看,魯迅是嚴於解剖自己的,嚴於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苟,知錯必改,鄭重其事,這種精神非常可貴。
從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象上看,魯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思的問號。小兄弟為什麼全然忘卻?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並不認為正當,以為兄長該管,因此並不耿耿於懷。
二、問題研究
(一)第一層面的問題
1.這篇散文的主要意思是什麼?
2.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怎樣理解?
3.「我」懂得游戲的意義後,心情沉重,總想補過,這說明什麼?
4.「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全然忘記了,為什麼「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著」?
初讀後,可以感知魯迅先生不是天生的智者,他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傳統觀念有落後的一面。但是魯迅先生可貴的是,一旦接受科學思想,是知錯必改的,魯迅先生充滿自省精神。魯迅又感嘆被虐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之所以能夠肆意虐殺的原因。
「精神虐殺的這一幕」說明什麼呢?
「我」過去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作為兄長,嚴格管束弟弟,原是為弟弟有出息,現在反思起來,當年為落後觀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徑實在是「精神虐殺」的行為。從這一幕里,我們可以看出魯迅童年時代長幼之間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論長幼,論力氣,他是敵不過我的」,可見作為兄長的粗暴行徑是以暴力為基礎的。魯迅把自己寫得很粗暴,字里行間深含自我譴責的意味。做弟弟的呢,兄長不許放就不敢放,只得偷偷做風箏,被兄長發現,驚惶失措,快要完工的風箏被兄長踐踏,也毫無抗爭的意思,除了絕望,沒有一句抗辯的話。
魯迅一旦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並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麼沉重,可見他是多麼嚴厲的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麼嚴肅認真。
「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輕松,只得沉重著,這又翻出一層意思。被虐殺者並不認為被虐殺,把兄長的行徑視為合情合理,做風箏要偷著做,正說明自己也不認為游戲是「正當」的,一旦被兄長發現,自認該罰。被虐殺者的麻木使虐殺者可以恣意妄為,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魯迅只覺得這世界一片肅殺和寒威。
探究這篇散文,可以悟到這樣一層道理,中國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指導,惟有這樣,才不至於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後的行為,而正當的行為也應該捍衛自己正當的權利。只有科學思想,才能照亮中國人的思想行為。
(二)第二層面的問題
1.為什麼「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看上下文,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驚異」,為什麼「悲哀」。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溫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卻是肅殺的嚴冬。故鄉的風箏時節,楊柳發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於晴朗的天空中」。所以驚異於北京竟在這樣的季節放起風箏來了。「我」見風箏而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而且這一幕永遠無法補過。說「驚異和悲哀」,從結構上說,是為了引出下文。
2.「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怎麼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麼又說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盪漾了?
這里所說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小時候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現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
3.寫風箏事件的兩段文字,感情色彩似乎挺復雜,該怎樣體會?
的確挺復雜。魯迅是用今天的眼光去觀照當年的情景,但是寫的又是當年自以為是的行為,所以褒貶的色彩挺復雜。試看他寫的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憐的。放風箏,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動活動,本是大有好處的,可是因為兄長不允許,只得呆看人家的風箏。他有時驚呼,有時跳躍,天真活潑的兒童天性躍然紙上,這本是極正常的,而「在我看來卻是笑柄,可鄙的」,一臉嚴冬般的肅殺,連看看風箏,連驚呼跳躍都加以鄙棄。魯迅把這樣的壓制寫得多麼嚴酷,這里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同情,對自己深深的自責。
寫小兄弟偷做風箏,隱隱寫出了兒童的動手能力。上文寫蟹風箏、蜈蚣風箏、瓦片風箏,小兄弟做的卻是蝴蝶風箏,可見他聰明肯動腦筋,很會設計。這樣有益身心的正當行為而要偷偷來做,實屬可憐之至。褒揚與同情是可以體會得到的。作者把自己寫得猶如凶神惡煞,以破獲秘密為滿足,以摧毀小兄弟的心血為勝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態神氣活現,魯迅是在自責當年扮演了精神虐殺者的角色。最後「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裡。後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看見」。小兄弟的痛苦我們可以想像得到,而自己則是冷酷無情,這里含著同情、後悔與自我譴責之意。
4.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麼說是「不幸」?
跟「懲罰」一詞聯系起來就明白了,因為自己一向以為管小兄弟管得對,現在見到書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受到懲罰了,對舊「我」來說,良心遭受了譴責,可謂「不幸」。
5.末段的語句怎樣理解?為什麼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為什麼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也不可能了。
「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脫悲哀。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麼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後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覺悟者永遠無法補過,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慄。
練習說明
一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作者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驚異和悲哀」,這是為什麼?
2.文中所說的「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麼?
3.「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表達了作者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本題除練習朗讀之外,要求抓住三個關鍵,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深入理解思想感情。第1小題要聯繫上下文,分別思考為什麼「驚異」,為什麼「悲哀」。第2小題主要練習概括。第3小題較難,要化成幾個小問題來思考:為什麼「我」的心只得沉重著?為什麼小兄弟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文章是不是局限在風箏事件上,有沒有更加深廣的含義?
1.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過,就放風箏,所以「驚異」。見到風箏,就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而且無從補過,心頭不禁悲哀。
2.這一幕,是指「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發現他偷做風箏,氣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風箏抓斷踏扁了。
3.表達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時候,自己對弟弟那樣管束,簡直是精神的虐殺,而弟弟卻並不認為兄長的行為是精神的虐殺,時過境遷,忘得一干二凈。我也無從補過,無從求得心情的輕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殺者甘受虐殺,毫無抗爭,使虐殺者橫行無忌,這正是舊秩序能夠維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二 課文中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候也做過許多游戲,玩過不少玩具吧?選一個你最難忘的說給同學聽聽。
本題練習口語表達,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玩具可以是自己製作的,也可以是買的,主要說說是怎樣一個玩具,怎樣玩法,怎樣好玩,怎樣開心。
三 下面幾段文字,也是回憶兒時放風箏的。試與課文比較,說說它們所蘊含的情感有什麼不同。(《滿天的風箏》略)
魯迅的《風箏》與《滿天的風箏》,思想感情全然不同。《風箏》籠罩著深沉的悲哀,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後來懂了新道理,覺悟到這是精神的虐殺而心情沉重,想求補過,小兄弟卻全然忘卻,無可補過,因而心情依然沉重,悲哀之至。《滿天的風箏》抒發的是小時候跟二哥一起放風箏的快樂,寫自己糊的風箏放起來又滿足又驕傲。
教學建議
一、從質疑開始
這篇課文難點較多,正是研究性學習的理想教材。要讓學生預習時把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發問精神。也不要問一題研究一題。先把問題統統提出來,再整理一下,有步驟地研究。讀難懂的文章,也要「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引導學生聯系語境探究疑難
有些句子之所以難懂,是因為跟常情不合,但是聯系語境便能解讀。例如,見風箏,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卻感到驚異和悲哀,這就難懂了,但是從上下文看,就知道為什麼驚異,為什麼悲哀了。
三、依總-分-總的思路安排教學步驟
總,就是全文,全局;分,就是一個個片段,或一詞一句。只有在整體感知本文的基礎上研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才容易准確解題。在研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的基礎上,又可以進一步理解全文。所以宜於總-分-總。
四、研讀要以難為樂,要求又不宜過高
本文不要求一下子理解透徹,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一步就是收獲,理解不透徹的地方將來可以慢慢感悟。不必講深講透,也不要求面面俱到,兩堂課下來還有些地方不大懂是正常的。
⑷ 理想的風箏中劉老師在課上講課和在課下放風箏的情景之間有什麼關系
這部電影沒看過哦
⑸ 小烏龜放風箏中班公開課
飛呀飛呀飛
⑹ 作者雪瀟的《放風箏》課後題答案
作者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驚異和悲哀」,這是為什麼? 2.文中所說的「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麼? 3.「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表達了作者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一、答案:1.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過,就放風箏,所以「驚異」.見到風箏,就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而且無從補過,心頭不禁悲哀. 2.這一幕,是指「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發現他偷做風箏,氣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風箏抓斷踏扁了. 3.表達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時候,自己對弟弟那樣管束,簡直是精神的虐殺,而弟弟卻並不認為兄長的行為是精神的虐殺,時過境遷,忘得一干二凈.我也無從補過,無從求得心情的輕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殺者甘受虐殺,毫無抗爭,使虐殺者橫行無忌,這正是舊秩序能夠維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二、閱讀全文回答問題:
1.「我」對風箏十分厭惡,有哪兩種具體表現?請概括回答(每種不超過15個字). 答: 2.從小兄弟自己製作精美風箏一事看,小兄弟具有怎樣的可貴素質? 答: 3.根據上文,指出「精神的虐殺」的具體含義 答: 4.「我」極力企求小兄弟的寬恕,而小兄弟卻「什麼也記不得了」.這一組對比有什麼作用? 答: 5、文章結尾說,「我的心只得沉重著」.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答: 6、當「我」得到完全的勝利,傲然走出,「留他絕望的站在屋裡」時,小兄弟有什麼表現?請展開想像,用一百字左右描述出當時的情景 答案:1(1)認為小兄弟看放風箏可笑可鄙 (2)破壞(折斷、踏扁)小兄弟做作的的風箏 2、具有創造精神(答「豐富的想像力和較強的動手能力」也可)3、扼殺兒童喜歡游戲的天性 4、突出「我」想補過卻無法補過的沉重心情5、兒童的天性一旦被傷害,是難以挽回的.6、他愣愣的站在原地,不知不覺兩行淚竟流了下來.他蹲下身,想去撿那風箏的「殘屍」,卻發現有液體滑落到嘴裡,比鹽還要咸.原來我也會哭,小兄弟拾起已經被折斷了的木頭支架,心中溢滿了委屈.那一刻,好像所有的壓抑都釋放出來了,但他心裡,卻還是怪不了哥哥.他是為了我好呢.小兄弟喃喃著.
1、文段選自課文《 風箏 》,作者 魯迅 ,原名 周樹人 ,並寫出他的一部代表作《 狂人日記》、 《阿Q正傳》等.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並解釋詞語. ①恍然大悟(wù): 形容突然醒悟 ②苦心孤詣(yì): 費盡心思鑽研或經營
3、文中的「嚴冬」意義一樣嗎? 前一個「嚴冬」是指: 天氣的寒冷 後一個「嚴冬」是指: 寫我的心情沉重
4、「我恍然大悟似的,;」一句中「悟」具體指什麼? 悟到弟弟在後園拾枯竹是為了做風箏.
5、如何理解文中加點的「果然」一詞? 不出所料,有真的被「我」猜中的意思.
6、文章第②段中帶點的「盪漾」在句中有什麼含義? 看見遠處一二風箏浮動,想起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春天在這「天空中盪漾」.
7、哪些景物「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你認為作者為何要寫如此美麗的「春日的溫和」景象呢? 景物:楊柳、山桃、風箏;作者對往事的回憶,將現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天的「溫和」映襯,透露了不滿現實,嚮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8、文中哪些詞語體現了「我」得知弟弟背著「我」做風箏時的狂怒心情?這樣寫有什麼作用?(找出文中的「我」摧殘小兄弟的風箏時的動作神態的詞,感受一下,「我」當時是怎樣的心態和感情?) 抓斷、擲、踏扁;「我」當時非常的憤怒,覺得弟弟這樣瞞了「我」做風箏是對「我」這個做兄長的權威的挑戰.
9、如果把「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改為「又將風輪扔在地下,踩扁了」行不行?為什麼? 不行.如果把「擲」改為「扔」,「踏」改為「踩」就無法表現「我」當時憤怒、生氣的心情.
10、第④段的畫線句中,「抓斷」、「擲」、「踏扁」等動作描寫,表現出「我」的什麼特點? 獨斷專橫,蠻不講理
11、請用簡短的語言概括第④段的內容. 「我」對小兄弟精神虐殺的一幕.
12、為什麼說不讓弟弟放風箏是「精神的虐殺」? 因為在我的強制下,剝奪了弟弟游戲的權力,使弟弟無法享受童年的歡樂,這對於弟弟幼小的心靈是一種傷害.
13、第⑤段的畫線句中「鉛塊」這一比喻寫出了「我」怎樣的心情? 極度後悔、內疚、自責,感到萬分沉重.
14、「我」極力去討小兄弟的寬恕,而小兄弟卻「什麼也記不得了」.這一組對比有什麼作用? 突出「我」想補過卻無法補過的沉重心情.
15、第⑧段和第?段中加點的兩個「沉重」的內涵一樣嗎?請簡要說明理由. 不一樣.前一個「沉重」是對自己的過錯深感內疚,想尋求寬恕而未得到的痛苦,後一個「沉重」是從弟弟對此事的淡忘,或者是習以為常中,「我」深感這種悲劇還將延續的痛苦.
16、文章結尾說「我的心只得沉重著」.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17、課文開頭寫見到空中的風箏「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為什麼?分析這句話在結構上的作用. 「驚異」的是北京竟在這樣的冬季放起風箏來了.「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密的虐殺」的一幕,而且這一幕永遠無法補救. 結構上看,「驚異和悲哀」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18、課文末段為什麼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 「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種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想擺脫也不可能了.
19、「我」為什麼要反對弟弟做風箏?這種做法對不對? 因為我認為做風箏是沒出息孩子的行為.不對,因為玩是孩子的天性,「我」禁止弟弟放風箏就是扼殺了弟弟的天性.
20、在文中找出一句有關文章主旨的句子,用「 」劃出來.(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21、「我」看了外國的一本講論兒童的書後,為什麼受到了懲罰? 因為「我」看了外國的一本講論兒童的書後,知道了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於是良心受到了譴責.
22、後來,「我」為什麼要「去討他的寬恕」? 「我」懂得了「玩具是兒童的天使」,當年「我」的行為虐殺了精神,扼殺了兒童的天性.
23、看了一本外國講論兒童的書,為什麼說是「不幸」的? 因為我一向以為管小兄弟管得對,現在見到書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受了懲
24、「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為什麼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麼又說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盪漾了? 「春天」指小時候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但離「我」已久遠了,所以「久經逝去」;看見遠處風箏浮動,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覺得春天「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
25、對待早年的過錯,魯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從魯迅先生身上學到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品質? 嚴於解剖自己,嚴於自省.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苟,知錯必改.
26、成年後,魯迅對此十分自責,認為這是對小兄弟「精神的虐殺」,你怎麼看「我」的這一自責行為? 抓住魯迅嚴於解剖自己,為人嚴肅認真來回答即可.
27、看了這篇文章,你眼中的魯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嚴厲地解剖自己,勇於認識錯誤,嚴肅認真的人.
28、作者懂得了游戲的意義,良心受到了譴責,總想補過,說明了什麼? 他並不因為自己當年的動機是為弟弟好而原諒自己,也不因時間相隔久遠而不了了之,反而心情沉重,說明他是一個嚴於解剖自己,為人嚴肅的人.
29、劃出文中小兄弟喜歡放風箏的語句.「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於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
30、從語段中找出小兄弟的秘密被發現時的神情.並說出這樣寫的作用. 驚慌、瑟縮、絕望,突出小兄弟的膽怯可憐.
31、發揮想像,小兄弟的風箏被「我」踏扁後,他心裡會怎麼想? 略
32、從小兄弟自己製作精美風箏一事看,小兄弟具有怎樣的可貴素質? 具有創造精神,或豐富的想像力和較強的動手能力.
33、文中對於小兄弟的描述可謂淋漓盡致,讀後,你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從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的外貌描寫來看,小兄弟多病,很瘦,值得同情;從小兄弟看風箏時,時而驚呼時而跳躍的動作神情來看,小兄弟天真活潑,對放風箏有著強烈的愛好;從他自己做的蝴蝶風箏來看,小兄弟聰明,動手能力強.
34、「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談談你對兒童玩游戲的看法. 略
35.這篇散文的主要意思是什麼?(3分) 反映魯迅先生知錯必改,充滿自省精神.
36.寫風箏事件的兩段文字,包含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魯迅把對弟弟的壓制寫得很嚴酷,這里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同情,對自己深深的自責.
37.作者最後送給弟弟風箏並同弟弟一起放風箏,體現了作者的精神.(3分) 37.善於自責
38."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的意思是,"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而且指.(3分)
39、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當時的天氣;心頭的悲涼
⑺ 放風箏這篇課文按照是什麼的順序寫了『『我』』和童年時的夥伴們怎麼風箏的情景
《放風箏》這篇課文按照:做風箏
-放風箏-
線斷了-
找風箏順序來寫的,
寫了『『我』』和童年時的夥伴們:
做風箏
,放風箏的情景。
⑻ 求 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課文《放風箏》的原文。那個時候是第一課。貌似是鄂教版。
星期天的早晨,天氣晴朗,陽光明媚。我和哥哥拿著叔叔幫我們做的風箏,高高興興地來到體育場。 到體育場來放風箏的人可真不少。他們三個一群,兩個一夥,有的已經把風箏放上了天空,有的舉著風箏正要放。風箏花花綠綠,各式各樣,有「老鷹」,有「鸚鵡」,有「仙鶴」,有「蜈蚣」……就是沒有「大蜻蜓」。我跟哥哥說:「快,快點兒讓咱們的『大蜻蜓』飛上天吧。」 哥哥讓我端端正正地舉著「大蜻蜓」,他拿著線軸,飛快地向前跑,邊跑邊放線。等到他喊一聲「放」,我趕緊松開手。哥哥拽著風箏又跑了一陣才收住腳,我們的「大蜻蜓」已經穩穩當當地飛上了天空。它那兩對大翅膀微微地呼扇看,兩隻眼睛骨碌碌直轉。
這時候,有一架飛機從西邊飛過來。啊,我們的「大蜻蜓」彷彿比飛機飛得還高呢。我高興得一邊拍手一邊嚷:「蜻蜓賽過飛機啦!蜻蜓賽過飛機啦!」
一會兒,飛來幾只小鳥,它們圍著「大蜻蜓」嘰嘰喳喳地叫,好像在奇怪地說:「你是從哪兒飛來的呀?好漂亮啊!」我正看得入神,西邊又飛起一隻美麗的「大蝴蝶」,橘紅色的身子布滿墨綠的斑紋,呼扇著翅膀緩緩上升。
天空中的風箏越來越多,熱鬧極了。那金黃色的「小蜜蜂」,翹著兩只綠色的翅膀,好像在百花叢中飛來飛去。那鮮紅色的「大金魚」,尾巴一擺一擺的,好像在水裡游。還有那精緻的「小衛星」,閃著金光,彷彿在宇宙中飛行……
五顏六色的風箏隨風飄盪,襯著瓦藍瓦藍的天空,顯得更加鮮艷,更加美麗。
⑼ 理想的風箏中劉老師在課上講課和在課下放風箏的情景時間有什麼關系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理想的風箏 教案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6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體會劉老師頑強的意志和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從中感受濃濃的師生情。
4、學習作者見物思人、列舉事例、邊敘邊議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課文通過哪兩方面的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的形象。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兩方面事例之間的關系,明白一個人的生活態度與工作態度是緊密聯系的。選取了兩方面的事例來寫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提問導入。
1、(板書:風箏)風箏,同學們見過的,有的也放過的。(在「風箏」前用彩色粉筆加上「理想的」三字)
(1)「理想」和「風箏」是截然不同甚至是不相乾的,為什麼把它們放在一起,並說是「理想的風箏」呢?
(2)請說一說你認為的理想的風箏是什麼樣的。
2、學生漫談。
3、小結:大家剛才說的都是理想的風箏的模樣、怎樣放飛,而本文的作者對風箏卻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在他的筆下,理想的風箏是什麼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在學習了課文後,就會明白了。
二、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輕聲讀課文,讀准字音,讀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麼事?可以分成幾段?怎麼分?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正音、正形;說說文中生詞的意思。
2、討論思考題:課文主要講了什麼事?可以分成幾段?怎麼分?
(課文主要寫「我」回憶劉老師辛勤從教、春天放風箏的情景,表達了對老師的深深的懷念之情)
課文可以分成三段:
一(1—-3)每逢春天到來,「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劉老師放上天空的風箏。
二(4—-9)回憶劉老師的為人和他放風箏的情景。
三(10-11)寫「我」對分別近30年的劉老師的懷念之情。
3、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和文章脈絡。
4、質疑。你讀懂了什麼?有哪些疑問?
5、交流學習心得。
四、作業。
1、鋼筆描紅。
2、反復朗讀課文,直至做到正確、流利。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聽寫生詞。
2、說說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二、反復品讀,互動探究。
1、課文中有許多地方寫得細膩傳神,試著找幾處讀一讀,揣摩這些地方為什麼要寫得這樣細膩。
2、小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
三、重點探究。
1、第一段重點探究。
(1)欣賞描寫春天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柳枝染上了嫩綠,在春風里盡情地搖擺,舒展著自己的腰身。連翹花舉起金黃的小喇叭,向著長天吹奏著生命之歌。藍天上,一隻只風箏在同白雲戲耍,引得無數人仰望天穹)
(2)為什麼「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劉老師?
(因為劉老師愛放風箏,春天裡的風箏勾起了「我」對劉老師的回憶:「想起……想起……)
2、第二段重點探究。
(1)這一段寫了劉老師的哪兩個方面的情況?(在課上講課和在課後放風箏)
(2)有感情地讀劉老師在課上講課的情景。
(理解:劉老師在課堂上,「只靠著健壯的右腿和一支圓木棍,一天站上好幾個小時」,「不知道要這樣跳躍旋轉多少次」。這是靠頑強的毅力給學生上課。板書:身殘志堅)
(理解:「教室里騰起一片笑聲。但笑過之後,每個學生心裡都泛起一股酸澀的感情,同時更增加了對劉老師的尊敬。」「酸澀」指內心的辛酸苦澀。劉老師遭遇不幸,截去了左腿,還用女媧造人的故事,引起學生的笑聲。笑過之後,會想到老師的悲苦和快樂,激發哀憫和同情之心。「他每轉一次,就引起同學們一陣激動的心跳」,表現了同學們尊敬、難受和激動的心情。
(3)讀劉老師在課余放風箏的有關內容。
(理解:劉老師課余喜歡放親手製作的風箏。「決不肯失去親手把風箏送上藍天的快樂」,「故意撒脫手」,「拄著拐杖,蹦跳著去追」,這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的流露。)
(4)劉老師在課上講課和課余放風箏的情景之間有什麼聯系?
(體會劉老師課上和課余放風箏的情景,都展示了他意志的頑強和熱愛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板書:熱愛生活)
(5)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讀,加深感悟。理解:他笑著對我們說:「……女媧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一句中的省略號省略的是女媧氏造人的傳說的一些內容。
3、第三段重點探究。
(1)離開劉老師已經近30年了,估計有兩種可能。(倘若……倘若……)
(2)他「依舊仰仗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躍、旋轉,永遠表現他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熱愛」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是對劉老師身殘志堅的贊嘆)
(3)兩處省略號的理解。
4、默讀課文,質疑,解疑。
四、總結。
1、題目「理想的風箏」有什麼含義?(文中劉老師放飛的風箏是他熱愛生活的標志。劉老師盡管腿有殘疾、行動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風箏寄託自己要在廣闊天地間大有作為的理想。題中的「理想的風箏」是指劉老師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不懈追求。)
2、挑選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讀一讀,讀出恰當的感情。
3、你對劉老師的印象如何?說說你最喜歡的地方。
4、作者是怎樣寫出劉老師的生活樂觀、工作認真地?
(討論後,教師小結: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動作表現人物品質)
五、作業。摘抄課文中的優美語句,有感情地朗讀、欣賞。
板書設計:
22理想的風箏
身殘志堅
熱愛生活
希望對你有用!
⑽ 關於《風箏》一課的知識!!!
這是一篇回抄憶性的散文。文章以風箏為引線,對「我」粗暴對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小弟這樣的人的不覺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這無疑是對封建宗族制度摧殘兒童的罪惡進行控訴。
敘述往事與抒情緊密結合是文章的突出特點。全文雖以敘事為主,但深深地融匯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關鍵的地方,則又通過凝煉的語言,作了畫龍點晴的點染,使文章感情的表達更加明朗。